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寺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白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37]  ,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 [23]  [31-32]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聖地。因此20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並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於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1]  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 [2]  ,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3] 
白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紵像等。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徵,並吸引了不少國外遊客參加, [19]  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 [25] 
1961年3月4日,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  1983年,白馬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31] 
中文名
白馬寺
外文名
White Horse Temple
백마사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
所處時代
金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每日07:30-19: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成人35元,半價17.5元 [4] 
著名景點
國際佛殿
齊雲塔
現任方丈
釋印樂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編    號
1-0092-3-04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白馬寺歷史沿革

白馬寺古代

  • 東漢始建
永平求法 永平求法
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年),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高僧傳》等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齎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後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因為僧人是為天竺來的客人,仍然以賓禮對待,因此,住所名延續用“寺”。
永平八年(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6]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永平十一年(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裏,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裏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壞。東漢初平元年(190年),以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的各地聯軍,對洛陽形成了半包圍的陣勢。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洛陽白馬寺被燒蕩殆盡。 [7] 
  • 曹魏重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稱帝,在東漢洛陽廢墟之上,重新營建洛陽宮,即包括重建洛陽白馬寺。再從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有曇柯迦羅在洛陽白馬寺譯“佛律”的記載,足證洛陽白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後已經恢復。 [7] 
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 戰亂破壞
西晉永安元年(304年),司馬顒部將張方攻入洛陽,燒殺虜掠,在長期的戰亂兵火中,洛陽白馬寺再一次遭受嚴重破壞。
經過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亂”,洛陽城又一次慘遭破壞。在遷都鄴城之後,洛陽僅餘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陽白馬寺。大約在“永熙之亂”中,洛陽白馬寺雖難於倖免,但還是殘存下來了。
直到清代,在洛陽白馬寺大殿左側,還保存一座“白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餘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題名。
另在解放前,洛陽白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彌勒菩薩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極可寶貴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現仍保存在美國一家博物館中。
  • 唐代敕修
武周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敕修洛陽白馬寺,這是洛陽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洛陽白馬寺當亦然。“安史之亂”以後的洛陽白馬寺,還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
唐代末年,洛陽長時期陷入戰亂兵火。洛陽白馬寺再次遭受戰亂的破壞。
  • 宋代敕修
到了宋代,採取適當保護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陽白馬寺。
  • 明代敕修
明代初年,以禪宗中的臨濟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陽白馬寺;景泰年間,明政府曾規定各地寺觀產業限制為六十畝。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身為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兼總督東廠之職的黃錦,又一次大規模整修洛陽白馬寺。由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石碑,保存了關於此次重修的詳細資料。此次重修,大體上奠定了洛陽白馬寺的規模和佈局,在洛陽白馬寺沿革史上意義重大。據解放後地面實測,洛陽白馬寺總面積為四萬平方米左右,這和明代重修時佔地六十二畝的記載基本相合。
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
  • 清代維修
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燒;光緒九年(1883年)覆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內現存規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曾重修清涼台之毗盧閣 [7] 

白馬寺近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黨政府受到強敵威脅,決計遷都洛陽。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等來洛陽,往訪白馬寺。時白馬寺牆敗宇塌,庭階荒蕪,即於一九三一年委請上海佛教會德浩法師住錫白馬寺,重行營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門內左右兩側的門頭堂、雲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兩側的客堂、祖堂、禪堂、齋堂,又在寺院東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頂二層閣樓一座(即鍾、鼓樓,也稱角樓),以青石鑲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補修了各殿閣、廂房之門窗;配置銅鐵器,鑄寶鼎、銅牌、銅鐘,並把一尊高約0.90米的白玉佛遷奉於毗盧閣內。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州大地處於戰亂兵火之中,白馬寺兩度敗落,牆頹殿傾,野草沒膝,一片荒涼景象,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

白馬寺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白馬寺先後於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撥專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參觀白馬寺,曾留下了“白馬馱經印度來”一首“七律”作為紀念。
文革之時,白馬寺也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用款數十萬之多,翻修主要殿閣,彩繪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門窗、殿柱,廣騁新老藝人塑造佛像,貼金塗彩;培植花木,徹階修路。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陽市佛教協會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國家對他們進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誦經有所,衣食有靠;還為僧人的佛事活動而配設了多種香案、供器、七珍八寶,在大殿內懸掛幔帳,蓮台前擺列蒲團,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門、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維修加固。
1990年,齊雲塔院得到擴建。為接待廣大遊客和前來朝拜的海內外佛門僧眾,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新建了鐘鼓樓、法寶閣、藏經閣,新闢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門前的廣場。經過擴建後的白馬寺總面積達到200畝左右。
1997年10月31日,在白馬寺舉行。泰式佛像是1991年泰國友人常媛女士和泰國內務部部長瓦塔納先生所捐贈,同時出資2.7萬美元,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式佛殿。參加法會的有名山大寺的大德高僧,省、市政府及宗教局領導,泰國商業部副部長順蓬·阿薩瓦哈先生、常媛女士等泰國客人及佛門四眾。
白馬寺國際佛殿 白馬寺國際佛殿
2010年,白馬寺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中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併為佛殿剪綵揭碑。 [31] 
2014年6月,白馬寺緬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 [31] 
2014年9月28日,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泰國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哌婁哈德蓋等700餘人組成的泰國佛教代表團出席慶典。 [1] 
2016年12月23日,白馬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 [9]  斯方已經完成了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方案圖紙的設計,但是由於資金籌集方式尚未確定,因此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暫未實質性進展。 [10] 

白馬寺建築格局

白馬寺綜述

白馬寺分為中國古建區、齊雲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
白馬寺平面佈局圖 白馬寺平面佈局圖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白馬寺·國際佛殿

白馬寺中國古建區

  • 綜述
白馬寺古建區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佈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佈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 [31] 
白馬寺中國古建區全景 白馬寺中國古建區全景
  • 山門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山門(2張)
山門即寺院的大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願門”的“三解脱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裏,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 [31] 
山門外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石馬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身置鞍韉,性情温順,雕工精細,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於山門前。 [31] 
  • 佛殿
清涼台 清涼台
佛殿位於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後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其中,天王殿為高台歇山式建築,初建於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殿內正中安置着從故宮運來的雕龍貼金佛龕,內供明代“夾紵”大肚彌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始建於元代,明代重建,後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築,雙下昂六鋪作斗拱。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是寺院佛事活動場所,也是僧人早晚課誦的地方。內供釋迦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供養天人、觀世音菩薩等塑像。懸掛於大佛殿內東南角的大鐘鑄於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大雄殿始建於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為高台懸山式建築,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紵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原為明代建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毀於大火。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清涼台在白馬寺的最後部,是一座磚砌的高台,東西長42.80米,南北寬32.40米,高約6米,雄渾古樸,蔚為壯觀;毗盧閣,高聳豎立於清涼台上,是白馬寺最後一座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長17.03米,寬11.7米,高約15.5米,殿頂為重檐歇山式,內供毗盧佛、文殊、普賢二菩薩。 [31] 
  • 鐘鼓樓
日本捐資重修的白馬寺鐘鼓樓
日本捐資重修的白馬寺鐘鼓樓(7張)
鐘鼓樓分別位於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於1991年6月建成。鼓樓於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於石砌台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31] 
  • 法寶閣與藏經閣
法寶閣與藏經閣分別位於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建於1995年,二閣大小形制一樣,重檐歇山式,閣的台基高5米,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台基為鋼筋水泥構架,形成閣的下室。台基上建五開間的重檐歇山式大殿,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正中供奉有泰國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藏經閣還收藏有《龍藏》、《中華大藏經》、《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十餘種藏經,是白馬寺僧人閲藏修學的地方;法寶閣內供奉着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並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31] 
  • 卧佛殿
卧佛殿位於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闢建。該殿為5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有身長5米,重八噸的緬甸卧玉佛一尊。 [31] 
  • 玉佛殿
玉佛殿位於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31] 
  • 六祖殿
六祖殿位於中軸線西側,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內供有佛教禪宗的六位祖師。中間的是初祖達摩,左右排列着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31] 
  • 二僧墓
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圍砌起來的墳冢,就是“二僧墓”。東邊的一個,墓碑上刻着“聖旨”“敕賜”“漢啓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的一座墓碑上刻着“聖旨”“敕賜”“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墓碑立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由“賜進士中憲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 [31] 
  • 齊雲塔院
齊雲塔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處,有洛陽東白馬寺之稱,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築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後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疊澀密檐式磚塔,共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洛陽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稱“齊雲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雲塔實施保護,於1990年建成,佔地15畝的齊雲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佈着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雲塔等建築。在齊雲塔的東西兩側分佈着附屬建築:西側修建有3間唸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蹟”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後,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並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遊覽設施。 [31] 

白馬寺泰國佛殿苑

泰國佛殿苑 泰國佛殿苑
藍本:曼谷大皇宮金山寺 [3] 
建設時間:1992-1995、2010-2014
發起人:泰國高僧善信瓦塔納
出資、設計者:泰國政府
落成時間:2014年6月30日
參與方: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等
地位: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中泰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 歷史沿革
1992年,泰國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詣白馬寺朝拜後,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向白馬寺敬贈了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大佛,後又出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國佛殿,1995年竣工。
白馬寺泰國佛殿夜景 白馬寺泰國佛殿夜景
1997年10月31日,白馬寺舉行盛大的佛像開光法會。
2009年,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參訪白馬寺後,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築風格,擬對佛殿進行翻修,並進行擴建。
2010年5月,泰國風格佛殿擴建工程正式實施,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經閣、四面佛、鐘樓、鼓樓及相關附屬設施。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於9月26日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國風格佛殿苑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泰國副僧王帕蓬迪樂,泰國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哌婁哈德蓋,泰國佛教管理局局長納歐帕拉本咋窪吶南等722名泰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相關佛事活動。
  • 建築規模
泰國佛殿苑位於洛陽白馬寺古建區西側,長寬各108米,有四座苑門,東西南北各一座,其中東門為正門。苑內的主要建築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館、流通處、鐘鼓樓、涼亭等,建築錯落有致、張弛有度。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泰國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見證和象徵。 [31] 
泰國佛殿苑門 泰國佛殿苑門
  • 佛祖舍利
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
1898年,英國考古學家在發掘古代迦毗羅衞國一個崩毀的磚佛塔遺址時,發現了5個已經變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個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羅蜜文字刻着:“這是釋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內有石瓶,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迭的盒內,瓶內有黃金花,花上安放有舍利。當時這個考古發現轟動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將舍利贈送給泰國國王拉瑪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2014年舉行了隆重的迎請佛舍利儀式,安放在了白馬寺這個舍利塔上。舍利塔一層供奉有泰國不同歷史時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藍琉璃妝金的分別代表着涼季、熱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 [31] 
白馬寺迎請佛舍利儀式

白馬寺印度佛殿苑

印度佛殿苑 印度佛殿苑
藍本:桑奇大塔
建設時間:2006-2010年
發起人:印度總理瓦傑帕伊
出資、設計者:印度政府
剪綵人:印度總統帕蒂爾 [11] 
投資額:5000萬盧比(即1000萬元) [12] 
地位: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中印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印度總統帕蒂爾寄語:“我願把這個寺廟(佛殿)作為印度的禮物獻給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 [26] 
  • 歷史沿革
2003年6月25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參訪洛陽白馬寺,並虔誠地朝拜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的聖冢。在朝拜之時,誘發靈感,萌生在洛陽白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築風格佛殿的念頭。此後,經過中印雙方友好協商,達成了建設意向。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訪問印度,其間,温總理與印度共和國總理曼莫漢·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陽白馬寺建設印度佛殿的《備忘錄》簽字儀式。從此,由印度政府出資和設計、中國政府提供土地和建造的備忘錄,載入中印兩國的聯合聲明中。
2006年4月印度佛殿在洛陽白馬寺古建區西側、泰國佛殿之南破土動工。經過數十個月的精心施工,於2010年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中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併為佛殿剪綵揭碑。 [31] 
印度總統帕蒂爾出席白馬寺印度佛殿落成儀式
  • 建築規模
印度佛殿規劃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450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大佛殿、迴廊、牌樓等,佈局規整,別具匠心。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遺址桑奇大塔建造。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説法像,表現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説法——説四聖諦度五比丘的情景。頂部安裝有玻璃天窗,陽光從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圍。大佛殿上下兩層塔身及殿門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與佛本生故事。大佛殿底部設計有水系。
印度佛殿苑方正嚴謹,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佛殿下水流往來,噴湧不斷;佛殿外迴廊環繞,靜謐整齊。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風格的佛教建築,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院並立,她是中印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徵。 [31] 

白馬寺緬甸佛塔苑

建設時間:2012-2014年
發起人:緬甸總統吳登盛
出資、設計者:緬甸政府
落成時間:2014年6月30日
投資額:3500萬元 [27] 
地位:緬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個項目、中緬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緬甸總統寄語:該佛殿的建成是緬中兩國友好交往的“最大見證”。 [28] 
  • 歷史沿革
洛陽白馬寺緬甸佛塔苑由緬甸政府出資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2014年6月30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洛陽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 [31] 
  • 建築規模
緬甸佛塔苑位於洛陽白馬寺院古建區西側,與泰國佛殿苑相鄰。整體效果格局整飭,氣象宏偉,寶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規整,碧草如茵。該苑仿曼德勒皇宮樣式,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東門為正門。主體建築緬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規制縮小而建,高32.92米。塔內供奉的4尊佛像均為釋迦牟尼佛,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相、説法相、佈施相、禪定相。殿堂四周牆壁上鑲嵌有4塊大玉雕,表現了佛陀降生、成道、説法、涅槃四大聖事。還有8塊小玉雕,展示緬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大金塔東北方有龍王護佛像,西北方有風動石佛塔。苑內東南方還建有一座小佛殿。 [31] 
白馬寺緬甸風格大金塔
  • 象徵意義
作為中緬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緬甸佛塔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緬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中緬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將載入中緬兩國友好交流的史冊。 [31] 
白馬寺內參照 曼德勒皇宮 建造的四道主門

白馬寺斯里蘭卡苑

2016年12月23日,洛陽白馬寺隆重舉行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典禮。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斯里蘭卡種植產業部部長納温·迪薩納亞克、斯里蘭卡米維拉集團總裁米維拉、斯里蘭卡風格佛殿設計顧問哈撒,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禮賓處處長劉寶的陪同下出席典禮。
斯里蘭卡國民議會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向斯里蘭卡風格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奠基典禮由省佛教協會秘書長馬佔國主持,永信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界致辭。
中斯雙方貴賓共同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培土,印樂方丈、卡魯·賈亞蘇里亞議長共同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植種菩提樹。 [9] 

白馬寺文物遺存

白馬寺佛骨舍利

白馬寺現存2顆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分別由泰國斯里蘭卡贈送。
白馬寺釋迦牟尼佛骨舍利 白馬寺釋迦牟尼佛骨舍利
2014年9月泰國曼谷金山寺高僧一行人來到洛陽,將一枚佛骨舍利贈送給白馬寺,被安置於白馬寺泰國佛殿苑的舍利塔內。這枚舍利是英國考古學家在迦毗羅衞國發現的釋迦牟尼佛骨舍利,曾在泰國曼谷金山寺的金山塔安放一百多年, [16]  被譽為泰國的“鎮國之寶”。 [3] 
2016年,白馬寺舉行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儀式,時任斯里蘭卡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出席典禮,也向白馬寺奉送了釋迦牟尼佛骨舍利。 [17] 

白馬寺佛像

玉佛是雲南玉佛寺妙明法師和緬甸華僑楊廣佛居士於1988年所贈。佛像高1.56米,屬緬甸白玉,細膩光潔,富於質感,鑲嵌寶石,雕琢精美,堪稱珍寶。佛像須彌座背後嵌刻碑文,題為《玉佛誌》。供奉於玉佛殿。
泰國佛像供奉於泰式佛殿內,1991年泰國內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釋迦太子像供奉於法寶閣內,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後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於彌須座上。
中華古佛 中華古佛
中華古佛拇指般大小,銅質鎏金,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於中國東漢時期,始塑於洛陽白馬寺,後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後分別收藏於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國複製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於藏經閣。
卧玉佛是1996年前後,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雕刻而成,用緬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於卧玉佛殿內。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卧於榻上。卧玉佛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身體右側而卧,右臂彎曲,右掌托腮,二目微閉,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壓在右腿上,卧姿自然,安詳自在。 [31] 

白馬寺十八羅漢

白馬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白馬寺十八羅漢夾紵像 白馬寺十八羅漢夾紵像
白馬寺現存的元代“十八羅漢”造像,採用傳統古老工藝夾紵乾漆工藝製造。該工藝在宋代之後漸漸失傳,元、明時期的夾紵乾漆工藝作品在國內已非常罕見,中國曆代的夾紵乾漆像不少,但都沒有保存下來。白馬寺內現存的十八羅漢夾紵像是國內唯一的夾紵乾漆組像,實為國寶。 [20] 

白馬寺古代碑刻

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餘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31] 
“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位於寺山門內東側,高3.5米,寬1.15米的,立於元至順四年,碑額篆書,碑文楷書。碑文字體瀟灑工麗,據傳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子昂的手跡。西側也有一石碑,碑文是由蘇易簡撰寫的“重修西京白馬寺記”,因碑文是分段書寫,故又稱斷文碑。 [36] 

白馬寺歷史文化

白馬寺寺院活動

  • 馬寺鐘聲
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後成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25] 
馬寺鐘聲新年祈福法會 馬寺鐘聲新年祈福法會
馬寺鐘聲象徵吉祥如意。然而,在當代不少中國人卻將其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年、一隊隊來自日本的遊客。因為在日本,白馬寺享有很高的聲譽,在白馬寺喜迎新年更是不少日本人神聖的願望。聆聽馬寺鐘聲的絕大多數是日本遊客。
  • 1999年元旦,白馬寺停敲了持續七年的"日本點"鐘聲。 [14] 
  • 2000年,恢復敲響中華音。 [15] 
  • 傳戒法事
白馬寺於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先後五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1993年的傳戒大會上,受戒者達到了創紀錄的1800餘人。據統計,這些受戒者來自全國各地和日本、美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29] 
洛陽白馬寺傳戒活動 洛陽白馬寺傳戒活動
  • 第一次
1989年,白馬寺舉行第一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活動。
  • 第二次
1990年5月,白馬寺舉行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傳戒佛事活動,全國各地的600餘位佛子前來受戒;次年6月,專門為日本岡山縣在家佛教徒30餘人傳授了居士菩薩戒。
  • 第三次
1992年5月,舉行了第三次傳授千佛大戒法會:受比丘戒者400餘人,比丘尼戒者200餘人,居士菩薩戒者500餘人;
  • 第四次
1993年6月,舉行了規模宏大的第四次傳授千佛大戒法事活動,此次傳戒為二部僧大戒的國際性傳戒活動,受比丘戒者850人,受比丘尼戒者420餘人,居士菩薩戒者600餘人,受戒者分別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1995年3月,韓國20餘位居士前來白馬寺受菩薩戒;
  • 第五次
1996年5月,舉行了第五次傳戒法會,此次受比丘戒400餘人,比丘尼戒200餘人,居士菩薩戒400餘人。
  • 方丈升座
白馬寺於2005年11月1日上午舉行方丈升座慶典法會。印樂法師(釋印樂)榮膺白馬寺方丈。
前來參加升座慶典法會的海內外人士來自中國內地、加拿大、日本、德國、美國的各大寺院與各級機關、團體,有諸山長老、方丈、主持、護法信眾及當地政府官員逾萬人。 [2] 

白馬寺釋源祖庭

  • 基本定義
佛門弟子們一向公尊洛陽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 白馬寺
“祖庭”者,祖師之庭院也。
“釋源”者,釋教(即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之發源地也。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33]  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18] 
白馬寺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還留有“祖庭”和“釋源”字樣。這就使洛陽白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區別,從而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一種獨特的地位。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嶽樹塔,“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於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
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着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
所以,實際上對於諸如越南朝鮮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説,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24] 
  • 祖庭十古
白馬寺在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説。
白馬寺大全景 白馬寺大全景
  1. 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
  2. 中國第一座舍利塔——齊雲塔
  3. 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僧人朱士行始於白馬寺。
  4. 最早來華的印度高僧禪居於白馬寺。
  5. 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
  6. 最早的譯經道場在白馬寺的清涼台
  7. 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
  8. 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並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
  9. 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
  10. 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 [5] 

白馬寺後世紀念

  • 印度·攝摩騰、竺法蘭聖冢
印度高僧竺法蘭墓 印度高僧竺法蘭墓 [21]
東漢時期,天竺(古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先後葬在白馬寺,他們的墓冢東西相望,又稱“二僧墓”、“騰蘭墓”。 [21] 
2003年6月25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參訪洛陽白馬寺,並虔誠地朝拜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的聖冢。 [18] 
  • 中國·狄仁傑墓
唐代名相狄仁傑墓 唐代名相狄仁傑墓
唐代名相狄仁傑墓,位於今白馬寺山門外東南不遠處。早在宋代大觀元年(1107年),龍圖閣大學士範致虛便在此為狄仁傑建祠、刻石、表墓。元代,安撫使完顏綱曾賦詩歌詠之,刻在狄仁傑墓神道碑前的一塊小石碣上。明代,河南省一幕僚金養晦見到小石碣,“慨然以悲”,又作“四絕”二首。後河南知府虞廷璽得知此事,因自己是此地的“行政長官”,遂“和詩”一首,並於天順三年(1459年)立碑刻詩。 [22] 
1999年前後,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並進行改建。
  • 日本·空海大師塑像
日本空海大師塑像 日本空海大師塑像
1997年,中日友好25週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國洛陽白馬寺捐贈一尊日本空海大師塑像,立於白馬寺清涼台西側,以示紀念。日本空海大師804年入唐學法,曾到洛陽白馬寺參訪學習,又在西安青龍寺拜中國密宗大德慧果大師為師,返回日本後在奈良東大寺弘傳密宗,在國際佛教傳播中有大貢獻。 [13] 

白馬寺名稱傳説

有關洛陽白馬寺名稱的來源,有着多種不同的傳説。
其一,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人身長丈六,頂有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所夢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尋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內)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邀請二位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來到京城洛陽。據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亦記載:“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白馬負圖表之中夏,故以白馬為名”。這裏的“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屬政府機關的名稱,《漢書·元帝紀》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例如鴻臚寺、太常寺等。後來寺成為佛院的泛稱。對此,宋代高承《事物紀原》指出:“漢明帝時,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置白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其二,據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記載:“外國國王嘗毀破佛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壞諸寺,因為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則取焉。”還有一種類似的説法,傳説白馬寺創建後,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毀寺者,夜見白馬繞塔悲鳴而止,因以改招提寺為白馬寺。這裏前一則記載白馬寺名取自外國,而後一説法白馬寺已經成為傳説的主角。然而,無論前者還是後者,白馬寺名皆源自“白馬護寺”一説。
其三,白馬寺名出自“佛祖所乘白馬”典故。據《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修行本起經》和《過去現在因果經》等佛經的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為古印度迦毗羅衞國的淨飯王太子,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他出生時有白馬犍陟(或作犍德、幹陟)與之為伴,併成為其心愛的坐騎。後太子有感世間諸種苦惱,乘白馬出城修行。據佛典記載:白馬出行“初舉步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開示寶路”。因白馬始伴佛祖而生,後又載佛祖出家,故遂成為佛教的吉祥物,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象徵。早期佛教藝術常以馬為飾,如一千三百餘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時,在藍毗尼遺址看到阿育王所建的佛教雕塑大石柱,其上便作有馬像。(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這樣説來以白馬為寺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四,近有學者通過語言學的考證,對於白馬寺寺名的源起作了很有新意的解釋。他們認為白馬寺的寺名是從意為“蓮花”的梵語詞badma(也有音譯為“波頭摩”或“缽頭摩”)音譯而來的。佛教中蓮花常常以象徵佛性清淨而與佛相伴為飾。可以推斷,在東漢明帝下詔初建的佛寺中,蓮花應該佔有相對重要的位置,並以視覺衝擊佔有先聲奪人的效果。這樣最初的佛寺可能會約定俗成以“蓮花”為名。之後,隨着漢語詞彙雙音化的趨勢又取白馬馱經的俗語源義而將badma意譯為白馬,而“白馬”的詞義則源自民間的誤傳。 [35] 

白馬寺文物價值

大雄殿內供奉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這些佛像皆為元代“夾芝乾漆”遺像作品,為一級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正因為此種造像在國內已非常罕見,所以它們就成了研究古代佛教雕塑藝術,尤其是元、明時期佛教藝術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34] 

白馬寺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 

白馬寺榮譽稱號

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列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8] 

白馬寺旅遊信息

白馬寺位置信息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 [31] 

白馬寺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7:30至19:00,景區開放時間節假日、淡旺季會有調整。 [31] 

白馬寺交通信息

從洛陽火車站去往白馬寺的遊客可乘坐56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下車;在關林廟遊覽後去往白馬寺的遊客可乘坐58路到終點站下車。 [31] 

白馬寺旅遊建議

遊玩季節:雖然洛陽四季分明,但寺內古樹參天,一年四季常青,春夏秋冬皆可前往,不過春秋季是最好的季節。洛陽4月氣候温暖,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特別是每年4月1日至5月5日的牡丹文化節。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遊覽古寺,實為快事。信佛的人們可選擇初一、十五、中秋、春節等節日前往拜佛許願。 [31] 
路線推薦: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白塔寺的主建築物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遊客可以由山門進入,依次經四大殿,最後到毗盧閣,由毗盧閣出門,出門之後可沿途路徑一些新建的展館,雖然不屬於白馬寺主建築羣,但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及文化水準,而齊雲塔位於白馬寺東南,不在寺院內,塔高35米,原是五代後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級木結構佛塔,藝術及文化價值較高。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