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埔港

鎖定
黃埔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東南部珠江口內的北岸,華南地區最大的沿海和遠洋交通運輸樞紐隋唐時期,黃浦港灣(黃埔古港)已經是船舶進出廣州的外港停泊地。孫中山所著《建國方略》就提出要在黃埔港建南方大港計劃。碼頭始建於民國26年(1937年),黃埔開埠督辦與荷蘭治港公司簽約,依靠荷蘭建港技術,次年6月建成鋼板樁岸碼頭和木碼頭。至1948年建成黃埔區連接市區的中山公路(現稱中山大道)、鋼板樁碼頭、鐵路專用線(黃埔鐵路支線)及倉庫、宿舍、辦公樓等輔助設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港區修復、航道疏浚,1950年10月重新開港。隨後規模不斷擴大、設施不斷完善。1961年落成客運站,1973年在墩頭東基開闢新港區,1987年12月併入廣州港,成立廣州港務局。1986年以“黃埔雲檣”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
中文名
黃埔港
地理座標
113°26 16" E, 23°05 49" N
地理位置
中國廣州市東南部珠江口內的北岸

黃埔港基本情況

113°26 16" E, 23°05 49" N
2.潮水:
最大潮差2.40米,最小潮差2.0米。
3.各航道吃水限制:
糧船9.14米,雜貨船8.84米。
4.引水服務:
強制引水;引水員工作時間24小時;
引水開始地點:垃圾尾引水錨地。
俯瞰黃埔港 俯瞰黃埔港
在新造油碼頭、航修站、南海船廠碼頭、海洋局碼頭、石油化工碼頭、省油碼頭等區每日18:00-6:00期間內嚴禁引航。
5.日落後至日出前船舶能否進港:能。
6.拖輪及工作船情況:
拖輪32艘,最大馬力3200HP
7.浮吊情況:3台,最大負荷250T。
8.港口庫場情況:
倉庫面積163565平方米,堆場面積449138平方米。
9.主要進出口貨物
石油、煤炭、化肥、鋼材、糧食、礦石、雜貨。
10.錨地情況:
錨地名稱 位置(北緯,東經) 水深(米) 錨地底質 可錨泊船舶噸位DWT 錨地用途
垃圾尾 22°0720"--22°0830"N,113°4548"--113°4754"E 8.8-16.2 泥 10000以上 引水檢疫
舢板洲22°4721"--22°4242"N,113°3729"--113°4100"E 沙泥 10000以上 候泊防颱風
二虎 22°5036"--22°5148"N,113°3424"--113°3341"E 沙泥 10000以上 候泊防颱風
泥洲頭 22°5409"--22°5606"N,113°3345"--113°3325"E 沙泥 10000以上 候泊防颱風
蓮花山23°0014"--23°0102"N,113°3203"--113°3112"E 沙泥 10000左右 候泊防颱風
大濠洲 23°0201"--23°0332"N,113°3045"--113°2955"E 沙泥 10000左右 訪台作

黃埔港名稱由來

黃埔·黃埔村·黃埔港
黃埔古港舊址在黃埔村,黃埔村不在黃埔區
輪船停靠 輪船停靠
一提到黃埔兩個字,廣州人也好,外地人也好,腦子裏想起的可能會是黃埔軍校、黃埔港,還有黃埔區,這些地名的來源,都和位於海珠區新胺鎮的這個普通村子有着莫大關聯。這個如今叫做黃埔的村子,經過專家們的考證,其實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以“鳳浦”為名,到了清朝,眾多外國商船上下來了許多金髮碧眼的“夷人”,這些夷人以他們的發音習慣,把這裏稱作“Wanpooh”,漸漸地以訛傳訛,鳳浦就成了黃埔,久而久之,原來的“鳳浦”反沒人叫了。外國船隻與商人的到來,給本地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名的變化,更是一段輝煌的歷史。

黃埔港建設歷程

如果對這一段歷史沒有去特意瞭解,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黃埔古港的位置即使不在如今的黃埔港,也一定就在不遠的周圍,坦白地説,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然而事實是,黃埔古港是在與如今黃埔港隔江相望的黃埔村
黃埔村和廣州的城郊村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新的來得太快,舊的還來不及引退,新與舊的並存,就容易給人呈現出凌亂的感覺,廣州的許多城中村就是這個樣子。如同黃埔村裏古色古香的舊建築夾雜在眾多新式樓房之中而不為眾多人所知一樣,黃埔古港的歷史也一度被歷史的灰塵所掩蓋,不為外人所知。
我們需要認識黃埔古港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市華僑研究會對華僑出洋歷史進行調查時,在黃埔村找到了一些港口文物,對黃埔古港的考證進入一個新時期。之後有多批專家到黃埔村考察,黃埔古港的輪廓更為清晰起來,而在北帝廟發現一面被石灰封住的牆,剷掉石灰後顯露出8塊石碑,上面寫有“黃埔税口四元”等字之後,黃埔古港的歷史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顯現。
中國向來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度,對向海洋的拓展顯然缺乏熱情,但這一點並不意味着海上航運的缺失,否則也就不會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值得一提的是,黃埔古港也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過,在明清兩代,政府採取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真正使中國陷入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這種主觀上的拒絕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統治者對海洋文化的恐懼。然而,門想關都關不住,該來的還是來了,最終西方列強還是來了,帶來的是他們的堅船利炮。
其實,廣州自古以來就與海外有了相當頻密的接觸。尤其在清朝,清政府撤消其他三個海關,只允許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這樣一種對整個中國來説是畸形的局面,客觀上卻是廣州的大好時機,這種“萬千寵愛集一身”的機遇,狀況與香港相似,從而成就了萬商雲集廣州的歷史輝煌一頁,也使整個嶺南的文化形態吸收了諸多西方文明的成分,呈現出與中原文化風格不盡相同的另一面。
在廣州的對外貿易當中,黃埔古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貨物與人員的進出都必經此地,位置極其突出。如果説歷史機遇對廣州來説是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廣州無論如何都是嶺南的中心——那麼,對黃埔古港卻是千載難逢。到後來航運船隻的進步,再到黃埔古港的水道限制,再到中國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都讓黃埔古港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後逐漸退出歷史的中心舞台。畢竟,黃埔古港只是一處暫時停泊之地,中外海上貿易的真正中心還是在廣州城,更在背後寬廣的中國腹地。
清同治年間,各國商船停泊黃埔古港的盛況已然不再。在江邊村落的一輪夕陽中,留在此地的眾多遺蹟又經歷着歲月的滄桑,昔日的繁榮逐漸遠去,幻化成古港遺韻與後人的想像。不過,古港並未真正淡出,它的餘脈延續到了如今繁忙的黃埔港,再抬眼看遠方,新落成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裏眾商雲集,歷史在這裏彷彿又是一個輪迴,感覺似曾相識。
俯瞰黃埔港 俯瞰黃埔港
無可否認,機遇總是偶然,然而,歷史又正是種種偶然寫就的必然。黃埔古港的興盛與淡出,正是對應着一段歷史的真實書寫。

黃埔港形成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惟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港口。而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唐代時設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的菠蘿廟,到了清朝,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尤其是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粵海關,並在黃埔村南邊的醬園碼頭設立黃埔掛號口後,黃埔村就成為中外貿易的必經之地和向外國商船徵收關税之所。
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宣佈撤消江、浙、閩海關,僅僅保留粵海關,並作出關於“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這樣一來,偌大的中國海上對外貿易集中於廣州一口進行,而且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鴉片戰爭後,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為上海所取代,黃埔古港也逐漸失去昔日的繁盛,醬園碼頭也由於逐年淤積終於不利於船隻的停泊而被放棄。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黃埔港後續發展

從嶄新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一直往東,就能見到標有黃埔村的大牌坊。黃埔村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清式建築,可看處極多,我藉着尋找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之機,在村裏轉了好一陣,着實領略了一番這個古老村莊的古舊遺風。

黃埔港景點

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到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在偌大的院內,最醒目的是一幅長達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當年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瑞典著名的“歌德堡號”以及美國的“中國皇后號”。這樣一種萬舸爭流、千帆滿江的場景,在早期的外銷畫中是較為常見的題材,當年來廣州的外國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這幅壁畫正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現,生動地反映出黃埔古港曾經的繁華景象。
因為是以黃埔古港為主題的陳列館,位於2樓的展館中心區自然是必看之處。展覽陳列的佈置頗有特色,以清朝古建築風格,按照傳統的“鑊耳屋”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將黃埔古港的輝煌以及黃埔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被收藏在這裏。而在院內的實物展區,散落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築材料,如石樑、石柱、石刻等,被集中擺放在這裏,給人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有意無意間,歷史的滄桑感與黃埔古港的過去找到了某種聯繫。
管理陳列館的阿姨是黃埔村人,笑着説自己以前並不清楚這裏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大港口,這些年才開始漸漸知道一些情況。在我參觀的時候,正巧村裏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也來看一下展覽。的確,黃埔古港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
醬園碼頭
古港如何缺得了碼頭,黃埔古港原稱醬園碼頭,有一條海傍街,從前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商鋪林立。這裏在繁榮時期,除了海關關卡之外,還有兵營等處所,另外,一些外國商船也曾把倉庫修建在這一帶。碼頭也許早已重修很多次了,但如今仍在使用,村裏人還靠着擺渡到對岸,船費只是五角錢。
擺渡的女子對於過去的歷史顯然知之甚少,只聽過一些老年人的隻言片語。我和攝影記者特地坐船到對面,遠處的琶洲塔清晰可見,與歷史圖片中的畫面幾無二致。
黃埔直街
離碼頭不遠的黃埔直街,是當年重要的貿易區。這裏曾經有過許多廟宇,基本都與航海和海外貿易有關,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北帝廟,廟裏的碑文記載着清朝政府對海外貿易徵税的內容,是專家們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
曾經有一些外國人死後就葬在黃埔古港的附近,廣州荔灣區編志辦主任胡文中告訴我,在不遠處的長洲島上,仍有許多不同文字的墓碑。而在黃埔村附近的鋪路石中曾發現一塊黃埔古港碑刻,雖字跡多已模糊,但大部分字仍可辨認,主要記載當時按察司布政司發令,粵海關監督,出示嚴禁兵役滋擾載運貨物船隻的事項,同時還記有買辦、裝卸工、鐵匠等情況。這塊碑於上世紀80年代移到黃埔軍校舊址放置。這些都算是黃埔古港的見證與延續吧。

黃埔港古港地位

設置於黃埔村範圍的掛號口,簡稱黃埔口,是粵海關省城(廣州)大關下屬的一個税口。從《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可以知道,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税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所以,黃埔掛號口雖然只是粵海關省城大關的一個分口,卻負擔着管理廣州對外貿易的許多職能:
首先,黃埔古港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的必經口岸;清政府明文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所以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據統計,康熙24年至乾隆22年(1685年-1757年),外國到中國貿易(此時江、浙、閩、粵四海關同時開放)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經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外國商船有279艘,佔總數的89%。這些外國商船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秘魯智利墨西哥、美國等地。從粵海關開始統計的入口商船390艘,絕大部分是從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
第二,向外國商船徵收船鈔等;據《粵海關志》記載,除進出口關税的貨税不在黃埔口徵收外,其他外國商船的船鈔、引水費、船規銀、通事買辦費、掛號銀等,均由粵海關黃埔掛號口進行徵收。約翰·菲利浦斯回憶時説,當時外國商船“在黃埔付出的費用共有四種,即船料、規禮、引水費及雜項費用。”
第三,辦理外國商船進出黃埔古港和外國商人由黃埔往返廣州城以及貿易方面的有關事宜,都由設在黃埔村的夷務所負責。
第四,為停泊在黃埔港的外國商人提供食物等生活用品服務,由設在這裏的買辦館具體負責。
第五,黃埔港的安全保衞,由永靖營負責。清政府向例酌撥廣州協標外委一員,帶兵12名防守。

黃埔港古港記憶

“12月29日,星期日。昨晚埃拉墨斯高佛先生將雄獅號開進黃埔……黃埔從廣州去約11英里,船程為3小時,可實際常不用兩個鐘頭便可以達到。我查看了9艘東印度公司在那兒的船……茶葉和粗賤的貨物是他們的主要運輸項目,又多以美元付款。”
“廣州河面幾乎為船隻和各種舢船所覆蓋,哪怕是最小的船隻,也都是成排成隊地棲身在那裏。靠近江面的陸地平整開闊,在10或12裏遠的地方有山隆起,左邊是黃埔村……” ——馬嘎兒尼爵士是1793年英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任大使他在乾隆皇帝的允許下來到廣州,在逗留期間他寫下了諸多日記。
“清朝的皇帝曾下令全部對外貿易只限於廣州口岸——通稱為黃埔港……黃埔島上是一個住有幾千人的市鎮,他們差不多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外國船運有關,充當買辦、裝卸工、鐵匠等等……” “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些景象更好看了,各船的進口貨已經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那些巨大的船隻,不是飛剪船的式樣,而是後部寬闊,船舷隆起,船頭寬圓。船上各物整潔,秩序井然,顯示出紀律的力量。” ——美國人威廉·亨特《廣州“番鬼”錄》

黃埔港專家訪談

這裏才是“海上絲路”的起點
受訪專家:沙文鍾,廣東省社科院老專家工作組研究員,其主編的《黃埔村史》即將出版
記者:黃埔村的古港從整體上來説應該有多長曆史了。
沙文鍾:有些專家認為黃埔古港的歷史有九百多年,但我根據自己的考證,應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我認為黃埔古港和菠蘿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不贊成海上絲綢之路在徐聞的説法,一是廣州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航運了,進出廣州的貨物都要先運到這兩個港口,船舶也停泊在這裏;另外一個,當時海上的貿易中心不可能捨棄經濟發達的廣州地區,而選擇較為偏僻的徐聞。
記者:黃埔古港的歷史很悠久,但最輝煌時期應該還是在清朝,那麼這一段大概持續了多長時間。
沙文鍾:起碼在85年以上。從清康熙年間起,黃埔古港就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貿易港口了,尤其在18世紀中期,清政府撤消了江、浙、閩海關,只留一個粵海關,粵海關的掛號口就設在黃埔古港。港口最繁忙的時候,同時有六七個國家的商船停在這裏。
同步見證十三行輝煌
記者:也就是説,黃埔古港最繁忙的時期其實與十三行的輝煌時期是同步的。
沙文鍾:沒錯,黃埔古港是廣州的外港,可以説見證了十三行的輝煌。當時的外國商船是在黃埔古港下貨、驗關,然後坐駁輪通過珠江到廣州,十三行與黃埔古港實際是一種相互依存、一裏一外的關係。另外,黃埔村裏的梁經國本人就是十三行的行商之一,他在村子裏興建的“左垣家塾”,你到村子裏還能看得到,保存得相當好。
記者:在外國商船集中停泊在黃埔古港的時候,應該有外國人在這裏興建房子,清政府的粵海關在這裏也有一些辦公所需的地方,建築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
沙文鍾:那是肯定的。以前外國人來做生意,不是一來馬上就要走的,一待可能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必須要有住的地方,還要讓貨物在這裏週轉,又要蓋倉庫。不過,因為時間太久了,這些建築保存下來非常困難。在長洲島上,是有許多外國海員、領事等人的墳墓,當時的長洲島與黃埔村也是一個整體的。至於説粵海關的標誌等歷史文物,這些年還是發現了不少的。
與黃埔港的沿襲關係
記者:後來黃埔古港逐漸衰落,原因何在。
沙文鍾:中間有幾方面的原因。從大的方面來講,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已經不再是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對外貿易的重心轉移到上海,這是個大的趨勢。但對於黃埔古港本身來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運輸條件的提高,船隻起了變化,從原來的帆船變成了鐵船,而黃埔古港的水道比較淺,大的船隻停靠比較困難,所以港口只能往外發展,先是轉移到長洲島,再到黃埔港。黃埔港、黃埔區與黃埔古港之間是一種自然的沿襲關係。
哥德堡號
在眾多停泊過黃埔古港的船隻當中,名聲最大的當屬瑞典的“哥德堡號”了。根據史料記載,“哥德堡號”是清朝時瑞典東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商船,排水量達883噸,在1739年到1745年間曾3次遠航到廣州。在1745年最後一次航行中,“哥德堡號”滿載着來自中國的貨物返航,其中包括茶葉、瓷器、絲綢、藤器等,但是在離瑞典哥德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觸礁沉沒。船員獲救後努力打撈船上貨物,但仍有三分之二的貨物留在沉船裏。
從1984年到1997年,哥德堡水下考古學會利用現代技術,通過不斷地考古發掘,總共打撈上來400多件瓷器及近300噸茶葉,為研究18世紀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以及中西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