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華農”,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50]
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為武漢七校聯合辦學成員。
[1]
- 中文名
- 華中農業大學
- 外文名
-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或 Ce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簡 稱
- 華農,HZAU
- 創辦時間
- 1898年
- 辦學性質
- 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
- 農林類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入選)
[50]
全國重點大學(1979年入選)
211工程(2005年入選)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入選)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3年入選) 展開-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入選)
[50]
全國重點大學(1979年入選)
211工程(2005年入選)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入選)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3年入選)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4年10月入選) 收起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
-
高翅(黨委書記)
李召虎(校長)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 - 本科專業
- 63個
- 碩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
[1]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2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 - 博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
華中農業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 湖北農務學堂、國立武漢大學農學院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光緒皇帝,正式奏請興辦湖北省農務學堂。首任美國教習布里爾於3月奉張之洞之命前往武昌城賓陽門外卓刀泉一帶(今華中師範大學東側卓刀泉寺一帶)勘定農務學堂地基,10月正式開學。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擴建為湖北省高等農務學堂,學校遷至武昌城北寶積庵,先後延聘十餘位日本教習,開始高等階段辦學。
民國元年(1912年),學校以湖北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之名重建,後經過湖北省立第一高級農業學校、湖北省立第二高級農業學校的演變,至民國17年(1928年)停辦。
民國22年(1933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農學院籌備處,並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在徐家棚棉場舉辦一期“農業簡易班”。
民國25年(1936年),國立武漢大學正式成立農學院,當年夏,湖北省政府停辦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嗣後,於民國26年(1937年)在原址舉辦湖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進犯武漢,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其農學院奉教育部令併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湖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則奉湖北省政府令西遷恩施,併入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更名為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五峯農專分校。
民國29年(1940年)11月,湖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改建為湖北省立農學院,先設立農藝系,學制4年。
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湖北省立農學院於當年12月由恩施遷回武昌寶積庵原址。
- 華中農學院
1952年,以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省農學院的整體和原中山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校址設在湖北省農學院原址寶積庵。當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
1975年,湖北省農業機械學校併入華中農學院,成為農機系。
1977年,學校恢復全國高考統一招生。
-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17張)
1986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建立湖北省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站。
1996年10月,國家教委批准華中農業大學建立第四批“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2000年,華中農業大學由農業部劃轉教育部直屬領導。
2002年8月,經教育部審批,華中農業大學首批獲准建設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005年,華中農業大學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07年,學校首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
[6]
2009年9月,華中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合併組建華中農業大學附屬學校。
2011年,華中農業大學進入“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研究生院、國際學院成立。
2013年,華中農業大學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4年10月,華中農業大學入選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016年12月,華中農業大學生物醫學中心成立。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10]
華中農業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華中農業大學院系專業
學院(部) | 專業名稱 | 學制 |
---|---|---|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統計學 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 會計學 人力資源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 農村區域發展 財務管理 | 四年 | |
法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 數字媒體藝術 廣告學 | 四年 | |
英語 商務英語 | 四年 | |
信息與計算科學 應用化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生物工程 | 四年 | |
生物信息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人工智能 | 四年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 自動化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機器人工程 | 四年 | |
環境科學 環境生態工程 地理信息科學 生態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 四年 | |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食品營養與健康 | 四年 | |
農學 植物保護 植物科學與技術 種子科學與工程 應用生物科學 智慧農業 | 四年 | |
風景園林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茶學 園藝 林學 園林 | 四年 | |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 | 動物科學 | 四年 |
動物醫學 | 五年 | |
水產養殖學 水族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行政管理 工程管理 土地資源管理 | 四年 | |
- | ||
- | ||
- | ||
華中農業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學校現有教職工3022人,其中教師1700人,教授555人,博士後336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0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8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6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人、崗位科學家59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5個,省部級優秀創新團隊80個。國家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啓發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鄧子新、張啓發、鄧秀新、周秀芬、陳寶元、李奎、張承才、熊立仲、黃巧雲、李召虎、王學路、趙書紅、何正國、郭文武、姜道宏、肖少波、吳昌銀、譚文峯、嚴建兵、史志華、羅傑、、張永安、曹勝波、徐強、晏向華、周紅波、彭貴青、李新雲
[55]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嚴建兵、徐強、晏向華、李一博、羅智、趙凌、蔡鵬、劉春生、謝卡斌、彭貴青、殷平、謝甲濤、康春穎、袁猛、申邦、王茂軍、李林、謝為博、熊棟樑、葉靜、金紅林、柴利軍、肖英傑、王湘如、曹菲菲
[55]
領軍人才 | 姓名 |
---|---|
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郭文武、劉繼紅、何正國、肖少波、姜道宏、徐強、邢永忠、朱龍付、嚴建兵、吳昌銀、羅傑、趙書紅、彭貴青、程運江、譚文峯、熊立仲、陳玲玲 |
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 張獻龍 |
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張俊飈 |
教學名師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
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鄭用璉 |
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曹湊貴 |
園林植物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包滿珠 |
農產品貿易與營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李崇光 |
農村社會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鍾漲寶 |
農學專業生物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張獻龍 |
土壤學教學團隊 |
華中農業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3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專業2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8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2門。 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教育部農業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1個。
[1]
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農林經濟管理、生物工程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湖北省品牌專業建設點: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醫學、園藝、水產養殖學、農學、動物科學、園林、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環境科學、林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土地資源管理、社會學、風景園林、市場營銷
[20]
湖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食品科學與工程、水產養殖學、應用化學、市場營銷、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科學、土地資源管理、風景園林
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動物科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生育種)、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園藝、植物保護、環境工程、動物醫學、生物信息學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 | 作物學實驗教學中心 |
水產養殖實驗教學中心 |
農業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張之洞”實驗班 |
類別 | 課程名稱 | |
---|---|---|
國家精品課程 | 獸醫外科學 | 農產品營銷學 |
動物繁殖學 | 生物信息學 | |
農業經濟學 | 有機化學 | |
土壤學 | 獸醫內科學 | |
植物育種學 | 園林植物育種學 | |
分子生物學 | 園林樹木學 | |
設施園藝學 | 園藝植物生物技術 | |
作物栽培學 | 基因操作原理 | |
動物育種學 | 植物生物技術 | |
土地管理學 | 地質與地貌學 | |
農村社會學 | 食品化學與分析 | |
生態學 | 植物生理學 | |
花卉學 | 普通昆蟲學 | |
細胞工程學 | 家畜解剖及組織胚胎學 | |
園藝植物栽培學 | 農業植物病理學 | |
微生物學 | 動物生理學 | |
農業植物病理學 | 植物學 | |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 | 有機化學 | 園藝植物栽培學 |
分子生物學 | 植物生理學 | |
基因操作原理 | 植物生物技術 | |
細胞工程學 | 作物育種學 | |
動物生理學 | 基因的奧秘 | |
獸醫內科學 | 民俗文化鑑賞 | |
獸醫外科學 | 吃的思辨 | |
園林植物育種學 |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 |
花卉學 | 魅力漢語 | |
設施園藝學 |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 | |
普通昆蟲學 | 蘑菇與人類生活 | |
作物栽培學 | 地質作用與奇觀 | |
地質與地貌學 | 美味水果的選育 | |
動物繁殖學 | 園藝專業導論 | |
動物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 | 食品化學與分析 | |
家畜育種學 | 土地管理學 | |
農產品營銷學 | 土壤學 | |
農村社會學 | 微生物學 | |
農業經濟學 | 園林樹木學 | |
農業植物病理學 | 園藝植物生物技術 | |
生態學 |
- 學生成績
2016-2017學年,學校本科生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2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1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12項;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二等獎1項;“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二等獎1項;“外研社杯”全國英語閲讀大賽二等獎1項。共獲省級及以上學科類、創新業賽事獎勵近共獲省級及以上學科類、創新業賽事獎勵近200項。
[14]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學校累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9項。獲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1項、國家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6項、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5項、國家級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4項。
[1]
年度 | 成果名稱 | 獲獎情況 |
---|---|---|
2018 | 學研產協同創新,提升農科學生實踐能力 | 國家級二等獎 |
2018 | 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大學生“三創” 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
2014 | 農科專業“三田三早”實踐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14 | 用現代生物科技提升傳統農學學科專業的研究與實踐 | |
2009 | 系統構建實踐教學平台,探索多元化實踐育人模式 | 國家級一等獎 |
2009 | 農林經濟管理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9 | 理農結合 科教融合 培養生物學創新人才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9 | 動物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9 | 基於B-Learning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5 | 農學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一等獎 |
2005 | 農林科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5 | 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5 | 農林類本科大學數學系列課程教材建設(教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1 | 農林院校生物學理科基地建設與改革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1 | 高等農林院校本科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1 | 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整體組裝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1 | 高等農林院校本科物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二等獎 |
1997 | 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探索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途徑 | 國家級二等獎 |
1997 | 農科有機化學微型實驗的研究與應用 | 國家級二等獎 |
1993 | 堅持面向主戰場,為農村培養人才 | 國家級二等獎 |
1993 | 農科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 | 國家級二等獎 |
1989 | 建設遺傳育種專業,培養合格人才 |
華中農業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5個,5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1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1‰。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作物學、植物保護、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畜牧學、獸醫學、水產、農業工程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生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工程、風景園林學、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水產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生物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生態學、輕工技術與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生物工程、法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獸醫、生物與醫藥
- 重點學科
級別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
國家級重點學科 | 作物學 |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
作物遺傳育種 | ||
- | 果樹學 | |
微生物學 |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
水產養殖 |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
農業經濟管理 |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蔬菜學 | |
農業部重點學科 |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 ||
湖北省重點學科 | 生物學 | 植物學 |
動物學 | ||
生理學 | ||
水生生物學 | ||
微生物學 | ||
神經生物學 | ||
遺傳學 | ||
發育生物學 | ||
細胞生物學 |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
生物物理學 | ||
生態學 | ||
園藝學 | 果樹學 | |
蔬菜學 | ||
茶學 | ||
農業資源利用 | 土壤學 | |
植物營養學 | ||
植物保護 | 植物病理學 | |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 ||
農藥學 | ||
獸醫學 | 基礎獸醫學 | |
預防獸醫學 | ||
臨牀獸醫學 | ||
水產 | 水產養殖 | |
捕撈學 | ||
漁業資源 | ||
農林經濟管理 | 農業經濟管理 | |
林業經濟管理 | ||
- | 食品科學 | |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 ||
- 學科評估
2017年12月,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5個學科為B+,其中,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等3個學科為A+,生物學為A,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農林經濟管理等3個學科為A-;風景園林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水產、公共管理等5個學科為B+。A類學科綜合比較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
[30]
華中農業大學學校榮譽
2019年8月5日,華中農業大學獲評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43]
華中農業大學科學研究
編輯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學校現有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專業實驗室6個,國家級研發中心7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4個,部省級重點(工程)實驗室31個,部省級研發中心4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7個,校企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44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
[1]
- 科研基地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科技部 | 熊立仲 | 1992 | |
2 | 科技部 | 姜道宏徐強 | 2003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湖北) | 國家發改委 | 肖少波 | 2011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農業部 | 袁宗輝 | 2004 | |
2 | 國家獸藥安全評價實驗室 | 農業部 | 袁宗輝 | 2007 |
3 | 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 | 農業部 | 袁宗輝 | 2013 |
4 |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 | 農業部 | 陳煥春 | 2016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教育部 | 鄧秀新 | 2003 | |
2 | 教育部 | 趙書紅 | 2005 | |
3 | 環境食品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潘思軼 | 2011 |
4 | 農業部農業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武漢) | 農業部 | 熊立仲 | 2011 |
5 | 農業部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陳煥春 | 2011 |
6 | 農業部油菜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周永明 | 2011 |
7 | 農業部豬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趙書紅 | 2011 |
8 | 農業部淡水生物繁育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王衞民 | 2011 |
9 | 農業部獸用診斷製劑創制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金梅林 | 2011 |
10 | 農業部長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譚文峯 | 2011 |
11 | 農業部長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彭少兵 | 2011 |
12 | 農業部獸藥殘留檢測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袁宗輝 | 2011 |
13 | 農業部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果樹)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鄧秀新 | 2016 |
14 | 農業部馬鈴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謝從華 | 2016 |
15 | 農業部華中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張斌 | 2016 |
16 | 農業部長江中下游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廖慶喜 | 2016 |
17 | 湖北省科技廳 | 肖少波 | 2001 | |
18 | 湖北省科技廳 | 姜道宏 | 2004 | |
19 | 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可持續治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科技廳 | 王小平 | 2008 |
20 | 湖北省科技廳 | 張紅雨 | 2013 | |
21 | 湖北省科技廳 | 黃巧雲 | 2016 | |
22 | 動物疫病防控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 湖北省發改委 | 肖少波 | 2010 |
23 | 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 湖北省發改委 | 胡承孝 | 2012 |
24 | 池塘健康養殖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 湖北省發改委 | 李大鵬 | 2015 |
25 | 優勢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 湖北省發改委 | 夏俊芳 | 2015 |
26 | 生豬精準飼養與飼料安全技術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 湖北省發改委 | 晏向華 | 2016 |
序號 | 基地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湖北省教育廳 | 張俊飈 | 2003 | |
2 | 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廳 | 鍾漲寶 | 2013 |
3 |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農分中心 | 湖北省委宣傳部 | 姚江林 | 2013 |
4 | 湖北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 | 湖北省委宣傳部 | 李崇光 | 2016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批建部門 | 負責人 | 成立年份 |
---|---|---|---|---|
1 | 作物遺傳改良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 | 張啓發、嚴建兵 | 2009 |
2 | 農業生物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鄧秀新 | 2013 |
3 | 動物疾病防控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周 鋭 | 2016 |
4 | 動物育種與疾病防治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科技廳 | 趙俊龍、張淑君 | 2011 |
5 | 獸醫流行病學國際聯合研究與培訓中心 | 湖北省科技廳 | 趙俊龍、郭愛珍 | 2014 |
6 | 湖北省利用昆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科技廳 | 曹湊貴、朱芬 | 2015 |
序號 | 中心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科技部 | 趙書紅 | 1996 | |
2 | 科技部 | 傅廷棟 | 2002 | |
3 | 科技部 | 張啓發 | 2002 | |
4 | 國家發改委 | 梁運祥 | 1998 | |
5 |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 | 國家發改委 | 胡麗華 | 2008 |
6 | 藥用植物繁育與栽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 國家發改委 | 胡學博 | 2012 |
7 | 蛋品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 國家發改委 | 馬美湖 | 2013 |
序號 | 中心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教育部 | 塗金星 | 2001 | |
2 | 動物生物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陳煥春 | 2009 |
3 | 農業部 | 傅廷棟 | 1999 | |
4 | 農業部 | 張啓發 | 2000 | |
5 | 農業部 | 鄧秀新 | 2000 | |
6 | 農業部 | 鄧秀新 | 2002 | |
7 | 農業部 | 謝從華 | 2003 | |
8 | 國家蛋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 | 農業部 | 馬美湖 | 2007 |
9 | 國家大宗淡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武漢) | 農業部 | 熊善柏 | 2009 |
10 | 湖北省科技廳 | 牟同敏 | 2001 | |
11 | 湖北省科技廳 | 謝從華 | 2003 | |
12 | 湖北省科技廳 | 鄧秀新 | 2004 | |
13 | 湖北省科技廳 | 陳煥春 | 2005 | |
14 | 湖北省科技廳 | 張啓發 | 2008 | |
15 | 湖北省科技廳 | 邊銀丙 | 2007 | |
16 | 湖北省科技廳 | 廖慶喜 | 2012 | |
17 | 湖北省科技廳 | 李 斌 | 2016 | |
18 | 湖北省科技廳 | 黃巧雲 | 2016 | |
19 | 湖北省科技廳 | 嚴守雷 | 2016 | |
20 | 湖北省石油化工行業管理辦公室 | 王沫 | 2000 | |
21 | 蛋品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發改委 | 馬美湖 | 2010 |
22 | 湖北省發改委 | 胡學博 | 2010 | |
23 | 湖北省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基地 | 湖北省科技廳 | 李斌 | 2010 |
24 | 重要作物病蟲害防治理論與技術湖北省高校自主創新基地 | 湖北省教育廳 | 姜道宏 | 2011 |
序號 | 中心名稱 | 批建部門 | 主任 | 成立年份 |
---|---|---|---|---|
1 | 淡水水產健康養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湖北省教育廳 | 梁旭方 | 2012 |
2 | 生豬健康養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湖北省教育廳 | 陳煥春 |
序號 | 機構名稱 | 批建部門 | 負責人 | 成立年份 |
---|---|---|---|---|
1 | 農業部 | 趙書紅 | 1994 | |
2 | 農業部 | 梁運祥 | 1998 | |
3 | 農業部種豬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 | 農業部 | 趙書紅 | 2007 |
4 | 湖北省飼料質量監督檢驗站 | 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 齊德生 |
- 創新團隊
序號 | 團隊類別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承擔單位 | 批准時間 |
---|---|---|---|---|---|
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 | 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 | 張啓發 | 生科 | 2003 |
2006 | |||||
2009 | |||||
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 | 園藝作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改良 | 鄧秀新 | 園林 | 2009 |
2012 | |||||
2015 | |||||
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 | 動物重要病原分子生物學與致病機理 | 陳煥春 | 動科動醫 | 2011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承擔單位 | 批准時間 |
---|---|---|---|---|
1 | 油菜的遺傳改良 | 周永明、傅廷棟 | 植科 | 2005 |
2 | 柑橘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改良 | 鄧秀新 | 園林 | 2006 |
3 | 動物傳染病基礎與防治技術研究 | 陳煥春 | 動科動醫 | 2007 |
4 | 豬種質創新與遺傳改良 | 趙書紅 | 動科動醫 | 2009 |
5 | 作物——環境互作機理及其調控 | 彭少兵 | 植科 | 2012 |
6 | 園藝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 | 郭文武 | 園林 | 2013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承擔單位 | 批准時間 |
---|---|---|---|---|
1 | 水稻產量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邢永忠 | 生科 | 2015 |
2 | 豬基因組與育種創新團隊 | 趙書紅 | 動科動醫 | 2016 |
序號 | 團隊名稱 | 主持人 | 所在學院 | 批准時間 |
---|---|---|---|---|
1 | 作物產量遺傳創新團隊 | 邢永忠 | 生科 | 2011 |
2 | 柑橘抗逆種質資源發掘、創新與利用團隊 | 劉繼紅 | 園林 | |
3 | 微生物農藥資源開發和新產品創制創新團隊 | 孫明 | 生科 | 2011 |
4 | 作物抗逆生物學創新團隊 | 熊立仲 | 生科 | 2012 |
5 | 作物高產高效創新團隊 | 彭少兵 | 植科 | |
6 | 結核桿菌基因調控網絡與藥物靶標研究創新團隊 | 何正國 | 生科 | |
7 | 油菜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 | 楊光聖 | 植科 | |
8 | 豬基因組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趙書紅 | 動科動醫 | 2015 |
9 | 動物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研究及新型疫苗創制創新團隊 | 肖少波 | 動科動醫 | |
10 | 牛病防治基礎與技術創新團隊 | 郭愛珍 | 動科動醫 | |
11 | 蔬菜變異器官形成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研究創新團隊 | 匡漢暉 | 園林 | |
12 | 柑橘細胞工程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郭文武 | 園林 | |
13 | 激素調控作物生長髮育及環境適應性研究創新團隊 | 王學路 | 生科 | |
14 | 玉米種質資源創新和分子育種創新團隊 | 嚴建兵 | 生科 | |
15 | 水稻發育生物學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吳昌銀 | 生科 | |
16 | 油菜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團隊 | 廖慶喜 | 工學 | |
17 | 油菜病害綠色防控創新團隊 | 姜道宏 | 植科 | |
18 | 油菜雜種優勢與分子育種創新團隊 | 馬朝芝 | 植科 |
序號 | 團隊類別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承擔單位 | 批准時間 |
---|---|---|---|---|---|
1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農業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微生物學研究 | 陳煥春 | 動科動醫 | 2003 |
2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柑橘等果樹生物技術與品種改良技術的研究 | 鄧秀新 | 園林 | 2005 |
3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豬基因組研究與遺傳改良 | 趙書紅 熊遠著 | 動科動醫 | 2006 |
4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馬鈴薯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組與遺傳改良 | 謝從華 | 園林 | 2007 |
5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棉花纖維品質遺傳改良 | 張獻龍 | 植科 | 2008 |
6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化學與生物修復 | 黃巧雲 | 資環 | 2009 |
7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懸鈴木無球果育種及重要草花新品種培育 | 包滿珠 | 園林 | 2010 |
8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機理研究 | 黃見良 | 植科 | 2010 |
9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動物重大疫病納米分子成像診斷及其應用基礎研究 | 韓鶴友 | 理學 | 2011 |
10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基於基因網絡的抗結核新藥靶標研究 | 何正國 | 生科 | 2011 |
11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抗蟲水稻培育 | 林擁軍 | 生科 | 2012 |
12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作物真菌病害及其安全控制研究 | 姜道宏 | 植科 | 2012 |
13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作物微量元素營養機理與微肥施用 | 徐芳森 | 資環 | 2012 |
14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園藝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 | 郭文武 | 園林 | 2013 |
15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豬的營養調控與飼料安全 | 彭健 | 動科動醫 | 2013 |
16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基於組學的新藥發現技術 | 張紅雨 | 信息 | 2013 |
17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種質資源創制 | 塗金星 | 植科 | 2014 |
18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動物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及新型疫苗創制 | 肖少波 | 動科動醫 | 2014 |
19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番茄基因組研究與遺傳改良 | 葉志彪 | 園林 | 2014 |
20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水土保持與環境生態 | 蔡崇法 | 資環 | 2014 |
21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水稻產量遺傳改良 | 邢永忠 | 生科 | 2015 |
22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玉米種質資源創新和分子育種 | 嚴建兵 | 生科 | 2015 |
23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豬細菌病的病原生物學與致病機理研究創新羣體 | 周鋭 | 動科動醫 | 2016 |
24 |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 | 稻田可持續高產高效的土壤碳氮耦合機理研究 | 曹湊貴 | 植科 | 2016 |
25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農產品流通體系及問題研究 | 李崇光 | 經管 | 2008 |
26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土地轉化管理問題研究 | 張安錄 | 公管 | 2010 |
27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轉型期農村社會發展研究 | 鍾漲寶 | 文法 | 2011 |
28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研究 | 張俊飈 | 經管 | 2012 |
29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油菜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 | 廖慶喜 | 工學 | 2013 |
30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蛋品科學與工程 | 馬美湖 | 食科 | 2014 |
31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湖北名優魚分子育種 | 梁旭方 | 水產 | 2014 |
32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食物經濟與食品安全管理 | 青平 | 經管 | 2015 |
33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城鄉一體化發展與基層社區治理創新研究 | 李長健 | 文法 | 2015 |
34 | 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 | 吳春梅 | 馬院 | 2015 |
35 | 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團隊 | 抗病抗應激種豬選育技術創新及其示範 | 張淑君 | 動科動醫 | 2013 |
36 | 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團隊 | 油菜精量聯合直播機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及產業化 | 廖慶喜 | 工學 |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成果
2011-2016年,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647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583項;獲得科技經費40.3億元;獲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多,成果特色明顯。發表SCI收錄論文5520篇,EI收錄論文1943篇。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 )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一批有關水稻、玉米、柑橘、番茄種質研究的高水平論文。 獲省部級(含武漢市)以上科技成果獎202項(含參與),其中國家級15項;獲授權專利1270項;76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56件,獲批新獸藥證書11個。
[61]
項目名稱 | 備註 | 獲獎類別 |
---|---|---|
主持完成 | 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
主持完成 | 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參與完成 | 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
參與 | 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
主持完成 | 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柑橘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和推廣 | 主持完成 | 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參與 | 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華中農業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1年底,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資源總量達208.9萬餘冊,紙質期刊1504餘種,數據庫數量216個,電子圖書106.5萬冊,電子期刊149.7萬餘冊。文獻資源涵蓋農、生、理、工、文、法、經、管等學科,形成以農業與生命科學文獻為特色,傳統資源與電子資源互為補充,多學科文獻協調發展的多元化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先後被認定為全國“全民閲讀先進單位”“湖北省高校優秀級圖書館”、CALIS中文聯合編目B級成員館(華中地區三個B級成員館之一)、湖北省“圖書館自動化測評”優秀圖書館。
[34]
- 學術期刊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為綜合性農業科學學術期刊,為CSCD來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是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是美國《CA》、俄羅斯《文摘雜誌》、聯合國糧農組織《Agridex》、英國《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也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農林文獻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以及其他農業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綜合性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17版)、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學報先後多次獲得“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稱號,“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欄目獲湖北期刊“特色欄目獎”。
《養殖與飼料》先後獲“全國優秀農業期刊”、 “湖北省優秀期刊”、 “中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等榮譽稱號,“行業論壇”欄目獲湖北期刊“特色欄目獎”,被《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全文數據庫》等收錄。
[35-36]
華中農業大學合作交流
編輯根據2023年3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為“高層次專家培養高學歷留學生”全國首批試點單位。來華留學生以學歷生為主,其中博士生約佔70%,碩士生約佔30%。
[60]
華中農業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華中農業大學學校標識
-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採用圓形造型,主體部分以楚國“編鐘”和傳統農具“耒耜”為基礎,圖案由大寫字母hau變形組合而成,下方為建校年份“1898”,外環為學校中英文校名。徽章為題有學校橫式中文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職工用徽章底色為深紅色,字體為白色;本科生用徽章底色為白色,字體為大紅色;研究生用徽章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白色。
主體部分圖案由華中農業大學的英文縮寫大寫字母(HAU)變形組合而成,其下方為建校年份“1898”。在線條處理上吸收中國傳統紋樣特點,採用抽象的流線型葉片形狀,使之更具生機和活力。在外圍處理上,採用單環形式。上部為手書體“華中農業大學”,下部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在色彩的處理上採用單色設計,標準色為深綠色,象徵華中農業大學蓬勃的發展生機、鮮明的農科特色和濃厚的歷史積澱,也與學校“綠色校園”的特點相吻合。此外,為滿足不同情況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黃、紅、藍、灰、淺綠、橙等7種備用色和黑色墨稿。
[37]
- 校旗
華中農業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勤讀力耕,立己達人
勤讀力耕,立己達人語出自20世紀40年代的湖北省立農學院院歌,具有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原創者是湖北省立農學院國文教授朱再庵。
“勤讀”即勤奮學習鑽研,“力耕”即努力開拓實踐。“勤讀力耕”是對學風的倡導,對學問的指引,也是對“知”與“行”辯證關係和成長成才規律的揭示。該校一貫倡導學風建設,勉勵學生勤奮刻苦,用心於學,掌握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知識本領。同時,要求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養規律而言,“勤讀”是“知”,是條件,也是過程;“力耕”是“行”,是途經,也是目的。只有勤奮學習鑽研、努力開拓實踐,才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
“立己達人”語出自《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己”是指加強自我修養,自強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業有成;“達人”是指要關愛他人、回報社會,使大家共同發展和進步。“立己達人”符合中國知識分子“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傳統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莊嚴的社會責任。只有做到“立己達人”,才能實現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立己達人”是對人格的期望,對責任的要求,也是對自我與他人、個人成才與回報社會相互關係的辯證闡述。
- 校慶日
- 校歌
《華中農業大學校歌》 挹江流浩浩蕩蕩, 挾沃野鬱郁蒼蒼。 萃俊秀於三楚, 聚碩彥於一堂。 勤讀力耕肩重任, 立己達人圖自強。 雍雍穆穆, 躋躋蹌蹌。 宏農學, 揚國光, |
- 黨和國家領導關懷
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後為學校題詞和題寫校名。1998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學校百年校慶親筆題詞。2011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聽取學校關於生物產業的彙報。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學校“本禹志願服務隊”親筆回信。
[38]
華中農業大學學校領導
編輯華中農業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副校長 | |
黨委常委 |
華中農業大學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及起訖年月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華中農業大學1985 | 鄧秀新 | 校長 | 2007-2018 |
張端品 | 校長 | 1995-2007 | |
孫濟中 | 校長 | 1985-1995 | |
華中農學院1952-1985 | 孫濟中 | 院長 | 1984-1985 |
陳華癸 | 院長 | 1978-1984 | |
許子威 | 院長 | 1956 | |
湖北省農學院1950-1952 | 童世光 | 院長 | 1950-1952 |
湖北省立農學院1940-1949 | 徐覺非 | 院長 | 1949-1950 |
管澤良 | 院長 | 1941-1949 | |
張伯謹 | 院長 | 1940-1941 | |
湖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湖北省立聯校五峯山分校)1937-1940 | 程鴻書 | 校長 | 1939-1940 |
劉發煊 | 主任、校長 | 1938-1939 | |
周天放 | 校長(兼) | 1937-1938 | |
馮紫崗 | 校長 | 1937 | |
湖北省立教育學院1931-1936 | 姜琦 | 院長 | 1934-1936 |
羅廷光 | 院長 | 1933-1934 | |
羅濬 | 院長 | 1932-1933 | |
黃建中 | 院長(兼) | 1930-1932 | |
湖北省立鄉村師範學院1930 | - | - | - |
湖北省第一、第二高級農業學校1923-1928 | 李繼贗 | 校長 | 1923-1928 |
屈德澤 | 校長 | 1923-1928 | |
湖北甲種農業學校1912-1923 | 田古泉 | 校長 | 1912-1916 |
尹 | 校長 | 1912 | |
湖北省高等農業學堂1904-1911 | 喜源 | 監督 | 1909前後 |
梅光羲 | 監督 | 1907前後 | |
樊祖徽 | 監督 | 1905前後 | |
劉道仁 | 監督 | 1904前後 | |
湖北農務學堂1898-1903 | 黃祖徽 | 監督 | 1902-1903 |
桑寶 | 總辦 | 1902-1903 | |
張鴻順 | 總辦 | 1898 | |
張之洞 | 創辦人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李忠雲 | 黨委書記 | 2002.3-2017.11 |
孫朝愷 | 黨委書記 | 1992.6-2002.3 |
韓德乾 | 黨委書記 | 1984.2-1992.6 |
趙抱一 | 黨委書記 | 1972.8-1984.2 |
許子威 | 黨委書記 | 1963.4-1966.5 |
宋彥人 | 黨委書記 | 1957.10-1963.2 |
許子威 | 黨委第一書記 | 1957.6-1957.10 |
童世光 | 黨委書記 | 1956.4-1957.6 |
童世光 | 黨總支書記 |
華中農業大學傑出校友
編輯姓名 | 備註 |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 |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主委。 | |
著名土壤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國家農業部部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著名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 |
湖北省人大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湖北省常務副省長。 | |
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 |
中共重慶市委常委,中共重慶市委秘書長。 | |
湖南省副省長,致公黨中央常委,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 |
全國農業審計學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四屆中央紀委委員。 | |
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 | |
- 參考資料
-
- 1. 學校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9]
- 2. 華中農業大學校史資料精粹(連載1)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4]
- 3. 歷史沿革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13]
- 4. 歷史沿革 .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9-02-23]
- 5. 歷史上的今天:國務院批准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3]
- 6. 教育部 國家外國專家局關於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07年度建設項目立項名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3-18]
- 7.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09年度全國 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22]
- 8. 我校獲評“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13]
- 9.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鳳凰網資訊 [引用日期2017-09-21]
- 10.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03-15[引用日期2019-05-28]
- 11.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0-29]
- 12.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02-28[引用日期2019-03-18]
- 13. 【人民網】華中農業大學與襄陽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將共建現代農業研究院 .華中農業大學 [引用日期2020-05-16]
- 14. 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15. 專業目錄 .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引用日期2020-04-29]
- 16. 兩院院士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17. 教學名師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18. 萬人計劃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19. 2008年國家級教學團隊名單 .中國教育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1-07]
- 20. 華中農業大學本科教學工程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21. 國家級精品課程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22. 教育部關於批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項目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1-08]
- 23. 2014年獲批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24. 國家級教學成果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25. 學位點建設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26. 我校5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華中農業大學南湖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9-24]
- 27. 華中農大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1% .南湖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1-20]
- 28. 華中農業大學ESI全球排名前1‰和前1﹪學科領域 .華中農業大學發展規劃部[引用日期2020-06-22]
- 29. 國家、省(部)級、校級重點學科一覽表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30. 我校7個學科進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31. 創新團隊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32.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認定2019年度省部共建 協同創新中心的通知 .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10-02]
- 33. 科研基地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34. 本館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30]
- 35. 期刊社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期刊社[引用日期2018-12-09]
- 36. 學術期刊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7]
- 37. 學校章程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13]
- 38. 學校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9-12-11]
- 39. 現任領導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13]
- 40. 歷任領導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13]
- 41. 校友風采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8-12-09]
- 42. 第二批全國文明城市(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 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和第四批全國創建工作先進城市(區)名單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2-18]
- 43. 我校獲評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9-08-12]
- 44. 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在華中農業大學成立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1-05-16]
- 45. 國家知識產權局 信息傳播利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第三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名單的通知 .國家知識產權局[引用日期2021-10-15]
- 46. 2021新增院士本科畢業院校盤點(表1 第54行) .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11-21]
- 47. 學校簡介-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官方.2021-10-20[引用日期2021-12-03]
- 48. 中國農業大學牽頭成立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引用日期2021-12-31]
- 49.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50.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6]
- 51. 院系設置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9]
- 52. 學院簡介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引用日期2022-05-19]
- 53. 學院簡介 .生物醫學與健康學院[引用日期2022-05-19]
- 54. 體育部簡介 .華中農業大學體育部[引用日期2022-05-19]
- 55. 傑青優青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2-05-19]
- 56. 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2-08-10]
- 57.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2-08-10]
- 58. 【教育】這所“新大學”要來了! .湖北發佈.2022-10-12[引用日期2022-10-12]
- 59. 中國工程院院士單楊:用自有農產品加工技術打破國際壟斷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3-01-16]
- 60. 國際生教育-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3-03-05]
- 61. 科學研究-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23-03-0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