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藍之獄

鎖定
胡藍之獄,是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合稱,為明初重大政治案件。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藉口丞相胡惟庸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洪武二十五年(1392),又興藍玉案。明太祖藉此兩案大開殺戒,14年間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餘人。
中文名
胡藍之獄
主要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胡惟庸,藍玉
實    質
重大政治案件
理    由
藉口丞相胡惟庸謀反

胡藍之獄背景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淮西貧民,曾入皇覺寺為僧,從他投入“紅巾軍”,到建立了大明政權,戎馬征戰十幾年。他的成功,得益於身邊一批運籌帷幄、能征善戰的淮西文臣武將。朱元璋稱帝后將這些開國功臣都封以高官貴爵。他們中間文臣以李善長胡惟庸等為中心,武將以徐達唐勝宗藍玉等為中心,組成了勢力強大的"淮西幫"。
明初的統治集團,是由兩方面勢力組成的,一方面是原有的權貴,如淮西浙東權貴勢力,他們支持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權;一方面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將領,他們轉化成統治者以後,和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舊權貴,都是新朝權貴。在鞏固和發展新王朝的統治中,他們的階級利益雖然一致了,但發生了新的矛盾,在財產權力再分配中,淮西、浙東之間,文臣、武將之間,都要發展各自的勢力。除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外,他們有時還和皇權形成衝突,這成為明初朱元璋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內在原因。面對着公侯將相的權勢和有些新權貴的不法行為,特別是他的戰友與舊將邵榮謝再興的背叛,朱元璋放心不下,猜疑他們會來搶奪皇位。
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於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又編了《資治通訓》,反覆強調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又頒佈了《志戒錄》,“其書採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餘事,賜羣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鑑戒”。以前,朱元璋不允許儒者在他的將領左右議論古今,這是因為在天下擾攘君臣名分未定之際,他怕知識分子為他的將領出謀劃策,去獨立發展。而當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卻鼓勵他的將領去接近儒臣,並在武將“操練之暇”,命儒臣去給他們講解“上古以來忠臣烈士”、“忠君報國之義,事上死長之節”,等等。儘管如此,朱元璋仍不放心。因為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楊憲御史中丞,朱元璋曾想用作相,胡惟庸李善長説:“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矣。”於是李善長就乘機彈劾其“放肆為奸事”,最終使楊憲沒有逃脱被殺的下場。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見劉基,同他商量任用丞相的事。劉基認為楊憲有丞相的才能,沒有丞相的器度,汪廣洋的器量比楊憲更偏狹,他們都不能任相。朱元璋又問到胡惟庸,劉基連連搖頭,説胡惟庸像一頭小牛犢,一經重用,就會摔破車轅,撞碎犁杖,為禍不淺。後來,朱元璋還是起用胡惟庸擔任左丞相

胡藍之獄經過

胡藍之獄胡惟庸案

胡惟庸,濠州定遠縣(今屬安徽)人,李善長的親戚。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二年冬十月,朱元璋想要讓楊憲當丞相,問劉基的看法,劉基和楊憲素來交好,但劉基卻説不可以,朱元璋感到奇怪,劉基於是回答説:“楊憲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沒有做丞相的器量。”朱元璋問汪廣洋怎麼樣,劉基也以為不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怎麼樣?”劉基説:“胡惟庸現在只是小牛罷了,但他日後絕對會破壞車轅和耕犁。” [4]  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飛揚跋扈,獨掌生殺大權。他竟敢拆閲呈給皇帝的奏摺,徑自處理,對不利自己的奏摺隱匿不報;他還時常不奏報朱元璋,獨斷專行官員的生殺升黜大事。他還在朝廷中不斷培植私人勢力,並拉攏軍界。功臣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渡侯費聚,都因受到朱元璋的譴責,與胡惟庸密相往還,胡惟庸又和御史大夫陳寧結為死黨,於是他的門下出現了一個文臣武將齊集的小集團。朱元璋為此深感不安,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狀殺了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自縊,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文學家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於途中。此案延續了10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30000多人。朱元璋興猶未已,親自羅列被殺諸臣的罪狀,作《奸黨錄》,佈告天下。

胡藍之獄藍玉案

藍玉,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藍玉率大軍十五萬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至捕魚兒海,俘獲七萬七千餘人,大勝而回。因其戰功赫赫,被封為涼國公。但藍玉為人驕橫,霸佔民田、廣蓄莊奴,有許多義子仗勢欺人,且總兵多年,麾下驍將十數人,威望很高。他還私自佔有了元朝皇帝的妃子(這是一種大逆的事情)。北征以後更甚,曾天晚回師夜經喜峯關,城門不開,遂毀關而入。他與馮勝傅友德,這兩個大將一起去徵雲南,回來以後,他們兩個人都被封為太師,藍玉自己被封為太傅,藍玉為此常有怨言,又有次他大言道:“我不能當太師嗎?”,藍玉不甘心居於馮勝和傅友德之下,於是上奏皇帝請求封自己為太師,皇帝不答應,藍玉害怕了,悄悄告訴自己的親信道:“皇帝這是在懷疑我了。”於是藍玉謀反。這時候,鶴慶侯張翼、普定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都督黃恪、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和各武臣曾經都當過藍玉的部將,藍玉於是派遣自己的親信集結他們,在凌晨聚在宅子裏謀議,集合士兵和各家的家奴,等到時機一到,即可造反。已經約定好了,但被錦衣衞指揮將領蔣獻控告藍玉“謀反”,皇帝命令羣臣搜尋證據,證據確鑿,藍玉後被處以磔刑,夷其三族。 [2]  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25000人。
該案與胡惟庸案合稱為胡藍之獄,兩案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餘人。同年九月,皇帝下詔書:“胡惟庸、藍玉的黨羽,除了已經被官府捉拿,其他沒有被發現的,就不追究他們的責任了。” [3] 

胡藍之獄後續

而在“胡藍之獄”後,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居家嘆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測,我輩恐無噍類了。”為這一語,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在府第外築稻場,埋甔地下,架板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聲,走馬為樂。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訐勝家居不法,稻場下密藏兵器,意圖謀變云云。明太祖遂召勝入,賜酒食慰諭道:“卿可安心!悠悠眾口,朕何至無端輕信?”言下,甚是歡顏。勝以為無虞,儘量宴飲,誰知飲畢還第,即於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數刻即亡。
總計明朝開國功臣,武將只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公,都死在胡藍黨獄以前,沐英留鎮雲南,在外無事,得以考終。湯和聰明,見明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還鄉,絕口不談國事,所以享年七十歲。

胡藍之獄原因

縱觀“胡藍之獄”,不難發現,大抵屬於“冤案”。對於胡惟庸一案,史學家吳晗有一個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檔案考》,認定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雲奇這個人告變子虛烏有,從清朝就説沒有這個事,叫“鑿空説鬼”。倘若説胡惟庸家裏刀槍林立,能登上城牆就能看得見嗎?況且如此大事,他又焉能如此大意。胡惟庸究竟為什麼而死,《明史》記載,他受到朱元璋的寵愛好幾年,自己一個人獨攬丞相大權,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很多人奔走於他的門下,給他送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有的時候,很多事情他不讓皇帝知道。

胡藍之獄胡案與宰相制度

朱元璋處死了胡惟庸,而且決定從此不再設立丞相。那胡案與宰相制度又有什麼內在聯繫呢?實際上,朱元璋對於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專權。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經採取了措施,他曾下旨,以後再上奏書,不許再關白中書省。因為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給皇帝都要關白中書省,即給皇帝報告有一份,同時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這引起了希望獨攬大權的朱元璋的強烈不滿。於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藉機除掉胡惟庸的事。但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則是要撤消丞相制度。並且將撤消丞相制度這件事寫到《祖訓》裏頭,説,以後不許立丞相,如果有建議立丞相的人,一定要嚴懲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後,直接對皇帝負責。六個部,沒有一個丞相在從中有一層管理系統,直接對皇帝負責。和廢除丞相制度同時,朱元璋下令解散原來的大都督府,把大都督府改變為五軍都督府,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一個大都督統領天下兵馬,權力太大,我把它變成五個都督,一個要造反,還有四個可以制約。胡惟庸案的結果是廢除了丞相制度。丞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久遠,中書省撤消以後,就改變了中國將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明、清兩朝沒有丞相,而所謂的“宰相”也只是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的空名而已。

胡藍之獄藍玉必死

再説藍玉一案,眾多的高級將領束手待擒,毫無反抗的餘地,如果他們是有密謀,串聯好的,或者早想造反,不可能如此束手待擒。造反是假,要除掉這些悍將是真。洪武末年,很多公、侯全已經殺,沒有人再帶兵打仗了,這個藍玉是朝廷倚重的對象,為什麼朱元璋到了晚年了還要殺掉藍玉?這牽扯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太子朱標的去世。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朱元璋打天下,而坐天下的則是自己的子嗣後代。太子一死,皇太孫要繼承皇位,面對的將是一羣如狼似虎的驕兵悍將,所以他必須要給將來的小皇帝鋪平道路。所以藍玉必死。
封建社會皇帝的聖旨就是法律,皇帝欽點則沒有“冤案”。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惟一貧民出身的皇帝。稱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幫出生入死的朋友們,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稱帝后,政體卻要求把朱元璋神聖化,這些人突然之間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稱臣,這種鉅變,他們不適應。另外,他們在平定天下後成為新貴,佔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經濟上都極力擴張,與朱元璋的統治集團的利益不可避免地發生尖鋭衝突。朱元璋屢興大獄,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絕不是簡單地處置幾個不忠的大臣。
朱元璋從一個貧窮百姓一躍躋身於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孫能否坐穩江山,是他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當他大開殺戒時,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標曾勸諫他不要濫殺無辜,以免傷了君臣和氣。他當時沒有作聲。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丟在地上,讓朱標去檢。朱標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難色。這時,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劍削去上面的刺,交給朱標説:“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削掉,再交給你豈不更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個家。”所以説,朱元璋興起大獄的直接目的則是為後繼之君計,防止文臣武將專權,掃清子嗣統治的政治障礙。其收權立威的方式雖與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不同,但性質無異。

胡藍之獄評價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和重典治國、對貪官污吏的殺戮和懲治是兩個概念,兩個問題。前者是為了集權,後者是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隊伍。但是兩種類型的案子,都使用了非常殘暴的手段,這反映了朱元璋治國的一個特點。朱元璋對於這些個功臣,這些開國元勳的殺戮,要遠遠嚴酷於當年的漢高祖。朱元璋實行重典治國,他一嚴懲貪官污吏,第二實行集權,它的結果可以歸納為幾條:第一,他建立了綱紀,整頓了官僚隊伍,實現了政令通達,建設了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第二,他改變了元朝以來的混亂秩序,使老百姓得到了休息,使明初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比較大的發展。第三,他留下了一套專制制度,這個制度幫助朱家皇朝維持了277年的統治。

胡藍之獄軼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用謊言稱自己家中的井出現了甘泉,於是請朱元璋到家裏來觀看朱元璋答應了。朱元璋駕出皇宮,到皇宮附近的胡惟庸家去。忽然路上有一個人,騎着馬衝過來了,攔住車駕,説不出話來。衞士遂把他抓到地上打,把那人胳膊都打斷了,胳膊還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感到有問題,一定是那兒發生了對我不利的情況。於是朱元璋登上城牆,看到胡惟庸家裏刀槊林立。這個被打的人叫做“雲奇”,這就是所謂的“雲奇告變”。 [1] 
參考資料
  • 1.    《明史紀事本末》:正月戊戌,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駕出西華門,內使雲奇衝蹕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駃不能達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撾捶亂下。雲奇右臂將折,垂斃,猶指賊臣第,弗為痛縮。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複壁間,刀槊林立。
  • 2.    《明史紀事本末》:及命為太傅,玉攘袂大言曰:「我固不當為太師也!」恆怏怏,不樂居宋、潁二公下。間奏事,上不從,玉懼,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乃謀反。當是時,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都督黃恪、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及諸武臣嘗為玉部將者,玉乃遣親信召之,晨夜會私宅謀議,集士卒及諸家奴,伏甲將為變。約束已定,為錦衣衞指揮蔣瓛所告。命羣臣訊狀具實,磔於市,夷三族。
  • 3.    《明史紀事本末》:九月,詔:「胡黨藍黨,除已捕在官者外,其未發,不究。」
  • 4.    《明史紀事本末》:太祖洪武二年(己酉,一三六九)冬十月,上欲以楊憲為丞相,問劉基。基素與憲厚,以為不可。上怪之,基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不與焉者也。今憲不然,能無敗乎!」上曰:「汪廣洋何如?」基曰:「此褊淺。」上曰:「胡惟庸何如?」基曰:「小犢耳,將僨轅而破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