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琶洲塔

鎖定
琶洲塔,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琶洲西南社區新港東路琶洲村琶洲塔公園內,原稱海鰲塔,為紳士王學增等人為興科舉人才倡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建成,與赤崗塔蓮花塔併為廣州三塔 [3] 
琶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結構,紅砂岩石砌築,外觀9層,內分17層,高50餘米 [2]  。其建於洲渚之小山崗上,似中流砥柱,兼起導航作用,被譽為“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10] 
1989年6月29日,琶洲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琶洲塔
外文名
Whampoa Pagoda [6] 
Pachow Pagoda [6] 
Pazhou Pagoda [7] 
地理位置
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新窖鎮琶洲村琶洲塔公園內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原    名
海鰲塔

琶洲塔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流行堪輿之學。按照當時堪輿學的説法,廣州是“山水大盡之處”,臨近珠江出海口,更是“水口空虛”,必須建高塔,鎖住靈氣,從而興文風,壯科舉 [1]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紳士王學增等人為興科舉人才,琶洲塔奠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琶洲塔落成 [3] 
清代嘉慶年間,琶洲塔進行第一次大修繕 [2]  。琶洲塔曾於雍正年間有過修繕,至道光年間已逐漸坍圮,亟須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地方士紳商議捐資修塔,但因鴉片戰爭爆發而未能成事 [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伍崇矅、潘仕成捐款,琶洲塔進行第二次大修繕。
20世紀以來,琶洲四周地理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琶洲從環水洲渚變成與南岸相接。琶洲塔旁邊的宮廟建築盡數已毀,琶洲塔也殘破不堪 [7] 
1992年,香港同胞湯寶森捐款人民幣50萬元為琶洲塔修繕 [2] 
1810年的琶洲塔 1810年的琶洲塔

琶洲塔建築特點

琶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內分17層,高50餘米。台基為八角形,每邊長5.6米、高1.15米,紅砂岩石砌築,基面以灰色砂岩鋪砌,每邊立面分別刻八卦圖樣,基角處有西方人形象的託塔力士石像,力士呈跪狀,雙手或單手舉起託塔,刻工古樸,神態生動。刻工古樸,神態生動。首層有壁門3個,西門築磚梯上第二層塔心室,塔梯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而登頂層。塔身抹白灰,塔角倚柱抹硃紅色,額枋抹硃紅色和黑色,額枋上以六疊菱形牙疊澀出檐,腰檐頂四疊菱形牙疊澀出平台 [3]  。塔頂為八角攢尖頂,頂層各檐原有鐵鑄雁形角梁懸鐘,鐵鑄雁形角梁已掉落,塔剎已不存。修繕時重鑄鐵塔剎,木塔心柱改為鐵塔心柱 [9]  ,鐵鑄覆盆上鑄有道光重修字樣 [10] 
琶洲塔遠景 琶洲塔遠景

琶洲塔文物遺存

琶洲塔旁立《琶洲鼎建海鰲塔記》石碑,高1.71米、寬0.87米 [9] 

琶洲塔歷史文化

琶洲塔名稱由來

最早因其在明代有“水中冒金鱉”的傳説而被稱為“海鰲塔”,至清代轉而以地為名 [6]  ,因該塔建於琶洲島,故名琶洲塔 [2] 

琶洲塔文化產物

民國七年(1918年),廣東省銀行發行的一元銀元兑換券,正中以琶洲塔景為圖案 [3] 
廣東省銀行發行的一元銀元兑換券 廣東省銀行發行的一元銀元兑換券

琶洲塔文物價值

明代在山上建琶洲塔更好地起到了導航的作用,引領着源源不斷的滿載貨物的外國商船進出,促進了廣州的海洋商貿 [8]  。琶洲塔是研究廣州市海珠區與外國交流的實物史料 [3]  ,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是船隻從珠江口進入廣州的座標點和導航標,“琶洲砥柱”被列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2] 

琶洲塔文物保護

1989年6月29日,琶洲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5]  。保護範圍:琶洲塔所在的山崗包括上山的交通通道,列入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範圍外緣起向外延伸100米。以琶洲塔中心為中點,向東延伸160米,向西延伸260米,南、北至琶洲島珠江岸邊線,上述南北向視線廊道範圍內,建構築物高度控制不高於15米,保證南北方向上珠江與琶洲塔的視線聯繫不受干擾 [3] 
2023年1月,琶洲塔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2] 
琶洲塔 琶洲塔

琶洲塔旅遊信息

琶洲塔地理位置

琶洲塔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琶洲西南社區新港東路琶洲村琶洲塔公園內 [3] 

琶洲塔交通信息

  1. 乘客乘坐廣州地鐵8號線萬勝圍站轉海珠有軌電車1號線琶洲塔站;
  2. 乘客乘坐廣州公交旅遊觀光1線、廣州公交137路廣州公交564路公交車“琶洲塔公園”站直達 [4] 
琶洲塔航拍 琶洲塔航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