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保恆

鎖定
袁保恆(1826—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市)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諡文成。筱塢少隨父甲三治軍,諳練武事,曾先後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二十餘年。詩不多作,往往於俊偉之中見悱惻之情。為袁世凱叔父。
中文名
袁保恆
出生日期
1826年
逝世日期
1878年
出生地
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
性    別
卒    諡
文成

袁保恆人物生平

袁保恆,清道光六年生於項城袁張營(今屬項城市千佛閣區)。袁甲三長子,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刑部左侍郎。因跟從父親袁甲三在安徽剿滅捻軍戰功卓著,獲一品頂戴賞。
袁保恆自幼在父親調教下苦讀孔孟,兼修武學,“十三學書十五學劍”,二十一歲中舉,二十五歲中進士,成了一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咸豐三年,袁保恆請假送親回籍,轉赴安徽看望統兵剿捻的父親袁甲三。袁甲三奏請朝廷同意,把他留在軍中輔佐軍務。此後袁軍解亳州之圍,又連拔白龍王廟、寺兒集、稚河集等捻軍據點。戰鬥中,袁保恆作戰勇敢,所向克捷。隨軍欽差大臣勝保,提議為他請功,卻被袁甲三為避嫌疑而拒絕。直到咸豐七年,勝保堅持上奏袁保恆的功勞,他才得到聖旨賞“侍講”銜花翎。
咸豐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領部分捻軍,從安徽懷遠出發進攻孫家寨,袁保恆率領步兵由潘家屯、楊莊一路配合騎兵會剿,俘斬捻軍數十人,奪得大量輜重。十一月,又統兵取道永城,追剿孫葵心、劉狗帶領的進攻陳州、周家口的捻軍。經鹿邑繞道截擊,後在太和境內擊潰孫劉部,被朝廷賞“伊勒圖巴圖魯”(勇士)名號。 [1] 
咸豐九年(1859)正月,袁保恆跟隨父親奉命回京,被允文淵閣校理,八月份任順天鄉試官。咸豐十年(1860)三月,袁保恆奉命仍回袁軍營中聽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馬步軍剿定遠捻軍,屢戰屢捷。袁甲三的軍務幫辦穆騰阿移,建議袁甲三給袁保恆請功,袁甲三仍以“不敢與將士爭爵賞之榮”阻攔。後來朝廷得知此事,特發上諭給袁甲三:“保恆著有功績,亦應實敍,不必引嫌。”
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歸順清廷的捻軍將領苗沛霖、張士端重舉義旗,分別攻佔了定遠和懷遠。袁保恆率精兵五千進攻懷遠,於當年十二月收復二地,擒斬苗、張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恆被擢封為翰林院侍講,八月份轉為侍讀。這時袁甲三病重,上折請求解職,獲恩准退養後,袁保恆請假回淮陽侍奉父親。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恆被賜封為翰林院侍講學士(皇帝的老師)。這時,皖北、山東的捻軍已在清軍鎮壓下漸趨平息,袁保恆深謀遠慮,為防止捻軍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項建議”,其中有一條“置軍屯田”的重要建議,可惜朝廷無議,如石沉大海。恰在這時,蘇州又被捻軍佔領,還築壘固守。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請法國軍隊幫助剿滅捻軍。袁保恆得知後,立即上折反對,認為夷人貪而無信,不但不能借用,還應多加防備。這份奏摺引起了朝廷重視,終於沒有采納李鴻章的建議。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恆再次上奏請“置軍屯田”,認為此舉已經刻不容緩,並提出願回京與廷臣“面議”。可是朝廷認為他不經督撫反覆奏請一事,屬於自信過深,不合體制,交吏部議處,結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給予降一級處分,由翰林院侍講學士降為鴻臚寺少卿候補。袁保恆雖然受降職處分,但前任順天府尹蔣琦齡仍在上奏的策論中稱讚袁保恆“武備嫺熟”,户部尚書羅淳衍疏論人才時,也提及袁保恆“久在軍中,武事諳練”。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軍又起,聲勢如前,朝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率部剿滅。袁保恆立即上折請纓出戰,奏摺中提到豫皖各路大軍都是父親的舊部,自己願意和他們同甘共苦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朝廷准奏,調他到李鴻章營中委用。清軍與捻軍在商河一帶決戰時,袁保恆率輕騎冒酷暑追擊捻軍,配合李鴻章的部隊圍殲捻軍於徒駭河。捷報上呈後,朝廷撤銷了對袁保恆的處分,仍以翰林院侍講學士補用,並授予三品銜。
這年八月,袁保恆又受命赴陝甘總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實缺,被委管理西征糧務,並得專摺奏事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備翰林官升遷﹐無實職),十月再升為詹事。左宗棠軍克復肅州時,朝廷大獎左軍將士,袁保恆榮膺一品頂戴。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恆回籍省親,協同堂兄袁保中編修《袁氏家譜》;返軍時,讓侄兒袁世凱隨侍身邊,想為袁世凱以後的發展豐富閲歷。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壽典,她特別恩賜袁保恆的祖母郭氏匾額、如意、文綺,以示對袁保恆的恩寵。光緒元年(1875)三月,袁保恆奉召從左宗棠軍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緒三年(1877),祖母郭氏壽終(享年101歲),袁保恆回籍奔喪,正趕上河南一帶發生特大旱災,饑民相食,餓殍遍野。河南巡撫李慶翔因賑災遲延,被朝廷革職查辦。袁保恆喪假期滿後,受命到河南府(開封)幫辦救災事宜。此間,袁保恆摒絕供帳,服食粗糲,協同暫署河南的河東河道總督李鶴年,通飭所屬府、州、縣署,詳查災民户口造冊上報。他日夜為救災操勞,連上數折陳述災情,還親書求助信件發給全國各省大吏,並寫家書要求家人傾盡家財恤救本地災民。
賑災事務繁重,袁保恆經常食宿無定,身心日漸憔悴。光緒四年(1878)4月,豫東一帶春霖普降,袁保恆正計劃到災區視察一邊,巡視春種情況,尚未成行卻不幸染上霍亂。那時,霍亂本就屬不治之症,心力體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恆,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長逝。災民聞袁侍郎病故,無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諡“文誠”,並將他的事蹟也列在臨淮、陳州袁甲三祠內配享。他的長子袁世勳,被賜封“員外郎”。《清史稿》有傳。

袁保恆袁保恆詩

過韓侯嶺題壁
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
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

袁保恆具體信息

袁保恆,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人。道光庚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刑部侍郎。諡文誠。袁保恆與袁世凱關係概述:
袁保恆是道光三十年進士,像其父(袁甲三長子)科舉入仕,當過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隨後隨父從軍,到咸豐七年(1857年),也就是袁世凱出生前兩年,因戰功授侍講學士銜,官拜從四品,獲賜頂戴花翎,次年獲“伊勒圖巴圖魯”(勇士之意)封號;同治七年(1868年)到李鴻章軍中委用,後隨左宗棠赴陝,同治十一年(1872年)肅州戰役後獲頭品頂戴,兩年後擢升為户部左侍郎、內閣學士,光緒元年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朝廷大員,也成為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袁甲三的二號人物。
曾任江南鹽法道肥差的袁世凱嗣父袁保慶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患霍亂死去,少年袁世凱撫棺返回故土,第二年春,因軍功擢升內閣學士的叔父袁保恆返鄉省親,在袁氏十數個少年中獨獨看中了袁世凱,把他帶到京城讀書,光緒四年調任刑部侍郎的袁保恆染上時疾,死於赴河南開封幫辦賑務任上。
家庭成員
父:袁甲三,漕運總督。
子:袁世勳,員外郎。
侄:袁世凱。民國大總統。

袁保恆與竇畫村

袁保恆贈竇畫村對聯 袁保恆贈竇畫村對聯
古項袁家與竇家世交。袁保恆贈與名士竇畫村對聯,上聯:園中草木春無數,下聯:筆下波瀾老欲平。落款:畫村老伯大人屬正,筱塢侄袁保恆。
竇畫村名書成,清道光年間拔貢。善詩文,喜收藏,好交遊。有詩集傳世。當時名士有“項城三傑”,竇畫村、王丹君、高老勉,俗話説“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畫村”。
袁保恆華山題字 袁保恆華山題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