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又名北邙、芒山、郏山等,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三百米左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郑州市西北隅,距市中心约25千米处,邙山的展布范围是在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东西长约100千米。 [23] [34]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千米。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35]
青藏高原隆起催生西北季风与加强东亚季风,成为搬运沙尘动力,粗粒成沙漠,细粒落于黄河中下游,二三百万年搬运堆积造就黄土高原及邙山。 [40]邙山北临黄河,呈东西向狭长状分布,山体地势总体较低,在400米左右,因多为黄土所覆盖且呈岭丘状,故有“邙岭”之称。 [32]整个地势北陡南缓,东西起伏延绵,中间沟谷甚多,长短不齐,呈南北或西北走向。邙山的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其中广武以北的地段呈北陡南缓的黄土丘岭状态,顶部海拔在180—260米之间。 [34]
- 中文名
- 邙山
- 别 名
- 北邙、郏山 [4]、平逢山 [4]、太平山 [5]
- 所属山系
- 崤山支脉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洛阳市北、郑州市西北隅 [1]
- 起 点
- 洛阳市北起
- 终 点
- 郑州市北的广武山
- 海 拔
- 450 m
形成演变
播报编辑
亚洲中部如今大多是干燥荒漠地区,约6500万年前,迎懂那里气候温暖宜人、河流众多。当时中国大陆周边情况不同,东边是太平洋,北边西伯利亚、南边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浅海,西连特提斯洋,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润泽着中国大陆,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多为亚热带,尚无局她蜜大范围沙漠戈壁。
后来印度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说拜陆地壳下并将其顶起,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海消失,山脉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在挤压下抬升,历经6000多万年,到距今约260万年前,青藏高原升至2000多米。
地表形态变化改变了大气环流格局,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印度洋暖湿气团北移,致使中国西北地区愈发干旱。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加上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助力,岩石开裂、剥落形成砂粒和粉尘,进而产生戈壁和沙漠。戈壁沙漠中的砂粒经风吹碰撞形成细小尖角颗粒,是堆积黄土榜肯击高原沙尘的主要物质。
青藏高原隆起促使强大西北季风形成,其耸立在北半球西风带,将西风带季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东行,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行,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东亚季风因青藏高原强烈隆起而加强,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把大量细砂和粉尘卷入天空并南下,粗粒先沉降成沙漠,细粒飘至秦岭北麓,沉积在黄河匙旬戏中下游。200多万年来多主体主,亚洲这一地区兰浆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从未间断,沙土大量下落处正是黄土高原所在区域,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诸多山顶都有连誉归黄土堆积,经二三百万年搬运堆积,最终形成黄土高原,其东南缘有了邙山。 [40]
位置境域
播报编辑
邙山又名北芒、北邙,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三百米左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北,郑州市西北隅,距市中心约25千米处,邙山的展布范围是在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东西长约100千米。 [34] [41]
《河南府志》载:“自邙山之首马头山至神尾山凡三十三山,经府属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六县,凡三百八十里。”马头山,即谷水所出之山,“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神尾山在县东北”,即今天巩义伊洛河入黄河口西部,然今所称邙山者,主要是指“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近东西方向,长100余千米”的低山岭丘区。可见,史籍所载邙山地理位置相较今日则更偏西且地理范围更小一些。 [32]
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千米。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35]
地质地貌
播报编辑
地质
根据邙山的地质、地貌及黄土的分布来看,在新安县云梦山山至洛阳北邙山岭,由第四系中更新统棕红色亚粘土构成,由下向上颜色变浅,砂质成份增高,属于坡积一洪积层,在郑州一带下部为下更新统冲积层。中更新统的上部为上更新统洪积一冲积层,相当于华北地区的周口店红土。
由洛阳北邙山岭以东至郑州北之岳山,广泛分布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一冲积层,邙山提灌站出露由上到下均为土黄色亚砂土,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上部见蜗牛层。该层出露厚82.5米。肉眼很难分层,与下伏中更新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荥阳东站镇曹沟口等地,该层下部颜色稍红,含粘土成分稍高。根据黄土的特性、应属于上更新统、相当于华北地区的马兰黄土。 [36]
地貌
邙山北临黄河,呈东西向狭长状分布,山体地势总体较低,在400米左右,因多为黄土所覆盖且呈岭丘状,故有“邙岭”之称。 [32]整个地势北陡南缓,东西起伏延绵,中间沟谷甚多,长短不齐,呈南北或西北走向。邙山的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其中广武以北的地段呈北陡南缓的黄土丘岭状态,顶部海拔在180—260米之间。 [34]
郑州市西北部沿黄河部分邙山处于黄土高原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东部末端,属比较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沟道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是郑州市区沙尘来源的主要集中地。 [33]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气候
邙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度较高且降雨量充沛,冬季多风少雪,冬夏差异明显,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50毫米,降水量多集中于6—9月;多年平均温度14.3℃,7月为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主导风向东风、西风。 [33]
水文
土壤
邙山土层深厚且具有黏性,土质结构紧密,渗水率低。 [31]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褐土分为黄土质褐土(立黄土)、黄土质石灰性褐土(白面土),母质为马兰黄土、红黄土及黄土状土,土层深厚,厚度多大于50米,土质疏松,蓄水保肥能力较差,但透气性好,易耕作;表土层质地多为沙壤,粘化层多为中壤或轻粘土,土壤呈微碱性,PH值7.5—8.0,全氮含量为0.04—0.06%,有机质为0.7—0.9%,速效磷5—10ppm,速效钾50—100ppm。 [33]
植被
邙山植被类型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以次生林、草、灌丛为主;人工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有少量经济林和药用植被。 [33]
主要山峰
播报编辑
综述
翠云峰
翠云峰海拔150米,其上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是邙山主峰之一。 [3] [16]道家始祖老子曾在翠云峰上炼丹养生,道教开山祖师张道陵也曾在翠云峰上修炼,翠云峰因而成为道教发祥地, [21]有“道源”、“祖庭”之称。 [22]
凤凰山
凤凰山海拔336米,是邙山主峰之一, [16]位于洛阳孟津区平乐镇,其名取自《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周成王定都洛邑后,率群臣宴游,见山上凤凰飞舞,故命名为凤凰山。 [17]北魏时,冯氏家族墓地在这里,其中冯熙、冯诞皆曾封王,因此别称冯王山。 [20]
平逢山
宜苏山
首阳山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道教文化
邙山陵墓
- 帝王陵
邙山临近京都洛阳,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各朝代的帝王都选择魂归此处,邙山帝王陵主要有八座东周王陵、五座东汉帝陵、两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晋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后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分别是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
中部的邙山东周王陵不封不树,民国十七年(1928年)天降暴雨,冲开了其中一座王陵,加拿大人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闻讯赶来,胁迫当地农民将周王陵盗掘一空,此后的五年,他们又把周围的几座周王陵全部盗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全部被运送至中国国外,中国国内仅存三件文物分别收藏在洛阳博物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日本、英国等国的博物馆中,另有数千件文物分别在世界各国的私人手中,由于王陵被盗一空,墓主是哪几位周天子难以考证。 [37]
- 名人墓
在邙山,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著名的有商代伊尹,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东周的苌弘、纵横家苏秦、张仪;秦相吕不韦;西汉文学家贾谊;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天竺大师竺法兰、摄摩腾,定远候班超,强项令董宣;曹魏千里驹曹休;西晋文学家石崇;北魏权臣尔朱荣;唐代诗人杜甫、王之涣、孟郊,宰相狄仁杰、刘幽求,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明代福王,书画家王铎;另有白居易、邵雍、二程、文彦博、范仲淹、姚崇、张说、褚遂良等葬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 [37]
邙山战事
- 两魏首战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七月,发生东西魏争夺河南的重大战役。东魏将领侯景围困金墉城,被李弼击败,侯景率兵夜逃。次日,宇文泰带兵追杀侯景,反而陷入侯景在邙山布下的阵中,险些被擒。西魏援军及时赶到,大败东魏军,救出宇文泰。西魏撤军后,东魏权臣高欢却又夜袭金墉城,并成功夺回洛阳,此战以东魏获胜而告终。 [23]
- 两魏再战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高仲密因妻子被高欢之子高澄调戏,叛降西魏,虎牢关落入西魏手中,宇文泰大军抵达洛阳,高欢领兵10万到黄河北岸。宇文泰放火船东下烧河桥,没有奏效,高欢渡黄河,据山布阵,宇文泰主动进攻,被高欢探知。东魏大将彭乐率骑兵深入敌营,俘获5个亲王和各级官员共48人,东魏军乘此全线出击,斩首3万余级,宇文泰狼狈逃脱。次日,宇文泰从降兵口中了解到高欢位置,猛攻中军,高欢坐骑被射死,狼狈逃跑,差点被贺拔岳之弟杀死。后来西魏军失利,高欢进军到陕州,弘农王思政空城计吓退高欢。 [2]
- 兰陵入阵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北周联合突厥伐齐,宇文护派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北齐皇帝高湛派兰陵王、段韶与斛律光救援洛阳。由于周军强大,齐军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周军,兰陵王率五百骑兵乘胜追击,冲进北周包围圈,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突破重围,大败周军,解洛阳之围。此战使兰陵王威名大振,士兵们作《兰陵王入阵曲》以颂之。 [23]
- 隋末战乱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率两万兵马进攻疲惫的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在邙山南麓应战。王世充到达后,先派数百骑兵攻打单雄信,瓦岗军损失惨重;又夜遣两百余骑兵入邙山,于凌晨发起猛攻。李密大败,逃往洛口仓,休整时,军中内奸作乱,致使王世充再度偷袭成功,降俘瓦岗军十余万人。此战为王世充称帝奠定了基础。 [23]
- 抗日战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洛阳,国民党第14军94师守洛阳城,15军64师守西工、65师守北邙,15军的军部就设在北邙上清宫,军长武庭麟率将士死打硬拼,1万多名抗日官兵血洒翠云峰。在日军的多次进攻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上清宫成为一片废墟,偌大一座道观,只剩下翠云洞。 [23]
神话传说
- 唐帝镇鬼
据唐人杜光庭所撰《历代崇道记》记载,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诏令洛州长史许力士,在洛阳邙山建造上清宫(中国第一座以“宫”命名的道观),用以镇鬼。许力士在邙山挖到一块古石碑,是西晋仙人帛和的墓碑。上清宫建造完毕后,李治下令设坛祭神,于是邙山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景观,“有白光遍殿,兼照层坛,太上老君现于光中,须发皆白,身着白衣,二真人夹持,良久乃隐。”百官看到后都进表称贺,李治大悦。 [27]北宋贾善翔所撰的《犹龙传》亦有类似记载。 [28]
- 海市蜃楼
邙山出现海市蜃楼不止一次。除了龙朔二年(662年)邙山镇鬼时第一次出现海市蜃楼景观,据《犹龙传》记载,仪凤四年(679年),唐高宗李治让道士郑元隐等二十四人在上清宫做大型道场,李治亲临。高宗、武后、诸王、公主及百官都亲见太上老君骑马腾空而至的海市蜃楼景观:“乃见老君乘白马朱骏,并二青衣童子降于坛上,祥光照映”,说道:“我孙可享国运长久!(永绥宝祚,克享无期者也)”高宗激动万分,邙山之巅一片欢呼。
唐高宗认为老君的降临是先祖对自己的褒扬,特下诏,令邙山上清宫道士隶属宗正寺(“道士自今后宜隶宗正寺,所有行立,可在诸王之次。”) [29]也就是认可道士为皇室本家。这样一来,上清宫真正成了李唐皇室的皇家道观,道士的地位空前提高。 [30]
- 邙山巨蛇
能被官修正史收录,可见邙山巨蛇并不只是简单的民间传闻。该蛇“高丈余,长百尺”,按照1唐尺=31.209厘米计算,邙山巨蛇高3米多,长31米。这在当时震惊中外,唐人请来天竺高僧善无畏出面解决。善无畏本是东印度国王,后因厌倦王室争斗而出家,游历诸国,阅历颇深。来到中国后,受到了唐玄宗亲自慰问。善无畏观察邙山巨蛇的行为举止,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存在争议。两唐书均记载是天宝年间,而善无畏早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就已经圆寂。“天宝”可能是史官误记或有意为之。旧唐书声称此事是安禄山攻陷洛阳的前兆,而安史之乱又叫天宝之乱,将时间记为“天宝”,便可顺理成章地与天宝之乱联系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因此,此事的发生时间更有可能是在开元年间。另有说法认为,降服巨蛇的人并非善无畏,而是善无畏的弟子,他们以善无畏的名义降服了巨蛇,此说法避开了时间误差。但不论是哪种说法,如今都难以考证,更多谜底有待考古揭晓。 [23]
- 二童追蟒
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这样,两弟子就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就下山去了。一路上他们玩得开心,但总放心不下师傅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可是,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这条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九曲黄河。
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一座在黄河北,叫王屋山;一座在黄河南,叫追蟒山,即今日的北邙山。
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 [24]
- 牡丹传说
邙岭大道旁有牡丹园,年年花开,岁岁飘香。是谁种下了第一株牡丹?邙岭一带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北邙山上的一对夫妻从老鹰爪下救下一只鹦鹉。鹦鹉知恩图报,衔来一株灵芝。妻子吃了灵芝,生了个胖小子,取名鹦哥。多年后,瘟疫流行,乡亲们染病。鹦哥在南极仙翁的指点下,潜入天宫,从瑶池偷了一葫芦救命金丹,撒向邙山。金丹落地生奇花,乡亲们用花根熬药喝,都恢复了健康。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众人称其为牡(母)丹。
另有传说,穷小伙黄喜上邙山砍柴,常给山泉旁的紫牡丹浇水。紫牡丹变成美女报恩,帮黄喜生火做饭。她让黄喜和自己轮流口含宝珠一百日,以助她化身凡人。不料,黄喜受石头精蛊惑,吞下宝珠,感到浑身灼热,跳入山泉。紫牡丹亦随他投身山泉。后来,山泉旁长出黄牡丹和紫牡丹,并被移植到了城中的姚家和魏家,得名“姚黄”“魏紫”,被古人奉为牡丹花王、花后。 [6]
文学作品
- 诗词
汉末《后汉书·志·第十三》载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唐·张籍《北邙行》:“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金·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仰首望飞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 小说
对外影响
地图信息
播报编辑
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