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母親的羽衣

(2018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母親的羽衣》是一篇由台灣女作家張曉風創作的散文,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收錄於《張曉風散文集》中。
中文名
母親的羽衣
作    者
張曉風
出版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70205318
類    別
中國現當代隨筆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作品出處
《張曉風散文集》
文學體裁
散文

母親的羽衣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張曉風關於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等方面的經典散文,分為母親的羽衣、一個女人的愛情觀、情懷、想你的時候、孤意與深情、衣衣不捨六個小輯,收錄了《母親的羽衣》《地毯的那一端》《一個女人的愛情觀》等名篇。張曉風是著名散文家,她的散文亦秀亦豪、亦莊亦諧、亦古典亦現代,她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於凡俗塵世的種種瑣碎中,自然、由衷地發現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進一步發現人生的種種有情,人世的種種可愛,生命本身的珍貴無比。有多篇作品入選大陸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國台灣中學教科書,近二十篇文章被選作大陸中考現代文閲讀試題,是華語散文中廣受歡迎的大家作品。 [1] 

母親的羽衣圖書目錄

目錄
輯一母親的羽衣
003那夜的燭光
005母親的羽衣
011塵緣
023不識
030遇見
嬌女篇
032——記小女兒
041一握頭髮
043盒子
輯二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047地毯的那一端
055到山中去
062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067成聖的女子
070別人的同學會
072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銅錢
076會不會有一天招人嫌?
079四個身處婚姻危機的女人
輯三情懷
085盤
087情懷
097一缽金
102遊園驚夢
105我家獨制的太陽水
108圓桌上的親情構圖
輯四想你的時候
113江河
127溯洄
一半兒春愁,一半兒水
140——溪城憶舊
145我知道你是誰
想你的時候
152——寄亡友恩佩
158光環
輯五孤意與深情
169孤意與深情
176一個東西南北人
181半局
193重讀一封前世的信
200我聽到你唱了
208巷子裏的老媽媽
211某個不曾遭歲月蝕掉的畫面
輯六衣衣不捨
215戈壁酸梅湯和低調幸福
218衣衣不捨
223絲綿之為物
226瓶身與瓶蓋
228女人,和她指甲刀
231花盆的身世
233一隻玉羊
235炎涼 [1] 

母親的羽衣作者簡介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2012年作為親民黨候選人當選台灣地區第八屆“立法委員”(不分區“立委”)。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台灣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現73歲(2014年)。
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8歲隨母親一起赴中國台灣,曾先後就讀於北一女中和屏東女中,最後畢業於東吳大學,曾任教東吳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36歲時,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陽明大學創校以後就來此校任教,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説、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悦,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髮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紅手帕》、《春之懷古》、《地毯的那一端》、《愁鄉石》等。
張曉風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曾經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選大陸及台灣中學的教科書。
張曉風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説,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張曉風自選集》中的《行道樹》一文,曾被選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七課。

母親的羽衣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
(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裏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

母親的羽衣主要作品

涉及小説、散文、戲劇等
小説
張曉風的小説創作雖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出版有小説集有《哭牆》、《曉風小説集》等,其中《白手帕》、《紅手帕》、《梅蘭 竹菊》、《潘渡娜》比較為人所樂道。
其中,1968年發表於《中國時報》的《潘渡娜》是台灣科幻界公認的第一篇華文科幻小説,雖是創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夠深入,但文筆優美、哀婉動人,是當代台灣文壇不可多得的小説佳作。
散文
《到山中去》、《釀酒的理由》、《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歡》、《一缽金》、《我有》、《愁鄉石》、《初雪》、《初綻的詩篇》、《劫後》、《癲者》、《雨之調》、《詠物篇》、《春俎》、《生活賦》、《念你們的名字》、《音樂教室》、《我不知道怎樣回答》、《種種有情》、《母親的羽衣》、《許士林的獨白》、《遇》、《問石》、《緣豆兒》、《西湖十景》、《遇見》、《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第一個月盈之夜》、《一個女人的愛情觀》、《一句好話》、《春日二則》、《林中雜想》、《只因為年輕啊》、《星約》、《玉想》、《錯誤》、《不知道他回去了沒有》、《傳説中的寶石》、《人生的什麼和什麼》、《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我知道你是誰》、《我有一個夢》、《我想走進那則笑話裏去》、《你我間的心情,哪能那麼容易説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東鄰的竹和西鄰的壁》、《六橋》、《常玉,和他的小土缽》、《我有一根祈雨棍》、《一雙小鞋》、《一隻玉羊》、《一番》、《一山曇花》、《“你的側影好美”》、《行道樹》、《有些人》、《石縫間的生命》、《鞦韆上的女子》、《秋天秋天》、《別人的同學會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蝦當做大龍蝦》、《做花當做玫瑰花》、《美國總統出缺記》、《別名別名》、《説“看女人”》《笨婦難為無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謊言》、《咱們小人物要多多説話》、《關於爸爸這種行業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娛樂》、《可叵語錄》、《哲學狀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地毯之後》、《春之懷古》、《不知有花》、《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戲劇
《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曉風戲劇集》等。
1969年戲劇《畫》獲“李聖質先生夫人劇本獎”首獎,1971年《第五牆》獲新聞局金鼎獎劇本獎。
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絃》、《大地之歌》、《小説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 二○○三·散文卷》、《心繫》、《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説》、《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説》、《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温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説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説集》、《張曉風自選》、《張曉風經典作品》等。
張曉風的經典愛情觀:
愛一個人原來就只是在冰箱裏為他留一隻蘋果,並且等他歸來。
愛一個人就是在寒冷的夜裏不斷在他杯子裏斟上剛沸的熱水。
愛一個人就是喜歡兩人一起收盡桌上的殘餚,並且聽他在水槽裏刷碗的音樂——事後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乾淨的地方重洗一遍。
愛一個人就有權利霸道地説:“不要穿那件衣服,難看死了。穿這件,這是我新給你買的。”
愛一個人就是一本正經地催他去工作,卻又忍不住躲在他身後想搗幾次小小的蛋。
愛一個人就是在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説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愛一個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裏,一日拿出來看幾回、哭幾回、痴想幾回。
愛一個人就是在他遲歸時想上一千種壞可能,在想象中經歷萬般劫難,發誓等他回來要好好罰他,一旦見面卻又什麼都忘了。
愛一個人就是在眾人暗罵:“討厭!誰在咳嗽!”你卻急道:“唉,唉,他這人就是記性壞啊,我該買一瓶川貝枇杷膏放在他的揹包裏的!”
愛一個人就是上一刻鐘想把美麗的戀情像冬季的松鼠秘藏堅果一般,將之一一放在最隱秘最安妥的樹洞裏,下一刻鐘卻又想告訴全世界這驕傲自豪的消息。
愛一個人就是在他的頭銜、地位、學歷、經歷、善行、劣跡之外,看出真正的他不過是個孩子—好孩子或壞孩子——所以疼了他。
也因此,愛一個人就是喜歡聽他兒時的故事,喜歡聽他有幾次大難不死,聽他如何淘氣惹厭,怎樣善於玩彈珠或打“水漂漂”,愛一個人就是忍不住替他記住了許多往事。
愛一個人就不免希望自已更美麗,希望自己被記得,希望自己的容顏體貌在極盛時於對方如霞光過目,永不相忘,即使在繁花謝樹的冬殘,也有一個人沉如歷史典冊的瞳仁可以見證你的華採。
愛一個人總會不厭其煩地問些或回答些傻問題,例如:“如果我老了,你還愛我嗎?”“愛。”“我的牙都掉光了呢?”“我吻你的牙牀!”
愛一個人便忍不住迷上那首白髮吟:
親愛的,我年已漸老
白髮如霜銀光耀
唯你永是我愛人
永遠美麗又温柔……
愛一個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會依他如父,卻又憐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復寵他如弟;想師從於他,跟他學,卻又想教導他把他俘虜成自己的徒弟;親他如友,又復氣他如仇;希望成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卻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愛一個人會使人變得俗氣,你不斷地想:晚餐該吃牛舌好呢,還是豬舌?蔬菜該買大白菜,還是小白菜?房子該買在三張犁呢,還是六張犁?而終於在這份世俗裏,你瞭解了眾生,你參與了自古以來匹夫匹婦的微不足道的喜悦與悲辛,然後你發覺這世上有超乎雅俗之上的情境,正如日光超越調色盤上的一樣。
喜歡聽他説,那一年他怎樣偷偷喜歡你,遠遠地凝望着你。愛一個人便是小別時帶走他的吻痕,如同一幅畫,帶着鑑賞者的朱印。
愛一個人就是橫下心來,把自己小小的賭本跟他合起來,向生命的大輪盤去下一番賭注。
愛一個人就是讓那人的名字在臨終之際成為你雙唇間最後的音樂。
愛一個人,就不免生出共同的、霸佔的慾望。想認識他的朋友,想了解他的事業,想知道他的夢。希望共有一張餐桌,願意同用一雙筷子,喜歡輪飲一杯茶,合穿一件衣,並且同衾共枕,奔赴一個命運,共寢一個墓穴。

母親的羽衣入選教材

概述
行道樹》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課本第七課,《行道樹》選於《張曉風自選集》。《有些人》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只因為年輕啊》(節選)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4課本。《我喜歡》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
《行道樹》原文
《行道樹》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
許多朋友都説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裏的,這一點,其實我們知道得比誰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雲。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裏,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儘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裏,我們在黑暗裏,我們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裏。但我們苦熬着,牙齦咬得痠痛,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着新鮮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閲讀理解
1.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
答: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答: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願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説是“深沉”?
答:一切神聖的事業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本文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答: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後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於奉獻的自我意識。
5.第2語段中“墮落”一詞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
答:“墮落”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裏。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説的。
6.為什麼説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答:這一句前面説“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車輛、煙囱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它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感到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根本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7.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快樂什麼?快樂於自己做出了貢獻,憂愁於自己的處境。
答:上文説,“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它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8.《行道樹》中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母親的羽衣經典語錄

1、距離能縮近兩人的心,也能割斷兩人的情。
2、愛一個人就是在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説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
3、人生的棧道上,我是個趕路人。
4、要我去丟掉一樣東西,我實在丟不下手。
5、我喜、我悲、我貪戀、我捨棄。
6、影響我作品最大的兩部書是論語和聖經。
7、有人問作家張曉風:我們怎樣才可以愛一個人而不受傷?張曉風説:“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
8、如果我們不能相愛,至少我們可以相容;如果我們不能互相諒解,至少我們可以互相理解。
9、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10、生命是一項隨時可以中止的契約,愛情在最醇美的時候,卻可以跨越生死。
11、對一個人,恨並非最殘忍的行徑,淡漠才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12、生命如雨,看似美麗,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寞,並且以晴天的幻想度日。
13、既然青春是一場“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浪擲”的憾意,何不反過來想想,那麼,也幾乎等於“無論誠懇地做了什麼都不必言悔”。
14、日子是美麗輝亮的,我愛的是日子的本身;如果日子是黯淡難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麼完好的健康能以承受這一切。
15、水,永遠是第一張書箋。
16、物理學家可以説,給我一個支點,一根槓桿,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而我説,給我一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納歷史,我就可以又義無顧地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17、有沒有一種山水是可以和我輾轉相互注稱的?有沒有一種山水是可以和我相互印證的。
18、鼻子下面就是路。
19、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20、願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沒有大多絢麗的春花、沒有太多飄浮夏雲、沒有喧譁、沒有旋轉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靜純樸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與嚴肅,只有夢,像一片紅楓那樣熱切殷實的夢。
21、文學有兩個可貴的地方,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字,那當然也有語言文字之後的思考方式。如果你不忠誠於你的語言,又不忠誠於你的文字,那就麻煩了
22、我原來就是這樣的角色。要緊的是,讓我們有一個熱鬧的戲台,演着美好的戲劇,讓我們的這一季,充滿發亮的記憶。
23、母子一場,只能看做一把借來的琴絃,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
24、天地也無非是風雨中的一座驛亭,人生也無非是種種羈心絆意的事和情,能題詩在壁總是好的!
25、天地也無非是風雨中的一座驛亭,人生也無非是種種羈心絆意的事和情,能題詩在壁總是好的!

母親的羽衣抗癌歷程

孫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網8月27日電不談文學、不談寫作,台灣散文作家張曉風今天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演講,第一次公開分享她過去二十個月來對抗大腸癌的心路歷程。她説,生病就要勇敢面對,好比走驚險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沒有人可以幫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據“中央社”報道,文學生涯中無數次獲邀演講,但是談自己生病,張曉風説還是生平第一次。她謙虛地説,要談分享,其實自己資歷淺;畢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學問可以靠“多多充實”讓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驗血總是貧血,經過大腸鏡檢查,二零零五年十月醫生宣判張曉風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那時她還在陽明大學任教,助理代為擬信推辭所有的活動,助理寫着“老師微恙,不能答應演講”。她反而交代説:“就跟大家説我生大腸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諱。”
張曉風引用中國神話中的典故,當孫悟空和妖精打架時,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會自卑地逃走。她説,當知道身體的對手是誰,對手也會逃走。
經過開刀手術和半年的化療之後,她控制住了病情,張曉風套用一句閩南語説“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醫生和身體內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聽話就好。她形容,生病當時的自己,就像個小孩子,抱着一隻熊寶寶布偶和幾本書到醫院,其它的都聽醫生調教。
在兩岸三地享有文名的張曉風,尤其以散文見長,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榮獲中山文藝散文獎,奠定了她在文壇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2006年71歲的張曉風在大學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在陽明大學仍授課兩堂“中西文學中的生死觀”。
她告訴記者,這是長久以來心願的實現,自一九七五年從中文系的教授轉為醫學院的教授,她自覺對醫學院學生的人文方向有責任感。
張曉風感動地説,對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過,實地走過這一遭,她自覺面臨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話是對周遭人世説,“謝謝,對不起,我愛你。”
張曉風是江蘇銅山人,編寫戲劇、雜文、散文,當選過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讚美張曉風是“亦秀亦豪的健筆”,“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敍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近幾年來,張曉風身體力行投身環保運動,為文疾呼。

母親的羽衣人物專訪

昨日17時,台灣著名作家、詩人張曉風踏上鼓浪嶼,她説自己和其他兩位女詩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灣女詩人來參加2007鼓浪嶼詩歌節的。

母親的羽衣女性與詩歌

記者:本次詩歌節的主題是“女性與詩歌”,作為一位有着數十年詩齡的女詩人,您的女性身份對寫詩有何影響?
張曉風:女性有着天生的語言優勢,女性比較願意使用語言,比如喜歡與人聊天,善於用語言表達感覺,這對於寫詩是很有幫助的。而當今的年輕女性卻不喜歡使用語言,連“對啊”這樣的詞都説得懶洋洋的,她們更喜歡使用視覺,比如長時間地盯在電腦或電視上,而電視的語言又很貧乏。其實,常使用語言,對寫詩是很有幫助的。
記者:詩歌寫作往往受年齡限制,可是您至今還在寫詩,請問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創作力的?
張曉風:我覺得詩是可以寫一輩子的,我一直在寫。保持寫詩的能力要有兩點,一是有話要講,對事情的觀察要專注,二是要有語言的表達能力,要在剎那間把經驗串在了一起,並很快得出結論。

母親的羽衣林語堂研究

記者:林語堂曾經在您腳下的這個島嶼居住過,廖家別墅就在離您不遠的地方,作為台北林語堂故居管理委員,説説你們都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紀念這位文學大師
張曉風:除了林語堂文學作品研討之外,我們更多地從細微處入手,讓大家真實地感受林語堂,比如,為了感受林語堂小時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們在清明節組織潤餅會(潤餅就是春捲,記者注),大家一起動手來包潤餅。後來,我們專門還派人到漳州來了解潤餅有幾種做法,回台灣時向大家介紹。
記者:從您的角度出發,這位文學大師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麼?
張曉風:幽默!他的幽默在那個環境中很孤單,顯得時間不合適,其實,在我看來,越是困難時,就越應該幽默,二戰時,丘吉爾當盟軍領袖,他説:“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敗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讓你在失敗中不至於灰心喪氣。人不要總處在劍拔弩張的狀態中,這對於創作,對於生活都非常不利。

母親的羽衣關於故鄉

記者:看您的人生經歷總有一種漂泊的感覺,聽出您還是在抗戰遷徙的途中出生的,説説您到台灣之前的那段經歷好嗎?
張曉風:我祖籍是江蘇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華。的確,我是在抗日期間出生在遷徙的旅途上。對金華,我剛出生,沒什麼印象。可是後來我知道,金華是李清照住過的地方,所以我就覺得非常光榮,我跟李清照在同一個城裏。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詩詞,這也是一種緣吧。抗戰爆發後,我們一家搬到重慶去了。對於重慶其實我也沒什麼印象,因為當時年齡太小。我後來真正有印象的第一個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這個城市,直到現在。而廈門給我的感覺還是像在台灣家裏,吃、住、行沒有差別,很親切。
記者:可您的文字讓我感覺到的不是滄桑而是淡定,是故鄉與文字的存在讓您有種歸屬感嗎?
張曉風:我有一個流浪漂泊的命運,但是很意外地在一個小小的島上生存了很長時間,我的身體在台灣長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歷史的中國銜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覺得都是我心靈的一個故鄉。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文學先輩,隨時會跑出來與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靈上能跟傳統銜接。

母親的羽衣人物評價

早在1977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贊辭説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説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母親的羽衣文章內容

母親的羽衣 母親的羽衣
(1)講完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細看兒子已經垂睫睡去,女兒卻猶自瞪着壞壞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緊我的脖子:“媽媽,你説,你是不是仙女變的?”
(2)女兒的問話充滿童真和稚氣。我真的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但這句問話卻像一把無形的鑰匙,開啓了情感與記憶的箱篋……
(3)許多年前,那時我自己還是小女孩,我總是驚奇地窺伺着母親。記憶中母親曬箱子的時候就是我興奮欲狂的時候。
(4)母親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個渾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還記得的是陽光下竹竿上富麗奪人的顏色,怪異卻又嚴肅的樟腦味,以及我在母親喝禁聲中東摸摸西探探的快樂。
(5)我唯一真正記得的一件東西是幅漂亮的湘繡被面,雪白的緞子上,繡着兔子、翠綠的小白菜和紅豔欲滴的小蘿蔔。母親一邊整理,一面會回過頭來説:“別碰,別碰,等你結婚送給你。”
(6)那幅湘繡後來好像不知怎麼就消失了,我也沒有細問。但不能忘記的是母親打開箱子時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會讓我我覺得她忽然不屬於周遭的世界,那時候她會忘記晚飯,忘記我扎辮子的紅絨繩。
(7)除了曬箱子,母親最愛回顧的是早逝的外公對她的寵愛。外公總喜歡帶她上街去吃點心,而當年的餚肉和湯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兩面黃炒麪和冰糖豆漿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8)每聽她説那些事的時候,我都驚訝萬分——我從有記憶起,母親就是一個吃剩菜的角色,紅燒肉和新炒的蔬菜簡直就是理所當然地放在父親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遠是一盤雜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鍋飯”。
(9)母親每講起那些事,總有無限的温柔,她既不感傷,也不怨嘆,只是那樣平靜地説着,並不想把那個世界拉回來。下一頓飯她仍然會坐在老地方吃那盤剩菜;而到夜晚,她會照例一個門一個窗地去檢點去上閂。她一直都負責把自己牢鎖在這個家裏……
(10)其實世上哪一個母親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織女,她們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織虹紡霓,藏雲捉月,幾曾煩心掛慮?她們是天神最偏憐的小女兒,她們終日臨水自照,驚訝於自己美麗的羽衣和美麗的肌膚,她們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華弄得痴然如醉。
(11)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見了,她把潔白的羽衣拍了又拍,無聲無息的關上箱子,藏好鑰匙。是她自己鎖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飛了,因為她已不忍飛去。——她已經決定做一個母親。
(12)女兒沒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罷。雙臂將我的脖頸摟得更緊:“媽媽?你到底是不是仙女變的?”
(13)我回過神來,卻又一時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變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訴她什麼,只胡亂應付着:“不是,媽媽不是仙女,你快睡覺。”
(14)對我的搪塞,女兒將信將疑。她聽話地閉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睜開:“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15)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實我真的想對她説:“是的,媽媽曾經是一個仙女,在我做小女孩的時候。但現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個小小的仙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