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九

(重陽節)

鎖定
重九,是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別稱,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重陽節延續年代久遠,漢代是南北風俗習慣融合時期,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早在漢代的文獻裏重陽習俗已被文人提及。而到了魏晉以後,各種野史、筆記中對重陽節的記載相當豐富,可以説重陽節在當時已盛行於廣大民間。此後則歷代沿襲。 [1-2] 
中文名
重九
別    名
重陽節
日    期
農曆九月初九
本    質
中國傳統節日

重九由來及歷史

重九由來

中國的傳統節日常常與人對自然時序的意識相聯繫。有研究認為,往上追溯,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對“大火”的祭祀。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人們在這個時節舉行祭祀儀式來為之送行。重陽節的“九”,是陽中之陽,九月九,兩個“九”相遇,按《易經》中的六十四卦説,每卦六爻,爻分陰陽,陰爻是六,陽爻是九,九月九是兩個九,所以叫重陽。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稱重陽,也稱重九。重九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 [2-5] 

重九歷史背景

據史料考證,重九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明董其昌袁伯應詩集序》:“客歲重九,餘既為袁公伯應(袁可立子)制儀小引,以專門名家相勗矣。”描述歲歲重陽是一個自然規律,誰也無法阻擋,同時又表達了尊老愛老的中華美德。 [6-7] 
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七月半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6] 

重九風俗發展

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我國政府於1989年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重陽節又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