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説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
- 中文名
- 龍門石窟
- 外文名
- The Longmen Grottoes
- 地理位置
- 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龍門大道
- 氣候條件
- 温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2月1日-3月31日 08:00-18:00;4月1日-10月7日 08:00-18:30;10月8日-10月31日 08:00-18:00;11月1日-次年1月31日 08:00-17:00 [42]
- 景點級別
- AAAAA級
- 門票價格
- 90元 [11]
- 著名景點
-
盧舍那大佛
“剪刀手”佛像
古陽洞
賓陽中洞
蓮花洞
- 始鑿年份
- 公元493年
- 別 名
- 伊闕
- 保護級別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河南省洛陽市
- 建議遊玩時長
- 1天
- 適宜遊玩季節
- 四季皆宜
- 景點地位
- 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歷史沿革
編輯龍門石窟禹鑿龍門
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
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於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氾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後,其東山於武則天建香山寺後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傳説中那個洪水氾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於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裏的水患。
[1]
[12]
龍門石窟魚躍龍門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龍門石窟伊闕之戰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
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後,韓國精鋭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白起擂鼓台,位於龍門橋東邊,據説那裏就是伊闕之戰時,白起擂鼓助戰的地方。
龍門石窟開鑿石窟
龍門地區的石窟始鑿於北魏,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刻小龕。龕形無大變化,龕飾趨於簡化。另有東魏強弩將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等。
北齊,藥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另有北齊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等。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盧舍那像龕、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等,是龍門石窟造像的鼎盛時期。
宋代,分佈有陳摶“十字卷碑”、宋真宗“龍門銘碑”。宋朝還在龍門石窟新鑿了一些洞龕,併為保護盧舍那雕像,加蓋了9間木構屋檐式建築,俗稱“九間房”。
明代,惠簡洞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曆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
龍門石窟地理環境
編輯龍門石窟名稱由來
編輯據《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龍門,又稱伊闕,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
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説,“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户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裏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悦,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京城,把皇宮紫微城的正門則天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14]
龍門石窟主要景點
編輯龍門石窟西山石窟
- 大盧舍那像龕 [15]
佛像:共九軀。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
[5]
[16]
其右側為大弟子迦葉,左側為小弟子阿難,繼而為普賢菩薩(左)、文殊菩薩(右),
[17]
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羣體形象。
開鑿時間:唐高宗初開鑿,鹹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主佛:盧舍那是報身佛,意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遊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5]
[18]
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19]
相關考證:盧舍那是武則天的形象,這是有依據的。據《大盧舍那佛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歷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詔有司為石像,今如帝身”。古陽洞中釋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麗跡”。
大盧舍那像龕竣工之日,武則天親率文武百官參加盧舍那的開光儀式,並在伊水東岸禮佛擊鼓奏樂,至今這裏尚留擂鼓台。
地位: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週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羣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20]
意義:大盧舍那像龕大型藝術羣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潛溪寺(2張)
位置: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
開鑿時間:唐高宗年間(650-683)
規模: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
功能: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別墅
結構: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後改建為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板地面。
佈局: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並稱“西方三聖”。
特點: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
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陽
工程狀況: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人。後因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北洞
主佛:“剪刀手”佛像(阿彌陀佛)
地位: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4張)
雕刻手法:北魏的平直刀法。
特點: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寬袍大袖袈裟。
佛像:主佛釋迦牟尼,其側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薩。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皆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浮雕:位於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共四層。
第一層: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維摩變”
第二層:兩則佛本生故事。
第四層:“十神王”浮雕像。
賓陽南洞
開鑿時間:北魏開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
開鑿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礎上續鑿而成,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主佛: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 萬佛洞
龍門石窟·萬佛洞(3張)
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開鑿者:唐代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
完工時間: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
地位: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結構:前後室。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窟頂有朵精美蓮花。
佛像: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無畏印”(表示在天地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五十二代表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在樂曲聲中翩翩起舞。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貴的氣質被譽為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網紅觀世音。
[22]
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名稱由來: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
特點: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
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價值影響: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洞內構造: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説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説法時的形象。
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 古陽洞
位置:龍門山的南段
特點:規模宏偉、氣勢壯觀。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
主像釋迦牟尼,着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開鑿歷史: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
佛像: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
藥方: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地位: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 惠簡洞
位置:萬佛洞南側
特點:敞口似龕的中型洞窟
造像風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主尊:彌勒佛
建設歷史: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敬造此窟。
惠簡同時也是大盧舍那像龕的“檢校僧”,承擔着開鑿大盧舍那像龕的任務。正因如此,惠簡洞佛像的神態與盧舍那大佛如出一轍,而右側的弟子阿難形象也與盧舍那大像龕的阿難十分相似。侍立兩旁的菩薩身軀豐滿、姿態優美與盧舍那像龕的菩薩像風格一脈相承。所以惠簡洞就被人們稱為“小奉先寺”。
龍門石窟東山石窟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 看經寺
開鑿時間:武則天時期
構造: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釐米,寬1116釐米,高825釐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釐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羣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
特點:不雕佛像,僅雕羅漢,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
地位: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 擂鼓台三洞
名稱由來:傳説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構造: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羣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羣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羣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裏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地位: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構造: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
據説,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
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
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 摩崖三佛龕
造像:共七尊。分別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點: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
中間主佛:彌勒佛,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
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着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
價值: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人們瞭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龍門石窟香山寺
寺名大振: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
清末民國初年又漸荒蕪,1936年重修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蔣宋別墅”。
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龍門石窟白園
白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位於龍門東山琵琶峯上。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於此。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
龍門石窟蔣宋別墅
蔣介石於1936年10月29日來到洛陽,雖以“避壽”為名,實則部署“西北剿共”計劃。他於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視察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閲重炮部隊,並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安撫非嫡系部隊軍閥。於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25]
此後這座別墅便處於沉寂狀態,75年裏從未面向世人開放。
歷史價值:“蔣宋別墅”是香山寺裏的一處特殊時期的遺存,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
龍門石窟國際石刻
編輯龍門石窟曾經歷天竺(今印度)、新羅(今韓國)、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現已發現西域樂器、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域外元素,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等多元文明交融之產物,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9]
龍門石窟域外造像
- 新羅像龕
龍門西山珍珠泉附近的新羅像龕,是唐王朝與新羅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新羅國與唐朝關係友好,有密切聯繫和往來,有大批留學生來唐學習,韓國8世紀中葉的石窟庵佛教造像也受到了唐朝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的影響,所以該龕可能是到唐朝留學的新羅僧人開鑿的。
- 吐火羅像龕
唐龍朔元年(661 年)在吐火羅故地(今阿富汗北部)置州縣,以吐火羅王為大汗都督府都督。唐朝與吐火羅國在佛教文化等方面有交流,《新唐書》、《舊唐書》 均有記載。吐火羅僧寶隆造像龕,位於龍門東山看經寺上方偏北之山腰處,龕門西北向,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一日雕造。
[27]
龍門石窟西域樂器
雕刻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兩壁壁基的伎樂天女,手持曲頸琵琶,身上絲帶彷彿也隨着音樂起舞飄揚,大有不同凡俗、飄飄欲仙的神秘感覺。這些精美的樂器也讓冰冷的石窟鮮活起來,並充滿着美妙的音樂之味。
龍門石窟希臘石柱
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門券拱下雕刻一對柱頭,帶有明顯的希臘“愛奧尼亞”式柱頭痕跡,屬於古希臘愛奧尼亞風格式石柱,是典型的希臘文化藝術之一。龍門出現的這種希臘式石柱可以説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多元文化交融之產物。
龍門石窟歐洲紋樣
龍門石窟破壞保護
編輯龍門石窟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
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
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
1932年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燬了大量的山麓佛龕。
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由於戰亂管理空虛,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龍門石窟現代保護
1961年國務院公佈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93年9月,石窟管理機構主持召開了“龍門石窟150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共有美國、日本、德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提交了70多篇論文,
[29]
對加強龍門石窟的保護與研究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4月,由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看經寺內的羅漢像,無償送還龍門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失竊60多年國寶的迴歸,開創了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迴歸先河。同年龍門石窟還遠赴比利時、日本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龍門石窟文物展,引起轟動。
[30]
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007年3月28日,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奉先寺再度開啓“大保養”
2022年6月,備受關注的龍門石窟奉先寺保護工程又有新發現。
在奉先寺保護工程中對造像進行病害調查評估時,工作人員發現普賢菩薩造像的眼珠使用品相極高的琉璃,這一發現在龍門石窟造像中還屬首次。通過調查發現,盧舍那大佛右側脅侍普賢菩薩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側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風化物覆蓋。
造像的“眼珠”形狀呈弧形,厚度均勻,約0.5cm。初步測試結果看,“眼珠”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石英)和鉛,與古代琉璃一致。
時隔50年,龍門石窟奉先寺再度開啓“大保養”。據悉,奉先寺保護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對奉先寺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以來的第二次大型保護工程,本次保護修繕以奉先寺區域的危巖體加固和滲漏水治理為主,不涉及文物本體的保護修復。
[46]
龍門石窟修繕工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利用“遺產保存日本信託基金”實施的無償援助項目,由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方合作實施,旨在對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進行保護和修復,項目總經費為125萬美元。
項目於2001年11月簽字,2002年1月正式實施,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2年1月~2005年2月)主要是對龍門石窟進行地形調查、地質勘察、環境觀測、病害監測等數據資料的收集,試驗材料、工藝等;
第二階段從2005年3月開始,重點是以3個實驗洞窟為對象,進行保護修復施工。專家經過研究龍門石窟各洞窟的資料,選定了能代表洞窟低、中、高位置,位於南、中、北區域的三個洞窟,分別為西山石窟北部的潛溪寺、中部的皇甫公窟、南部的路洞。
2007年8月9日下午,專家組通過了設計方案,甘肅鐵科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程公司中標,待設計方和施工方進行技術交接後,施工將立即展開。考慮到龍門石窟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專家組要求,先對潛溪寺展開修復保護工程,待設計方案經過實踐確認可行後,再在另外兩個洞窟展開,進而找到最科學的龍門石窟洞窟修護保護方案。
[33]
2021年12月,《“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發佈的同時
[48]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正式啓動,這是盧舍那大佛自20世紀70年代奉先寺進行保護修復工程後,首次進行的大型保護工程
[44]
。經勘察,奉先寺存在危巖體及滲漏水等病害現象。“此次保護工程對大佛頂部及兩側的危巖體進行修復,不涉及盧舍那大佛本體。
[49]
截至2022年3月,大修已完成項目總工程量50%,主要工作重點在奉先寺北坡和西坡
[45]
。
2022年7月,經過再次大修的龍門石窟奉先寺正式與遊客見面
[47]
。7月21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將會舉辦奉先寺保護工程完工發佈會宣佈這一好消息,工程日前已通過了洛陽市文物局組織的竣工初步驗收
[50]
。8月2日,盧舍那大佛經過數月“大修”後真容再現
[51]
。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與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嚴格按照項目立項、勘察、設計、方案審批等程序進行報批,經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和河南省文物局2021年6月核準的保護方案實施。
[56]
龍門石窟數字復原
龍門石窟研究院提出“迴歸歷史,再現芳華”數字龍門的主題構想,採用數字技術對石窟文物進行虛擬修復,針對文物本身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按照一定規則對其進行修補,復原其歷史樣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為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近日,數字技術揭開洛陽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神秘面紗。
[34]
龍門石窟價值影響
編輯龍門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里程碑
龍門石窟皇家風範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龍門石窟夜景圖(17張)
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2]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清代武億評價:“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
[3]
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代表;褚遂良《伊闕佛龕碑》是唐楷書體典範,與宋真宗《龍門銘碑》並稱龍門書法藝術“雙璧”,
[10]
為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3]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35]
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
[36]
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
[37]
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
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龍門石窟對外影響
- 日本·奈良東大寺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刻盧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日本奈良東大寺隨之建立,內部亦供奉“盧舍那大佛”。
[7-8]
[38]
- 香港·天壇大佛
香港寶蓮禪寺天壇大佛的造型,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之記載塑造,其面相參照龍門石窟的毗盧遮那佛,取其豐圓端麗,衣紋和頭飾則參照敦煌石窟第360窟的釋迦佛像,取其婉轉流暢,故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造像特色,再由藝術家加以調和統一,遂成為今日天壇大佛的造型。
[52]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
龍門石窟夜景(8張)
入選時間:2000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
地理位置:N34 28 00 E112 28 00
遺產編號:1003
遺產描述: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塞,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遊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1400餘年之久。1961年國務院公佈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被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龍門石窟因滿足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ii)(iii)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 :人類藝術創造力的傑出表現。
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i) :是對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的完美展現,它在亞洲地區的文化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ii):是對中國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會的展現。
龍門石窟旅遊信息
編輯- 門票價格
- 參觀路線
總路線:
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西山石窟: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
東山石窟:
南門---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觀音像龕---西方淨土變龕---看經寺---二蓮花洞---四雁洞---北門
香山寺:
南步遊道---蓮花池---鐘樓、鼓樓---天王殿---羅漢殿---石樓---九老堂---觀景台---大雄寶殿---乾隆御碑亭---蔣宋別墅---撞鐘(鍾、鼓樓觀景台留影)---從後門經東山賓館進入白園
白園:
南大門進---南詩廊---琵琶峯---北詩廊---道詩書屋---樂天堂---青谷---正門
龍門石窟所獲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龍門石窟歷史考證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14]
- 2.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0-06-15]
- 3. 龍門概況 .洛陽龍門石窟[引用日期2020-05-21]
- 4. 龍門概況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5-23]
- 5. 龍門石窟: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5-21]
- 6. 奉先寺大唐氣派 盧舍那武皇容儀(佛在洛陽)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1-14]
- 7. 隋唐洛陽城-走進洛陽大遺址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14]
- 8. 天皇發願建東大寺 鑑真大師設壇傳戒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1-14]
- 9. 絲綢之路上的龍門石窟石刻遺存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6-15]
- 10. 龍門石窟特窟看經寺昨日正式開放 記者為您送上游覽攻略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5-21]
- 11. 門票價格做“減法”旅遊活力用“加法”我省7家國有景區門票降價 .中國[引用日期2017-08-03]
- 12. 龍門石窟——伊水岸邊的文化瑰寶 .中國水利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3. 伊闕,美哉禹功——大禹與伊闕形成之説 .龍門石窟官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4. 龍門石窟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5. 龍門古寺史蹟拾零(二)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引用日期2020-07-21]
- 16. 西山石窟·奉先寺 .龍門石窟官網[引用日期2020-05-30]
- 17. 龍門石窟美麗的菩薩造像 .騰訊大豫網[引用日期2020-05-30]
- 18.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吸引外國遊客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12]
- 19. 千窟萬態 龍門石窟 .新浪網.2013-04-19[引用日期2013-09-13]
- 20. 清清的伊水 不朽的龍門 .大河網.2009-05-19[引用日期2013-09-13]
- 21. “剪刀手”為佛教手印 .龍門石窟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5]
- 22. 龍門石窟亮相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引用日期2020-06-24]
- 23. 迎恩寺皇帝虛蹕 香山寺乾隆題詩(佛在洛陽)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24. 龍門文化之旅 惠簡洞 .騰訊大豫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25. 香山 .龍門石窟政府門户網站.2008-09-11[引用日期2013-09-13]
- 26. 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再添新景 “蔣宋別墅”開館迎賓 .中國在線[引用日期2020-04-05]
- 27. 【石窟】龍門石窟--古代外國僧人遺蹟 .文化洛陽[引用日期2020-06-15]
- 28.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的保護 .全景龍門[引用日期2020-06-24]
- 29. 龍門石窟國際性保護與研究合作方興未艾 .中原網[引用日期2020-09-24]
- 30. 受到國際重視 龍門石窟從“龍門”走出“國門”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0-09-24]
- 31. 中意合作助力龍門瑰寶保護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引用日期2020-06-24]
- 32. 河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獲表彰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10]
- 33. 聯合國125萬美元幫咱修龍門 修復方案已獲通過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9-24]
- 34. 數字技術揭開洛陽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神秘面紗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35.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魏碑》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 36. 龍門石窟景區:龍門二十品 .新浪網.2008-08-06[引用日期2013-09-13]
- 37.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魏碑》太和七年,以下為龍門二十品,故合錄之。
- 38. 為什麼到日本,一定要去日本的寺廟? .央廣網[引用日期2020-01-14]
- 39. Longmen Grottoes ./whc.unesco.org/en/list/1003[引用日期2020-05-26]
- 40.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www.71.cn/2015/0619/750090_2.shtml[引用日期2020-06-29]
- 41. 河南多家景區門票降價 嵩山少林寺、龍門石窟在列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8-09-19]
- 42. 龍門石窟 .攜程攻略[引用日期2021-02-24]
- 43. 河南432家A級景區免門票一個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10-17]
- 44.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時隔50年再次大修 .央視新聞客户端[引用日期2021-12-07]
- 45.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修進度過半 整體工程預計五月底完工 .金台資訊[引用日期2022-03-10]
- 46. 首次發現!龍門石窟造像發現琉璃眼珠 .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2-06-07]
- 47. 龍門石窟大修:科技讓國寶“芳齡永續”播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2-07-05]
- 48. 時隔50年,龍門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 .正觀新聞[引用日期2022-07-05]
- 49. 龍門石窟大修:科技讓國寶“芳齡永續”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2-07-05]
- 50. 就在明天!時隔50年大修的龍門石窟將再現“真容” .百家號.2022-07-20
- 51.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真容再現 .中新網.2022-08-02[引用日期2022-08-03]
- 52. 天壇大佛的建造 .寶蓮禪寺官網[引用日期2022-08-22]
- 53. 龍門石窟唐代香山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08-07]
- 54.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2-08-25]
- 55. 焦作三景區入選全國AAAAA景區百強品牌 .光明網.2022-12-25[引用日期2022-12-25]
- 56. 龍門石窟奉先寺保護工程竣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2-12-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