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甲三

鎖定
袁甲三(1806年一1863年),字午橋,河南項城人。袁耀東的次子 [1] 袁世凱的叔祖、清朝歷史人物、晚清重臣。 [2] 
袁甲三先後參與了平定太平軍捻軍軍事行動,屢建戰功,官至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門, [1]  賜號“伊勒圖巴圖魯 [1]  [3]  。袁甲三因戰功顯赫,受朝廷嘉獎,賞戴花翎,穿黃馬褂 [4]  ,使袁氏家族成為一方望族 [5] 
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諡號“端敏”,葬於淮陽縣西關,著有《端敏公遺著》傳於世。 [1] 
午橋 [3] 
伊勒圖巴圖魯 [3]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項城 [3] 
出生日期
1806年
逝世日期
1863年8月8日
主要成就
平定太平軍、捻軍 [1] 
主要作品
《端敏公遺著》 [1] 
本    名
袁甲三
諡    號
端敏 [1] 

袁甲三人物生平

袁甲三早期經歷

袁甲三自幼聰慧,讀書刻苦。他7歲入學,8歲的時候曾偷偷寫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東見後很感詫異,認為“孺子可教”。不久,袁耀東病逝。袁甲三更加刻苦勵學,以慰母志。
14歲與長兄澍三同補縣學,中秀才後,加入“勤工儉學”行列,在項城望族高崍雲家當家庭教師,袁甲三在此受益甚多。
袁甲三22歲得“廩生”功名,30歲中舉人。道光十五年,31歲的袁甲三考中進士。而後,順利步入官場,先後在京擔任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郎中、直至擔任御史給事中 [1] 

袁甲三官場通運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駕崩,皇太子奕詝即位,年號咸豐。袁甲三被升任為江南道監察御史、掌兵科給事中印(負責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
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南河豐北決口,袁甲三上疏極論時事,皆切中利弊。 [1] 

袁甲三團練防剿

咸豐三年(1853年),起義的太平軍捻軍聲勢日大,工部侍郎呂賢基被派去安徽辦團練防剿事宜,他奏請讓袁甲三同去“幫辦軍務”。
時當廣東太平軍攻陷了鳳陽府,佔領了臨淮關,接連攻克蒙城懷遠以後,又由亳州滁州窺視河南。袁甲三採取先穩定軍心民心的辦法,成功平息了潁州因漢回糾紛焚殺圍攻府衙事件。 [1] 

袁甲三平定內亂

咸豐三年秋,兵部侍郎漕運總督周天爵卒於亳州,詔命袁甲三繼任統帥軍隊。在這之前,周某曾奏報説,蒙城、亳州的捻軍,合五十八捻為一大股,設有四大天王等名目,不可急剿。周某死後,袁甲三到亳州的王市集時,兵勇已散,民無鬥志。袁甲三急忙召集散兵遊勇,整頓團練,凝聚軍心,佔據要隘,結果在高公廟首戰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辦剿“匪”事宜,加三品銜,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辭説,擔任布政使職務後,政務繁雜,無法指揮軍隊打仗。朝廷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讓他專門辦理剿辦安徽捻軍的事。後來他又在標裏鋪打了個大勝仗,活捉了捻軍首領鄧大俊,俘虜捻軍二千多人。
這年十月,安慶太平軍佔領桐城後不久,又攻陷舒城,呂賢基戰死。朝廷想讓袁甲三移軍桐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説:“捻軍首領張茂盤踞在懷遠、蒙城之間,正想進攻廬州(合肥),請先駐軍蒙城和亳州,聲援各州。”捻軍聚集雉河集,袁甲三令縣丞徐曉峯擊破之,擒捻軍首領孫重倫。分兵擊敗臨湖鋪竄匪,擒捻軍首領宮步雲、馬九。令遊擊錢朝舉、知縣米鎮攻懷遠,大破之,張茂負傷逃走。
十二月,太平軍果然攻陷廬州(合肥),巡撫江忠源戰死。袁甲三上疏彈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舒興阿被免職。咸豐四年(1854),袁甲三入據臨淮,屬安徽剿捻的北路軍。不到一年,皖北捻軍被他各個擊破。朝廷褒獎,破格擢升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1] 

袁甲三遭誣解職

袁甲三最關心的是廬州收復問題,認為“廬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餘州縣……廬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為所牽制,楚師東下亦不能急搗江寧。”但是中路軍首領和春福濟“師老兵疲,急難奏效”,諭旨卻讓他與和春、福濟“聯銜具奏”,“詳細酌度辦理”。
在淮北官員的任用上,和春、福濟二人與袁甲三意見不合,二人上疏舉劾袁甲三:“堅執己見,無從會銜”,誣告他“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餉銀,冒銷肥己”。朝廷聽信了和春、福濟的奏報,命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嚴加議處”,袁甲三在淮北很得軍民心,他離開的時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職。咸豐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督察院申訴説:和春他們説我擅截餉銀等罪名,都是誣陷的。因為在鮦城戰役(咸豐四年)後,我曾經責怪和春他們“置不應援”。今年又因為他們攻打廬州失敗,彈劾過他們。他們懷恨在心,所以捏造流言蜚語誣陷我。督察院接到袁甲三的申訴,就向咸豐文宗皇帝作了彙報,文宗命兩江總督怡良秉公查辦。
袁甲三離開皖北不久,捻軍首領張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軍聯合在一起,聲勢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飽受戰亂之苦。懷遠縣的老百姓胡文忠,賣掉自己的女兒作路費,徒步走到京師,請求都察院讓袁甲三回安徽鎮守,因為他的狀紙沒有被都察院接受,就懷揣狀紙上吊自殺了。言官給事中孫觀、御史曹登庸宗稷辰等,先後上疏説:“袁甲三在臨淮剿辦有方,地方才因此得到安寧。”兩江總督怡良、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浙江巡撫何桂清,也紛紛上呈奏章,請求“仍起甲三視師”。經各方查證,和春、福濟指責袁甲三的種種罪名,確係誣告。袁甲三才得以平反並被重新起用。 [1] 

袁甲三重新起用

咸豐六年(1856),袁甲三受命協助河南巡撫英桂剿辦河南捻軍。他先到歸德(今商丘)召集舊部與捻軍對壘,三戰三捷,一舉瓦解了捻軍對亳州的包圍。然後在燕家小樓殲滅捻軍幾萬人,俘虜了捻軍首領蘇天福,只有張洛行一個人逃跑了。對此,朝廷特詔嘉獎,命以三品京堂候補。
後來張洛行又糾集潰散的捻軍進攻潁州,失敗後再度佔領雉河集。咸豐七年(1857),袁甲三的軍隊先後消滅了王、鄧、宋、姚幾股捻軍,殺死捻軍首領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為太僕寺卿,賞戴花翎。勝保督師攻張洛行於正陽關,久不下,奏請袁甲三合剿,袁甲三令部將朱連泰、史榮椿韓圩,克之。
咸豐八年(1858),與勝保一起解固始之圍,收復六安。史榮椿破捻軍於銅山,斬其首領孫大旺。移軍宿州,襲取王家圩,誅首領王紹堂等,乘勝收復七圩。七月,受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恆偕總兵傅振邦大破捻軍於太和李興集,殲斃數千,逐捻軍出河南境,賜號“伊勒圖巴圖魯”。
咸豐九年(1859)正月,與勝保意見不合,屢被上疏參奏,故被召回京,入覲,面陳軍事。四月,上諭袁甲三為漕運總督。勝保因母親病故回籍丁憂時,袁甲三被升任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
咸豐十年,他進軍鳳陽,屢戰屢捷,朝廷嘉獎他調度有方,賜黃馬褂。這年秋天,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王公貴族都逃到熱河去了。袁甲三請求率兵北上,保衞北京,朝廷説臨淮是南北要塞,沒有批准。
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袁甲三督軍攻佔捻軍堅守三年的定遠縣城,並派兵與多隆阿部同取廬州城。袁甲三知道自己帶領的軍隊不是嫡系,又無用人和籌餉的實權,與自成一派的湘軍、皖軍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他雖然屢戰多勝,但壽州失陷仍有誣言上達。這使他處事更加謹慎,長子袁保恆作戰勇敢,就從不准他與別的將士爭功。

袁甲三晚年生活

多年戎馬生涯,袁甲三已積勞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請假休養,後病勢劇增,又請開缺回籍。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但是所下諭旨卻説:“前因壽州失陷,袁甲三與翁同書共辦一事,且有督辦軍務之責,降旨交部嚴加議處。維念該大臣督辦安徽軍務三載,時值艱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屬穩練,該部所議袁甲三應得革職處分,著(着)加恩寬免”。
袁甲三住在陳州(今淮陽縣)家中養病期間,捻軍兩次進攻陳州。當時袁甲三的病已非常嚴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衞陳州的將吏傳授破敵方法,結果捻軍兩次進攻陳州都沒有成功。 [1] 

袁甲三入土淮陽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歲。同治皇帝賜諡號“端敏”,葬於淮陽西關並設專祠祭祀,後又在他率兵作戰過的臨淮、淮安建專祠。
淮陽袁甲三墓,屬“懸棺”。屍體於“文革”期間被紅衞兵從墓中“請”出示眾,墓中隨葬品,據説被村民換回十三台手扶拖拉機 [1] 

袁甲三人物軼事

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甲三的孫侄降生在河南項城的袁寨。出生那天,袁甲三恰好從淮南寄書信到家,向家人報告以重兵攻下了捻軍重要根據地臨淮,捻軍各部潰退,族人都説其命大福大造化大。父親袁保中聞訊大喜過望,因此為兒子取名為“凱”,按照家族“保世克家啓文紹武”的排行,命名為“世凱”,是為“袁世凱”。 [6-7] 

袁甲三袁氏舊居

袁寨的袁氏舊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開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為了避捻軍襲擊,修築了寨堡。當時,大門上掛着清朝皇帝所賜的牌匾,道光、咸豐、同治的都有,見匾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在袁氏家族鼎盛時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 [4] 
“文革”時期,袁氏舊居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當年院內保留的一些頒賜給袁氏家族的滿清聖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樣、墊鋪板,此時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牆、炮樓以及許多房子都被拆除。 [4] 
袁宅沒有被全部拆毀應歸功於開國上將楊得志。1976年,楊得志到袁宅參觀,見袁宅毀壞嚴重,制止了進一步的破壞,並要求當地政府將宅院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 [4] 

袁甲三親屬成員

曾祖:袁志恭
祖父:袁九芝
父親:袁耀東
母親:郭氏
妻子:原配陳氏、續妻陳氏,追封一品誥命夫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