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道樹

(張曉風著散文作品)

鎖定
《行道樹》是作者張曉風所著的一篇白話散文,出自《張曉風自選集》。 [1]  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
中文名
行道樹
作    者
張曉風
字    數
601字(不計標點)
題    材
白話散文
出    處
《張曉風自選集》
系    列
關注自然、禮讚生命

行道樹散文原文

每天,每天,我都看見它們,它們是已經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適於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個炎熱而憂鬱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羣中,聽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們,忽然,我發現,在樹的世界裏,也有那樣完整的語言。
我安靜地站住,試着去理解它們所説的一則故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
許多朋友都説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裏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雲。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煙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工業城裏,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儘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會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
當夜來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裏,在黑暗裏,我們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裏。但我們苦熬着把牙齦咬得痠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了過來,貪婪地呼吸着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着不被珍視的清新。
落雨的時分也許是我們最快樂的,雨水為我們帶來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將我們帶回那無憂的故林。我們就在雨裏哭泣着,我們一直深愛着那裏的生活——雖然我們放棄了它。
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故事説完了,四下寂然,一則既沒有情節也沒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聽到了它們深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動了它們自己。然後,我又聽到另一聲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2] 

行道樹字詞分析

1. 點綴(diǎn zhuì):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這裏表達了行道樹無能為力和無奈之感。
2. 貪婪(tān lán):渴求而不知滿足。多為貶義。此處形容十分渴求。
3. 墮落(duò luò):淪落,流落。指人從較高的起點大幅退步。這裏指行道樹從森林裏來到城市,生活環境自身形象大大跌落。
4. 苦熬(kǔ áo):忍受着痛苦度日。
5. 牙齦(yá yín):固定牙齒的一部分肌肉。
6. 深沉(shēn chén ):沉着穩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7. 冉冉(rǎn rǎn):慢慢地。
8. 繁弦急管(fán xián jí guǎn):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9. 紅燈綠酒(hóng dēng lǜ jiǔ):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每一段的重點詞
第一段: 飛塵
第二段: 墮落
第三段: 點綴
第四段: 繁弦急管
第五段: 自豪
第六段: 憂愁

行道樹主要內容

1.賞析。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神聖呢?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願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並且行道樹也明白,為神聖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他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 
2.主旨。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行道樹把自己立在城市飛塵裏的苦熬當成了神聖的事業,他們並非不知曉自己的痛苦:離開自己的故土與同伴,離開肥沃的土壤與清新的空氣,只落得滿身煙塵;雖然立身繁華的都市,但都市的燈紅酒綠卻又將他們拋棄,讓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忍受着孤單、寂寞。儘管這樣,他們依然在苦苦支撐,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信念──我願意為他人付出,我願意默默奉獻,我痛苦,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那樣的深沉!
《行道樹》是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將目光投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用平實而富含深情的語言,道出了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靈歷程。作為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的形象,行道樹這樣説: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3.結構。
《行道樹》一文,教材中的文章,編者作了掐頭去尾的刪節。教師可以將完整的文章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就原文和課文進行一番比較,從而探討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課文的結構。就課文的結構來説,還是相對完整的。1-3段以行道樹的口吻敍説無怨無悔的人生選擇;4-5段是行道樹在訴説自己的“憂愁和快樂”。

行道樹個人簡介

張曉風 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説,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她又是極人道的。”
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行道樹抗癌歷程

孫悟空和妖精打架
中新網8月27日電 不談文學、不談寫作,台灣散文作家張曉風今天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演講,第一次公開分享她過去二十個月來對抗大腸癌的心路歷程。她説,生病就要勇敢面對,好比走驚險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沒有人可以幫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據“中央社”報道,文學生涯中無數次獲邀演講,但是談自己生病,張曉風説還是生平第一次。她謙虛地説,要談分享,其實自己資歷淺;畢竟生病不像其它的學問可以靠“多多充實”讓自己在台上更有自信。
驗血總是貧血,經過大腸鏡檢查,二零零五年十月醫生宣判張曉風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那時她還在陽明大學任教,助理代為擬信推辭所有的活動,助理寫着“老師微恙,不能答應演講”。她反而交代説:“就跟大家説我生大腸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諱。”

行道樹心靈的故鄉

昨日17時,台灣著名作家、詩人張曉風踏上鼓浪嶼,她説自己和其他兩位女詩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灣女詩人來參加2007鼓浪嶼詩歌節的。

行道樹暖如陽春

台評論界贊其“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瓔珞敲冰”。不錯,張曉風的文章應該是冰清伶俐,空靈而温暖的,有濃的化不開的情,有厚的舉不動的愛,有遠的看不盡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這是一個女子的世界。精細、秀氣、典雅間雜着一股淡淡的對生命短暫的遺憾和看透塵世又不失去信心與熱情的執着。
參考資料
  • 1.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30頁
  • 2.    張曉風.《張曉風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012-013
  • 3.    《人教版跟我學語文》·七年級上冊·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