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興郡

(東晉建興郡)

鎖定
建興郡,是山西晉城市的古稱。東晉孝武帝十一年(386年),由西燕所置,《魏書》地形志記載:建州(慕容永分上黨置建興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復,永安中罷郡置建州,治高都城,轄高都、長平、安平、泰寧四郡10縣) [1]  [23]  [25-26]  。隋廢郡,改建州為澤州,依境內濩澤河為名 [11]  [24]  ,清雍正六年提升為澤州府,下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縣,府治鳳台縣(即今城區與澤州縣)。 [3]  [27] 
中文名
建興郡
行政區類別
古代郡
所屬地區
五胡十六國之一的西燕
地理位置
今山西晉城市
面    積
約 9490 km²

建興郡歷史沿革

建興郡,是山西晉城市的古稱。東晉孝武帝十一年(386年),五胡十六國之一的前秦敗於與東晉淝水之戰,在長安為奴的前燕慕容永藉機東遷,於今山西建西燕,定都長子,設置新八郡,分出上黨郡(今晉東南)南部,置建興郡於今晉城盆地,轄五縣,即高都、陽阿、泫氏、端氏、獲澤,郡駐陽阿縣(今澤州縣西長河流域) [19]  [22]  ,後遷高都縣,故治在今晉城市城區與澤州縣。建興郡是今山西晉城設郡立州府,形成統一的地級行政區域的開始。 [1]  [9]  [10]  [25-26] 
北魏,改建興郡為建州,治高都城,內置高都、長平、安平、泰寧四郡分領10縣(由原高陽玄獲端五縣分置)。 [1] 
北齊,改建州道行台,領高都、長平、安平三郡,泰寧郡省並(併為5縣)。 [9]  [2] 
北周,復建州,併為高平、安平二郡,仍領五縣。 [10] 
隋初,改建州為澤州,依境內獲澤河為名,同時廢郡入州,以州直接領五縣。大業三年改長平郡,義寧二年復為澤州,管轄範圍不變。 [11] 
唐代,稱澤州,天寶元年改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隸河東道(今山西)。 [12-13] 
宋代,稱澤州或高平郡,隸河東路(今山西)。 [14] 
金代,改南澤州,後升忠昌軍節度。 [15] 
元代,改澤州司侯司,屬晉寧路,隸河東山西道(今山西),為腹裏 [16] 
明初,改澤州直隸州,轄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四縣,州治晉城縣省入,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17]  [20] 
清雍正六年,升澤州府,屬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於府治設鳳台縣,府轄鳳台(今城區與澤州縣)、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共五縣。 [3]  [21] 
民國二年(1913),北洋政府頒佈《劃一現行各省行政官廳組織令》,廢府留縣,隸山西省冀寧道 [3] 
注:古建興郡、建州、澤州、澤州府等歷代郡州府,與今山西晉城市管轄範圍基本一致,現轄1區4縣1市,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 [18] 

建興郡行政區劃

選自二十四史《魏書》地形志: [1] 
建州(慕容永分上黨置建興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復。永安中罷郡置州。治高都城。)
領郡四 縣十
户一萬八千九百四 口七萬五千三百
高都郡(永安中置。)
領縣二
刻六千四百九十九 口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五
高都(二漢、晉屬上黨,後屬。)陽阿(二漢屬上黨,晉罷,後復屬,有武靳關。)
長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
領縣二
户五千四百一十二 口二萬二千七百七十八
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玄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有羊頭山。)
安平郡
領縣二
户五千六百五十八 口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七
端氏(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後屬。真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復。)濩澤(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後屬。)
泰寧郡(孝昌中置,及縣。)
領縣四
户一千三百三十五 口五千三百三十
東永安 西河 西濩澤 高延 [1] 

建興郡史料記載

建興郡選自中國二十四史《北齊書》

  • 摘錄一,文言文原文:
《北齊書·卷十八·列傳第十》:司馬子如少機警,有口辯。好交遊豪傑,與高祖相結托,分義甚深。孝昌中,北州淪陷,子如攜家口南奔肆州,為爾朱榮所禮遇,假以中軍。榮之向洛也,以子如為司馬、持節、假平南將軍,監前軍。次高都,榮以建興險阻,往來衝要,有後顧之憂,以子如行建興太守、當郡都督。 [2]  [4] 
  • 摘錄一,白話文譯文:
《北齊書·卷十八·列傳第十》:司馬子如自幼機警過人,口才很好,很愛結交豪傑,與高祖深交,互相結托,情義很深。孝昌年間,北州淪陷陷,子如攜家口南奔,到了肆州,受到爾朱榮的禮遇,暫時授以中軍。爾朱榮舉兵向洛陽,讓他任司馬,持節、代理平南將軍,監前軍。軍駐高都,爾朱榮見建興地勢險要,是南北衝要,產生後顧之憂,於是命子如代理建興太守、本郡都督。 [2]  [4] 
  • 摘錄二,文言文原文: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初,神武自京師將北,以為洛陽久經喪亂,王氣衰盡,雖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狹,不如鄴,請遷都。魏帝曰:"高祖定鼎河洛,為永永之基,經營制度,至世宗乃畢。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舊事。"神武奉詔,至是復謀焉。遣三千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於白溝虜船不聽向洛,諸州和糴粟運入鄴城。魏帝又敕神武曰:“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罷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令蔡俊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各事家業。脱須糧廩,別遣轉輸,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終不舉足渡河,以干戈相指。” [5] 
  • 摘錄二,白話文譯文: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起初,神武自京城將要北上,認為洛陽久經戰亂,帝王的氣象衰竭喪盡,雖然有山河的險固,但土地狹窄,不如鄴城,請求遷都。魏帝説:“高祖定都河洛,作為永久的基業,建立規劃制度,到世宗方才完成。
王既然功在社稷,應該遵循太和舊例。”神武接受了韶令,到這時又重作遷都鄴城的謀劃。派遣三千騎兵鎮守建興,增加河東以及濟州的兵馬,在白溝捕獲船隻不讓去洛陽,各州將賣出的粟米合在一處運進鄴城。
魏帝又告誡神武説:“王如果要壓服人心,杜絕眾人的議論,只有遣返河東的兵馬,撤除建興的防守,送還相州的粟米,追回濟州的軍隊,讓蔡握代為受過,讓邸珍離開徐州,停止用兵遣散戰馬,各自從事家業,如果需要糧食,到別處調遣轉運,那麼進讒言的人就開不了口,疑慮悔恨就不會產生。王在太原高枕無憂,朕在京洛垂拱而治,始終不會舉步渡過黃河,向你發起戰爭。 [5] 
  • 摘錄三,文言文原文:
《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長而深沉有大度,輕財重士,為豪俠所宗。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少有人傑表。家貧,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馬,得給鎮為隊主。鎮將遼西段長常奇神武貌,謂曰:"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便以子孫為託。及貴,追贈長司空,擢其子寧用之。神武自隊主轉為函使。嘗乘驛過建興,雲霧晝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每行道路,往來無風塵之色。 [6] 
  • 摘錄三,白話文譯文:
《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既然歷代生活在北方,所以習慣了那裹的風俗,於是和鮮卑人同化。長大後性格沉着穩重有大度,輕視財物而重視和士人交往,受到勇悍任俠的人的推重。他眼睛炯炯有神,長臉高顴骨,牙齒潔白如玉,年輕時就具有傑出人物的外表。家裹貧窮,等到娶了武明皇后,才開始有了馬,得以在鎮裹擔任隊主。鎮將遼西段長常對神武的相貌感到驚奇,對他説:“您有安民濟世的才能,終究不會虛度一生。”便將子孫託付給他。等到高歡顯貴時,追贈段長為司空,提升他的兒子段寧加以任用。神武由隊主轉任函使。曾經乘坐驛站的馬經過建興,雲霧遮蔽天色昏暗,雷聲隨着響了起來,半天才停下來,好像有神靈響應的樣子。每次奔走在道路上,往來沒有疲憊勞頓的神色了。 [6] 

建興郡選自中國二十四史《魏書》

  • 摘錄文言文原文: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起家奉朝請,領侍御。咸陽王禧為司州牧,闢為主簿,仍錶行建興郡事。車駕自代還洛,次於郡境。仲規備供帳,朝於路側。高祖詔仲規曰:"朕開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應司隸美舉,復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仲規對曰:"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棄彼玄壤,來宅紫縣。臣方罄心力,躍馬吳會,冀功銘帝籍,勳書王府,豈一郡而已?"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車駕達河梁,見咸陽王,謂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元弟之寄,殊副所望。"尋除司徒主簿。仲規父在鄉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徵義陽,引為統軍,奏複本資。於陳戰歿,時年四十八。贈河東太守,諡曰貞。無子,弟叔義以第二子伯茂為之後。 [7]  [8] 
  • 摘錄白話文譯文:
裴延俊堂弟裴仲規,河東郡(今山西運城)聞喜人。年輕時喜好經史,很有志向氣節。以侍奉朝廷起家,擔任侍御的職務。咸陽王拓跋禧為司州牧,徵召裴仲規為主簿,同時讓他管理建興郡(今山西晉城)的事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代郡(今山西大同)返回洛陽途中,停駐在建興郡境內。裴仲規準備好供奉的帳篷,在路邊朝覲。高祖詔見仲規説:“我設置神聖的京畿洛陽,京畿洛陽的屬郡地位重要,愛卿已經首先擔任了司隸校尉的美差,又擔任建興郡這一名邦的太守,你靠什麼治理一方呢?”仲規回答説:“陛下費盡心力近乎聖人,順應天意民心,放棄那北方的土地,停駐在這裏。臣正在傾注心力,想縱橫馳騁到江浙,將功名登記在皇上的賬簿上,把功勳文書送達到王府,怎麼會只是治理好一郡而已呢?“高祖笑着説:“我希望你一定要兑現承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黃河邊上,見到咸陽王,對他説:“昨天見到你的主簿作為南路主人,六車物資豐富而齊全,我對賢弟的期望,完全沒有辜負。”不久授任裴仲規為司徒主簿。仲規父親在鄉里患了疾病,棄官歸家,因違反規定被革職。不久,中山王拓跋英征討義陽郡,招裴仲規擔任統軍,上奏讓他恢復職務。不久在南陳戰死,當時年僅四十八歲。追贈為河東太守,謐號為貞。沒有子嗣,他的弟弟裴叔義以第二子裴伯茂作為他的後人。 [7]  [8] 
參考資料
  • 1.    二十四史《魏書》建州(慕容永分上黨置建興郡,永安中罷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領郡四縣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0-21]
  • 2.    二十四史《北齊書》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3-06]
  • 3.    二十四史《清史稿》卷六十·志三十五 山西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0-21]
  • 4.    《北齊書·卷十八·列傳第十》:司馬子如少機警,有口辯。好交遊豪傑,與高祖相結托,分義甚深。孝昌中,北州淪陷,子如攜家口南奔肆州,為爾朱榮所禮遇,假以中軍。榮之向洛也,以子如為司馬、持節、假平南將軍,監前軍。次高都,榮以建興險阻,往來衝要,有後顧之憂,以子如行建興太守、當郡都督。
  • 5.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初,神武自京師將北,以為洛陽久經喪亂,王氣衰盡,雖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狹,不如鄴,請遷都。魏帝曰:"高祖定鼎河洛,為永永之基,經營制度,至世宗乃畢。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舊事。"神武奉詔,至是復謀焉。遣三千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於白溝虜船不聽向洛,諸州和糴粟運入鄴城。魏帝又敕神武曰:"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罷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令蔡俊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各事家業。脱須糧廩,別遣轉輸,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終不舉足渡河,以干戈相指。
  • 6.    《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長而深沉有大度,輕財重士,為豪俠所宗。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少有人傑表。家貧,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馬,得給鎮為隊主。鎮將遼西段長常奇神武貌,謂曰:"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便以子孫為託。及貴,追贈長司空,擢其子寧用之。神武自隊主轉為函使。嘗乘驛過建興,雲霧晝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每行道路,往來無風塵之色。
  • 7.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起家奉朝請,領侍御。咸陽王禧為司州牧,闢為主簿,仍錶行建興郡事。車駕自代還洛,次於郡境。仲規備供帳,朝於路側。高祖詔仲規曰:"朕開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應司隸美舉,復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仲規對曰:"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棄彼玄壤,來宅紫縣。臣方罄心力,躍馬吳會,冀功銘帝籍,勳書王府,豈一郡而已?"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車駕達河梁,見咸陽王,謂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元弟之寄,殊副所望。"尋除司徒主簿。仲規父在鄉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徵義陽,引為統軍,奏複本資。於陳戰歿,時年四十八。贈河東太守,諡曰貞。無子,弟叔義以第二子伯茂為之後。
  • 8.    《魏書》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7-26]
  • 9.    施和金.北齊地理志[M].北京市豐台區太平橋西里38號:中華書局,2008年6月:248頁
  • 10.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M].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中華書局,1980年8月:822頁
  • 11.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隋書(唐)魏徵等:長平郡(舊曰建州。開皇初改為澤州。)統縣六,户五萬四千九百一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2.    二十四史《舊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地理二 河東道 澤州上 隋長平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3.    《新唐書》河東道,澤州高平郡,上,治濩澤,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天寶元年更郡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4.    《宋史》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河東路 澤州高平郡 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5.    二十四史《金史》卷二十六 志第七 地理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6.    二十四史《元史》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7.    二十四史《明史》卷三十一,志第十七 .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8.    晉城概況  .晉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08]
  • 19.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卷九沁水:“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2]
  • 20.    二十四史《明史》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地理二山東山西:“澤州(元澤州,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晉城縣省入。二年直隸山西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山西布政司。(東南有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頂有天井關,關南即羊腸坂。又東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沁河。東南有柳樹店、南有橫望嶺二巡檢司。)領縣四高平、陽城、陵川、沁水。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 21.    二十四史《清史稿》卷六十 志三十五地理七山西:“澤州府:衝,難。隸冀寧道。初沿明制,為直隸州。領縣四。雍正六年為府,增附郭,西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師千六百里。廣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三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三十七分。領縣五: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
  • 22.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卷九沁水:“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
  • 23.    二十四史《魏書》地形志:建州(慕容永分上黨置建興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復。永安中罷郡置州。治高都城。)領郡四 縣十
  • 24.    (唐)魏徵著作《隋書》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等:長平郡(舊曰建州。開皇初改為澤州。)統縣六,户五萬四千九百一十三。
  • 25.    施和金.北齊地理志[M].北京市豐台區太平橋西里38號:中華書局,2008年6月.248頁
  • 26.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M].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中華書局,1980年8月:822頁
  • 27.    二十四史《清史稿》卷六十·志三十五 山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