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隨葬品

(喪葬禮俗文化)

鎖定
隨葬品是私有制在喪葬禮俗中的體現,它標誌着墓主的身份、等級。古代國家的禮制大多規定死者生前身份、地位及相應的隨葬品,超過這種級別的稱作“逾制”,按理是要受處罰的。隨葬品的出現、發展是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只要“靈魂不死”的意識存在,就是隨葬品的存在,社會普通的“孝”的意識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因如此,歷代隆葬厚喪比比皆是。中國自古就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為生活實用物或專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象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
中文名
隨葬品
性    質
喪葬禮俗文化
意    義
標誌墓主的身份、地位

隨葬品隨葬品的意義

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誌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於此。

隨葬品隨葬品的發展

最早死者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糧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們認為死者雖死猶生,他還要像活人一樣生活,因此應該讓他帶去生活必需品。
隨葬品 隨葬品
後來,奢侈品也漸漸進入隨葬品的行列,如金玉器物、布帛綢緞、傢俱什器、書畫玩物等等。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的隨葬品,僅酒就有幾大陶缸。貨幣經濟出現後又有貨幣隨葬。河南安陽殷墟的墓中,出現海貝多達七千多枚。金屬鑄幣出現後,同樣也進入墓葬,供死者花銷。漢墓中還發掘“買地券”。它證明了墓主對墓地的所有權,明確昭示別人不得騷擾、侵犯。人們逐漸領悟:“人死如燈滅”,用不上什麼實物隨葬品,基於這樣的認識,仿製的象徵性隨葬品就出現了,這就是明器、社火。明器也叫男器,是依實物仿製的象徵性隨葬品。古時明器多是實物模型,用竹、木、陶土、布帛、錫箔紙等製作。
宋代起紙做的明器逐漸流行,如象“花圈”由原來的實物轉向用紙紮的。今之以紙為之,謂之賓器。”自紙做明器出現後,實物模型明器也沒斷流,二者齊頭並進。為區分兩種不同的男器,有的地方把紙紮的明器稱作“社火”,有的還稱“紙貨”。由於實物模型明器費工、費時、費料,並不比紙貨好看,所以現代農村多用紙紮明器。紙貨一般都在墳頭焚燒,實物模型的明器有隨葬的,也有焚燒的。明器就其內容來講,可分兩類,一類是實用的、生活中常見的,另一類是純粹象徵性的,與死後時世界一樣,是人們觀念的產物。實用的明器衣食住行都有,如盤盞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頭,牀鋪桌椅,牛馬車輛,書童婢女,還有住宅院落;在廊柱掛有榴聯,上寫“月鏡水花,浮生一夢;紙窗竹屋,小住三年”在紙屋裏,有桌椅牀鋪、三鋪四蓋,院裏有牛馬車輛,家禽家畜。還有紙紮的主人坐在中堂,環端茶點煙,院中還有紙紮的僕役打掃庭院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死者生前嗜好之物都帶上。
另一種明器是常用的聚寶盆和搖錢樹。這是人嚮往的,也是人們觀念的產物。讓死者帶上這種寶物去,或許真的有用場。因而至今仍可在農村的傳統葬禮上見到。中國的隆喪厚禮是世界聞名的,今天也不例外,並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花樣不斷翻新,並追求時代潮流。
有的地方在人死後,兒孫給扎有冰箱、彩電、收錄機、摩托車、小轎車、沙發、大立櫃等隨葬焚燒。為了不讓死者再過貧窮、勞累的農村生活,甚至“孝子”們還仿製城市户口本、醫療證、工作證,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農轉非、土轉幹。可謂拳拳孝心、脈脈深情。

隨葬品現代墓隨葬品

現代隨葬品 現代隨葬品 [1]
“隨葬品”顧名思義,就是隨同安葬者一起放入墓穴裏的物品。對於這個詞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早在我們小學歷史課本就學過,從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祖先們就開始有了隨葬品,往後我們又常常會聽到秦始皇陵、馬王堆墓等,許多文物都是從這裏出來的;更有許多電影電視所要去尋找寶藏,幾乎説的都是某某墓的隨葬品,所以隨葬品説起來對大夥並不陌生。
但上面所説的都是些大型古墓中的隨葬品,而我們現實中,我們平民老百姓中,我們現代的公墓中,隨葬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跟大家一一講解一下。
許多家屬常從電視裏看到,將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放入穴中,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為現代公墓中,墓穴的尺寸都有標準,幾乎就是放下骨灰盒大小,所以放穴中的隨葬品數量、大小均有所限制。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如大件的物品自然不能再放入穴中;而小件的物品,往往就是手鐲、戒指、耳環等珍貴物品了,但這些珍貴物品又因他還需繼續使用,也不便於隨葬。所以人們又想出了一種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古人們把這種物品稱之為“明器”,諧音“冥器”。
明器材質又分為許多種,但有些注意事項是需要大家瞭解的。它長時間放在地底下,因此必須考慮到它的永久性,這就要求隨葬品不能被腐蝕、不能被氧化、而且不易破碎,綜合以上總種原因一般使用“玉”制隨葬品最好,所以人們又常聽説一個詞“葬玉”。
隨葬品一般都用“明器”,明器的另一個解釋意思就是禮儀性用品,他象徵着財富、身份、地位,所以“玉”制隨葬品又很有講究。
從習俗上講主要是財富,又根據古代象徵財富的兩樣物品:元寶、老錢,所以用黃玉製作成元寶,它如同黃金一樣,稱之為“黃玉元寶”,一般用四枚放骨灰盒四個角,叫做“四角壓財財興望”;用翡翠玉製作成玉錢,一般用七枚放骨灰盒底下,叫做“腳踏七星腳踏財” 它們象徵着財源滾滾來。
以上兩樣一般是放在穴裏必備的物品,再者就是一些玉製的童男玉女象徵着地位,有僕人的服侍;傳説中的貔貅象徵着接納四方之財等等。
隨葬品的分類
隨葬品分為兩大類,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二是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後者稱為明器。有些物品,因為體量、珍貴或還需繼續使用等原因,不便於隨葬。此外,絕大部分歷史時期,墓主人生前的姬妾、侍從、奴僕等也不允許陪葬。這時,就需要製作明器以為代表。

隨葬品隨葬品的分類

隨葬品生活用具

指日常生活用的陶、石、骨、木等器具。陶器既是史前時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同時也是最主要的隨葬品之一。一般用於隨葬的陶器,多為實用器,也有少量專為死者製作的所謂“明器”(即“冥器”)。實用器上多留有使用痕跡,如炊器上的煙炱和容器破損後的修補痕跡等;明器多小而輕薄易碎,是一種象徵性的器物,不具使用價值。隨葬品組合一般由炊器、水器、食器、容器類物品組成,也有僅隨葬其中一類或兩類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中,隨葬陶器在組合、形式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反映出比較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色,是考古學斷代、區分文化、劃分地域類型的主要依據之一。

隨葬品裝飾品

用裝飾品隨葬的例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墓葬;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中均較為流行。黃河流域較常見的有骨珠、牙飾、陶環及發笄等;長江流域則多見石或玉製的管、環、璜、缺等。一般説來,裝飾品多見於女性墓葬,如姜寨 M7 為一青年女性 , 隨葬有 8577 顆骨珠;大汶口的 M 10 為一老年女性,隨葬有一串 25 件穿孔白色大理岩長石片、 2 件牙形石片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31 件大理岩石珠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19 件形狀不規則的綠松石片組成的項飾並有象牙梳等。因此,裝飾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性別的差異。

隨葬品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也是史前墓葬中很常見的隨葬品種類之一。依製作質料分,有石、骨、角、蚌、陶器等,其中石器最多;依用途分,有斧、錛、鏟、鐮、鑿、刀、錐、銼、針、匕、矛、鏃、魚叉、紡輪、磨盤、磨棒等。在不同文化中,由於經濟方式不同,隨葬的工具種類也有所區別。如在以漁獵經濟為主的黑龍江省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多隨葬石鏃、骨投槍、魚叉、魚鏢、魚鈎、牙刀等漁獵工具;黃河流域以粟作農業為主要特徵的諸文化中,則主要隨葬石鏟、石刀、磨盤、磨棒等農業生產工具。有時不同墓葬中隨葬工具的差異,也可能反映了死者生前所從事主要工作的差異。如臨潼姜寨 M87 出土有石硯、石磨棒、水杯及赤鐵礦顏料塊等,是一組用於繪畫的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有可能是主要從事彩陶製作的工藝者 ;在屬大汶口文化的江蘇邳縣大墩子 M38 出土的隨葬品中除骨、牙器外,還有骨料、牙料 24 件,磨製骨器用的礪石 4 件,墓主人生前顯然是一位主要從事製作骨、牙器的工藝者 。此外,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墓葬隨葬工具統計表明,男性墓隨葬工具遠多於女性墓,如姜寨遺址男性隨葬工具佔 68.8 %,女性墓僅31.2 %;北首嶺遺址男性墓隨葬工具達99.3%,女性墓僅佔 0.7 % 。説明男性是生產勞動的主要承擔者。

隨葬品禮儀性用品

所謂禮儀性用品,就是指用以表示身份、等級和地位的用品,如象徵神權、王權、兵權的琮、璧、鉞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各文化墓地的墓葬,從墓形的大小、隨葬品的數量、種類等方面來看,差別並不太大,反映出氏族成員的地位基本相同。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墓地出現了墓形大小、隨葬品多寡的差異,特別是出現了表示身份、地位、等級禮儀性用品如玉鉞(或斧)、玉琮玉璧等,表明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並出現了貴賤、貧富的分化。
禮儀性用品 禮儀性用品
在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等方面的差異,如大汶口的 M10,有“井”字形木槨,隨葬 38 件陶器、大量的裝飾品和並非實用品的玉鏟玉斧等。到了龍山時代,這種差異進一步擴大。在陶寺墓地墓有大、中、小之別,大、中型墓數量很少,但規模大、隨葬品多。例如 M 3015 隨葬品多達 200 件以上,其中除了日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以上,還有多種彩繪木器和石磬、鼉鼓、玉鉞、石鉞等禮儀性用品; M 3072 則出土有彩繪蟠龍紋陶盤等。這此重要禮器的存在,表明大墓主人是執掌祭祀和軍事的部落顯貴 。甘肅武威皇娘娘台 M48 出土有 83 件石璧,遠超出裝飾的需要,應是顯示地位、權勢的禮器 。
在長江流域,崧澤文化時期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不一的現象。如江蘇吳縣張陵山的 M05 ,有木棺並隨葬有 31 件陶器 。良渚文化早期開始,在一些大墓中盛行用玉質禮器隨葬,如張陵山上層的M 4 ,隨葬品多達41 件,其中包括玉斧玉琮玉瑗各一件;玉琮呈外方內圓的方柱體,表面飾有獸面紋,顯然是一種禮儀性器物。良渚文化中、晚期“葬玉”之風更盛,如江蘇武進縣寺墩 M3 ,是一 20 歲左右的男性墓,隨葬各類陶、玉、石器達 120 餘件,其中玉璧 24 件、玉琮 32 件; 24 件玉璧大小不一,分置於頭前腳後、身體上下,其中最大的一件置於腹部,直徑達 26 釐米; 32 件玉琮自 1 ~ 15 節高矮不等,環繞墓主一週;左側上肢旁有 1 件精緻的玉鉞。新近發現的 M 5 隨葬重要玉器有琮、璧、鉞、帶鈎等,其中有 1 件玉璧直徑達 29 釐米,是迄今出土規格最大者;置於足後的玉琮長 32 釐米,分為 11 節,精刻 44 個人面紋,是長琮中玉質最佳的一件 。良渚文化晚期的吳縣草鞋山 M198 ,為一男性附葬兩女性的墓葬,男性居於墓穴中央,隨葬品最多,包括有玉斧玉琮、玉璧等,兩個女性為二次葬,也隨葬有玉璧、玉琮、玉飾等 。此外,在華南地區的廣東曲江縣石峽文化晚期墓葬中,也發現有用玉琮、玉璧、石鉞等禮器隨葬的現象 。
東北地區早在紅山文化中,就已出現了大型墓葬和禮器隨葬的現象。如的牛河梁積石冢羣中,大石棺位於石冢的中心部位;各類石棺中出土了數量眾多、十分精美的器,有玉豬龍、玉璧、勾雲形玉佩、玉環、玉鳥、玉龜玉魚、玉獸等。這些發現表明至少在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隨葬品其他隨葬品

除了上述隨葬品之外,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墓葬中還廣泛發現有豬、羊、狗等家畜隨葬的現象。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盛行用豬頭隨葬,如大汶口墓地的 133 座墓中,隨葬豬頭或豬骨者佔 1/3 ;其中 M13 隨葬豬頭14個, M60 發現有半隻豬,其他墓葬則隨葬豬下頜骨、豬牙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有用豬、羊、狗等骨骼隨葬的習慣。如甘肅永登蔣家坪發現一座屬馬廠類型中期的大墓,隨葬有 30 多件陶器,人骨架下挖有一長方形坑,內分層埋有豬、狗等骨骼;甘肅臨夏大何莊墓地有 9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少者 3 塊,多者可達 36 塊。黃河中游的陶寺墓地有 14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最多的一座達 30 付以上。長江流域的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也發現有用豬下頜骨隨葬。此外,在黑龍江的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還發現有用魚骨、野豬牙、鹿角等隨葬的現象 。
一般認為,由於家畜可食用、可交換,因而成為最早的私有財產觀念之一。墓葬中出現家畜隨葬,應是財產私有的重要表現。

隨葬品各朝的隨葬品

隨葬品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平民墓葬中,最常見的隨葬品是各種石器和陶器,因為這些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那一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則常見玉製的禮器,這些東西代表了他們生前的地位與財富。

隨葬品秦漢以前

秦漢(前221—220)以前,平民墓葬中隨葬品多為陶器,而王公貴族墓葬中則多見各種青銅禮器。此外,商周以來,以車馬殉葬的情況也非常普遍。

隨葬品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因不再允許以活人殉葬,所以,以陶、木製作的人俑大量出現。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漢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甚至將他們的整支軍隊都帶到了陵墓之中。這一時期,隨葬品中的青銅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種絲織品,這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隨葬品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瓷器生產工藝逐漸成熟,隨葬品中瓷器與陶俑平分秋色。唐代墓葬多隨葬三彩陶器,這是一種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色彩鮮豔華麗。

隨葬品宋代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峯。從這一時期開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均已達到相當的高度,隨葬品種類日益豐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種鮮明的時代特色。

隨葬品著名隨葬品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着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着奇蹟。
1974年3月兵馬俑從5米深的地下“橫空出世”,是幾位農民的幸運,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雖地處秦始皇陵東側達1.5公里,以兵馬俑一、二和三號坑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仍佔地3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8000兵馬俑如同復活的軍團一般,宿衞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説:“雖是陶俑,但它們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腿,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或黑髮,藍袍,綠臉,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雄赳赳的軍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實況。”
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蹟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