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樸

(五代後漢、後周時期大臣)

鎖定
王樸(906年-959年4月25日 [1]  ),字文伯。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五代後漢後周名臣。
王樸幼時穎悟,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登進士第,拜秘書郎,依附樞密使楊邠。其後見政局日亂,便審勢東歸,避亂免難。廣順元年(951年),擔任鎮寧節度使柴榮(後周世宗)的節度掌書記。柴榮即位後,王樸累官至樞密使、檢校太保。他首先獻《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這一策略對後來宋太祖的統一計劃有較大的影響。後主持規劃開封城的擴建,還負責修訂曆法、考證雅樂,深受柴榮重用。 [8]  二人相知相得,被後世推為五代君臣之首 [29]  。甚至有説法認為“天欲祚宋,必先亡樸” [34] 
顯德六年(959年),王樸猝逝,年五十四。柴榮聞訊後,悲慟不已,追贈其為侍中。其作品多已散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本    名
王樸
文伯
所處時代
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平(今山東東平
出生日期
906年
逝世日期
959年4月25日
主要作品
大周欽天曆
律準
平邊策
主要成就
首先提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
規劃開封城,修訂曆法,考證雅樂
官    職
樞密使
追    贈
侍中

王樸人物生平

王樸東歸避禍

王樸生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 [1]  。他自幼聰慧警敏、好學擅文,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四十餘歲的王樸才登進士第,任校書郎 [2]  [8] 
王樸入仕後,依附後漢樞密使楊邠。當時王樸眼見朝局動盪,將有大禍發生,於是東歸故鄉。後來外戚李業等人果然教唆後漢隱帝誅殺權臣,殺死輔政的楊邠、王章史弘肇等,夷滅其族,三家的賓客也大多被殺,而王樸因早已離開而得以倖免。 [3-4] 

王樸出仕晉邸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後周太祖郭威命養子柴榮為鎮寧軍節度使,王樸被授為節度掌書記,成為柴榮的幕僚。 [5-6] 
廣順三年(953年),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獲封晉王,王樸跟隨柴榮就職,被授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 [7] 

王樸君臣相知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即位,升王樸為比部郎中。因獻《平定策》,升任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成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臣。 [8]  [9]  此時,柴榮鋭意進取,決意征伐,有志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當時,這些文士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只有王樸等少數人講求用兵之策,而王樸則主張先取江淮。柴榮早已知道王樸的為人,聽了他的建議後,更加感到驚奇,就常與他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樸。 [10] 
顯德三年(956年),柴榮徵江淮,任命王樸為東京副留守。回師後,提拔王樸為户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升為樞密使,加檢校太保 [8]  [11] 
顯德四年(957年),柴榮再徵江淮,任命王樸為東京留守,授以“便宜從事”。 [12]  在此期間,王樸管治有方,使都城秩序井然。 [8] 

王樸天不假年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王樸奉旨視察汴口。同月十五日(959年4月25日) [1]  ,王樸在歸朝後拜訪前任宰相李谷。兩人正在交談時,王樸突然昏倒,猝然離世(有學者推測其死因為突發腦溢血 [39]  ),享年五十四歲。下葬之日,柴榮親臨祭奠,執王鉞叩地,多次大哭,賞賜大量財物以助治喪,並召見王樸的幾個兒子,授予其官職 [13]  ;又追贈王樸為侍中,將其畫像與李谷 [40] 鄭仁誨等功臣同祀於宮中的功臣閣 [14]  [15] 

王樸主要影響

王樸政治

  • 獻策平邊
王樸於顯德二年(955年)提出的《平邊策》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他站在“久亂思治,久分必合”的高度,提出了被柴榮視為“議論偉然,蓋以為奇”的見解。 [41] 
首先,王樸認為,只有經過了進賢清時,用能審材,恩信號令,賞功罰罪,恭儉節用,徭役以時等大量撥亂反正的工作,有了足夠的政治經濟條件之後,才能保證用兵“無不成之功”的結果。其意見不獨是用兵平邊,而且是後周國家建設的大政方略。他的建議深得柴榮讚賞、採用。在柴榮執政的數年中,雷厲風行地推行的一系列“當世之務”的改革措施,諸如獎勵耕墾,招撫流亡,平均賦役,減免苛斂,限制寺院,減少浮食,興修水利,疏通漕路,擴建都城,發展工商,制定《刑統》,整頓司法,提掖人才,調整機構,澄清吏治,抑制豪強,削弱藩鎮,加強軍備等,都多少與王樸的主張有關。 [41] 
其次,關於用兵,王樸主張在戰略上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在戰術上避實擊虛,避強攻弱;在策略上分別對待,先誘以恩信,後製以強兵。這個基本符合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主張,被柴榮接受。柴榮三徵南唐,奪取江北十四州,獲利巨大,且對南方的南唐、南漢清源軍等割據政權在政治上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為蕩平中原割據局面打下了基礎。 [41]  此計柴榮雖然並沒有完全採用,在敗南唐後,柴榮就移師北伐,由於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見其下一步用兵意圖。但後來宋初的統治者則大體上是按王樸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據勢力的。由此也可見《平邊策》的影響確實不小。 [8] 
  • 擴建開封
王樸在知開封府和留守東京期間,為拓廣開封城匠心獨運,“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過程中,雷厲風行,連有權勢的大臣藩鎮都怕他三分。使開封街道暢通、壯闊宏偉。故宋人説:“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 [16]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在王樸死前不久,又奉詔在汴口設斗門,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運 [8] 

王樸文化

王樸精明機敏,多才多藝,精通陰陽律歷。五代時期,由於政治動亂,眾職未修,精通律歷之人甚少,歷代修曆法多不準確,差闊至甚。顯德二年(955年)王樸,奉詔校定大曆。他參考先代圖籍和古今曆書,考證諸曆法之失,詳細計算分數,與司天監共撰《顯德欽天曆》15卷。此書在唐《崇玄歷》基礎上多有改進,構造九服晷影函數(正切函數)。 [17]  柴榮親自制序,頒行於世,解決了當時曆法不準的問題。 [41] 
此外,王樸通曉音律。鑑於五代樂制已亂、“雅音廢墜”的情況,柴榮詔命王樸考證雅樂。他依西漢律學專家京房十三絃“準”和六十律為根據,尋舊典”,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尺寸分設柱,用七聲為均”,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再現並留傳,雅樂之音和諧。樂師依調製曲,行於當世,“成一朝之盛事”。王樸詳定的十二律旋相為宮之法及律準,至宋代用之不變。 [8]  [41] 

王樸歷史評價

趙匡胤:“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38] 《默記》引
薛居正等:“況太祖、太宗在位,每稱樸有上輔之器。” [19] 舊五代史
王禹偁:“西樞經緯才,慷慨遇真主。文學中甲科,風雲防霸府。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強御。憑案讀古書,箕踞視太祖。澤欲浸生民,化將還邃古。拆寺遇武宗,排佛如韓愈。盡發羣苾蒭,使之藝禾黍。兵威遂強盛,人力不耗蠧。世宗徵淮甸,委任當留務。馬前拜侯伯,堦下列椹斧。叱吒氣生風,將校汗如。手築太平基,胼胝不輟杵。具瞻人有望,衰運時不與。修短天難忱,殱奪民何岵。恩深與小斂,撫槨甚悲沮。雲亡復殄瘁,前哲非虛語。” [36] 《懷賢詩三首·王樞密樸》
歐陽修宋祁等:“王樸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 [20] 新五代史
曾鞏:“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羣臣,使陳當世之務,而能知王樸之可用,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 [21] 元豐類稿
秦觀:“臣讀五代史,見王樸為周世宗決平邊之策,然後知樸者,天下之真材也。……樸嘗為世宗畫平邊之策,……故樸以大而脆者為易,小而堅者為難,易者宜先,難者宜後,則所以先吳而後並也。皇朝受命,四方僭偽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謂天下之真材,其孰能與於此。樸雖出於五代擾攘傾側之中,然其器識學術,雖治世士大夫,與之比者寡。方世宗之時,外事征伐,內修法度,而樸至於陰陽律歷之學,無所不通,所定《欽天曆》,當世莫能異。而其所作樂,至今用之,而不可改其五策之意。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以此推之,樸之所知者,蓋未可量也。使遭休明之時,遇不世出之主,則其所就者,將不止於此哉。” [22] 歷代名賢確論》引
蘇耆:“樸性剛烈,大臣藩鎮皆憚之。” [19] 《閒談錄》)
王銍:“王樸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又取三關,收淮南,皆樸為謀。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嘗自謂‘樸在則周朝在’,非過論也。” [38] 《默記》)
輔廣:“周世宗天資高,於人才中尋得個王樸來用,不數年間,做了許多事業。且如禮、樂、律、歷等事,想他見都會得,故能用其説,成其事。” [23] 朱子語類》引
崔銑:“子產相鄭、孔明立蜀、王樸興周,皆功運帷闥,而效收遠荒。” [24] 洹詞
敖英:“吳用三軍迭出以肆楚,彼進則此退,彼退則此進,使楚疲於奔命。王樸祖其智坐致江南之困,魏惠侯選軍中年力極精鋭者教之藝,使之重鎧習勞,謂之曰武卒,而列國莫強焉。” [25] 東谷贅言
楊慎:“五代人才,王樸為冠。其平邊策攻取先後,宋興之初,先平江南,晚定河東,次第不能易也。其論星曆,宋定欽天曆,不能易也。其論樂律,宋作大晟樂,不能易也。其言有日:‘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五季之世,有若人耶!” [26] 《王樸》
  • 樞密不能操宰相之進止,宰相不復倚藩鎮以從違,君為民之君,相為君之相,庶幾乎天職之共焉。嗣是而王樸、竇儼得以修其文教,而宋乃因之以定一代之規。 [27] 
  • 王樸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於河東。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於不復,與樸説異。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樸之失小,宋之失大也。……王樸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27] 
  • 嗚呼!王樸極其思慮,裁以大綱,樂可自是而興矣。 [27] 
  • 王樸、竇儀起自燕、趙,簡質有餘,而講習不夙,隔幕望日,固北方學士之恆也。 [28] 分別引自《讀通鑑論》《宋論
朱軾:“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為之臣者,亦首推王樸,次則郭崇韜。……周臣如王峻,斗筲小才,範質又欠一死,惟樸行誼無忝。其理國料敵,(闕)有成算,定律歷、興禮樂,有太平休風焉。方之六朝魏周之間,其與蘇綽等倫乎?” [29] 史傳三編
蔡世遠:“蘇綽、王樸,雖偏安之臣,未可小也。” [30] 《歷代名臣傳序》
秦篤輝:“按王樸不死,宋太祖必不能代周,其視範質、王溥猶松柏之於蒲柳耳。天欲祚宋,必先亡樸。” [34] 
  • 懷才挾術佐明王,天不假年劇可傷! [31] 
  • 至若周世宗之英武過人,王樸之智謀絕俗,天獨未假以年,不獲共謀統一,命耶數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矣。然世宗美政,王樸長材,不容過略,故類敍之以風示後世雲。 [31] 均引自《五代史演義

王樸軼事典故

王樸性格剛直,處事果斷,深得柴榮信賴。但他處事太剛,鋒芒畢露,於大庭廣眾下“正色高談”,無人敢觸其鋒芒,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 [8]  他居於“本兵之地”的樞密院,對武將有較強的控制力 [39]  ,能使“大臣藩鎮皆憚之”。柴榮南征時,王樸留守開封,主持擴建工作。他惱怒一名鄉校懈怠輕忽清拆工作,便在通衢處公開鞭打其背數十下,此人大感不服,併為之感嘆道:“我是宣補鄉虞候之人,怎能從便處置。”王樸聽説此言後,命左右親隨抓住鄉校,帶到面前,即刻將其擊殺。柴榮聞知此事後,不僅不怪罪,反而笑着對近臣調侃道:“這真是個大愚人,竟敢去王樸面前誇口‘宣補鄉虞候’,他取死是應該的。” [35]  即使是時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趙匡胤也曾受到王樸的斥責。趙匡胤稱帝后,一天路過功臣閣,風吹開半邊的門,他正好面對殿內王樸的畫像。此時,趙匡胤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左右侍從問道:“陛下貴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對他的禮遇為何如此之重?”趙匡胤以手指袍説:“如果這個人還活着,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32] 

王樸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王序
因王樸顯貴,被追贈為左諫議大夫
兒子
官至雲、應等州兵馬都監雍熙北伐時語激楊業進軍,且未及時援救,使楊業兵敗被俘,被除名發配金州。後任均州團練副使。
王僎
官至供奉官閤門祗候,因徵交趾失敗而被誅。
王備
考中進士,其後生平不詳。
王偃
考中進士,官至太常博士
(表格參考資料 [19-20]  [37] 

王樸主要作品

王樸著有《大周欽天曆》《律準》等,今已佚。 [8]  全唐文》卷860錄有其文4篇:《奏進欽天曆表》《詳定雅樂疏》《平邊策》及《太清神鑑序》。 [18] 

王樸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 [19] 
五代史補》卷5 [33]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 [20] 
史傳三編》卷27 [29]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119《世宗紀六》:“(顯德六年)三月庚申(十五日),樞密使王樸卒。”以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進行換算,即為儒略曆959年4月25日。《新五代史》又稱其卒時“年五十四(虛歲)”,可逆推其生年為唐天祐三年(906年)。
  • 2.    《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樸幼警慧,好學善屬文。漢乾祐中,擢進士第……
  • 3.    《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解褐授校書郎,依樞密使楊邠,館於邠第。是時漢室浸亂,大臣交惡,樸度其必危,因乞告東歸。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遊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樸獨免。
  • 4.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少舉進士,為校書郎,依漢樞密使楊邠。邠與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樸見漢興日淺,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為大臣,與將相交惡,知其必亂,乃去邠東歸。後李業等教隱帝誅權臣,邠與章、弘肇皆見殺,三家之客多及,而樸以故獨免。
  • 5.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周世宗鎮澶州,樸為節度掌書記。
  • 6.    《資治通鑑》卷290:二月,丁酉,以皇子天雄牙內都指揮使榮為鎮寧節度使,選朝士為之僚佐,以侍御史王敏為節度判官,右補闕崔頌為觀察判官,校書郎王樸為掌書記。頌,協之子;樸,東平人也。
  • 7.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世宗為開封尹,拜樸右拾遺,為推官。
  • 8.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46-949
  • 9.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世宗即位,遷比部郎中,獻《平邊策》……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歲中,遷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
  • 10.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是時,世宗新即位,鋭意征伐,已撓羣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數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樸在選中。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於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翰林學士陶谷竇儀、御史中丞楊昭儉與樸皆言用兵之策,樸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 11.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顯德三年,徵淮,以僕為東京副留守。還,拜户部侍郎、樞密副使,遷樞密使。
  • 12.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四年,再徵淮,以樸留守京師。
  • 13.    《宋史》卷274《王侁傳》:樸卒,世宗幸其第,召見諸孤,以侁為東頭供奉官。
  • 14.    《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引《默記》: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蒨[榖]、鄭仁誨之屬。
  • 15.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六年春,世宗遣樸行視汴口,作斗門,還,過故相李谷第,疾作,僕於坐上,舁歸而卒,年五十四。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四。贈侍中。
  • 16.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世宗徵淮,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莊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
  • 17.    《新五代史》卷31《周臣傳》:世宗之時,外事征伐,而內修法度。樸為人明敏多材智,非獨當世之務,至於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顯德二年,詔樸校定大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經之學,設通、經、統三法,以歲軌離交朔望周變率策之數,步日月五星,為《欽天曆》。
  • 18.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5-31]
  • 19.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1-24]
  • 20.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1-24]
  • 21.    《元豐類稿·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22.    歷代名賢確論 5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23.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3]
  • 24.    《洹詞記事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25.    《東谷贅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26.    楊升庵集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27.    《讀通鑑論·卷三十·五代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3]
  • 28.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3]
  • 29.    《史傳三編·卷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30.    《二希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31.    五代史演義: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4]
  • 32.    《默記·捲上》:王禹偁記樸在密院,太祖時為殿前點檢。一日,有殿直衝節者,訴於密院。樸曰:“殿直雖官小,然與太尉比肩事主,且太尉方典禁兵,不宜如此。”太祖聳然而出。又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谷、鄭仁誨與樸之屬。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樸像相對。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御袍襟領,磬折鞠躬頂禮乃過。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御袍雲:“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 33.    《五代史補·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34.    《讀史剩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35.    《默記》引《閒談錄》:樸性剛烈,大臣籓鎮皆憚之。世宗收淮南,俾樸留守。時以街巷隘狹,例從展拆,樸怒鄉校弛慢,於通衢中鞭背數十,其人忿然嘆雲:“宣補鄉虞候,豈得便從決。”樸微聞之,命左右擒至,立斃於馬前。世宗聞之,笑謂近臣曰:“此大愚人,去王樸面前誇宣補鄉虞候,宜其死矣。”
  • 36.    《小畜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7]
  • 37.    《宋史》卷274《王侁傳》:王侁,字秘權,開封浚儀人。父樸,周樞密使,……弟僎,供奉官、閣門祗候,坐徵交阯軍敗誅;備、偃並進士及第,偃至太常博士。
  • 38.    《默記·捲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8]
  • 39.    王育濟,範學輝.宋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21-03:99-101
  • 40.    《舊五代史·周書八·世宗紀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8]
  • 41.    趙榮織.後周王樸略論[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01):55-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