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陽八大景

鎖定
洛陽八大景:一、龍門山色 二、馬寺鐘聲 三、金谷春晴 四、邙山晚眺 五、天津曉月 六、洛浦秋風 七、平泉朝遊 八、銅駝暮雨
中文名
洛陽八大景
類別1
龍門山色
類別2
馬寺鐘聲
類別3
金谷春晴

洛陽八大景簡介

洛陽八大景
洛陽八大景(5張)
洛陽是我國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昔時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風景優美,勝蹟如林。久傳洛陽民間的“八大景”,就是散佈在洛陽城鄉的著名自然景觀、名勝古蹟。自唐宋以來,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謳歌作畫,吟詩賦文;或營建園林別墅,家於洛陽,留連其中,為這裏的風物勝蹟,留下很多風雅遺事、美麗傳説。現略述於下,以備攬勝探奇者遊賞之一助。 [1] 

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 [2]  這裏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伊闕兩岸分別是龍門山香山。龍門山上便是著名的龍門石窟,香山上是白園──白居易葬於此地。白居易曾説“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洛陽南郊東西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名“伊闕”。隋唐時遙對皇宮南門,又稱龍門。這裏山清水秀,以瑰麗的石窟藝術蜚聲海內外。西山又稱龍門山,為石窟精華所在,還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勝。東山又名香山,因出產香葛而得名。其北為琵琶峯,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所在地。峯南為香山寺。雄偉的石拱橋猶如長虹卧波,橫跨龍門口上,憑欄四顧,只見如畫青山矗立兩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蘢,鳥鳴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人間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海內外遊客趨之若鶩。 [3] 
龍門西山絕壁上,石罅橫裂,斜漏天光,懸瀑飛灑,狀若珠簾。水氣蒸發而為雲霧,朦朦朧朧,遠視之,疑為仙境。但這些奇趣,只有在雨後方能遇到。伊流清淺,波淨沙明,水濺聲鳴於石間,隨波劃舟,可為泛遊。同時,在山麓浸流中,無危巖盤絕之險,可以登高望遠。真是絕妙的風景區。唐代詩人韋應物寫《龍門香山泉詩》詠之:山水本自佳,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
詩人的遊興是多麼濃厚。龍門山水的佳勝,人們多在白天領略,殊不知夜間更妙。李白在《秋夜宿龍門香山寺》詩中説: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極九霄迥,賞幽萬壑通。煙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玉斗網户,銀河耿花宮。 [1] 

洛陽八大景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洛陽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餘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着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着“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
古人曾寫詩讚美白馬寺鐘鳴鼓樂的勝境道:
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
西送金烏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
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馬寺鐘聲”。現每年的新年之夜,市政府的主要領導,都要去撞響第一聲鍾,為全市人民送來第一聲吉祥之音,向全市人民表示祝福。 [1] 

洛陽八大景金谷春晴

金谷春晴 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園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裏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羣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唐代詩人杜牧曾寫金谷園詩感嘆道:
繁花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金谷園為洛陽名園,其故址人們多以為是在今洛陽車站附近的金谷園村。而據考證,實在今洛陽東北(晉代洛陽都城之西)孟津縣送莊鄉鳳凰台村。每年早春時節、山間谷底,溪水潺潺,山花爛漫,頗富自然野趣。 [1] 

洛陽八大景邙山晚眺

邙山晚眺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卧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説“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孟津新莊村附近古冢林立,這就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農曆九月九),成羣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峯,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聖地。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户炊煙裊裊,站在峯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據《河南府志》記載,自邙山之首白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峯。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餘里。山名以縣各異,拿洛陽為例,邙山之西北五十里連盂津界之山為谷城山,亦名譖亭山;谷城山南為縞羝山;東為平逢山,亦稱郟山;郟山西稱郟鄢陌;郟山東轉入孟津境,為宜蘇山;轉南為無澗山;邙山北垂為白馬山,亦名白馬阪;阪下,為孟津縣白_鶴鄉。
“邙山晚眺”是指站在邙山之平逢山上眺望洛陽而言。平逢山南下為古王城,東阜為翠雲峯。其上樹木森森,蒼翠如雲,故名翠雲峯。武則天曾在上邊修建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避暑宮。每到夏季酷熱之日,便帶領羣臣入宮避暑。
俗諺説:“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將相陵墓集中之地。佔時百姓也相沿成習。多把墳墓建在邙山,以致使邙山無卧牛:之地。白居易有詩道:“北邙冢墓高嵯峨”。
唐朝詩人張籍也寫詩道:
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
唐朝詩人王建也寫詩道:
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每當春暖花開之日,或秋高氣爽之時,特別是清明節及重陽節,人們結伴到山上掃墓、踏青、登高,相沿成習。站在山上向南觀望,則伊洛山川之勝,盡收眼底。綠蔭叢中:十萬人家,非常壯觀。特別是晚上,遍處燈火,密如繁星,使人們疑為人間天上。大有脱塵超俗之感。 [1] 

洛陽八大景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無怪乎唐代詩人列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天津曉月曆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大橋,吸引着無數遊客前往憑弔。

洛陽八大景洛浦秋風

洛浦秋風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卧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千餘年來,洛賓景色便使許多詩人流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説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曾徘徊洛賓,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着河堤,緩轡詠詩,洛賓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白居易曾寫詩讚道: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綠嫋嫋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而今,人民政府沿堤新建的洛浦公園,更是獨具匠心,遠勝古人,成為全市人民休閒遊覽勝地。 [1] 

洛陽八大景平泉朝遊

平泉朝遊 平泉朝遊
平泉朝遊是洛陽八景之一。在洛陽城南30裏,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平泉寺在市南15公里伊川縣梁村溝,即平泉莊遺址。這裏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源口,清溪縈迴,這就是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原本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別墅,規模宏大,方圓10裏。內築亭台樓榭100餘處,遍植奇花異草,廣集珍木怪石。有鳴皋山、瀑泉亭、雙碧潭、垂釣台、叢竹幽徑、醒酒石等景點。每當旭日東昇,整個山莊披上了金色霞衣,悠揚的牧童笛聲在空中迴盪,一派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可惜隨着李德裕被貶,平泉別墅也日趨荒廢。後人在此建平泉寺,並在泉源處攔築人工湖。如今這裏已成為避暑游泳的好去處。
唐代人李德裕(唐武宗時為宰相)在流放到南方時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平泉朝遊 平泉朝遊
龍門南嶽盡伊原,草樹人煙月所存。
正是北州梨棗熟,夢魂秋日到郊因。
這首詩對李德裕影響很大,並因此產生了退隱伊洛之志。
他在龍門得到了喬處士故宅後,就精心營建了平泉別墅。建有書樓、瀑泉亭、流杯亭、東溪、西園、雙碧潭、竹徑、花樂欄等庭台樓榭百餘所,又購得各地珍木奇石百品以上,列於庭間。據《洛陽志》載:平泉有醒酒石。據説醉酒的人卧在上邊,涼沁脾胃,酒氣頓消,故名醒酒石。
李德裕稱平泉為“桑梓邑”,他在《平泉記》上教育他的子孫説,如果誰將來把平泉賣掉,就不是我的子孫。即使把平泉的一樹一石給別人,也不是我的好子孫。然而到五代時,醒酒石被人弄去,雖因此而殺人,也無濟於事。到宋朝時,平泉的怪石奇卉,大都被人奪去。
平泉別墅已荒廢。李德裕花園故址上尚有平泉寺,以紀昔日勝境。 [1] 

洛陽八大景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銘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於石崇金谷園。隋唐時代這裏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濛濛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讚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