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潘姓
- 外文名
- Pan
- 得姓始祖
- 姬季孫
- 起源地
- 西周畢國
潘姓歷史發展
編輯潘姓姓氏源流
- (一)出於姬姓
- (二)鮮卑改姓
- (三)漢化改姓
潘姓遷徙傳播
《史記·魏世家》載:“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史記·晉世家》: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有晉大臣潘父。
《史記·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有潘崇,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潘尪,其後有潘子、潘子臣。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文帝四年(前176)前有齊中尉潘滿如。
上述人物,勾畫出了一張潘氏西周至戰國未的遷徙線路圖。即:起源於畢國(今陝西省西安、咸陽)的潘氏一族,絕封后因戰爭或自然災害原因,由西往東遷徙,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戰國時期發展到了齊國(今山東)一帶。
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有新野(今屬河南省)宰潘臨;
[7]
26年(建武二年)前淮陽(今屬河南省)有太守潘蹇。淮陽(陳國長平)的潘乾東漢靈帝時,仕宦而遷江蘇溧陽為始祖;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的先祖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説明潘氏漢代時已在河南、江蘇發展。
三國時,吳國有武陵漢壽(今屬湖南省)有潘濬(一作浚),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孫權妻浙江會稽人潘夫人,説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
晉時,中牟的潘岳、潘尼一支成為潘氏最為興旺一支。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茂名遷廣東。
北魏時,祖魏尚書僕射因晉亂沒蕃逐居代北十四代的潘威,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
潘佛壽是唐代吏部常選廣宗郡潘智昭的曾祖,北周時宜州泥陽(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的潘基、潘翔、潘卿、潘孝長,他們的先人也都是廣宗(今屬河北省邢台市)。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福建。潘紹業的後裔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後人興旺發達起來。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唐末避亂,潘承佑的先輩由滎陽中牟遷於閩粵,遂為著姓。五代初,幽州人祖貴,為劉守光殺之。潘佑之父潘處常脱身南奔到了南唐。
宋代時期,潘美一家由大名遷至開封,接着又分遷移山西、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山東一支不久轉湖南。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有族譜記載,福建莆田有一支遷到了韓國,南唐端明殿學士潘佑的後裔有一支遷到了高麗巨濟,成為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
元、明、清,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
潘姓人口分佈
編輯如今,潘氏一族分佈於全國各地和朝鮮半島及越南等,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佔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潘姓姓氏文化
編輯潘姓宗族特徵
1、漢代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潘姓郡望堂號
- 郡望
- 堂號
滎陽堂:漢代尚書左丞潘勖(約165—215)之族住滎陽中牟後,這裏先後有潘瑾、潘勖、潘滿、潘岳、潘尼等名垂史籍的人物,潘氏成為了當地一大旺族,故潘氏多以“滎陽”為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潘姓宗祠對聯
- 四言
源自姬姓;望出廣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世長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南宋金華人潘友文,一心仰慕善人,併力行善事,陸九淵曾稱讚他慈祥而誠懇,有惻隱之心,人稱“潘佛子”。下聯典出西晉漢壽人潘京,字世長,二十歲時任郡主薄,善於論辯,舉秀才後到洛陽,與善談的尚書令樂廣暢談幾天,樂廣很歎服他的天才,説:“你天才過人,只是學習還不夠,如果再多學,一定會成為一代談宗。”於是他又勤奮苦學,後歷官巴丘、邵陵、泉陵三縣縣令,頗有政績,所到之處,路不拾遺。
栽花滿縣;畫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舉秀才,官河陽令,勤於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後官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擅長詩賦,特別善於寫哀誄文章,辭藻華麗,與陸機齊名。下聯典指北宋歙縣人潘谷,善於造墨,很有名聲,有人不拿錢求墨,他常慷慨相贈。蘇軾曾寫詩贈他,有句:“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
栽花滿縣;置田給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潘岳,曾任河陽令,在縣中遍種桃李。李白有詩云:“河陽花作縣。”下聯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給族人。
名高吳將;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詩稱邠老;賦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詩人潘大臨,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247—300),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長於詩賦,與陸機齊名。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三中省試;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間,三中省試。下聯典指明·潘文奎與修國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績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潘美,累著戰功,卒諡武惠,追封鄭王。下聯典指明·潘馴,四次治河,功績最著,累官至宮保大司空。
系承季孫;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文後人畢公子之季孫,食採於潘,因以為氏。
射穿七札;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潘黨,善射,與養由基較射,射穿七札。下聯典指三國·潘?斬敵數萬,平定五溪蠻。
德傳花縣;馨衍滎陽。
上聯的“花縣”,晉代潘岳於河南省河陽(今孟縣西)任縣令時。因該縣已滿種桃李,因而稱該縣為花縣;滎陽,地在河南黃河原設郡地方。作此對聯,明顯是教導潘氏子孫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歷史源流(上聯素材,部分採自揚耀林主編《南粵客家圍》書冊有刊材料)。
- 五言
殉節碎玉石;捨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桃煥千門曉;花栽一縣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晉文學家潘岳,任河陽令時,勤於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
- 六言
四任治河總理;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訓(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裏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 七言
祖德高深開大業;網形雄聳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 八言以上
典籍淹通,賦成華嶽;丰姿秀美,果滿香車。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下聯典出宋代學乾潘翼,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嘆不能竟其學。
春發其華,秋結其實;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清·潘齡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進士潘齡皋自題聯。潘齡皋,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玉兒尚且拼生,金蓮絕舞;妙圓獨甘殉節,白骨揚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齊·潘玉兒。下聯典指宋末潘妙圓。
南峙秀文峯,霧合煙雲資豹變;西流環武水,濤兼雷雨助蛟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三將軍,三廣文,三人同胞為教諭;九進士,九鄉賢,九代相繼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貴州省安順市北街大磨邊潘氏宗坊聯。聯語短而歸納潘氏歷代縱觀最鼎盛的情況。
潘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 編纂時間 | 編者 | 藏地 |
---|---|---|---|
江蘇潘氏統宗譜十 | 公元1684年 | 潘壎原撰,潘下秋纂 | 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
江蘇潘氏統宗譜十二卷 | 公元1784年 | 潘松崖增修 |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
江蘇潘氏續修宗譜 | 公元1926年 | 潘蘭璘續纂 | 江蘇省淮安縣圖書館 |
浙江湖州潘氏純孝世譜 | 待考 | 待考 | 人民大學圖書館 |
浙江湖州匯嘴潘氏家乘 | 公元1829年 | 潘炯纂修 | 南京大學圖書館 |
浙江長興潘氏譜 | 公元1897年 | 潘寶生纂 | 浙江省長興縣博物館 |
安徽和縣歷陽潘氏宗譜 | 公元1918年 | 潘家滿潘啓樹等纂 | 安徽省博物館 |
安徽廬江潘氏宗譜 | 公元1890年 | 潘鼎立修 | 安徽省圖書館 |
安徽廬江廬州潛川潘氏宗譜 | 公元1896年 | 潘家裕修 | 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
江西婺源桃溪潘氏三仕宗譜 | 公元1868年 | 潘氏族人修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江西萬載湖源潘氏族譜 | 公元1871年 | 潘亮高纂修 | 江西省圖書館 |
潘姓字輩分類
- 山東冠縣潘氏一支字輩:“……學佔玉龍立,鳳貴洪汝文……”
- 浙江台州仙居下各前潘潘氏:仁孝直友軍 國朝行金時 選澤大光宗
- 山東臨沂潘氏字輩:“玉廷國紅雲”
- 山東日照潘氏字輩:“廷遠兆(昭)維(惟政)月(明)廣(光星)培錫延貴希”。
- 山東諸城潘氏字輩:“遠兆維月光繼”。
- 山東青島潘氏字輩:“立新維孝友”。
- 山東惠民、河北棗強潘氏字輩:“宗昌建德洪書增佃”。
- 山東聊城潘氏字輩:“尚文大福廷金臣悦子立”。
- 廣東茂名潘氏字輩:“泰平安幫國文章達朝廷”。
- 廣東南海潘氏字輩:“富慶海仲幹嘉裕敏”。
- 廣東海豐潘氏字輩:“錦穗禮團孝吉”。
- 江蘇溧陽潘氏字輩:“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
- 江蘇濱海潘氏字輩:“長如廷學……”。
- 江蘇徐州、丹陽潘氏字輩:“建文道德紹”。
- 江蘇宿遷潘氏字輩:“守存新良如”。
- 江蘇江寧潘氏字輩:“國本仕文相長明益天興家修呈啓正道德秉朝廷”。
- 江蘇灌雲潘氏字輩:“永志加祥大”。
- 浙江樂清潘氏字輩:“宗常榮華錦,通泰教秀齊……”。
- 四川大竹潘氏字輩:“文程開世運,蘭家正貴生”。
- 安徽蕪湖潘氏字輩:“傳嘉維禮正,尚志學文忠”。
- 湖南安化潘氏字輩:“(舊派行)添萬汝鸞循文志思心廷起金祖(正)承之起永長大 (新派行)忠厚傳家久 存心啓裔昌 經營多秀實 績治載元黃 博學詩書富 宗儒月桂香 乾坤敦孝蔚 仲伯篤恭芳 燕翼貽謀遠 周基德澤良 季孫分衍派 世代與天長”。
- 潘氏一支字輩:“雲世朝大有良”。
- 潘氏一支字輩:“錫永桂靈塔鑄匯材炬城金汕束烽堅銀河煉傑基”。
- 潘氏一支字輩:“文章華國世成中和”。
- 潘氏一支字輩:“樹然培錫汝林煥基金永”。
- 潘氏一支字輩:“忠孝純和德懿恭世盛昌肅雍昭禮樂光顯耀文章周道宏元化明才立大綱雄姿騰夏校媚壽養虞庠温潤珪璋器清芬蘭惠香乃雲承祖武蕃衍久傳芳”。
- 潘氏一支字輩:“鳳建玉俊長守祖宗法,忠孝克傳家”。(朝廷有忠良,國家萬代安。)
- 潘氏一支字輩:“文永習宜昌,天黃演志長,周姬開爵土……”
- 山東濟陽縣潘氏字輩:“斯文修理志成尚儒”。
潘姓姓氏名望
編輯潘姓軍政界
- 季孫:中華潘姓受姓始祖。畢公高封於畢,子季孫公食採潘地,從而得姓,是為潘氏始祖。
- 潘崇:春秋時期,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 潘尼:官至太常卿,潘岳之侄,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 潘正夫:唐代駙馬,尚懿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歷事四朝。
- 潘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 潘任:字肩宏,漢族,潘仝之孫。宋景炎元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宋祥興元年趙昺帝晉升其為兵部尚書。宋亡後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頒諡“忠節”。
- 潘良貴:(1094—1150)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學者。
-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進士。遷居杭州(今屬浙江)。
-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 潘自中: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 潘澤:字惠昔,清代山東省東昌府冠縣(今山東冠縣)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至此。
- 潘清:雍正四年間與翁巖、錢堅創立清幫,史稱青幫,為青幫三祖之一。
-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狀元。(1769—1854)清朝大臣。
-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 潘峯:(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 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嚮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
-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動農民革命,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會。
潘姓藝術界
-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國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歲南渡新加坡。一代偉大教育家、書法家。1995年,新加坡政府為肯定潘受的對國家文化與教育的卓越貢獻,正式宣佈他為國寶。
- 潘希真: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温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箇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
潘姓科學界
潘姓工商界
- 潘慰: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主席兼行政總裁、董事長、2007年中國餐飲首富。
-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 潘顯今:金盾國際保鏢公司創始人。
潘姓體育界
潘姓演藝界
潘之琳,中國內地女演員,2012年,因在年代抗戰劇《箭在弦上》飾演徐二航開始獲得粉絲關注。
潘迎紫,中國女演員,1963年,潘迎紫考入邵氏南國實驗劇團二期培訓班,畢業後成為邵氏公司演員出道,因能歌善舞曾應邀到泰國國王御前表演歌舞,並出演很多邵氏電影公司的歌舞片電影。
潘霜霜,中國內地女演員,2008年以模特身份出道,2010年出演電影《翡翠明珠》飾演平公主,從此轉型為影視演員。
潘虹,中國內地女演員,1954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大陸女演員,表演藝術家。她是首位登上《時代週刊》的華人藝人。
潘粵明,中國內地男演員,1994年參演個人首部電視劇《三國演義》飾演吳國第三任皇帝孫休,正式進入影視圈。
潘斌龍,中國內地男演員,1998年,潘斌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業餘文藝匯演,參演舞蹈《受閲在明天》並獲得全軍一等獎。
潘泰名,中國內地男演員,2008年參演電影《米香》入圍蒙特利爾電影節處女作競賽單元、同年獲得2008年法國南方電影基金。
潘姓相關事件
編輯廣東潘金蓮在起訴書中寫道:“據中華書局出版的《清河縣誌》第0781頁記載:潘金蓮乃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賢妻良母。而劉震雲卻歪曲歷史 事實,寫作《我不是潘金蓮》一書,將潘金蓮醜化成不正經女人的代名詞……在該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旁白中説‘自宋朝到如今人們都把不正經的女人叫潘 金蓮’即歪曲事實……”。
潘姓研究考證
編輯潘氏起源,東漢《潛夫論》和唐代早期的潘氏先賢碑文記載潘氏起源於姬姓,唐代元和七年(812)的《元和姓纂》出現了羋姓潘氏説,南宋《路史》出現了姚(舜)姓潘氏説,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番國潘氏説、邾國潘氏説。
起源説 | 出處與依據 | 史實考證 |
---|---|---|
姬姓説 | 宋代《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十六、金朝《五音集韻》卷四、元代《古今韻會舉要》十四【寒與歡通】、明代《四六鴛鴦譜》等載:潘氏,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
[10-13]
唐初至明代的潘氏先賢傳或墓誌中,潘氏起源於姬姓畢公高的説法也累見不鮮。元初《縣令潘君(安逺)墓碑》載:“潘氏之先,出於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邑於潘因氏……,潘氏源周,楚、晉嶽之文。”
[15]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潘孝基與夫人範氏合墓誌》、明代《潘公季馴墓誌銘》也有相同的説法。 潘氏起源於姬姓,既見於東漢姓書和宋代官修韻書等,也見於潘氏先祖墓誌碑文和族譜中,應當是可信的。 | |
羋姓説 | 2、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姓。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季孫採食於潘,謬也。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18]
| 1、《晉書·潘岳傳(從子尼)》記載,潘岳祖瑾,父芘;潘尼祖勖,父滿。
[19]
潘尼在《贈司空掾安仁詩》中也説;他與潘岳“義惟諸父,好同朋友”。
[20]
比較可知,《姓纂》的潘岳、潘尼兄弟關係不符史實。自然不見於其它記載的《潘岳家譜》及“潘氏楚公族,羋姓之後”説沒有可信度。 潘氏源於羋姓之説最早見於《元和姓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該書“援引間有訛謬。《白居易集》自敍家世,以白乙丙為祖,而《姓纂》雲出自白公勝。顛倒時代,悖謬顯然”,洪邁《容齋隨筆》稱其“誕妄最多”。又此“書至宋,已頗散佚”,無善本,以《古今姓氏辨證》等“所引各條補其闕佚”。
[21]
自然《元和姓纂》的潘氏羋姓説不可作信史。 |
姚姓説 | 滅商的是周武王。周文王只是西周的奠定者,即使《路史》所説的潘國(今河北涿鹿縣)真的存在,不論從政治、軍事方面,他都不可能由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跑到潘國去殺了“潘正”。 3、關於舜帝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的問題: 第一,《三家注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集解》引皇甫謐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陽,或言潘”。
[29]
《水經注》卷十三:漯水又北逕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 。
[30]
表明傳説中的舜都潘在漢潘縣(今河北涿鹿縣)而不在延慶之東北。 第二,《括地誌》 卷二:潘(舜都潘)“今媯州城是也……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
[31]
現在延慶的媯水河,古稱清夷水,亦名滄河……唐長安二年(702年)移媯州於清夷軍城,大概就在此時,舊州城的媯水水名也被移用到新州城,媯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名。
[32]
顯然以成書於642年的《括地誌》 記載,對應發源於今延慶東北的今媯水(古清夷水),將傳説的舜都潘城定位在延慶東北是不符史實的。 事實説明,舜建都潘(今延慶縣東北),後興平北建潘子國的説法不可信。 | |
固始説 | 當代諸多姓氏書和文章説:古潘國,在今固始縣地。潘氏源於固始。其主要依據: 1、“侯古堆”墓出土編鐘上銘文“潘子成周潘子成周”; 2、古潘國即今固始。楚相孫叔敖廟碑有記載; 3、《萬姓統譜》引《國名紀》説,潘國是舜帝的後裔封國;《元和姓篡》載:“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 4、《史記·楚世家》、《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公元前504年,“吳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郢徙鄀。 | 盡陽管我們可以對固始潘國作很多“合理”的假設,但不可否定的是: 2、鄱氏不是番氏、潘氏。 鄱氏文物,除上“鄱子成周”編鐘外,河南桐柏縣出土有春秋時期的“鄱伯墉銅匜”;
[37]
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河南温縣出土書寫盟辭的石片中,參盟者有鄱
[38]
氏之鄱朔。湖北荊門包山二號墓出土竹簡記有“鄱君”,戰國璽印有“鄱大夫鉨(璽)” 。
[39]
《高僧傳》上南朝有鄱氏廬山釋慧永。鄱,現行較罕見姓氏,見《中華姓府》,廣西貴縣大墟、湖北麻城等地均有此姓。
[40]
番氏:西周有“番生簋蓋”、春秋時期有“番□伯酓匜”和“番昶伯”銅鼎等。
[41]
《甲金篆隸大字典》中,西周至戰國可見的番氏文物屢見不鮮。
[42]
番氏人物,《詩經·十月之交》西周有“番維司徒”;湖北江陵荊州天星觀一號墓為邸陽君番乘(也有作番勝貞);
[43]
《史記》西漢有番系;《資治通鑑》東漢有都尉番辰;《三國志·薛綜傳》中吳國有“番歆”和其弟番苗。現雲南、河南、江西、廣西、廣東、貴州、台灣等有番氏。 潘氏:《史記》上,春秋早期有晉國潘父,中期有楚太師潘崇、楚大夫潘尪和潘黨。漢代之後潘氏名人不絕於史書,潘氏是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36位姓氏。 事實證明,鄱氏、番氏、番氏都是由古至今客觀存在着的姓氏。由此“鄱子成周”之“鄱”,按“鄱陽”作“番陽”或“潘陽”之例,如果是地名,作番或潘沒有異議;但如果是姓氏,則其“鄱” 既不是番氏,也不是潘氏。 3、《孫叔敖碑》之“潘國”之“潘”為“瀋”、作“寢”更合理。 古文獻中,“瀋”的繁體字作“潘”的屢見不鮮。《列子·黃帝二》 “鯢旋之潘為淵”之“潘”,史學家奚侗注“‘潘’當為‘瀋’,沈之叚字”。
[47]
《左傳·宣公十二年》的“沈尹將中軍”, 晉代杜預注“沈(瀋)或作寢。寢縣也。今汝陰固始縣”。
[48]
由此,《孫叔敖碑》的“潘”是作者錯把汝陰固始縣(治今安徽省臨泉縣)當作今河南固始,而以“潘當為瀋”、“作寢”之故更合理。 孫叔敖大約去世於前593年,楚靈王前540-529年在位,五(伍)舉在楚靈王三年(前538)出使晉國。不難看出,《孫叔敖碑》的孫叔敖“仕於靈王”、繼五舉“之統”之説不符史實。 《孫叔敖碑》是孫叔敖死後近600多年而作。史書有載的都搞錯了,不見於其他記載的潘國(潘鄉)“即固始”又怎能作信史呢? 河南醫學院專家對侯古堆一號墓主人的遺骨進行了科學鑑定,墓的墓主人“是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
[50]
由楚國龍紋玉器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的河南省固始候古堆1號墓為代表”
[51]
可知,該墓出土的玉器最晚時間已在戰國初年(公元前475年)。張聞捷《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的年代與墓主》(《華夏考古》2期)通過對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銅器的考察,判斷其年代應在戰國初年吳亡之後。
[52]
常識告訴我們,判斷古墓下葬時間當以年代最晚的文物為準。顯然這個30歲左右墓主人是宋景公之妹夫差夫人的説法,與出土文物形制不相符。 5、《左傳》潘子、潘子臣固始人之説純屬猜測。潘子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前530年),文中載:楚子(楚靈王)狩於州來(今安徽鳳台),次於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帥師圍徐以懼吳,為吳國所俘。
[53]
潘子臣見於《左傳》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文中載:四月,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等大夫七人。接着楚國的子期又以陵師(陸師)敗於繁揚。
[54]
這裏潘子臣是楚舟師即水軍,獲 潘子臣的是終累不是夫差。 由此,以誤讀的“固始侯古堆墓為吳王夫差夫人墓”為據,得出的夫差取番在固始和潘子、潘子臣又是固始人的説法自然只是猜測。 綜上所述,潘氏源於固始的説法不可信。 |
邾國 説 |
- 參考資料
-
- 1. 官宣!公安部發布2018全國姓名報告,有你的名兒嗎 .新華社新媒體.2019-01-30[引用日期2019-11-11]
- 2. 天下潘氏男女多俊秀:“巨帥”潘安並不少見 .騰訊網.2014-06-07[引用日期2020-03-09]
- 3. 《潛夫論箋》五德志第三十四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10]
- 4. 《 廣韻 》 桓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網[引用日期2019-11-10]
- 5. 《魏書》 志第十九官氏九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12]
- 6. 《百家姓》雲蘇潘葛 .央視網.2014-01-13[引用日期2019-11-12]
- 7. 《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卷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2-10-16[引用日期2019-12-05]
- 8. 潘金蓮狀告馮小剛:潘氏族人幾百年侮辱該正名了 .網易[引用日期2017-03-22]
- 9. 宋 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續集卷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4]
- 10.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4]
- 11. 《五音集韻》卷四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9-11-19]
- 12. 《古今韻會舉要 》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4]
- 13. 《四六鴛鴦譜》卷之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9-11-19]
- 1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四十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2-04]
- 15. 《 蘭軒集》 卷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6]
- 16. 《 竹澗集》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4]
- 17. 《元和姓纂》卷四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9-11-19]
- 18. 《通志》 楚人字【秦人字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20]
- 19. 《晉書》列傳第二十五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19]
- 20. 《潘尼全集》贈司空掾安仁詩十首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11-19]
- 21. 元和姓纂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19]
- 22. 《藝文類聚》卷二十三 人部七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0]
- 23.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0]
- 24. 《路史卷》二十七國名紀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20]
- 25. 《湖北叢書·姓觿:卷一至卷三》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9-11-20]
- 26. 百家姓——“潘” .搜狐網.2018-02-12[引用日期2019-11-20]
- 27. 《春秋左傳正義》昭九年,盡十二年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0]
- 28. 《孔子集語》卷十二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0]
- 29. 《三家注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1]
- 30.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21]
- 31. 人文舜都 || 虞舜的王都與帝都 .搜狐網 .2019-09-25[引用日期2019-11-24]
- 32. 山西“漂”來的媯水河 .北京日報.2019-03-07[引用日期2019-11-24]
- 33. 咸陽興平市簡介 .興平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1-21]
- 34. 略談源於信陽境內的姓氏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9-11-23]
- 35. 《新金文編》鄱 .國學大師
- 36. 《新金文編》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7]
- 37. 首都博物館 南陽文物展 .搜狐網.2015-10-26[引用日期2019-11-24]
- 38. (甲金篆隸大字典)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39. 鄭威:戰國至漢初的鄱君與鄱縣、鄱陽縣 .搜狐網.2017-06-10[引用日期2019-11-29]
- 40. 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29]
- 41. 「番」 字形演變 字源演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5]
- 42. 《甲金篆隸大字典》番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7]
- 43. 荊州發掘迄今最大楚墓 望山橋一號墓主人將揭面紗 .荊州新聞網.2015-01-12[引用日期2019-12-05]
- 44. 《列子》説符第八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3]
- 45. 《呂氏春秋》卷第十《異寶》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3]
- 46. 《三家注史記》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3]
- 47. 白話《列子》 黃帝第二 .中國古籍白話解析系列合集網[引用日期2019-11-27]
- 48. 《左傳》卷二十三 宣十二年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11-27]
- 49. 《三家注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30]
- 50. 侯古堆紐鍾鎛鍾 (下) 國寶檔案 20101110_國寶檔案 .央視網視頻[引用日期2019-11-30]
- 51. 戰國時期楚式龍形玉器的演變 .搜狐網.2019-06-26[引用日期2019-12-01]
- 52. 甲骨文、金文研究綜述 .搜狐網.2018-04-16[引用日期2019-11-29]
- 53. 《左傳》昭公十二年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8]
- 54.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五 定五年,盡九年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5]
- 55. 《史記》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8]
- 5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8]
- 57. 姓氏文化:潘姓 .搜狐網.2019-02-12[引用日期2019-11-26]
- 58. 帶你“走進”小邾國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11-13[引用日期2019-11-28]
- 59. 棗莊滕州市簡介 .山東政府導航[引用日期2019-11-27]
- 60.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2022-01-24[引用日期2022-01-2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