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蹇叔

鎖定
蹇叔(約前690年-前610年),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人。春秋政治家、軍事家。 [5] 
蹇叔早年遊歷齊國時,收留百里奚。後秦穆公為完成霸業,招賢納士,派大夫百里奚四處訪賢,百里奚推薦了隱士蹇叔。後授上大夫,遷右庶長。在秦國處理國事期間,內立法教民,興利除害,外服戎狄,秦國大治日漸強盛。 [6]  秦、晉觳之戰前,蹇叔三次痛哭反對秦穆公偷襲鄭國。秦穆公執迷不悟,不聽蹇叔的勸阻勞師攻鄭,最終招致慘敗。前610年左右,蹇叔壽終正寢,客死秦國。 [6] 
蹇叔作為諸侯國的大臣,平易樸素的品行,不僅為百官樹立了榜樣,也感動了百姓。在外交上,蹇叔施德於諸侯,樹立秦國的威信,為秦穆公稱霸奠定基礎。秦穆公聽從寨叔的建議向東、西發展,大大擴展了秦國的疆域,在各諸侯國中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在蹇叔等人的輔佐下,秦穆公興利除弊,實施變革,終成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6]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出生地
安徽濉溪縣臨渙集
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690年
逝世日期
約公元前610年
主要成就
蹇叔能審時度勢,有知人之明
本    名
蹇叔
民    族

蹇叔個人信息

蹇叔(前690年-前610年 [1]  ),男,春秋時期宋國銍邑(今安徽濉溪縣臨渙集)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 [2] 

蹇叔淡名薄利

蹇叔本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樂於農耕的隱士。住處簡樸而幽雅。他的房舍實際上就是一片茅廬。沒有寵辱之爭,沒有名利之奪,有的只是一種詩人風情、大家氣概與智者的泰然自若。蹇叔的生活單純而悠閒。農忙時和農人一起下田耕犁、刨翻、播種、除草、收穫,農閒的時候和鄰人一道觀泉、登山、捕鹿、捉魚、闊論高談。或者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蹇叔的志趣高遠而隱忍。蹇叔不是鋒芒畢露之人,也絕不是平庸凡俗之輩。無論是道德、情操,還是修身養性,都在高雅的志趣中得到錘鍊和昇華。他又是那種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人。他從事勞動,但是沒有閒散和消磨,為生活歌唱,為心靈吟誦。他淡泊名利,但是對世界充滿愛心,對未來充滿希望。他隱居村野,但是懷着善良的本性,揣着責任和道義。

蹇叔知人識勢

蹇叔有知人之明。虞人百里奚在家鄉找不到出頭之日,壯年時離妻別子,遠走他鄉,希望能夠找一個施展一生才學和抱負的地方。他先後遊歷了齊國和周都洛陽,然而處處得不到賞識和錄用。流落到宋國的時候,百里奚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只得沿街乞討。在銍邑乞食的時候,他遇見了蹇叔。蹇叔見百里奚相貌奇偉,與談時事,百里奚應對如流,遂對百里奚刮目相看,頓時起了憐愛之心,將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兩人宏論崇議,惺惺相惜,結為知己。
蹇叔有識勢之智。蹇叔在百里奚入仕為官方面提了不少建議和忠告。當時齊國的公子無知殺了襄公,自立為君,懸榜招賢納士。於是百里奚想去投奔齊君無知,這時被蹇叔勸阻了。蹇叔説:“襄公之子出亡在外,無知名位不正,終必無成。”於是百里奚打消了應召的念頭。後來齊君無知被雍廩等人殺害。百里奚由於聽從了蹇叔的勸告而免去了這次災難。
不久,百里奚聽説周釐王的弟弟王子頹喜歡鬥牛,凡給他養牛的人都能得到優厚的待遇和豐厚的報酬,就準備到國都洛邑,想通過養牛來接近和投靠他。臨行時,蹇叔告誡道:“投奔於人,十分要緊。投錯了主人,離開他是不忠;跟他共患難是不智。此去應謹慎行事。”(“丈夫不可輕失身於人。仕而棄之,則不忠,與同患難,則不智。此行弟其慎之!”--《東周列國志》)王子頹逐漸瞭解了百里奚的才能後,決定重用他。這時蹇叔來到了洛邑,二人一起去見王子頹。回到住處,蹇叔對百里奚説:“王子頹志大而才疏,他所信任和使用的人多是態度卑賤之徒和善於討好之輩,此人不可依靠,不如趁早離開這兒。”後來王子頹造反,失敗被殺,百里奚又免於一難。
蹇叔 蹇叔
百里奚因離家數年,想回虞國。蹇叔有箇舊日的朋友,名字叫宮之奇,當時正在虞國做官,於是與百里奚一道來到了虞。蹇叔向宮之奇盛讚百里奚的賢能,在宮之奇的引薦下,他們見到了虞公。回來後蹇叔對百里奚説:“我看虞公愛貪小便宜,也不是有為之主。”百里奚因長久貧困,急於謀生,這次未聽蹇叔的話,留在虞國做了中大夫。蹇叔的擔心不久就變成了現實。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想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派大夫荀息給虞公送去了厚禮。虞公貪賄,便答應讓晉軍借道。結果晉國滅掉虢國,回師時又趁機滅掉了虞國,虞公和百里奚都成了俘虜。“假途滅虢”、“唇亡齒寒”的千古典故讓不幸的百里奚成了亡國之臣,甚至淪為奴隸,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百里奚的一生,顛沛流離、歷盡坎坷。這位滿腹才學的人並不被賞識,甚至四處碰壁。在求仕的過程中,有兩次聽蹇叔的話都得以脱身,只有一次不聽,就碰上了虞君亡國之難,由此可見蹇叔的識人察事、深謀遠慮與真知灼見。

蹇叔因友入仕

人們入仕做官,有的是為了成名獲利,有的是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為了建功立業,可是為了朋友而入仕的,蹇叔當數第一人。做了高官的百里奚,深識蹇叔的才幹,於是向秦穆公舉薦了蹇叔。百里奚對秦穆公説:“蹇叔見識高遠,勝我十倍,乃當世之賢才。請任蹇叔,臣甘當輔佐。”
為穩妥起見,穆公派遣公子縶假作做買賣的商人,帶着重禮到宋國聘請蹇叔。百里奚另寫了一封書信一併帶去。
公子縶收拾行囊,駕起二乘犢車,徑直投奔鳴鹿村而來。公子縶在農人的指點下,來到了蹇叔的住處。縶舉目觀看,這裏風景確實十分幽雅。縶停車於草廬之外,一小童子告訴他蹇先生和鄰居老人一起到石樑觀泉去了,很快就會回來。縶不敢輕造其廬,只是坐於門旁的石頭上等待。先是蹇叔濃眉環眼、方面長身的兒子白乙丙捕鹿回來,把客人請入草堂少坐等候。又過了一會兒蹇叔與鄰家的兩位老人就回來了。
公子縶遂向蹇叔恭恭敬敬地呈上百里奚的書信。信上的大致內容是:我不聽你的勸告,所以遭受了虞之亡國之難。今日有幸得到秦君賞識,委以重任。我自知才能遠遠趕不上你,所以向秦君舉薦你一同理事。秦君求賢若渴,特派大夫公子縶帶着厚禮前往聘迎。如果你留戀鄉村山林生活不願出來,那麼我也放棄爵祿,到鳴鹿村和你一起隱居!
公子縶吩咐左右僕人從車廂中取出徵書禮幣,放在草堂之上。兩位鄰家老人哪裏見過這麼華貴的東西,相互看了一眼,一臉驚駭之色。
蹇叔看完信説: “當時虞君招致敗亡,就是因為不信任百里奚,聽不進他的忠告。現在,一個百里奚也足夠輔佑秦公成就霸業了。我已隱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所賜予的禮幣,還請悉數收回,請代我向秦公推辭致謝吧。”
來者一聽就慌了,急忙説道: “百里奚大夫説過,如果您不去秦國,他也不願一個人在那兒了。他也要像你那樣去隱居了。”蹇叔聽了此話,沉吟了半晌,最後無可奈何地感嘆道: “百里奚一直想成就一番大業,然而始終是懷才不遇。當今幸運地遇到了明主,我不能不成其之志。為了成全百里奚,這一趟秦國我只好去了。不過過不了多久我還是要歸耕於此的。”
第二天早上,蹇叔把秦君所贈的禮幣分贈給鄰居,同時囑咐家人要勤力稼穡。蹇叔與公子縶夜宿曉馳,直奔秦國而去。

蹇叔雄才大略

蹇叔到了秦國秦穆公向他請教治國圖霸的良計。蹇叔説: “秦與西戎相接,百姓久與戎民雜居,多數不懂禮教,因此應該首先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嚴,知事有可為者;也有不可為者;要加強對百姓的教導,使他們知道榮辱;要樹立國家的正氣,對犯罪的人施以刑罰。這幾件事辦好了,富國圖霸的事才有基礎。”穆公又問:“秦國可以爭霸中原嗎?”蹇叔説:“齊桓公年將七十,霸業已衰。秦國地處西方,應先平定戎狄,解除後顧之憂,然後養兵蓄鋭,等待中原變化,即不難代替齊國成為霸主。”當秦穆公問到: “我想稱霸諸侯,該從哪做起呢? ”蹇叔答道: “稱霸諸侯,信義為先。必須三戒:力戒貪圖小利、氣憤蠻幹、急於求成。還得明辨形勢,分別緩急。”(“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他還進一步解釋説: “人們吃虧往往是因為貪圖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為憤怒而衝動;做事失誤或失敗,往往是因為急於求成,而沒有細加籌劃。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礎,才能去創圖霸的事業。”(“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
秦穆公對蹇叔的雄才大略佩服不已他發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內心的喜悦:"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創立霸業的左膀右臂啊!"
秦穆公拜蹇叔為右庶長,百里奚為左庶長,也就是“二相”,兩人同掌朝政。自二相兼政以後,蹇叔和百里奚輔助秦穆公教化民眾,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霸業。史官中有一首詩這樣讚道:子縶薦奚奚薦叔,轉相汲引布秦庭。但能好士如秦穆,人傑何須問地靈。
蹇叔和百里奚在秦國任相兼政時,都已是七、八十歲的人了。這種老有所為、老而為之的精神和行為既讓人驚奇,又讓人佩服、感動。他們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蹇叔與老友百里奚一起,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羣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其晚年建樹了輝煌的業績。可以説,蹇叔和百里奚的智慧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一個文明程度最落後的小國從此開始領導中華文明,秦穆公正是因為得到了蹇叔、百里奚,在他們的輔佐之下才最終成就霸業,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於是就有了秦無“蹇”不成霸與“百里致霸”之説。

蹇叔一氏始祖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這也是有關蹇姓的單純而又惟一的源流。蹇叔的蹇字本是它的名字。其後人也就以祖名蹇為姓,稱為蹇氏,世代相傳。蹇姓宗祠有這麼一句通用楹聯:千里行師,老成進諫;三朝著績,銀印增榮。其中的上聯指春秋時秦國上大夫蹇叔極力諫阻秦穆公遠襲鄭國的典故。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説的是蹇叔半句話成就了一種中華名酒,這就是陝西省鳳翔縣生產的西鳳牌西鳳酒鳳翔在古代被稱為雍州,《酒譜》上記載:“秦穆公伐晉及河,將勞師,而醑惟一鍾。蹇叔勸之曰:‘雖一米投之於河而釀也’,於是乃投之於河,三軍皆醉。”這就是在雍州流傳的“蹇叔半句吉言,穆公一河美酒”的美麗故事。
蹇叔向有“霸王之佐”的美譽。就生活年代之早和名望之高而言,他都不愧是淮北歷史上的第一名賢。蹇叔墓在臨渙鎮東1華里處,墳墓雖小,其才智、功業卻令後人仰慕! [3] 

蹇叔哭師論戰

古文觀止中有《蹇叔哭師》這一名篇。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裏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秦伯向蹇叔諮詢,蹇叔認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蹇叔説:“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説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説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他憑着自己漫長的閲歷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根據秦、晉、鄭三方情況,分析全面,陳詞剴切,將潛在的危險無不—一道出,對“勞師以襲遠”的違反常識的愚蠢行徑作了徹底的否定,指出襲鄭必敗無疑。蹇叔的論戰之道幾幹年來一直為世人稱道,被奉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執意要派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
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説:“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哭師”召來了秦伯的詛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繼續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御師於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裏知道,晉國的大將先軫認為這是打擊秦國的好機會,勸説新即位的晉襄公在崤山地方攔擊。晉襄公親自率領大軍開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勢十分險要的地方,晉軍在那裏佈下了天羅地網,只等秦軍到來。一個炎熱的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明視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突然不見蹤影。孟明視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擁而上。孟明視他們一進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晉軍團團圍住,進退兩難。秦國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全都被活捉了。
崤山之戰是春秋時期一次徹底的大殲滅戰,也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伏擊殲滅戰。三十六計中把這個故事列為了第十三計“打草驚蛇”的典型範例。
從哭師論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蹇叔是睿智多謀,富有遠見的。他對秦穆公的東征,條分縷析,指出伐鄭三個謬誤:一是“勞師襲遠”,“師勞力竭”;二是“師之所為,鄭必知之”;三是“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他並且預見秦軍必定在崤山遭敗。
從哭師論戰的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蹇叔是忠直耿介的。他並不是一個隨風倒的人物,他不遷就國君的錯誤意見,而以國家的利益為重,直言勸諫,希望穆公打消遠征的意圖。從哭師論戰的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蹇叔對秦國是一片赤膽忠心。當秦穆公不聽勸諫後,他痛心疾首,淚流滿面。他傷心的不是兒子戰死沙場,而是將士的“一去不復還”,是秦國遭遇一場浩大的災難。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蹇叔的哭,哭的是對國家的忠心。
從哭師論戰的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像蹇叔這樣寄身他國的士大夫的身份是非常卑微的。蹇叔哭師先是遭到秦穆公的怒斥:“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繼而又遭受秦穆公的謾罵:“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士大夫的命運完全是掌握在公侯手中的。
論戰見其深謀遠慮,那是智者的執着。勸諫見其戰略眼光,那是老臣的忠誠。哭師見其忠憤滿腔,那是謀士的耿性,哭子見其情深意篤,那是慈父的悲傷。“孟明骨化蹇叔死,三良殉穆秦民悲。西風一夜飄宮瓦,鴛鴦飛墜秦台下。”這是一個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穀梁傳》、《呂氏春秋》、《史記》等鉅著都專門敍寫了蹇叔哭師這件事,後人還用蹇叔哭師作為謎面猜兩種中藥名: 預知子,北當歸。

蹇叔蹇叔哭師

蹇叔作品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1)。出絳(2),柩有聲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將有西師過軼我(6),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7):“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8),若潛師以來(9),國可得也(10)。”穆公訪諸蹇叔(11)。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12),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15)。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16)”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 餘收爾骨焉(20)!”秦師遂東。

蹇叔作品註釋

(1)殯:停喪。曲沃:晉國舊都,晉國祖廟所在地,在今山西聞喜。 (2)絳:晉國國都,在今山西翼城東南。 (3)柩(jiu):裝有屍體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晉國卜筮的官員,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戰爭。古時戰爭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師:西方的軍隊,指秦軍。過軼:越過。 (7)杞子:秦國大夫。 (8)掌:侖理。管,鑰匙。 (9)潛:秘密地。 (10)國:國都。 (11)訪:詢問,徵求意見。蹇叔:秦國老臣。 (12)遠主:指鄭君。 (13)勤:勞苦。所:處所。無所:一無所得。 (14)悖(bei)心: 違逆之心,反感。(15)孟明:秦國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秦國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國大夫,字西乞,名術。秦國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國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國元老蹇叔之子。這三人都是秦國將軍。 (16)中壽:所指年齡歷來説法不一,從道家角度可以以莊子為準,認為指80歲。而後代的用法,如歐陽修,大致以50歲為中壽,而左傳中的所指年紀尚未確實,待考。 拱: 兩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18) 陵:大山。崤山有兩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勢險要。 (19)夏後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後:國君。 (20)爾骨:你的屍骨,焉:在那裏。

蹇叔作品譯文

冬天,晉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裏發出了像牛叫的聲音。卜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並説:“國君要發佈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一定會獲得全勝。”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説:“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佔領他們的國都。” 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徵求意見。蹇叔説:“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説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説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們説:“孟明啊,我看着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 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説:“你知道什麼? [4]  ,你墳上種的樹該長到兩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兒子也參加了出征的隊伍,他哭着送兒子説:“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裏收拾你的屍骨吧!”秦國軍隊接着向東進發了。

蹇叔作品讀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 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 而哭,並非事後諸葛亮
蹇叔 蹇叔
郭偃託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藉口,人們根據經驗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 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於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 方面的經驗:對手並非等閒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 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 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 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
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 更是不可寬恕。
再説,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 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覬覦的 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 遭天遣,遭懲罰。
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
“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並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 為是“先知”。

蹇叔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説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參考資料
  • 1.    鹿邑歷代名人第二篇——鄉賢名宦  .中華老子網[引用日期2015-09-05]
  • 2.    蹇叔  .學習強國.2020-03-17[引用日期2020-03-17]
  • 3.    蹇叔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5-08-22]
  • 4.    中華書局.《左傳》中華經典藏書:中華書局,2007:123頁
  • 5.    林若初著.秦始皇全傳[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4.第79頁
  • 6.    陳曉琴編著.鹿邑歷代名人[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08.40-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