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鎖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三方重點共建;位列“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峯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 [105]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 [1-2]  [88]  [100] 
學校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後,中科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彙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84] 
根據2023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31個學院(學部),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設有蘇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金融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 [3]  [84] 
中文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簡    稱
中國科大,USTC [112] 
創辦時間
1958年9月20日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00] 
985工程(1999年)
211工程(1995年)
111計劃(2006年)
珠峯計劃(2010年) 展開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00] 
985工程(1999年)
211工程(1995年)
111計劃(2006年)
珠峯計劃(2010年)
九校聯盟(C9)(2009年) [129] 
2011計劃(2013年)
全國重點大學(1959年) [13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 [130] 
強基計劃(2020年) [131]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2005年)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2023年6月) [138]  收起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舒歌羣(黨委書記)
包信和(校長)
專職院士數
62
碩士點
3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博士點
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0個
國家重點學科
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院系設置
31個學院(學部),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
校    訓
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校    歌
永恆的東風
校慶日
9月20日
地    址
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號 [139] 
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徽州大道1129號 [139] 
西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43號 [139] 
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96號 [139] 
高新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復興路100號
院校代碼
10358
主要獎項
5次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截至2015年)
3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截至2015年)
1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3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截至2015年)
7次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截至2015年)
9次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截至2015年)
知名校友
汪洋
趙忠賢
華羅庚
朱清時
尹志堯 展開
知名教師
陳國良
程福臻
施藴渝
史濟懷
向守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追根溯源

  • 建校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想。
東區西大門 東區西大門
  • 醖釀與審批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務常務會議上,院長郭沫若提出,為了培養幹部,可以考慮科學院附設高等學校。5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代表科學院黨組向負責全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宣部呈交請示,建議由中國科學院試辦一所大學。聶榮臻副總理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彙報科學院擬辦大學一事,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5月21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交報告。
1958年6月2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後,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鄧小平批示“書記處會議批准這個報告,決定成立這個大學。”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也審批同意了中央書記處的決定。
  • 籌備過程
1958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召開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學校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簡章,明確教學設備原則上由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負責。會議決定學校設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物理熱工系、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化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應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系、生物物理系等12個系;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建立聯繫協作關係。
老北門 老北門
同年7月28日,學校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系主任會議,會議決定增設應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數學和政治課等四個小組。根據聶榮臻副總理指示,原中央黨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讓給中國科大當校址,中國科學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幹部、教室、工人、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
為解決招生問題,中國科學院黨組報請中央批准,從各省、市當年考生中由中國科大優先錄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登載了中國科大招生簡章。
9月初,在北京考區錄取的150名新生提前報到,參加整理校園和修建操場等義務勞動;9月15日,京外新生辦理報到註冊手續,全校共錄取1634名學生。
開學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詞,並廣泛徵求修改意見。9月19日,郭沫若與全體學生第一次見面,並請校歌作曲者、全國音協主席呂驥為學生教唱校歌《永恆的東風》。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初期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報道了中國科大的誕生。
東區北門 東區北門
1959年,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中國科大,設立科技情報系,1960年該系撤銷,學生分別併入物理、化學、生物等系科專業。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將原來的13個系合併成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教育部核定學校設定專業24個,1966年減為23個,學制5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的要求,系和專業調整後,專業課程基本不變,教研室繼續保留,以便經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聯繫。
1959年5月,被列入中共中央的《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 [5] 
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 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
196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研究所錄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國科大負責基礎課教學。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曾致函科學院領導,建議中國科大開辦研究生院。科學院對由中國科大在中關村開辦研究生院問題也曾提出方案,後因“文革”動亂而擱淺。
1960年中國科大與科學院計算研究所聯合研製成功“107計算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通用數字計算機,也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2月,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報告會。1963年9月,為紀念建校五週年出版的《科學論文集》,選入師生論文共80篇。
截至1966年,中國科大為國家培養了4710名畢業生,85%分配在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絕大部分成為業務和領導骨幹。在前三屆畢業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革時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學校停止招生,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61級學生在校長達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畢業分配,走上工作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畢。
西區北門 西區北門
1966年6月,根據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向中國科大派駐工作組。此後,揭發會、批鬥會、大字報、大辯論持續不斷,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駐校工作組才根據上級決定,撤離科大。
1968年3月5日,中國科大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次日開始辦公,在革委會各辦事機構健全之前,統管一切有關革委會事宜。1968年8月,解放軍駐京“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00餘人、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兩批300人進駐科大,領導學校“鬥、批、改”運動。1969年2月27日,學校成立教育革命組。之後,學校陸續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隊,共77人分赴部隊、農村、工廠進行教育革命探索,併到上海取經。
1969年7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教育革命調查組草擬出《關於走共大道路,重建無產階級新科大的初步意見》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榜樣,向清華、北大學習,到江西創辦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學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東北等地選點辦“五·七”幹校,以便幹部輪流下放勞動鍛鍊。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赴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裏,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家屬470多户,組織職工、學生、家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皮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1971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與第三機械工業部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2年,學校重建了數理化基礎課教研室,廣大師生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學校決定將分佈在全國範圍各種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屆畢業生招回學校進修,舉辦“回爐班”。“回爐班”結業後,他們與學校從各地所招的200餘名教師一起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招收的1972~1976級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孺子牛 孺子牛
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1975年9月,中國科學院經請示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大由以安徽省領導為主改為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同年,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胡耀邦在準備向國務院提交中國科學院《彙報提綱》的同時,指示科大代表科學院起草向國務院彙報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大要通過擇優錄取應屆畢業生、試辦研究生班等建議。報告上報後,鄧小平圈閲同意。
當中國科大準備實行經鄧小平指示同意的辦法招生時,全國掀起“反擊右傾翻案風”,《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被誣衊為“復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國科大校舍面積達11.8萬平方米,全校教職工2300餘人,其中教師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126人。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重新崛起

1976年10月“四人幫”的倒台標誌着“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科學院於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提出科大既要成為教學中心,又要成為科研中心,制訂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及紀登奎餘秋裏王震谷牧副總理等批示同意。
1978年2月17日,學校恢復列為重點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有:
1.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中國科大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先後選派教師近萬人次赴30多個國家與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聘請上百位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2.創建少年班
197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大經過考試選拔智力超常的少年進校學習,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養合格大學生的經驗。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齡14歲,年齡最小的謝彥波僅11歲。此後,部分高校也陸續開辦少年班。1985年9月,為把少年班經驗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廣,中國科大仿照少年班辦學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零零班”)。少年班與零零班統一管理,共同培養,學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3.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國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國科大明確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1981年1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博士點11個,碩士點24個。1983年,國內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白志東蘇淳李尚志範洪義等7人為中國科大培養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學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設立研究生院。
4.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國科技大學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着重研究瞭如何發揮科學院和科大在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併為進一步辦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決定。
辦公樓 辦公樓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和改造,使當時以理工為主的學科結構調整為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綜合性學科結構,並通過不斷完善,使學科專業一直保持在全國高校的先進水平。學校還及時提出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進行“4-2-3(學士-碩士-博士)分流培養”的試點,通盤考慮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1980年中國科大開始實行學分制,同時實行免修、選修、跳級等措施;試行導師制,允許對拔尖學生單獨擬定培養計劃;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設立學生科研專項費用,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1985年,中國科大開辦不分系科專業的教學改革試點班,設立主輔修制雙學位制
1977年以後入學的中國科大曆屆畢業生中,有6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留學生項目(CUSPEA)中,中國科大學生共考取237人,佔錄取總數的25.8%,為全國之冠。1983年,英國《自然》雜誌撰文稱中國科大為“招風的大樹”。
5.進入國家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1980年12月,國務院批准在中國科大設立“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給中國科學院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為中國科大學生的最高榮譽獎項。
1981年2月27日,經中科院黨組決定,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合併。1981年3月,中國科學院同意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務委員會。
1982年5月,經中科院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可以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掛兩個牌子。 [6] 
1984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同年11月20日,國家在高校中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國科大西校區舉行奠基典禮。
1986年12月,科大部分學生因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問題,走上街頭髮起“要求進行民主選舉”的遊行,由此引發全國範圍的第一次學潮。1986年6月,國家計委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工程計劃任務,擴建校舍建築面積167000平方米,總投資9300萬元;批准在校人數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職工編制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學校舉行新校區工程奠基典禮。
經過“七五”、“八五”國家重點建設,截至1988年底,中國科大校園面積擴大近一倍,建築面積已由遷址合肥時的6萬平方米增至51萬餘平方米。教學樓、化學樓、電子樓、力學樓、生物樓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結構分析、選鍵化學等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相繼建成。3000門程控電話開通。校園計算機網絡建成並投入運行。新建成圖書館並初步建成與Internet聯網的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展望未來

199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成立了理學院、商學院(後更名為管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工程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學院院長大多由“兩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擔任。下設26個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級管理的運行機制,逐步按學科羣組織教學,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規律。
圖書館 圖書館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在部分高等學校“211工程”立項工作會議上,確定包括中國科大在內的一批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1996年9月,為區別於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之後加上“(北京)”,即“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6] 
199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中國科學院納入知識創新工程體系試點範圍,作為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本科專業數由原來的43個調整到36個,拓寬了專業的涵蓋面。6月,中國科大的領導體制由1984年以來試行校長負責制,轉換為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7]  1999年起,實行講座教授、首席專家和傑出青年獎勵制度。7月25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議,並聯合發出《關於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決定》,中國科大成為首批九所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煙草專賣局在合肥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中國科大在21世紀初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改革與發展工作。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報告》,將當時全院109個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更名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 [8] 
2001年,首批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9] 
科大星 科大星
2002年,學校19個二級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2003年,學校與蘇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設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正式運作。 [10] 
2004年7月30日,中國第一個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揭牌成立。
2006年,學校又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學校還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醫藥生物技術系。
2007年,學校8個一級學科(涵蓋41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同年,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11] 
2008年9月20日,中國科大迎來50週年校慶。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提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大星”。國家郵政局正式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週年”紀念郵票。
2011年10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 [12] 
2012年、2013年,英國自然出版集團(NPG)發佈《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報告,中國科大獲選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名。 [4]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翌年1月7日揭牌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科學島分院。2015年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3-15] 
2016年起,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2016年5月,學校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6-19] 
2017年起,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與工程學院 [20]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12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1-24]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同月,中國科大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9月16日,中國科大少年班85級校友、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女士以個人名義向學校捐贈一億元人民幣,並宣佈成立“薔薇科大發展基金”;同月,學校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1月,中國科大與中國銀行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被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25-31] 
2019年3月,學校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32]  5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華東五校”在蕪湖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7月,發起成立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9月22日,發起成立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同日,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副理事長單位。12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 [33-37]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江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規劃用地1132畝,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全國最強的稀土研究機構,教育歸口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稀土學院(暫定名)。 [38]  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蘇州) [39]  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 [40]  。9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41]  。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42]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長三角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資源共享研究聯盟。 [43]  4月23日,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 [85]  5月17日,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86]  10月,《關於第二次月球科研樣品發放的公告》中月球樣本被分為成51份,發放給17個研究機構,其中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批樣品總重約17.936克。 [90]  同年,教育部正式公佈2020年度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位列其中。 [92] 
2022年1月,入選首批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 [95]  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100]  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評選為2021年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排行榜。 [97]  2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3篇成果論文,分別報道了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擬、新型電子向列相、蛋白質設計3個方面。 [99]  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獲得“中科院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101]  4月,獲得“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102]  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委入選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紅旗團(工)委名單。 [104]  8月中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區園區(一期)完工,9月開學後容納約8000名師生辦學。 [106]  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青年團隊被授予第25屆“安徽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103]  8月20日,合作成立“長三角科技傳播聯盟”。 [108]  8月21日,聯合發起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校企融合專業委員會 [109]  10月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正式成立。 [115]  12月1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法數學中心揭牌成立。 [121] 
2023年3月28日,發起成立國際傳播學會中國理事會。 [126]  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相關科學元器件實物和原始資料。 [13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平台

  •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建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44] 
國家級科研機構
類別
機構名稱
批准部門
國家實驗室
國家計委
國家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部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計委
國家發改委
國家發改委
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聯合)
國家發改委
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發改委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科學技術部
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發改委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熱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發改委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
大尺度火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部
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 [45] 
其他
科學技術部 [46] 
中科院級科研機構
類別
名稱
率先行動機構
中國科學院合肥大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電磁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信息處理與應用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無線光電通信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城市污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其他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7] 
省部級科研機構
名稱
批准單位
教育部
量子信息科學安徽省實驗室 [47] 
安徽省委、省政府
先進光子科學技術安徽省實驗室 [47] 
微尺度物質科學安徽省實驗室 [47]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聯合)
高性能計算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科技廳
分子醫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計算與通訊軟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質潔淨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教育廳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網絡傳播系統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無線網絡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技術藥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城市公共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技術與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核聚變能和等離子體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安徽大數據應用協同創新中心
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研究院
安徽省醫藥生物研究院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安徽省語音及語言技術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發改委 [47] 
安徽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機器人)
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安徽省發改委等
聯合共建科研機構
名稱
共建單位
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化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智能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蛋白質科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網絡與通信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星系和宇宙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綠色合成化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網絡傳播系統與控制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科技傳播研究所
中科院科學時報社
強子物理研究中心
蘭州重離子國家實驗室
新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無機固體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高分子薄膜與溶液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分析化學研究夥伴小組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與系統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
微納電子系統集成研究中心
中科院微電子所
環境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生物質催化轉化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量子生物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天然活性多肽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科大華為信息技術研究所
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SHINCRON先進薄膜工藝與材料聯合實驗室
日本SHINCRON公司
中國科大-黃山永佳膜技術與膜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黃山永佳(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科大國購機器人研究中心
合肥高新區、國購集團 [47]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89] 
  • 重大科學裝置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建設和參與建設了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北京譜儀(BESIII)、穩態強磁場、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學裝置。 [48] 
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成果

  • 科研成就概況
截至2019年底,學校共獲得國家三大獎2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1項,科技進步獎5項,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位居全國高校首位。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獎獲得項數排名C9高校第四位。 [49] 
2016年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與宏觀尺度組裝體的功能化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50] 
2021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在離子阱系統中實現了單個離子的超分辨成像,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94] 
202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龍世兵教授課題組兩篇關於氧化鎵器件的研究論文被第68屆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EE IEDM)接收。這是中國科大首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IEEE IEDM上發表論文 [118] 
2022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董春華教授研究組將光力微腔與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觸,證明該混合系統支持磁子-聲子-光子的相干耦合,進而實現了可調諧的微波-光波轉換。 [119] 
2023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等與他人合作,實現了光纖中1002公里點對點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創下了光纖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的世界紀錄,也提供了城際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幹鏈路的方案 [133] 
2023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清華大學翟薈、蘭州大學麼志遠等合作,使用自主開發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研究了格點規範場理論中的非平衡態熱化過程與量子臨界性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具備規範對稱性的多體系統處於量子相變臨界區域時易於熱化到平衡態的規律。這項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136] 
  • 科研特色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單分子科學、高温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該校各研究領域詳細內容介紹參考資料 [51]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關成果先後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世界科技進展”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13次,美國(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量子信息、鐵基超導成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共3項)。 [48] 
  • 重大突破
2022年2月4日,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號消息,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翱團隊基於超冷鋰-鏑原子量子模擬平台,首次測得第二聲的衰減率(聲擴散係數),並以此準確測定了體系的熱導率與粘滯係數。 [96] 
  • 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在離子阱系統中實現了單個離子的超分辨成像,該成果2021年12月23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93] 
2022年2月9日,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教授團隊在高性能類腦突觸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前期研究基礎上,該團隊基於對鐵電疇形態和翻轉動力學的設計,在鐵電量子隧道結中實現了亞納秒電脈衝下電導態可非易失連續調控的類腦突觸器件,可用於構建人工神經網絡類腦計算系統,該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Nat. Commun.)。 [98]  2022年1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建設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工程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竣工 [116]  。11月10日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了一種新型柔性Janus(兩面型)螺旋結構的納米線組裝體光熱電器件,這種器件的結構可以在不耗費額外能量的同時,以一種柔性結構被動捕獲和耗散熱量,為實現普適性和高性能熱電器件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117] 
2023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學者聯合英國學者,詳細研究了嫦娥五號月壤中32個質地均勻的撞擊玻璃珠。結果發現,撞擊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達0.05% [124] 
量子糾纏研究
2023年7月,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製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並首次演示了基於測量的變分量子算法。相關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134] 
科研特色
年度
項目名稱
入選類別
1998
我國科學家關於夸克質量比的研究國際領先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從四氯化碳催化熱解制金剛石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1999
我國科學家確定碳60單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狀態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2000
過去3000年企鵝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演變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1
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中國科技大學C60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C60單分子的高分辨表徵和新型二維取向疇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3
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通信實驗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多光子量子糾纏態的操縱與鑑別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4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我國量子信息實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五光子糾纏和終端未定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實現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5
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6
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發現一種可有效通過皮膚傳送大分子藥物的透皮短肽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在光纖通信中成功實現一種抗干擾的量子密碼分配方案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2007
光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算法應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在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的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實現六光子薛定諤貓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8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年度十大科學進展《SCIENCE》
鐵基超導材料研究獲重大進展
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型鐵基高温超導材料的發現及相圖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鐵基高温超導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量子中繼器實驗被完美實現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2009
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基於自旋的量子調控實驗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成功實現太陽能冶煉高純硅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雙功能單分子器件的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0
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
2012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Quantum hops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
(SCIENCE NEWS)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3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實現最高分辨率單分子拉曼成像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基於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實現單分子化學成像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4
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記錄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5
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Double quantum-teleportation milestone
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英國物理學會)
納米尺度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科大首次成功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國際/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7月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實體館藏中外文書刊220萬冊(含院系資料室),包括4萬多冊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圖書館通過構建高水平的數字化文獻體系來保障學校的教學科研需要,已引進和共享135箇中、外文數據庫(平台),包括主流的國內外權威學術數據庫和檢索工具,師生用户通過校園網可以方便查閲中文電子圖書240萬種、外文電子圖書45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近4萬種、國內碩博士學位論文620萬份、國際碩士博士學位論文57萬份,以及大量的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科技報告等資料。 [52] 
圖書館 圖書館
  • 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被美國的《化學文摘》(CA)、《數學評論》(MR)、《劍橋科學文摘》(CSA)和德國的《數學文摘》(Zbl Math)和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國際著名數據庫收錄;被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研究課題組於1992年列入100種“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於1994年列入300種“1992~1993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第73名;連續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許多部門和高校列為評審正高職稱認可或發表論文重獎的“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報道中國國內外有關化學、物理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理論、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錄。
低温物理學報》:是首批確定為國家核心類期刊之一,被英國《SA》、美國《CA》、俄羅斯《PҖ》長期收錄,中國科技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部情報所情報中心固定收錄並檢索的期刊。
實驗力學》:為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等統計源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期刊、維普資訊等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力學類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選武漢大學RCCSE-E教育學類核心期刊,2012年入選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2013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已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重要數據庫及有關報刊網全文收錄。
火災科學》:是火災過程及其防治領域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它的任務是反映該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為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5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8月,學校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810人,其中教授943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1043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其中,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596人,佔固定教師總數的40%。45歲及以下青年教師約佔教師總數的75%,4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佔高層次人才的68%。 [54]  [123] 
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
兩院院士
姓名
院士類別
姓名
院士類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54] 

國家級教學名師
陳國良
李尚志
程福臻
霍劍青
施藴渝
史濟懷
向守平
---
(備註:該校國家傑青、百人計劃、大師講席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5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院系專業

根據2023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31個學院(學部),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開辦37個本科專業。 [55] 
院系設置
學院
專業
-
-
數學系
數學與應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計算與應用數學系
概率統計系
物理系
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
量子信息科學
天文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核工程與核技術
近代物理系
天文學系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工程應用與物理系
化學物理系
化學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學
前沿化工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應用化學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化學系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
系統生物學系
醫藥生物技術系
近代力學系
理論與應用力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能源與動力工程
安全工程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人工智能
自動化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自動化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加速器科學與工程物理系
等離子體物理與聚變工程系
核科學與工程系
應用實驗物理
工程物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
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
地球物理學
地球化學
大氣科學
環境科學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金融學
工商管理
統計學
管理科學系
統計與金融系
-
法學
公共管理
外語系
英語
考古學
傳播學
網絡與新媒體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
-
-
-
-
-
數據科學
-
-
-
-
軟件技術系
-
嵌入式技術系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23]  [56-57]  [11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科建設

  • 學科概覽
截至2022年7月,學校有3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列全國高校第6;理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工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40%。 [110] 
類別
名稱
一流建設學科
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天體物理、地球化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安全技術及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
哲學、天文學、地質學、生態學、生態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工作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級工作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科學、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統計學、生態學、地質學、天文學、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專業學位授權點
金融、應用統計、法律、翻譯、新聞與傳播、文物與博物館、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臨牀醫學、工商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58-61]  [110-111] 
  • 學科排名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2016年第四輪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排名中,學校15個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其中共7個學科被評為A+,A+學科數名列全國高校第五;共8個學科被評為A或A-。6個理學基礎學科全部獲評A及以上。
時間
學科
評選結果
排名
2016年
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科學技術史、安全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
A+
全國高校第五
數學、生物學、統計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A或A-
-
“數理化天地生”
A
-
截止2021年2月(ESI最新數據),學校5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同時,15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篇均被引數居於C9高校第一。 [110] 
評選結果
學科名稱
ESI學科排名前1‰
學校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
ESI學科排名前1%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臨牀醫學、環境與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植物學與動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免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18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62] 
西區教學樓 西區教學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後獲得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5項、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1993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198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優秀獎1項。 [63]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數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生物科學
化學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
華夏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錢學森力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王綬綰天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83]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大學生心理學、電磁學、生理學、天體物理概論、微積分、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實驗、地震學原理與應用、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並行計算
國家級精品課程
數學實驗、並行計算、大學物理實驗、線性代數、微積分、生理學、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電磁學、地震學原理與應用、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天體物理概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生心理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認識宇宙、陶瓷藝術鑑賞與製作、地震活動與地震學、科學簡史·科學革命篇、核聚變——人類理想新能源、系統生物學與生命、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生命科學導論、人體健康的衞士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與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少年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科大-微軟聯合培養人才新模式實驗區
國家級特色專業
數學類、物理學類、電子信息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地球物理學、信息安全、軟件系統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物理學專業、天文學專業
國家級教學團隊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電磁學》課程教學團隊、基礎生物學教學團隊、微積分類課程教學團隊、並行計算相關課程教學團隊、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
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傳承項目“文房四寶工藝”
2022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化學家團隊 [41]  [64-65]  [122] 
  • 英才教育
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風華正茂 風華正茂
1985年,中國科大在總結和吸收少年班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針對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試點班,又稱零零班),兩類學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創辦30週年之際,中國科大將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
少部分專業意願十分明確的學生,從入學起直接進入主修專業,按照相關專業培養計劃學習;大部分學生實行兩段式學科平台培養模式(2+2),前兩年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後兩年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個性化專業學習。
為滿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羣體對課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與教務處、相關學院創辦“華羅庚班”、“嚴濟慈班”、“物質科學班”等學科強化計劃,對相應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學生根據學習能力可以隨時調整進出這些計劃。
截至2015年2月,少年班(含零零班)共招收2412人,畢業1879人,其中少年班招收1261人,畢業1070人,零零班招收1151人,畢業809人。 [66]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國科大深化“所繫結合”辦校方針的具體舉措。2009年起,該校與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個研究所聯合開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包括“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等7個基礎科學類英才班以及“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4個高技術類英才班。2010年10月,該校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盧嘉錫化學英才班、貝時璋生命英才班、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5個科技英才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2014年,各英才班在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課程體系。 [66] 
  • 優秀博士論文
截至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計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45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論文51篇,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94篇。 [67]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分佈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分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社會評價

  • 國內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5月
2019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6名
2023年3月30日
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2023軟科綜合性大學排名(主榜)第七 [68]  [125] 
  • 國際排名
THE
時間
排名
2019年9月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的2020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80名
2020年6月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亞洲第10,國內第3
2020年9月
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列世界第87位,國內第4
2022年10月12日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佈了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世界排名74位 [71-73]  [113] 
QS
時間
排名
2019年6月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89位
2020年6月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93位,國內第6
2021年6月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98位 [74-75]  [87] 
U.S. News
時間
排名
2019年10月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128名,國內第3 [76] 
軟科
時間
排名
2019年8月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101-150名
2020年8月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73名
2022年8月15日
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入選百強榜單
2023年8月15日
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佈“2023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63名 [69-70]  [107]  [13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形象標識

  • 校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名
  • 校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啓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撓、永不言敗和勇於創新、鋭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徵。
2、火箭:騰空飛躍的火箭,表達了科大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勇於擔當國家使命、攀登科學高峯的壯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線條,代表了中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科技英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3、打開的書:書本是知識的象徵,知識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學子在這裏勤奮學習,汲取豐富的知識素養,為攀登科學高峯打下堅實的基礎。書本經過修飾之後,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飛翔的海燕,象徵着中國科大這所充滿新鮮活力的年輕大學展翅翱翔。
4、正圓形外圍輪廓:加工後的校徽增加了莊重典雅的外圍輪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稱,使校徽與國際化接軌。圓形輪廓將傳統的梅花校徽包藴其中,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元素,而顯得更為突出。
5、深藍色主色調:校徽以深藍色為主色調,體現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寬容的文化品格,與中科院院徽的色調一致,表明中國科大作為中科院所屬的大學和母體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
  • 校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旗分別以白、紅、藍三種色彩作為底色,其中以白底標準色校徽圖案為正式旗幟,紅藍底色反白陰形校徽圖案為一般圖案。尺寸規格共有5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1958年建校之際,郭沫若校長親自起草校歌《永恆的東風》歌詞,並請校歌譜曲者呂驥先生到校教唱。從此,校歌中“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師生中廣為流傳。
1959年開學典禮,郭老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為題作長篇演説,將中國科大校風概括為“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結互助”,要求同學們堅決把抗大精神繼承下來,“不僅要創建校園,而且要創建校風,將來還要創建學派”。
1988年9月20日,名譽校長嚴濟慈在慶祝建校30週年大會講話中指出:“建校以來,老校長郭沫若倡導建立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優良校風”。這是對郭老在中國科大創辦初期不同場合關於校風提法的進一步概括,同時也是根據學校建設和發展實際對校風、校訓作的新的提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訓
2003年9月,時任校黨委書記郭傳傑在紀念校慶45週年《思賢哲,學校訓,創一流》一文中指出:“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認真品味起來,不僅語言簡約,文辭對稱,且內涵深邃廣博,入時合理,既含價值觀,又有方法論。”
綜上所述,科大校訓的文字表述,源於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開學典禮致辭,後經不同時期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而成。
“紅專並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八個字將為人、為師之要,治學、治教之道,盡含其中,寓意深廣。 [77] 
  • 校歌
1958年9月15日,正式開學之前,首任校長郭沫若欣然命筆,以飽滿的創作激情親自題寫了校歌歌詞《永恆的東風》。9月17日,郭沫若校長向周恩來總理彙報的時候,總理僅改動了兩個字,把校歌歌詞中“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使文字的表達更為準確。
經總理審定後,郭校長又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音樂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先生為之譜曲。郭老説:“我們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這就使得我們的學校能夠有聲有色地繼承着抗大的傳統。”
兩天後,郭校長又請呂驥先生來校,在大禮堂裏教授全體師生們學唱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樂家和政治家共同參與創作的、激盪科大人的旋律,從此傳唱不衰。 [78] 
校歌
永恆的東風
郭沫若/詞 呂驥/曲
迎接着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峯!
科學的高峯在不斷創造,高峯要高到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
我們是中國的好兒女,要刻苦鍛鍊,辛勤勞動,
在黨的温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作先鋒。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
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 [78] 
  • 校慶日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郭沫若作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的致辭,聶榮臻副總理作題為《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峯》的講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領導到會祝賀並講話。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顯著位置報道了中國科大的誕生。從此,每年9月20日,成為校慶紀念日。 [79] 
  • 理念精神
精神內涵:育人為本、學術為根、報國為魂。(在借鑑、綜合、提煉、歸納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中國科大文化傳統研究》課題組提出科大精神的內涵)
文化品格:強國報國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創新進取的精神、民主辦學的傳統、求真務實的作風。 [8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校領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名譽校長
黨委書記
校長
常務副校長
黨委常務副書記、黨委組織部部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
校長助理
截至2024年1月19日,資料來源: [120]  [12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任期
職務
姓名
任期
校長
1958.9-1978.6
黨委書記
1958.9-1963.5
1980.2-1984.9
1963.5-1975.11
1985.4-1987.1
1975.11-1977.9
1987.1-1988.2
1977.9-1978.10
1988.2-1993.7
1978.11-1987.1
1993.7-1998.6
1987.1-1988.2
1998.6-2008.9
1988.2-1990.4
2008.9-2015.1
1993.8-1998.7
2015.3-2017.6 [81] 
1990.4-1993.8
-
-
1998.7-2003.5
-
-
2003.5-2008.9
-
-
2008.09-2018.05 [8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參考主詞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以及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 [1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