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斯頓·丘吉爾

(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作家)

鎖定
温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英文: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説家作家記者,第61、63屆英國首相(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 [11] 
丘吉爾出身貴族家庭,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5年投軍,並以記者身份參加過西班牙鎮壓古巴革命及英國侵略印度的戰爭和英布戰爭。1900年以後,曾連續當選為自由黨保守黨議員,歷任殖民、海軍、財政和國防大臣等職,因承擔加利波利戰役失利的責任而改授閒職。希特勒在德國當政後,他提出聯蘇制德的主張,反對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重任海軍大臣,次年擔任首相,組建聯合內閣,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立即發表聲明援助蘇聯。同時還極力爭取美國的援助,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1945年敗選辭職,1946年發表“鐵幕演説”,揭開冷戰的序幕。 [18]  1951年重新當選首相,1955年退休。1965年,丘吉爾因病在倫敦逝世。 [13] 
丘吉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4]  [59]  ,以及英國重要的歷史學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曾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以及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他還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12萬多個),一度被新聞媒體評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説服力的八大演説家”之一、“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27]  [37]  。但其涉及到種族主義的言行也引發了較大的爭議 [9] 
全    名
温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英語: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民族族羣
英格蘭人
出生地
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出生日期
1874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
1965年1月24日
主要成就
兩度任英國首相,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二戰勝利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53年),並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主要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英語民族史
國    籍
英國
畢業院校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政    黨
保守黨
職    業
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説家作家記者
首相任期
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温斯頓·丘吉爾人物生平

温斯頓·丘吉爾早年經歷

1881年的丘吉爾 1881年的丘吉爾
1874年11月30日凌晨1時30分,温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一譯温斯頓·列奧波德·斯賓塞·丘吉爾 [47]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誕生於英國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布倫海姆宮。他的祖上約翰·丘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中作為軍隊總司令取得勝利而於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馬爾巴羅家族在19世紀英國20個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10。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勳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是保守黨“櫻草會”(保守黨中的一個派系,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創辦人,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丘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之一的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4]  [13]  [36] 
丘吉爾是一個早產兒,由於父親忙於政治而母親又沉湎於交際之中,他在少年時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只與保姆結下了深厚的親情。 [2]  幼年時期的温斯頓被認為是一位天性愚鈍的孩子,父母還曾一度把他視作“問題兒童”。 [65] 
1881年,7歲的丘吉爾被送入位於阿斯科特的聖喬治貴族子弟寄宿學校讀書。他生性好動,喜歡冒險,讀書“疏懶”,是學校中最頑皮、最貪吃、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因此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兩年後,丘吉爾轉學到布賴頓的湯姆遜學校。在學習生涯中,他尤其不喜歡數學拉丁文,但對歷史和古典文學有興趣,特別喜歡軍事。從小就崇拜法國的拿破崙和自己的祖先約翰·丘吉爾,渴望能象他們那樣去開創一番事業。 [13]  [67] 
1888年,丘吉爾進入專為貴族子弟開設的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鑑於丘吉爾熱愛軍事,其他功課又乏善可陳,倫道夫決定在兒子畢業後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3年8月,經過三次考試,丘吉爾終於以第95名的成績考進該校的騎兵專業學習。 [2]  他的理想是“只要什麼地方打仗”,就去參軍“一旦仗打好了,就要搞政治”。 [13]  在校期間,丘吉爾廣泛涉獵軍事、歷史、文學、政法等方面的著作,擅長寫作和演講,練就了富有特色的演講本領。 [66]  到軍校生活結束時,丘吉爾的成績已排到全校150名畢業生中的第8名。 [59]  [65] 
青年時代的丘吉爾
青年時代的丘吉爾(3張)
1895年1月,在政壇上不得志的倫道夫早逝,加上同年7月與丘吉爾關係密切的老保姆愛維莉絲特也撒手人寰,這一切都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此1895年被認為是丘吉爾“自立成人的一年”。2月,他從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經過其母的周旋,被分配到布拉巴宗上校統率的第4驃騎兵團任中尉軍官。 [65]  [67]  10月,丘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了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父親的關係,丘吉爾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11月,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的丘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丘吉爾愛上寫作和記者的生活。 [2] 
1896年,丘吉爾隨第4驃騎兵團調往印度,最初駐紮在南部的班加羅爾。一年後,印度北部的馬拉坎德地區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消息後丘吉爾立即請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在英國出版。丘吉爾再次通過上層關係調往駐防埃及的第二十一槍騎兵團,不久即隨該團一起南下,參與英國征服蘇丹的殖民戰爭。之後,丘吉爾相繼出版了小説《薩伏羅拉》、有關英國軍隊鎮壓蘇丹人民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2]  [65]  [67] 
在印度的兩年,給丘吉爾後來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為一個記者,他感到自己的知識的貧乏,在兩年中,他讀了成箱的書籍,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和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的《自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即位以來的英國史》等著作。後來他能夠成為一個在很多問題上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家,同他的豐富的歷史知識是分不開的。 [13]  [67] 
丘吉爾的簽名 丘吉爾的簽名
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俘,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12月19日,丘吉爾趁黑夜越獄,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桑比克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鬥的丘吉爾終於回到英國,受到奧爾德選區人民的歡迎,“出征的英雄回來了”。 [2]  [17]  [65] 

温斯頓·丘吉爾初入政壇

20世紀初的丘吉爾
20世紀初的丘吉爾(4張)
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丘吉爾決定抓住機會,從此踏入政壇。1900年10月,代表英國保守黨參選的丘吉爾順利當選議員,並在多次有關死裏逃生的講演中賺了一萬英鎊,從此開始了長達61年的政治生涯。同年12月,在赴美國發表關於南非冒險的演講,同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建立了友誼 [65]  。這期間,丘吉爾在政治上扮演了激進派和自由主義者的角色,他一再在下議院發表演説,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批評政府在英布戰爭中的政策,並堅持反對政府的擴軍計劃,在成功阻擋政府的擴軍提案在下議院通過後,丘吉爾又在貿易問題上走到了政府的對立面,他公開表示反對保守黨某項領袖的貿易壁壘政策,堅持維護自由貿易原則,這使得他與保守黨徹底決裂。 [2]  [13]  [17] 
1904年,由於不同意保守黨的保護關税政策,丘吉爾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攻擊保守黨是為大資本家利益服務的“強大同盟”。他的叛黨行為致使保守黨人輿論譁然,使其於1905年1月被保守黨取消了黨員資格。幾個月後,丘吉爾以自由黨候選人競選曼徹斯特議席獲勝,此後在自由黨政府中晉升迅速。 [13]  [17]  [65] 
1906年,自由黨的亨利·坎貝爾·班納曼上台,丘吉爾獲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在任內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動南非取得自治地位。1908年,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上台,丘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 [17]  丘吉爾在商務部進行了許多社會改革:他完成了礦工每日8小時工作制的立法;他提出成立勞資協商會,設立政府辦的勞動交易所解決失業問題等;他還致力於建立工人失業和傷殘保險制度。 [61]  此外,他阻撓海軍增加財政預算。9月2日,丘吉爾與出生貴族卻家境貧寒的克萊門汀(一譯克萊門蒂娜)結婚,愛德華七世國王向這對新人贈送了一根刻有馬爾巴羅家族族徽的手杖。 [56]  自此,克萊門汀成為丘吉爾事業上的支持者和生活上的終生伴侶。 [66] 

温斯頓·丘吉爾一戰前後

1910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 [13]  ,當時年僅35歲。在內政部,他在監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但由於當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的毫不手軟的態度而遭到指責,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他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即“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當警方得知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丘吉爾親自到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調動了大炮、軍隊進行鎮壓。 [17] 
1911年10月25日,丘吉爾與麥肯納交換職務,轉任海軍大臣。開始時,他和下屬發生了許多摩擦。丘吉爾要求下屬官員嚴格服從自己的權威,將不屈從自己的官員革職,任命海軍上將約翰·阿巴思諾特·費希爾第一海務大臣,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軍官。他還允許基層官兵發表批評自己長官的言論。當時,德國的力量迅速膨脹,威脅了英帝國的霸權地位。1912年1月,他在海軍部正式建立了作戰參謀部,網羅人才為他出謀劃策。此外,丘吉爾改變過去一味要求裁減軍費的作風,開始主張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使海軍撥款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將軍艦的燃料由煤改為石油,提高了軍艦的運行速度和作戰效率;命令海軍作戰部隊處於常年戒備狀態。 [13]  [42]  [66]  以此來確保英國在海軍方面的優勢無法受到挑戰。 [55]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1日,丘吉爾在收到“德國已經對俄國宣戰”的電訊後,自行下達海軍總動員令,該命令第二天才得到內閣追認。 [13] 
戰爭初期,由於丘吉爾指揮不當,英軍連連受挫。在比利時的安特衞普圍城戰中,他派了一個旅的海軍陸戰隊去阻止德軍,但為時已晚,德軍攻入該城,英國旅反而被困荷蘭。該事件在公眾中造成極壞印象,指責他衝動魯莽。 [17] 
為了打破英法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和德軍相持不下的膠着狀態,丘吉爾提出一套新的作戰計劃,主張派一支強大的艦隊進入由奧斯曼帝國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攻佔加利波利半島,迫使奧斯曼帝國屈服,以其從後側打擊奧匈帝國和德國。為此,數十萬英國軍隊自1915年2月起陸續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但始終未能打開局面,包括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精税部隊傷亡巨大(參見詞條加利波利戰役)。 [17]  丘吉爾遭到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攻擊,1915年5月,決定要與保守黨人共組聯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派他出任新成立的聯合政府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當內閣戰爭指導委員會改組時,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爾決定辭職,趕赴法國前線擔任蘇格蘭皇家火槍營指揮官,親自參加戰爭。 [13]  [17]  [69] 
1916年丘吉爾(第一排中間)在部隊 1916年丘吉爾(第一排中間)在部隊
1916年5月,丘吉爾卸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第6營營長,並放棄了中校軍銜,回到議會。 [3]  9月,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成立,次年1月該委員會發表報告,將事件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首相阿斯奎斯和陸軍大臣,而丘吉爾在事件中的責任被認為不是那麼重大。這份報告的發表,為丘吉爾重新在政壇崛起提供了契機。 [55] 
1917年7月,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宣佈任命丘吉爾為軍需大臣。 [13]  丘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產生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丘吉爾的提議下,英國迅速擴大了坦克的生產規模,推動飛機在戰爭中的應用。就連他本人也學會了開飛機。 [37] 
1918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的首次大選,選後丘吉爾在內閣內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他開始對英國軍隊進行調整,並且主張積極干預俄國內戰。極度仇視蘇俄的丘吉爾稱布爾什維主義是對“人類文明的威脅”,鼓吹對蘇俄進行聯合武裝干涉。他親自策劃向俄國白衞軍及波蘭軍隊提供大量軍援,並説道:“戰勝了世界的老虎—德國佬之後,不能再讓大猩猩掐死我。”他積極倡導扶持德國,提出要讓歐洲出現“一個能夠撲滅俄國革命火焰的強大的德國”。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丘吉爾以英方代表身份建議成立俄羅斯問題委員會,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俄。直到1950年,他還在為沒能“把布爾什維克主義掐死在搖籃裏”而惋惜。當時,蘇俄領導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稱丘吉爾“是蘇俄的最大仇敵”。 [13]  [42]  [66] 
1921年,丘吉爾轉任殖民地事務部大臣,兼任空軍大臣,開始與愛爾蘭新芬黨談判。在各方努力下,英國最終允許愛爾蘭成為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 [51] 
1922年,大選舉行,自由黨慘敗,丘吉爾本人也在自己的選區中意外失利,丟掉了內閣大臣的官職。在1923年的選舉中,丘吉爾在下院補選中競選西萊斯特席位,再度落敗,工黨則獲得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工黨政府。丘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勢力已經開始衰敗,很難再成為政壇上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治勢力,於是他逐漸疏遠自由黨,轉而向保守黨靠攏。 [3]  在此期間,丘吉爾攜家眷到法國南方休養,利用兩年閒暇時間,撰寫了5卷戰爭回憶錄《世界危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17]  [66] 
1924年3月的補選中,丘吉爾以“獨立的反社會主義者”身份參選威斯敏斯特教堂區的席位,提出自由黨等其他所有反對黨都應該向實力較強的保守黨靠攏。最後選舉結果丘吉爾還是以43票之差落敗。同年夏,剛剛成立了9個月的工黨政府倒台,丘吉爾代表保守黨參選,以19843票的高票贏得埃平選區的席位,並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温任命為財政大臣 [13]  丘吉爾完成了迴歸保守黨的旅程,但許多保守黨人仍對他不信任。任財政大臣期間,丘吉爾恢復了英國戰前和平時期已普遍採用了一個多世紀的金本位制;削減了防務經費,尤其是海軍預算。 [6]  [17] 
這一時期,殖民地解放運動和英國國內工人運動蓬勃高漲。1926年,英國職工總會因礦工薪資問題宣佈舉行全國大罷工。丘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公開咒罵罷工工人是“民族的敵人”,還建議用機關槍驅散罷工礦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罷工行列中,報紙無法出版,丘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不列顛公報》,宣傳政府的政策。 [13]  工黨指責他不僅是保守,簡直是反動。 [17]  工人總罷工失敗後,丘吉爾繼續從事反蘇活動。在赴埃及、希臘旅行的歸途中,他會見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貝尼託·墨索里尼,呼籲英、法、意、德聯合起來共同復興歐洲,反對“全人類最危險的敵人”——蘇聯。 [66] 
1930年訪問卓別林 1930年訪問卓別林
1929年5月,英國再度舉行大選,這次選舉中丘吉爾本人雖然險勝,但是保守黨在全國範圍內慘敗下野,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工黨政府重新執政,丘吉爾辭去一切官職。身在影子內閣的丘吉爾主張對愛爾蘭及中東阿拉伯地區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鬥爭進行鎮壓。他同保守黨領袖鮑德温發生嚴重分歧,先是圍繞自由貿易問題,後是關於印度自治問題。當鮑德温支持工黨政府關於印度憲法改革的建議、甘地被釋放並出席倫敦會議時,丘吉爾稱他“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於1931年1月退出了保守黨影子內閣。從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丘吉爾沒有出任過政府要職,處在“政治上的荒漠狀態”或“在野歲月”,而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寫作,包括已經在連載中的《世界危機》以及自傳體著作《我的早年生活》,還有一本關於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一世約翰·丘吉爾的傳記——《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 [13]  與此同時,他還着手蒐集材料,從事歷史專著《英語國家史略》一書的寫作。 [66] 
此外他還訪問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1931年12月,在丘吉爾的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內臟嚴重出血,不過幸好治癒得當,住院8天后就出院。 [52] 
自1929年離開政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前,丘吉爾始終處於“政治上的荒漠狀態”。 [42] 

温斯頓·丘吉爾反對綏靖

20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奪取政權,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正在成型,其侵略擴張行為構成了對英國霸權地位的嚴重威脅。而一戰後的英國長期迷漫着和平主義的氣氛,從政黨領袖到平民都認為一戰後將再也不會有殘酷的戰爭並主張裁軍。丘吉爾是議會中極少數對德意法西斯崛起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比較清醒認識的人,主張對德意實行堅決遏制和抗擊的強硬政策,在當時是英國政界一致公認的對德強硬派的領袖。 [13] 
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初,丘吉爾就從德國毀約擴軍的種種跡象中意識到德國的目標是要控制歐洲,奪取世界霸權,英德矛盾無法調和。丘吉爾在他的一系列演説中,特別是在1936年底保守黨外交委員會的一次秘密報告中闡述了他的外交戰略路線。丘吉爾認為,英國四百多年來的傳統外交政策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同他們聯合起來,反對和挫敗歐洲大陸上的軍事霸主”。現在“由一小撮揚揚得意的亡命之徒”領導的德國是最危險的敵人,他們正在“以德國曆史上空前未有的規模來擴充軍備”,準備發動一場要使歐洲“德意志化”的戰爭。丘吉爾認為,拯救英國的戰略應是實行“武力與國聯盟約並重”的政策,這就是在國內要“迅速地、大規模地把英國重新武裝起來”,對外則“建立武裝的國際聯盟,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參加,以英法兩國為核心,反對潛在的侵略者”。丘吉爾強調,“要拯救我們的國家,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一切力量來約束、抑制、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為了共同對敵,丘吉爾主張化宿敵為盟友,調整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關係,與蘇聯結成反納粹的“大聯盟”。早在1934年7月,丘吉爾便對蘇聯駐英大使伊萬·麥斯基表示:“現在我是德國的敵人,我要保護英帝國不受德國人的侵略。但是希特勒德國不僅威脅着我們英國人,而且也威脅着你們俄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呢?我們為什麼不以共同的勢力來粉碎它呢?” [13] 
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英國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綏靖主義佔上風,因此自1937年5月阿瑟·尼維爾·張伯倫上台執政後,綏靖政策便正式成為英國外交的基本國策而加以全面推行。後來,丘吉爾回憶道:“我在那時的影響已降到零。”但是他仍在議會內外大聲疾呼,敦促政府爭取時間加緊重整軍備,並一再抨擊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 [13]  他還鼓勵盟友法國加強軍事勢力,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 [14] 
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張伯倫政府表示出軟弱立場,丘吉爾對此大為不滿。他指出,如果“坐待事態的演變”,不採取果斷的措施加以制止,那麼“所有的小國將紛紛從日內瓦溜走,轉向對日益壯大的納粹制度致敬”。他還堅決要求英國政府響應3月18日蘇聯政府關於舉行國際會議,商討共同對付希特勒的建議,指出“只有成立法英蘇的聯盟的方向,才能有希望制止納粹的進犯。” [13]  除此之外,丘吉爾到處發表演説,揭露戰爭的危險。他的這些演説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彙集出書,在英國社會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42] 
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親自訪問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台德問題(參見詞條慕尼黑會議)。在談判中,希特勒明確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張伯倫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國的首肯後,兩國駐捷克斯洛伐克的公使於9月20日拜會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極力遊説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的丘吉爾於9月21日向新聞界發表了有關捷克危機的聲明,指出如果在納粹的軍事威脅下屈服,不僅不會給英法帶來安全與和平,反而會使兩個國家處境更危險,“以為把一個小國投入虎口就可以換得安全實屬誤見。”慕尼黑協定簽訂後,當張伯倫侈談“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時,丘吉爾對這個協定進行了譴責,認為英國在慕尼黑“遇到了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指出這是“一次歐洲最大的災禍”,“這不過是算帳的開始,這不過是以後每年還要遞給我們的苦酒的第一口” [13]  。他的發言引起一片抗議之聲,但丘吉爾還是在噓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由於其反對綏靖政策的立場,丘吉爾還曾一度遭到自己選區的保守黨黨部彈劾動議,最終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議席。 [55] 
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定,出兵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這時,丘吉爾進一步呼籲政府加強戰備,並同蘇聯採取聯合行動。他在議會辯論中一再指出,“沒有強大的東戰線,我們在西歐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滿意的防衞而沒有俄國,也就不能有強大的東戰線”。如果現在“拒絕和丟掉俄國的不可缺少的援助,這將使我們在最惡劣的情況下捲入形勢最壞的戰爭之中”。英、法、蘇三國莫斯科談判(參見詞條1939年英法蘇莫斯科談判)開始後,丘吉爾不斷批評英法政府的消極態度,力促英法政府根據平等的條件同蘇聯“訂立最廣泛的協定”。 [13] 

温斯頓·丘吉爾戰時首相

丘吉爾
丘吉爾(5張)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戰爭爆發數小時後,張伯倫召見丘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重新任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將矛頭指向張伯倫。 [4]  從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英法政府宣而不戰,西線出現了“靜坐戰”。英國政府中有些人主張同德國議和。丘吉爾對此堅決反對。他認為,在當時情況下與納粹德國議和,無異於向德國投降,他主張“把戰爭打到底,消滅希特勒,徹底粉碎納粹主義”。 [13]  他在入閣後,還積極部署英國在大西洋的海軍艦隊,把英國商船隊編入海軍護航艦隊,以擴大海軍陣容;制定對德海上封鎖計劃,搜索襲擊德國潛艇和艦隻。 [66]  但由海軍部發動的援助挪威的行動卻遭遇失敗,最後挪威陷落,英法部隊被困(參見詞條挪威戰役)。 [17]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調兵西進,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和法國發動突然襲擊。張伯倫在一片責難聲中下台,當天下午6時,喬治六世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 [13]  一小時後,丘吉爾會見工黨領袖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邀請艾德禮等其他政黨領導人入閣,並獲得各方的支持。但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各黨聯合政府,而是團結在丘吉爾周圍的“舉國一致內閣”。丘吉爾在危機中達到了政治生涯的頂峯 [17]  。5月13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15] 
1940年的丘吉爾 1940年的丘吉爾
正在此時,希特勒發動的“閃電戰”席捲了荷蘭、比利時,佔領了歐洲大陸各沿海口岸城市 [17]  ,前線戰局急轉直下,5月底,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國遠征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救援行列。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丘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衞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15]  丘吉爾斷然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領導英國人民進行保衞英倫三島的戰鬥。 [13] 
為了改變孤軍作戰的困境,丘吉爾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採取一切措施努力爭取同盟者,首先大力爭取美蘇兩國的支持和參加。上任後,丘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鬥。1940年6月13日,丘吉爾第五次訪問法國,他希望遊説法國政府繼續作戰,但是很明顯的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6月22日,法國投降,丘吉爾支持夏爾·戴高樂將軍在倫敦成立了法國民族委員會 [17]  。8月,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説,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英國則以租賃的形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給美國。9月7日到11月3日,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進行轟炸,僅頭兩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參見詞條不列顛之戰)。這期間丘吉爾幾乎每週都親自到被炸現場視察。雖然丘吉爾不止一次地在被炸燬的房屋現場流下熱淚,但是他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帶領人民戰鬥。 [4] 
戰時的丘吉爾
戰時的丘吉爾(2張)
丘吉爾以與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之戰以英國的勝利告終。12月8日,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的資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鬥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賃”的形式將武器彈藥支援英國。兩個月後,租賃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講話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4]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參見詞條蘇德戰爭)。丘吉爾立即表示英國將同蘇聯聯合對德作戰,在當天晚上發表廣播講話説“最近二十五年以來,沒有一個人比我更始終不渝地反對共產主義了,凡過去我説過的有關共產主義的話,我一個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開的景象面前,所有這一切都變得黯然失色了……俄國所受到的威脅,也就是我國和美國所受到的威脅,……我們當然要盡我們所能去幫助俄國和俄國人民”。7月12日,英蘇兩國簽訂了在對德作戰中聯合行動的協定。8月,丘吉爾與羅斯福在紐芬蘭普拉森特灣的一艘戰艦上會晤,並簽署《大西洋憲章》,聲稱:“英美兩國不承認法西斯國家通過侵略佔領的別國領土,兩國聯合起來共同打敗納粹暴政。”在戰勝德國及其附庸國之後,兩國致力於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同時決定給蘇聯提供物質援助。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第二天,美、英向日本宣戰,不久後,德、意也正式對美宣戰。丘吉爾意識到戰局必將出現重大轉機,説:“我知道美國已經完全徹底地投入了這場戰爭,因此我們終將會贏得勝利。”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反對法西斯侵略的《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規定,簽署國要保證用自己的全部經濟,軍事力量與法西斯作戰,不得單獨與敵國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丘吉爾在同盟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3]  [66]  [68] 
1945年丘吉爾與喬治六世等王室成員在白金漢宮陽台 1945年丘吉爾與喬治六世等王室成員在白金漢宮陽台
在大戰過程中,丘吉爾作為同盟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出席了蘇、美、英三國領袖舉行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以及中英美領袖舉行的開羅會議等,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自己的貢獻,並確定了戰後的“雅爾塔體系”。 [13]  [17]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次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對德戰爭的勝利。在喬治六世的邀請下,丘吉爾和王室成員一起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接受興高采烈的民眾的歡呼。 [68] 

温斯頓·丘吉爾勝利與悲劇

丘吉爾中二戰中後期參與的國際會議
丘吉爾中二戰中後期參與的國際會議(5張)
丘吉爾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英國的霸權利益。因此,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發展,當德、意、日法西斯的覆滅已成定局,戰後劃分勢力範圍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時,他反蘇、反共、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政治立場便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英國同蘇聯及美國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也日益突出。 [13]  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期間,丘吉爾第一次意識到“英國是一個多麼小的國家”。他曾這樣描繪:“我的一邊坐着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着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在這顯然是無可估量的勝利處於高潮之際,對我來説,卻是最不愉快的時刻”。 [42]  [43]  [66] 
丘吉爾一直沒有放棄反蘇反共的立場。當戰局不明朗時,他妄圖假手法西斯削弱蘇聯,當戰局趨於明朗,丘吉爾又擔心戰後蘇聯的強大。他再三拖延在法國開闢反對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戰場,力圖把戰爭的重擔更久地壓到蘇聯身上,儘可能地削弱蘇聯的力量。為了阻止蘇聯控制東歐,恢復英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傳統勢力範圍,丘吉爾竭力主張在所謂“歐洲柔軟的下腹部”即巴爾幹地區開闢第二戰場,並支持在南斯拉夫希臘、波蘭等國恢復資產階級的統治。1944年10月丘吉爾訪問莫斯科期間向斯大林提出了劃分巴爾幹勢力範圍的方案。 [13]  同時,丘吉爾在戰爭回憶錄中寫了他在戰爭結束前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蘇俄已經成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脅,第二,必須立即建立一條新的陣線來阻止蘇俄向前推進。”他甚至命令軍事顧問研究緊接着第二次大戰,進行對蘇戰爭的可能性。後來,丘吉爾坦白地説:“還在戰爭結束之前,當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放下武器投降,我們的大街小巷到處是歡天喜地的人羣的時候,我就發電報給蒙哥馬利,盼他集中收藏好德軍武器,一旦蘇軍的攻勢繼續下去,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將武器重新分發給同我們合作的德國士兵。” [42] 
丘吉爾極力反對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絕不允許其它國家染指英國的殖民地。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提出的關於由聯合國託管英國殖民地的計劃使丘吉爾十分憤怒。他宣佈,只要他當一天首相,就決不會放棄“哪怕是一小塊不列顛土地”。由於丘吉爾的極力反對,美國提出的這一方案未能通過。在希臘內戰中,他派軍隊支持希臘的流亡政府。 [13]  [66] 
1945年初,丘吉爾提出的政治綱領同英國人民的情緒背道而馳。而隨着對德戰爭的勝利,大選問題逐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保守黨為了利用丘吉爾在二戰中贏得的政治資本,決定在同年7月舉行議會選舉。5月23日,丘吉爾正式辭職,喬治六世隨即授命丘吉爾組織過渡政府,負責繼續處理日常政務。英國大選時,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正在舉行波茨坦會議,為使丘吉爾能夠回國聽取選舉結果,會議決定暫停幾天。信心滿滿的丘吉爾安排在選舉揭曉那一天在倫敦家裏舉行小型宴會,以慶祝保守黨的勝利。保守黨總部樂觀地預測保守黨至少能獲得56%的多數票,丘吉爾也相信自己必定會以英國新一屆政府領導人的身份重返波茨坦。結果保守黨在大選中慘敗,丘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在艾德禮的帶領下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當丘吉爾得知失敗的結果後,坐在那裏呆若木雞。 [13]  [16]  [42]  [68] 
對於在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刻被趕下台,丘吉爾無法理解。他後來引用羅馬帝國時代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説:“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13]  [16]  [42] 

温斯頓·丘吉爾開啓鐵幕

下台後的丘吉爾並未退出政治舞台。他始終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統治英國、“是能夠對付俄國的唯一的人”。 [13]  丘吉爾宣佈,他將在議會中全力以赴地研究戰後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繼續領導保守黨。下野後,丘吉爾經常發表一些連保守黨人也不喜歡的演説,多次去國外旅行,寫了許多文章,餘暇時間畫畫、看賽馬 [42]  在此期間,丘吉爾還專心致力於6卷鉅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編寫,該書在1948年至1954年間陸續出齊。在野期間,他還撰寫了歷史書《英語民族史》。 [17] 
鐵幕演説
鐵幕演説(2張)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訪問美國時,由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陪同,在密蘇里州富爾頓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説。他説:“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在這條線的後面,座落着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於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丘吉爾鼓吹美英聯合,共同對付蘇聯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叫嚷不能對蘇聯和所謂“共產主義的威脅”“採取綏靖政策”(參見詞條鐵幕演説 [13]  。在當時,這篇演講被媒體猛烈抨擊,因為此時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未破裂,很多人把丘吉爾看成戰爭販子。但後來的研究認為鐵幕演説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4]  [42]  [66] 
同時,丘吉爾還致力於西歐聯合。1946年秋,他來到日內瓦湖邊休息。9月19日,丘吉爾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了建立“歐洲合眾國”的主張。他説,為了拯救歐洲必須“重建歐洲大家庭”,建立“一種類似歐洲合眾國的組織”。在丘吉爾的籌劃中,統一的歐洲不僅是英國的反蘇堡壘,同時也是處理同美國關係的後盾。 [42]  丘吉爾發起成立了由幾個黨派和團體參加的“歐洲統一運動委員會”,並當選為執委會主席。同年5月,“歐洲統一運動委員會”在荷蘭海牙召開了一次由各國政治活動家參加的會議,討論歐洲統一問題。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由各國議員代表組成的歐洲會議,商討成立歐洲委員會事宜。1949年5月,歐洲委員會正式成立,丘吉爾當選為名譽主席。 [66] 
為了加強英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他在1948年的保守黨年會上全面闡述了“三環外交”政策,提出第一環是英聯邦和英帝國,第二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英語世界,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丘吉爾認為,“一旦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力量的結合足以推倒它們”。而英國“則是在這三環的每一環中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 [13]  這一思想一度成為英國外交的指導方針。 [66]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丘吉爾反對美國擴大戰爭和進行核訛詐 [47] 

温斯頓·丘吉爾再登輝煌

在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77歲的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兼任國防大臣(他很快辭去這一職務)。 [68]  在第二任期間,丘吉爾基本上保持了工黨政府的部分企業國有化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在防務領域,英國在1952年10月3日試製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58]  ;在對外政策上,把英美同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1954年10月,丘吉爾促成了《倫敦-巴黎協定》的簽訂,使西德加入北約;同年9月,英國參加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隨後又加入“中央條約組織”。 [16]  他還提出建立“歐洲防禦共同體”。雖然未能阻止英帝國的殖民政治和霸權地位土崩瓦解的趨勢,但在總體上,丘吉爾政府採取了較為積極的措施,試圖保持在原戰略要地的政治、經濟利益,使英帝國平穩地向英聯邦過渡。 [13]  [5] 
1954年11月,丘吉爾與妻子在一起 1954年11月,丘吉爾與妻子在一起 [62]
1953年,丘吉爾被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嘉德勳章,自此稱“温斯頓·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 KG)”。據説伊麗莎白二世還有意封他為倫敦公爵,以表彰其為英國所做出的貢獻。但最終丘吉爾接受了其子倫道夫的建議(如果丘吉爾接受爵位,那麼在他死後繼承公爵的倫道夫將進入上議院,喪失成為下議院議員的資格),拒絕了倫敦公爵的封號。獲得嘉德勳章後,丘吉爾被稱為“Sir Winston Churchill, KG”。12月10日,丘吉爾憑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  [16]  同月,參加英、美、法三國首腦百慕大會議。 [61] 
1954年11月30日,丘吉爾80歲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4] 
自1953年6月中風以後,丘吉爾的健康每況愈下。1955年4月4日,他在唐寧街十號舉行宴會,伊麗莎白二世夫婦應邀參加。4月5日中午,丘吉爾主持了最後一次內閣會議,下午四點半他前往白金漢宮,正式向女王遞交辭呈。當天下午5點,丘吉爾遷出唐寧街十號。當走出首相官邸時,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羣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 [4]  [54]  [68]  辭去首相職務後,丘吉爾仍留在下院。 [61] 
1956年,丘吉爾的長篇歷史著作《英語國家史略》出版。 [66] 
1959年,丘吉爾又在下院選舉中獲勝,連任一屆。 [61]  11月,繼承了“下院之父”的稱號。 [23]  [68] 

温斯頓·丘吉爾因病逝世

晚年的丘吉爾,對於自己終生為之效力的事業仍然念念不忘。1963年4月9日,在接受美國“榮譽公民”的稱號時,他發表書面講話説“我不同意那種認為英國和英聯邦現在應在世界上扮演默然聽命和次要角色的見解。”“誰也別想永遠低估我們的精力、潛力和恆久不衰的力量。”可是,大英帝國的沒落卻是無可挽回的。丘吉爾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承認“我曾取得過很多成就,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13]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丘吉爾的身體日趨衰弱,談話時必須藉助助聽器,腿腳亦不那麼靈便,走路時經常需要人攙扶。1960年,丘吉爾在卧室中摔了一跤,跌斷了背部的一根骨頭。丘吉爾的興趣愛好也從寫作、繪畫逐漸轉向閲讀和電影等。1962年夏,丘吉爾在摩納哥蒙特卡洛再次嚴重摔傷,胯骨骨折,英國空軍專門出動專機將他接回倫敦進行接骨手術。幾個星期後,丘吉爾又重新站立了起來。 [68] 
1964年底,丘吉爾喜慶90華誕,BBC為他的生日製作了特別節目。11月30日,丘吉爾收到了六萬多封賀信和賀電,以及許多賀禮,其中包括伊麗莎白二世送來的鮮花。 [68] 
丘吉爾之墓 丘吉爾之墓
1965年1月初,丘吉爾因患感冒而卧牀不起,11日被診斷為再次中風,15日因腦溢血而昏迷。同月24日上午,丘吉爾與世長辭,享年91歲。 [13]  [42]  丘吉爾的靈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眾弔唁,議會也休會三天;靈柩由議會議長和3名政黨領袖,以及國防和海陸空參謀長守護,大約有32萬民眾前來向丘吉爾致敬。1月30日,英國政府為他舉行的國葬聖保羅大教堂進行。伊麗莎白二世和王室成員打破慣例,出席葬禮。包括法國總統、西德總理、蘇聯元帥、美國前總統和日本前首相等幾十位外國政要和社會名流也參與了國葬儀式。根據丘吉爾的遺願,儀式結束後,靈柩用遊艇運到滑鐵盧火車站,在那裏鳴禮炮19響,然後用火車把靈柩運到他的家鄉伍德斯托克鎮。 [54]  [68] 
丘吉爾的一位戰時秘書在回憶他的最後歷程時,充滿感情地寫道:
我從火車車窗向外望去,兩個孤零零的身影生動地向我展示了丘吉爾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地位:第一個人身穿王家空軍的舊制服,站在房頂的平台上立正敬禮;另一位普通的農民站在離路軌幾百碼遠的田野裏,他停下了手中的農活,脱帽肅立,低頭默哀。 [68] 
最終,丘吉爾長眠於出生地布倫海姆官附近的布雷頓教堂公墓中,與父母親葬在一起。 [54]  [68] 

温斯頓·丘吉爾主要影響

温斯頓·丘吉爾堅持抗爭

20世紀30年代,丘吉爾在納粹德國勢力急劇膨脹、戰爭危機日益嚴重情況下,不斷提醒政府和公眾注意英國國防實力有被德國超過的危險,反對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譴責《慕尼黑協定》,主張加強軍備,建立以英法聯盟為核心包括蘇聯在內的反德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軍閃擊西歐當日,出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國防大臣和保守黨下院領袖,迅即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英軍自敦刻爾克撤退和法國投降後,在英國孤軍奮戰的危難時刻,丘吉爾以其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領導英國及英聯邦國家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在不列顛之戰中擊敗德國空軍,迫使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放棄進攻英國的企圖,使英國成為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大本營和解放歐洲的反攻基地。他強調保衞海上交通線,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藉助美國的實力重返歐洲大陸,徹底擊敗軸心國。1940年9月批准以英國部署在西半球的海空軍基地交換美國50艘驅逐艦的協議。12月請求美國總統羅斯福增加援助,並促成美國通過租借法案。1941年1月派遣三軍參謀部代表與美國軍方會談,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即宣佈援助蘇聯;7月12日與蘇聯達成軍事協定,規定在戰爭中聯合行動,不與德國單獨談判和媾和。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次日對日宣戰。 [47] 
丘吉爾銅像 丘吉爾銅像
二戰期間,丘吉爾多次與美、蘇首腦會晤,制定聯盟戰略,達成一系列協議。1941年8月與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確定兩國共同對德政策和戰爭目標。12月至次年1月與羅斯福舉行華盛頓會議,決定建立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以協調兩國戰略、共同使用兩國資源和戰略物資,並參與起草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在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上,與美、蘇領導人有重大分歧。1943年1月與羅斯福舉行卡薩布蘭卡會議,反對在1943年開闢第二戰場,主張加強地中海攻勢,進軍意大利。1943年11月與中華民國領導人蔣介石、羅斯福舉行開羅會議,簽署《開羅宣言》。11月與羅斯福、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決定1944年5月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並就戰後歐洲秩序的安排和國際組織的建立進行討論,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1945年2月與羅斯福、斯大林舉行雅爾塔會議,就分區佔領德國、對德實施管制、波蘭的邊界劃分和政府的組成、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程序等問題達成協議。7月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和斯大林舉行波茨坦會議。 [47] 

温斯頓·丘吉爾外交方針

在二戰中,丘吉爾力主與美國結成特殊關係,戰後又在意識形態領域反蘇反共,並設計了“三環外交”。 [5] 
在這一政策中,英聯邦大英帝國是“三環外交”政策的第一環,也是英國保持大國實力的倚重力量。因而丘吉爾政府對待英聯邦及殖民地方面,採取積極措施,試圖確保英國對戰略要地的控制,力圖使英帝國平穩地向英聯邦實現過渡。包括美國在內的英語世界(實際上主要是指英美特殊關係)是“三環外交”中的第二環,也是它的基石。因此,保守黨政府是十分重視英美關係的,在對美政策方面,英國基本上都配合了美國大西洋聯盟政策的需要,但是這並不代表英國就事事順應美國,它在加強英美關係的同時,還是積極充分發揮了自己外交影響力,試圖使美國的策略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需要。“三環外交”中的最後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丘吉爾政府在此時的歐洲政策上面臨着歐洲經濟一體化開始和德國重新武裝兩大問題。英國雖然支持歐洲的聯合,但是它卻不希望加入歐洲聯合中去,而是希望在外部予以支持,以世界性大國的姿態與之發生聯繫。在面對歐洲防務一體化和德國重新武裝的問題上,英國雖然不願加入歐洲防務一體化,但還是始終關注並最終促成了德國重新武裝的成功。 [5] 
“三環外交”對戰後英國外交產生了重要影響,和平時期的丘吉爾政府沿着這條外交策略展開外交活動,試圖以此來挽救英國的衰落,保住其原有的大國地位。縱觀保守黨政府的外交活動,其外交政策雖然未能阻止英國大國地位的衰落,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的國家利益。 [5] 

温斯頓·丘吉爾文學思想

丘吉爾的創作具有明顯的紀實色彩和自傳色彩,他的風格雄渾、粗獷、坦蕩、熱誠,“他對近代人心目中作家少不了的細膩美十分陌生”。他非常善於描繪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十分善於真實而又生動地刻畫歷史人物,在發表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時,丘吉爾往往“不戴面具,沒有分裂的跡象,沒有複雜如迷的本質”。他的演説美麗動人,響亮精采,富於超凡的熱情和鼓動精神,能使絕望中的人們振奮,頹廢中的人們昂揚。憑藉卓越的才華,丘吉爾使20世紀英國的演説文體走向了登峯造極 。 [65] 
丘吉爾《我的早年生活》中譯版 丘吉爾《我的早年生活》中譯版
丘吉爾從不把文學創作看作是個人的事,認為“文學從根本上説是世界性的”。由於他作品的自傳性質表現的很是強烈,以致於人們每每讀起他的書來愛不釋手,倍感親切。時人認為:“他的歷史作品將個人和史實的因素密切揉合在一起。”由於“他親身經歷戰火,冒險犯難,抵擋極高的壓力,所以他的話有一種震盪力”。有時還往往使個人的一面佔上風。巴爾福勳爵説:“《世界危機》是温斯頓的精彩自傳,喬裝成世界史。”實際上,丘吉爾的全部創作,也不外是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社會政治背景下的變相自傳而已,如《我的早年生活》是其早年標準的自傳;《倫道夫·丘吉爾傳》《馬爾巴羅公爵傳》似在為別人作傳,實際上同樣是在自述,是在寄託和表現自己某一特殊時期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歷史。就像《薩伏羅拉》中的“薩伏羅拉”,即代表了丘吉爾的人生理想和未來藍圖那樣。 [65] 

温斯頓·丘吉爾史學思想

丘吉爾是最後一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輝格史學倡導者。在青年時期,丘吉爾就確定了信念,認為英國的歷史應該被看作是不斷實現帝國夢想的進程。這種信念影響着他一生的政治生涯和歷史創作。丘吉爾的史學思想和散文風格深受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英格蘭史》的影響。他對社會史和經濟史沒有什麼興趣,一直認為歷史在本質上是政治的、軍事的,是偉人推動其向前的。 [52] 

温斯頓·丘吉爾歷史評價

温斯頓·丘吉爾英國

丘吉爾
丘吉爾(5張)
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在戰爭期間這樣評論他:“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 [34] 
英國工黨政治家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在丘吉爾去世後,曾應《觀察家報》邀請,為丘吉爾寫過一份悼詞,稱他就“像一張多層餅,其中有一層肯定是包括了17世紀。18世紀對他來説是清清楚楚的。還有19世紀,當然還有厚厚的一層是20世紀”。 [53]  [65]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
  • 他選了一個人作為名家的例子,此人尤其被視為該評論家極為推崇的謙恭、正直、博愛,尊重他人感受、個人自由、私人情感等品質的死敵,還被視為帝國主義和浪漫主義人生觀赫赫有名卻不受信任的倡導者、待強凌弱的軍國主義者、激情澎湃的演説家和記者、一個致力於培育私德的世界中最知名的公眾人物。此人便是時任保守黨政府財政大臣的温斯頓·丘吉爾。 [20] 
  • 丘吉爾的語言是因其自身需要而發明出來的一種表達手段。它有一種大膽、厚重、顧為統一、易於辯識的節奏,使它像所有獨特的風格一樣,容易為人(包括他自己)所戲仿。 [20] 
  • 丘吉爾是日漸減少的真正篤信一種明確的世界秩序者之一:對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渴望賦予這樣一種世界秩序以生命和力量。 [20] 
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第55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任倫敦市長時曾説:“丘吉爾對科學的熱情及支持很少被人討論,但卻是他傳奇一生的重要部分。無論過去或現在,作為政治家,温斯頓·丘吉爾爵士都是科學史上的最大盟友。” [19]  但在約翰遜自己撰寫的關於丘吉爾的傳記中,他又用一種嘲諷的語氣解釋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反對希特勒的決定,認為丘吉爾“把全部家當押在一匹被稱為反納粹主義的馬上……他的押注獲得了輝煌的成功”。 [48] 

温斯頓·丘吉爾外國

在雅爾塔會議間的宴會上,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稱讚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63]  連丘吉爾在政治上的對手也説:“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人們稱他“自始至終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偉大先鋒,也是一位歷史的偉大締造者”。 [16] 
二戰期間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後來的美國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説:“在戰爭中,丘吉爾作為領導者是強勢、好戰和富有鼓動力的。他多數的問題都來自於戰爭的執行過程,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他和我常常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論。在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不能完全一致時,我們的友誼卻從未因此而被沖淡。” [31] 
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的典禮上,宣讀給丘吉爾的頒獎詞的瑞典學會會員席瓦茲説:“大政治家和大戰士難得也是大作家。我們想起凱撒、馬庫斯甚至拿破崙。……丘吉爾的政治和文學成就太大了,我們忍不住要將他刻畫成擁有西塞羅文才的愷撒大帝。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歷史領袖人物兩樣兼備又這麼傑出,跟我們如此接近。” [62] 
瑞典文學院院士利列斯特蘭德在頒獎儀式上高度評價丘吉爾的文學成就:“過去曾有幾位首相、外長,甚至還有兩位美國總統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如今又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英語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奇妙而靈活的手段,温斯頓·丘吉爾爵士是一位舉世公認的英語大師。他的紀念碑式的傳記作品早已成為經典,他的有關當代歷史的著作流瀉出博大精深的學識,文體明晰,且不失幽默和大氣。然而對於温斯頓爵士而言,英語還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工具,他的部分職責就是仰仗英語而完成的。在黑暗的歲月裏,他的言語和與之相應的行動激起了全世界千百萬人們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68]  利列斯特蘭德還借用丘吉爾著作中的一句話來描述丘吉爾本人:“在人類衝突的領域裏,以前還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如此眾多的人都應該深深地感激一個人。” [62] 
美國政治家阿德萊·史蒂文森在丘吉爾逝世後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致悼詞説:“今天,我們懷着悲痛的心情在這裏集會,哀悼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公民。温斯頓·丘吉爾爵士逝世了。這位曾領導許多國家、指揮千軍萬馬、激勵人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並把新的勇氣注入人們心田的聲音沉默了。我們將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充滿雄辯與機智、勇氣與抗爭、堅定信念與不屈精神的演説了。我們的世界因此而變得更加貧乏,政治對話受到了削弱,鼓舞大眾的滾滾政治洪流變成引涓涓細水。天上出現了一片空寂。” [29] 
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對丘吉爾盛讚不已,他認為丘吉爾有着堅強的人格品質、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的人生信念以及超出常人的膽識謀略,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 [52] 
中國歷史學者陳兼、王斯德在《外國曆史名人傳·現代部分》的“丘吉爾”條目中稱讚其為“本世紀(20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 [13] 
中國歷史學者王章輝:“(丘吉爾是)英國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之一。從他進入英國國會時算起,他在英國政治舞台上活動了六十多年,曾歷任殖民地事務部次官,貿易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軍需大臣、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殖民地事務部大臣、財政大臣,並兩次出任英國政府首相,經歷了英帝國由強盛到衰落的歷史過程。在英國現代史上還沒有見過象丘吉爾這樣擔任過這樣多重要部門的大臣,具有這樣多方面的統治經驗,並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在政府內擔任關鍵職務的政治家。” [50] 
中國歷史學者張利華:“丘吉爾一生活躍於英國政治舞台。成為英國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和政治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勇敢地承擔起領導英國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的鬥爭重任。並且致力於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丘吉爾一生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反對社會主義,仇視民族解放運動。竭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大英帝國”的利益,成為英國大資產階級的忠實代言人。” [66] 

温斯頓·丘吉爾軼事典故

温斯頓·丘吉爾個人名言

  1. 歷史對我不錯,因為都是我寫的。 [37] 
  2. 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那樣易受攻擊,也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那樣善於回敬掠奪者。我們的宏偉首都,世界最大的攻擊目標,就像一頭捆縛着的肥大而珍貴的母牛引誘着猛獸。我們現在的處境是過去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也是現在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過的。 [41] 
  3. 即便倫敦化為灰燼,也比淪為德國奴隸強多少倍!不管付出多大犧牲,不管道路如何艱難,我們一定要戰鬥下去!勝利一定會到來! [41] 
  4. 我的一邊坐着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着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43] 
  5. 成功不要緊,失敗不致命。繼續前行的勇氣,才最可貴。 [60] 
  6. 人經常被真相困擾,但是大多數人裝作沒看見就走了。 [60] 
  7. 我本人是個樂觀主義者,因為做別的貌似沒什麼用。 [60] 
  8. 我們靠賺錢生存。我們靠給予生活。 [60] 
  9. 無限的努力是打開潛能的關鍵———而不是實力與頭腦。 [60] 
  10. 我欠酒多,酒欠我少。 [60] 
  11. 我們是沒説出的話的主人。我們是説出的話的努力。 [60] 
  12. 悲觀主義者從每個機遇中看到困難,樂觀主義者從每個困難中看到機遇。 [60] 
  13. 就我個人而言,我總是做好學習的準備,雖然我不總是喜歡被人教育。 [60] 
  14. 説“我盡力了”,沒有用。你要在必須做的事情上成功。 [60] 
  15. 我喜歡豬。狗總是仰視我們,而貓瞧不起我們。只有豬對我們平等對待。 [60] 
  16. 真正的才華體現在對未知、危險和矛盾的信息的判斷之中。 [60] 
  17. 站起來説話需要勇氣。坐下傾聽同樣需要。 [60] 
  18. 成功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 [60] 
  19. 我們靠獲得的東西生存。但我們靠給予的東西生活。 [60] 

温斯頓·丘吉爾習慣與愛好

  • “勝利”手勢
據説,比利時宣傳家Victor De Lavalay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尋找一個能代表人民抵抗納粹佔領的象徵物,突發奇想,使用了字母"V"。它既是他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又代表了英文的Victory(勝利)、弗萊芒語的Vrijheid(勝利)和法語的Victoire(勝利)。這一手勢迅速傳開,尤其丘吉爾在公眾場合頻繁使用這個手勢,使其象徵意義得以確立並流傳下來。在整個20世紀40和50年代,這一手勢的意義只有一個,即“勝利”。 [35] 
丘吉爾的“勝利”手勢
優素福·卡什《憤怒的丘吉爾》 優素福·卡什《憤怒的丘吉爾》 [39]
丘吉爾特別愛抽雪茄煙,每天最少要抽上10根。因此,他的食指和中指如果不是在擺出“V”字,那就常會夾着一支雪茄煙。丘吉爾一生抽過的雪茄煙,據説有3000公斤。 [37]  加拿大攝影師優素福·卡什在1941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宣傳而拍攝的一張丘吉爾知名的照片《憤怒的丘吉爾》(又名《The Roaring Lion》)。這張照片攝於丘吉爾在渥太華向加拿大議會發表關於二戰的演講後。丘吉爾原本叼着雪茄,但卡什認為那一形象難以體現丘吉爾的勇猛和鬥志,於是突然上前,在説“對不起”的同時一把奪下雪茄。被卡什惹惱的丘吉爾怒目而視,左手叉腰,即將發火。卡什抓住這一瞬間,按下快門。就這樣,一幅名作誕生。這張作品記錄下丘吉爾意欲發怒時的威嚴神情,被認為是丘吉爾肖像中“最有性格”的一張。許多人認為,這張照片傳遞出丘吉爾堅定與納粹作戰到底的勇氣。照片很快被許多報刊爭相發表,還被多國印製成郵票發行。曾登上《生活》雜誌封面,成為20世紀人像攝影的經典之作。 [38]  [40] 
  • 長壽訣竅
丘吉爾是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發育比一般人晚,兩歲多才學會説話,發音不準還有些口吃,三歲的時候,連説“媽媽""爸爸”都很吃力。他早年體質弱,晚年健康狀況更差,六十七歲時被診斷為動脈硬化和輕度非典型心絞痛。從遺傳角度講,丘吉爾家族並沒有長壽基因,上溯七代沒有一個活過90歲的。但正是這樣一個體質上不佔任何優勢的人,竟能活到91歲。究其原因,首先要歸功於他有眾多健康的愛好,這些愛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的生命力。丘吉爾的興趣相當廣泛,除了政治外,還有軍事、音樂、美術、文學等,在繪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早年,丘吉爾對軍事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立志要當軍官。為此,他在課餘參加了學校的特別陸軍班,很快就學會並迷上了擊劍、游泳、騎術,尤其是擊劍,他曾獲校際擊劍比賽的銀牌。作為畫家,他開過個人畫展;作為記者、作家,他的《世界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甚為暢銷,並榮獲了195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丘吉爾還酷愛寵物,家中養有牛、羊、豬、天鵝等動物,他甚至還養過一頭豹子。活在愛好中,成了丘吉爾的生活方式。終其一生他都生活在自己的愛好裏,從而分解了工作上壓力,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 [49] 
丘吉爾還喜歡鍛鍊身體,他的諸多愛好中有不少是屬於體育項目。丘吉爾早年就讀於哈羅公學,在學習之餘雖喜歡游泳,但很少和同學們一起去遊,往往獨自一人在學校游泳池內遊,一遊就是幾個小時。後來,丘吉爾進入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又喜歡上了划船,並且愛上了騎馬,迷上了與騎馬相關的打獵和打馬球,經常在業餘時間練習馬術,馬術也成為他期終考試各項成績中最好的一項。在軍校畢業後,丘吉爾成為騎兵軍官,因為沒有作戰任務,他就整天練習騎馬,閒暇時打打馬球,身體也因此好多了。二戰期間,丘吉爾承擔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和工作壓力,但由於早年鍛鍊的鋪墊,他不僅早就過了醫生預測他活不過的四十五歲,還領導英國人民最終成功擊退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二戰以後,丘吉爾迷戀開車,晚年還參加砌牆體力勞動,一天可砌三百塊磚,這些都有益於他的健康。 [49] 
丘吉爾一生注意勞逸結合,很善於休息。二戰期間,德國對倫敦實施了長時間的瘋狂轟炸,這段時間是丘吉爾一生中最忙,也是心理壓力最大的時期。對英國大為不利的戰爭進程讓整個英國憂心忡忡,日理萬機的丘吉爾的神經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他每天只能睡三到四個小時。那段日子,為了躲避德國的瘋狂空襲,丘吉爾只能呆在地下室指揮英國軍隊作戰。為了放鬆心情,緩解壓力,丘吉爾拿起織針泰然自若地織起毛衣來,士兵們看到自己的首相用粗大的手指捏着細長的織針,一本正經地織毛衣,都快忍不住要笑出來了。丘吉爾則無視士兵的反應,安然地織毛衣,聽彙報,下達各種指令,神情悠閒,心情淡定。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位將軍實在忍不住了,就對丘吉爾説:“首相,我覺得織毛衣這種事您可以暫時先放一放。因為德國飛機時常光顧這裏,也因為您忙着指揮成千上萬的軍隊啊!”丘吉爾回答説:“正是因為這樣,我的身心必須得到有效的休息。所以,我正在進行自我調節。織毛衣讓我心情愜意,讓我的大腦得到休息,並時刻保持冷靜與清醒的意識,避免我因衝動發出錯誤的指令。”丘吉爾就是靠着這些獨特有效的休息方式減輕了巨大的壓力,帶領英國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49] 
二戰結束後的六年時間裏,丘吉爾致力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緊張寫作之餘,他依然熱衷於編織毛衣,以助於行文構思。曾經有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秘訣,他笑着説:“如果有地方坐,我絕不站着;如果有地方躺着,我絕不坐着。”這些重視休息的方法,使丘吉爾畢生精力充沛,至八九十歲高齡依然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49] 

温斯頓·丘吉爾創新意識

丘吉爾早年曾經在腦海中勾畫着製造一種新型陸軍機車,這與後來試驗成功的坦克不謀而合,加之丘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坦克的大規模生產,因此他有“坦克之父”的稱呼。此外,丘吉爾還喜歡飛行,可惜他缺乏空間感,在一次訓練中,飛行出了事故,他本人雖然倖免於難,但是他的教官卻傷勢嚴重。 [41] 

温斯頓·丘吉爾恩愛夫妻

1908年,丘吉爾同克萊門汀結婚。婚後,正如他後來所寫的,他們“一直生活得很美滿”。婚姻美滿並不意味着永遠沒有煩惱。克萊門汀是丘吉爾最得力的支持者,黨派觀念極強。但是她不贊成把政治作為一種職業,也看不慣她丈夫的許多政界朋友和親密夥伴。由於丘吉爾不能放棄他的政治生涯,因此兩人不得不達成諒解。他們常常分居生活,他辦公事,她到法國或在倫敦的鄉間別墅度假。丘吉爾從未對其他婦女表示任何興趣。他們經常通信,信也寫得很長。這些書信充分反映了夫妻間的忠貞愛情與信任。 [46] 
丘吉爾夫婦(右前一、二)一同出席外事活動 丘吉爾夫婦(右前一、二)一同出席外事活動 [22]
一次宴會上,丘吉爾和克萊門汀面對面坐着。丘吉爾的一隻手在桌子上來回移動,兩個手指頭向着克萊門汀的方向彎曲。旁人對此十分好奇,就問克萊門汀:“您丈夫為何這樣若有所思地看着您?他彎曲着手指,來回移動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很簡單,”克萊門汀回答,“離家前我倆發生了小小的爭吵,現在他正在承認那是他的過錯,那兩個彎曲的手指表示他正跪着雙膝向我道歉呢!”丘吉爾聽罷,立即停下手中刀叉,還以顏色説∶“這正是我對你的要求。”儘管二人有時會鬧些不愉快,但丘吉爾對妻子仍是一往情深,他説∶“她是我人生的伴侶,生活的支柱,沒有她我就不會成功。 [22] 

温斯頓·丘吉爾風趣幽默

中文互聯網流傳着許多關於丘吉爾的趣事,今選取部分展示。
  • 以牙還牙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美國出生的女權主義者南希·阿斯特到布倫海姆宮拜訪了丘吉爾,受到丘吉爾的熱情地接待。在交談中,阿斯特大談特談婦女權力,問題,並懸切希望丘吉爾能幫助她成為第一位進人眾議院的女議員。丘吉爾嘲笑了她的這一念頭,也不同意她的一些觀點,這使這位夫人大為惱火。她對丘吉爾説:“温斯頓,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會往你咖啡杯裏放毒藥!”丘吉爾温柔地接着説:“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喝下去!” [21] 
蕭伯納為慶賀自己一新劇本的演出,特發電報邀請丘吉爾看戲:“今特為閣下預留戲票數張,敬請光臨指教。並歡迎你帶友人來,如果你還有朋友的話。”丘吉爾立即覆電:“本人因故不能參加首場公演,擬參加第二場公演。如果你的劇本能公演兩場的話。” [44] 
在一次訪美期間,丘吉爾應邀去一家供應冷烤雞的簡易餐廳進餐。在要取第二份烤雞時,丘吉爾很有禮貌地對女主人説∶“我可以來點兒雞胸脯的肉嗎”“丘吉爾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訴他,“我們不説‘胸脯’,習慣稱它為‘白肉’,把燒不白的雞腿肉稱為‘黑肉’。”丘吉爾為自己的言辭不當表示了歉意,可心裏卻認為這是咬文嚼字。第二天,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爾派人送來的漂亮的蘭花,蘭花上附有一張卡片,上寫∶“如果你願把它別在你的‘白肉’上,我將感到莫大的榮耀——丘吉爾。” [21] 
在丘吉爾75歲生日的茶話會上,一名年輕的記者對丘吉爾説∶“首相先生,我真希望明年還能來祝賀您的生日。”丘吉爾拍拍記者的肩膀説∶“記者先生,你這麼年輕,身體又這麼壯,應該是沒問題的。” [21] 
  • 自嘲解圍
丘吉爾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為做了闌尾切除手術,不能進行他所擅長的講演,結果競選失敗。他説:“轉眼之間,我發現自己失去了職務,失去了黨派,失去了席位,甚至還失去了闌尾。“他的朋友們本來情緒還很沉悶,但讓他這樣一説,都輕鬆了起來。 [46] 
  • 俏皮舉止
羅斯福和丘吉爾 羅斯福和丘吉爾
一次丘吉爾訪問美國,羅斯福總統邀請他住在白宮,下榻在林肯卧室。羅斯福説:“這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以後你就可以説你在林肯的牀上睡過覺了。”就寢半小時後,白宮管家驚奇地發現,丘吉爾身着一件老式睡衣,拎着手提箱,踮着腳尖,賊一樣地從林肯卧室裏溜出來。事後,丘吉爾向管家嘟噥:“什麼有歷史意義的牀,叫它見鬼去吧。丘吉爾不能在一張不舒服的牀上度過一夜。” [45] 
二戰期間,一次,丘吉爾來到白宮,要求美國給予軍事援助。當他正在白宮的浴室裏光着身子踱步時,有人敲浴室的門。“進來吧,進來吧。”他大聲喊道。門一打開,出現在門口的是羅斯福。他看到丘吉爾一絲不掛,便轉身想退出去。“進來吧,總統先生,”丘吉爾伸出雙臂,大聲呼喊:“大不列顛的首相是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對美國的總統隱瞞的。”兩人一陣大笑。英國從美國得到了全面的軍事援助。 [44]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曼克羅夫特勳爵在英國陸軍部供職。每當丘吉爾外出巡視時,曼克羅夫特就去首相官邸,在丘吉爾專用的大地圖上標出近階段的作戰形勢,以便丘吉爾回來後,一看地圖,就對局勢一目瞭然。一天,曼克羅夫特按慣例把地圖放在內閣會議室的地板上,用彩色粉筆在上面標記。他把帽子朝天擱在了身旁。這時,丘吉爾回來了。他見有人趴在地上全神貫注地在標註地圖,旁邊還有一個底朝天的帽子,於是便不聲不響地摸出兩個便士,扔進了曼克羅夫特的帽子裏。 [21] 
德軍佔領荷蘭期間,荷蘭流亡政府在美國設立了總部。德克·揚·德·吉爾總理沒怎麼出過國,也幾乎不會講英語。在第一次會晤丘吉爾時,一見面,吉爾伸出手,向他的英國盟友友好地説了聲“再見”。“先生,”丘吉爾這樣作答,“我希望所有的政治會議都這樣簡短扼要。” [21] 
  • 論政治家
一天,有人問丘吉爾,做個政治家要有什麼條件。丘吉爾回答説:“政治家要能預言明日、下月、來年及將來發生的一些事情。”那個人又問:“假如到時候預言的事情未實現,那怎麼辦?”丘吉爾説:“那就要再説出一個理由來。” [21] 
  • “敬佩”墨索里尼
丘吉爾有一個當演員的女兒薩拉,她曾嫁給雜耍劇院的演員維克·奧利弗。當時,丘吉爾就不中意這位女婿。一天,他倆在一起散步,奧利弗問岳父,在這場戰爭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最敬佩的是誰。丘吉爾出人意外地回答∶“墨索里尼。”接着又補充説∶“他有勇氣槍斃了自己的女婿(指墨索里尼批准處決了女婿加萊阿佐·齊亞諾)。” [21] 
  • 和狗看電影
丘吉爾與愛犬 丘吉爾與愛犬
丘吉爾有一隻心愛的捲毛狗,名叫魯弗斯。一天晚上,在首相的鄉間別墅裏放映電影《霧都孤兒》,魯弗斯像往日一樣,在它主人的膝蓋上佔據了一個最好的位置。:當影片放到比爾·賽克斯為了擺脱警察的追蹤,準備淹死他的狗時,丘吉爾用手捂住了魯弗斯的雙眼並説∶“親愛的,現在不許看了,等會兒我會告訴你後來發生的事。” [21] 
  • 當眾做“賊”
在一次招待高官顯貴的宴會上,禮賓司的一名官員走到丘吉爾身旁,對他耳語説,他看見某先生把一隻銀製的鹽缸塞進了自己的口袋。聽了這話,丘吉爾當下將一隻銀製的胡椒粉缸塞進了口袋,好像無人看見一樣。宴會結束時,丘吉爾悄悄走到那位拿了鹽缸的先生旁邊,輕聲對他説∶“親愛的,我們都被別人看見了。哎,最好還是放回去吧,你説呢?” [21] 
  • 鼓勵蒙哥馬利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之前夕,丘吉爾召見了英軍指揮官蒙哥馬利。在談話中,丘吉爾提議他應該研究一下邏輯。蒙哥馬利擔心自己會陷入糾纏不清的邏輯命題中,便推託説∶“首相先生,你知道,有這樣一句諺語∶‘瞭解和親暱會產生輕蔑。’也許我越是研究邏輯,便會越加輕視它。”丘吉爾取下煙斗説∶“不過我要提醒你,沒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親暱,什麼也不會產生出來的。” [21] 

温斯頓·丘吉爾獲獎始末

早在1945年,丘吉爾就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但在隨後的研究報告中,他的早年作品《薩伏羅拉》和《世界危機》《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紛紛被淘汰。當時的丘吉爾僅是一名國會議員、在野黨領袖,以及一名不折不扣的職業作家。但直到1953年,當他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的最後一卷問世,瑞典文學院才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列為獲獎作品。這打破了瑞典文學院嚴守的一項不成文規定:不頒獎給任何在角逐諾貝爾獎期間在其本國政府裏擔任職務的作家。 [62] 
10月15日,瑞典文學院終於投票將獎金頒給丘吉爾,理由是:“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揮衞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瑞典文學院一向遵守一項規定:在開票之前嚴守秘密。可是,由於這位新得獎人身份特殊,所以學院在開票前,通過外交渠道,詢問丘吉爾本人是否照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丘吉爾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當瑞典駐倫敦大使哈格洛夫前往唐寧街10號,向丘吉爾證實學院的決議時,丘吉爾説,他十分珍視這項用以表揚他文學作品的“如此大的獎賞”。他將前往斯德哥爾摩,親自向諾貝爾委員會道謝,向瑞典文學院致敬,並去欣賞該市的美景。但在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獎頒獎日時,丘吉爾卻因在百慕大參加一次國際高峯會議(會中討論斯大林去世以及歐洲共同防禦的問題),無暇分身前往瑞典。於是由他的夫人克萊門汀·丘吉爾和他們最小的女兒瑪麗代表丘吉爾前往參加典禮。 [62] 
典禮後,克萊門汀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宴會上朗讀丈夫的答謝詞,説:“諾貝爾文學獎在我心目中是意外的殊榮,很遺憾我職責在身,不能親自來斯德哥爾摩,從你們敬愛的國王陛下手中領獎。你們容許我將此任務託付給吾妻,我感激不盡。我有幸列名的案卷代表20世紀世界文學的種種傑出成就。瑞典學會的判斷是整個文明世界公認為無私、可信又誠懇的。諸位決定將我收錄在內,我引以為榮,也承認有點害怕。但願你們沒有錯。我覺得你我雙方都冒着相當的危險,我覺得自己不配得獎。不過諸位若不擔心,我也不再存疑。”丘吉爾寫的演講詞再一次表現了他的特殊才華,當克萊門汀讀畢,全場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62] 

温斯頓·丘吉爾喪女之痛

丘吉爾晚年為子女憂心,飽受傷心之痛。大女兒戴安娜兩次婚嫁,丈夫都是勢利的酒色之徒,好勝的戴安娜痛苦不堪,精神狀況令人擔憂。獨子倫道夫雖經丘吉爾多次提攜和栽培,但終日仍沉溺於酒色,醜聞不斷,頻頻給他製造麻煩,氣得丘吉爾多次發病。二女兒莎拉的多次婚嫁也宣告失敗,第二任丈夫安東尼在1957年自殺,給了她沉重一擊,她精神崩潰,整天借酒消愁,甚至好幾次被控告“酗酒和騷亂”而進法院。小女兒瑪麗決定下嫁平民,所幸生活安穩。 [60] 
丘吉爾努力説服成家後的孩子們和自己住在一起,週末帶全家人一起出遊,盡最大能力照顧他的兒女和他的孫子。他為兩個女兒的精神狀況提心吊膽,終日憂心忡忡。當丘吉爾終於迷上了“繆斯的繪畫”時,他身邊的人終於舒了一口氣,因為英國人一直擔心晚年的丘吉爾會因為兒女的不幸而一蹶不振。丘吉爾的小女兒瑪麗曾經寫道:“只有沉浸在繪畫中時,父親才有勇氣直面風暴,排遣心中的鬱悶。”可是,不到一年,可憐的他還是受到了致命的一擊。戴安娜終於精神失常,在1963年10月吞服了大量安眠藥自殺。丘吉爾為此傷心不已,在兩年後去世。 [60] 

温斯頓·丘吉爾最好的君主

伊麗莎白二世與丘吉爾
伊麗莎白二世與丘吉爾(4張)
1952年2月,英王喬治六世去世,其女伊麗莎白二世繼位。一開始丘吉爾對這位新君很不以為然:“我不瞭解她,她還是個孩子。”正因為如此,丘吉爾在最初每週二覲見女王時,談話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然而隨着見面增多,瞭解加深,丘吉爾對伊麗莎白二世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每次的覲見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常常會持續一兩個小時。每次覲見回來,他還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對周圍人説,伊麗莎白二世是“一位多麼迷人、多麼聰慧的少婦”;“我們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比現在的女王更好的君主了”。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以致後來有人傳言丘吉爾對女王產生了愛慕之情。雖然此説純屬無稽之談,但丘吉爾在有生之年一直將伊麗莎白二世的一張大照片放在自己一處住宅的牀頭卻是事實。 [68] 
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丘吉爾對伊麗莎白二世認真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1953年中東危機時期,英國駐伊拉克大使曾從巴格達同時給伊麗莎白二世和丘吉爾發回一份內容相同的電報,由於事關重大,丘吉爾的秘書特意將這份電報放在文件的最上面,並註明要立即閲讀。可能是因為年老糊塗,在週二覲見女王之前丘吉爾竟然沒看這份電報。不料女王卻對此事十分重視,談話寸很快就將話題轉到了這一方面。丘吉爾頓時緊張萬分,惟恐女王會問及他的處理意見。正當丘吉爾忐忑不安之際,伊麗莎白二世以習慣的方式極有條理地將電報內容一一羅列出來,並談了自己對有關事態的看法。丘吉爾這才如釋重負。回到唐寧街十號後,他不僅沒有反省自身的過失,反而責怪秘書未曾督促他及時閲讀這份電報。此後丘吉爾在每次覲見伊麗莎白二世以前,總不忘仔細檢閲有關的每一份文件、電報,以免重蹈覆轍。 [68] 

温斯頓·丘吉爾冷落蔣介石

1943年11月22至26日,美、中、英三大國首腦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舉行。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和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參加了這次會議。 [7] 
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前排從左至右)
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前排從左至右)(2張)
在會上,三位領導人免不了互相誇獎客氣一番。不過,蔣介石與丘吉爾面和心不和,這幾年來,二人的分歧越來越深。11月20日,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經昆明巫家壩機場乘專機飛越喜馬拉雅山,在印度北方邦蘭姆加爾盟軍訓練基地機場稍事停留,視察了全副美式裝備的中國遠征軍部隊,而後又乘專機飛到加爾各答。令蔣介石生氣的是,英國駐印度總督只派出私人顧問到機場迎候,也沒在機場大廳鋪紅地毯,甚至沒派出軍樂隊奏迎賓曲。 [7] 
其實,丘吉爾不止冷落蔣介石,他還想謀殺蔣介石。他曾召集英軍參謀長伊斯梅上將、陸軍情報部長卡爾格特中將等人開秘密會議,並指定英國駐華大使館陸軍副武官查爾斯上校全權負責、相機行事。不過,該計劃對英國外交部和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則嚴加保密。 [7] 
隨後,查爾斯組成特別行動小組,準備實施暗殺計劃,併網羅了兩名中國空軍上校和幾名英軍軍官。開羅會議召開前,查爾斯從倫敦弄回三枚最新式的微型高爆炸力定時炸彈,打算在蘭姆加爾機場放在蔣介石的座機裏。但蔣介石的警衞人員警惕性很高。有兩名軍統(戴笠領導)的上校帶一隊衞兵團團圍住座機,不準任何人走近。因此,暗殺計劃未能成功。 [7] 
丘吉爾等人想收拾掉蔣介石,是因為他們想保住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二戰中,英國一方面參加對日戰爭,一方面又對擁有龐大陸軍的盟國——中國抱有強烈的戒心,唯恐中國擴展影響,以後稱雄亞洲。英國還想染指中國領土西藏,一心想策動藏人獨立,擺脱國民黨中央政府,好從中牟利。另外,蔣介石為團結印度人民抗日,多次公開催促英國讓印度獨立。大半年前,宋美齡成功地出訪了美國,卻不去英國。她以“身體欠佳”為藉口,謝絕了英國的邀請。這使丘吉爾相當惱火。 [7] 

温斯頓·丘吉爾人物榮譽

  • 頭銜、職務
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校監。 [1]  [10] 
丘吉爾二度當選時代年度人物
丘吉爾二度當選時代年度人物(2張)
1941年至去世為止,丘吉爾一直出任五港總督,該職乃屬名譽性質。 [2]  同樣在1941年,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委任丘吉爾為“女皇陛下加拿大樞密院”的顧問官,使他同時是加拿大和英國樞密院的成員。還兩度榮登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
1953年,憑《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也是到2023年為止唯一一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首相 [64]  。獲獎評語:“因為他精通曆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衞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説。” [16]  瑞典文學院還在頒獎詞中説:“丘吉爾成熟的演説,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嚴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説,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説,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 [62] 
丘吉爾在1955年退休的時候,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伉儷特地親臨唐寧街與丘吉爾夫婦共進晚餐,自他以後,只有哈羅德·威爾遜曾享同樣的殊榮。雖然丘吉爾退任首相,但他則保留下議院議席至1964年7月。 [47]  此外他又在1959年取得“下院之父”的名銜 [23]  [68]  ,以突顯他在下院服務時間最長的資歷。
1956年4月,丘吉爾訪問聯邦德國,因其對推動歐洲一體化的貢獻而被授予“查理曼獎”。 [23] 
1963年4月9日 [61]  ,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授予丘吉爾“美利堅合眾國榮譽公民”稱號,由丘吉爾的兒子和孫子到美國代為出席頒贈儀式。由此,他成為美國曆史上第1位正式獲得此殊榮的外國人(至2023年為止僅有7人)。 [12] 
丘吉爾至今仍被英國人看作是最偉大的首相之一 [28]  。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27] 
  • 獎章、勳章
名稱
授予時間
授予國家
印度勳章
1898
蘇丹女王勳章
1899
南非女王勳章
1901
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勳章
1911
1914-15之星
1919
不列顛戰爭勳章
勝利勳章
1920
地方軍勳章
1924
英王喬治五世銀禧獎章
1935
英王喬治六世加冕獎章
1937
1939–1945之星
1945
非洲之星
意大利之星
法國與德國之星
國防獎章
1939-1945戰爭勳章
1946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勳章
1953
嘉德勳章(成為爵士
軍功十字勳章(紅色裝飾)
1895
西班牙王國
古巴志願者運動獎章
1914
赫迪夫蘇丹勳章
1899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
1919
美利堅合眾國
自由十字勳章
1925
愛沙尼亞共和國
利奧波德勳章(大綬帶級)
1945
比利時王國
英勇十字勳章( bronze Palm)
荷蘭雄獅勳章(大十字級)
1946
荷蘭王國
橡樹皇冠勳章(大十字級)
盧森堡大公國
軍事勳章
軍事獎章
1947
法蘭西共和國
1939-1945年英勇十字勳章(bronze Palm)
解放獎章
1958
克里斯蒂安十世國王的自由勳章
1947
丹麥王國
大象勳章
1950
挪威皇室聖奧拉夫勳章(帶項圈的大十字級)
1948
挪威王國
最輝煌尼泊爾星勳章(一級)
1961
Grand Sash of the High Order of Sayyid Muhammad ibn Ali as-Senussi
1962
白獅勳章(一級,平民)
2014(追授)
以上內容來源 [23]  [24]  [68] 

温斯頓·丘吉爾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倫道夫·丘吉爾(1849-1895)
第七代馬爾巴羅公爵的三子。曾在索爾茲伯裏侯爵內閣為下議院領袖、財政大臣
母親
珍妮·傑羅姆·丘吉爾(1854-1921) [32] 
美國百萬富翁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弟弟
約翰·斯特蘭奇·斯賓塞-丘吉爾
——
配偶
克萊門汀·丘吉爾(1885-1977)
——
子女
戴安娜·丘吉爾(1909-1963)
長女。電影演員。
倫道夫·丘吉爾(1911-1968) [33] 
獨生子。英國作家、記者和政治家。保守黨議員
莎拉·圖切-傑森(1914-1982)
次女。電影演員
瑪麗戈爾德·丘吉爾(1918-1921)
三女
瑪麗·索姆斯(1922-2014)
幼女
以上內容來源 [11] 

温斯頓·丘吉爾主要作品

作為一位作家,丘吉爾一生寫出了26部共45卷(本)專著。幾乎他的每部著作出版後都在英國和世界上引起轟動,獲得如潮好評,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發行,以至於《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斷言:“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 [52]  其主要著作如下:
時間
作品
出版社
1898年
《馬拉坎德遠征史》(又譯《1897年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邊境之戰插曲》)
朗曼公司
1899年
《河上戰爭》(又譯《尼羅河之戰》,2卷)
1900年
《從倫敦到萊迪史密斯》
伊恩·漢密爾頓的進軍》
《薩伏羅拉》
1906年
《倫道夫·丘吉爾傳》
麥克米倫公司
1908年
《我的非洲之行》
——
1909年
《自由主義和社會問題》
1910年
《人民的權利》
1923年—1931年
《世界危機》(又譯《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5卷)
桑頓·巴特沃斯公司
1930年
《我的早年生活》
1931年
《印度》
——
1932年
《隨想和奇遇》(又譯《在這些風暴中》)
1933年—1938年
《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4卷)
1936年
英語國家史略》(又譯《英語民族史》,4卷)
卡塞爾公司
1937年
《當代偉人》
——
1941年
《廣播演説》
《進入戰鬥(血汗與淚水)》
1942年
《不屈不撓的鬥爭》
1946年
《勝利》
《秘密會議講話》
1948年—1954年
卡塞爾公司
1948年
《和平砥柱》
——
1949年
《繪畫一一種有益的消遣》
1950年
《歐洲聯合》
1951年
《懸而未決》
以上內容來源 [13]  [17]  [30]  [65] 

温斯頓·丘吉爾人物爭議

  • 甘地與丘吉爾
丘吉爾 丘吉爾
甘地與丘吉爾只在1906年見過一面。當時丘吉爾是負責殖民地事務的副國務秘書,而甘地是南非印度人代表。兩人那次交涉還算愉快。但後來丘吉爾對聖雄產生了無以復加的憎恨,認為他虛偽,是不折不扣的“害蟲”。1930年,在著名的“食鹽進軍”之後,他稱甘地是“半裸的騙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想盡一切辦法要讓甘地閉嘴。出任首相之後,他先是打算把甘地放逐到雅典,隨後又改變主意,把他關在孟買附近的浦那。 [8] 
當甘地開始進行絕食時,丘吉爾一心等着他死去。在那期間他兩次迫不及待地問當地官員:“那人到底死了沒有?”最終他同意釋放甘地,是因為他派去的醫生説,甘地已經非常衰弱,馬上就會死亡,最好讓他死在監獄外面。但是甘地最後挺了過來,丘吉爾氣壞了。在他獲釋後兩個月,丘吉爾還在追問:“他怎麼就沒死呢?” [8]  丘吉爾還説過:“應該把他捆住手腳放在德里城門,然後讓總督騎大象踩他。” [9] 
  • 無情對待弱小民族
丘吉爾在對待某些民族的態度上,不啻於一個種族主義者。除辱罵甘地外,他還在非暴力抵抗運動期間稱:“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一羣殘忍的人,信奉着一種殘忍的宗教。” [9] 
丘吉爾並不認為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在1776到1887年間受到了虐待。 [9] 
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也不曾得到他的同情。丘吉爾1937年在巴勒斯坦皇家委員會講話時説:“我不承認我們虐待了美洲的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亞的黑人……因為事實是更強大的種族、更高級的種族來臨後他們各就其位罷了。” [9] 
據説,因丘吉爾無情拒絕向孟加拉提供糧食而致使300萬人喪生。 [9] 
1943年饑荒肆虐時,印度殖民地的英國官員曾請求時任首相丘吉爾援助,但丘吉爾卻稱這是他們活該,誰讓他們“像兔子一樣生一大羣孩子。”丘吉爾還表示饑荒可以“輕鬆地”控制人口。 [9] 
丘吉爾堅決支持在戰區使用毒氣。1937年秋,他在議會講話時説:“我不懂使用毒氣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強烈贊成使用毒氣來消滅未開化的部落。” [9] 
在1937年的著作《我們時代的偉人》(一部25篇有關當代名人的文集)中,丘吉爾寫道:“如果我們國家被打敗,我希望勝者能夠令人欽佩,讓我們重拾勇氣,並帶領我們回到原有的國際地位。” [9] 
並且,丘吉爾對猶太陰謀論的鼓吹不亞於希特勒。在1920年2月的《星期日先驅報》畫刊中一篇題為《猶太復國主義對陣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文章中,他寫到:“猶太人發起的運動早已屢見不鮮。從斯巴達克斯-魏斯豪普特到卡爾·馬克思,再到(俄羅斯的)托洛茨基、(匈牙利的)庫恩·貝拉、(德國的)羅莎·盧森堡和(美國的)埃瑪·戈爾德曼……他們一直陰謀在全世界推翻文明,以發展受阻、嫉妒的惡意和不可能實現的平等的基礎上重建社會。” [9] 
然而,丘吉爾的官方傳記作者馬丁·吉爾伯特卻稱丘吉爾本人是一個堅定的猶太復國運動者。吉爾伯特説,丘吉爾同樣“堅定支持猶太人在目前我們所稱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權力。”他補充説,與20世紀30、40年代的不少人一樣,丘吉爾“也有着其階層所有的低層次、草率的反猶主義情緒。” [9] 

温斯頓·丘吉爾後世紀念

温斯頓·丘吉爾墓葬

丘吉爾逝世後,被葬於出生地英國布倫海姆宮附近的布雷頓教堂公墓中。 [54] 

温斯頓·丘吉爾學校

1958年5月,在丘吉爾的倡議下,他籌集了350萬鎊資金,在劍橋大學創立了一個旨在培養高科技人材的“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 [65]  在加拿大,一共有8間院校以丘吉爾命名。該8間院校分別位於温哥華、温尼伯、漢米敦、京士頓、聖凱瑟琳斯、萊斯布里奇、卡爾加里和渥太華。

温斯頓·丘吉爾組織

英國還有以丘吉爾命名的“温斯頓·丘吉爾紀念基金會”及相關獎項。 [57] 

温斯頓·丘吉爾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2016
2017
2017
丘吉爾
參考資料
  • 1.    Nobel Prizes and Fellowships  .布里斯托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4-05-11]
  • 2.    Sir Winston Churchill: A Chronology  .丘吉爾學院網[引用日期2014-11-24]
  • 3.    萬嘯 編.丘吉爾小傳:廣東旅遊出版社,1997-10:32
  • 4.    二戰英國戰時內閣首相温斯頓·丘吉爾爵士  .新浪軍事[引用日期2014-11-24]
  • 5.    丁文青.二戰後丘吉爾政府外交政策探析(1951-1955)[D].華中師範大學,2011:內容摘要+結語.
  • 6.    萬嘯 編.丘吉爾小傳:廣東旅遊出版社,1997-10:41-42
  • 7.    二戰盟友痛下毒手 丘吉爾羅斯福策劃謀殺蔣介石  .新浪軍事.2008年05月14日[引用日期2017-08-09]
  • 8.    甘地:英國首相丘吉爾最恨的人(圖)  .鳳凰資訊.2008-02-01[引用日期2017-08-11]
  • 9.    丘吉爾另一面:曾想信奉伊斯蘭教 讚賞希特勒侵略  .新浪軍事[引用日期2018-03-02]
  • 10.    「專訪」布里斯托大學校監保羅·納斯:不想退休的諾獎得主  .界面新聞[引用日期2022-05-07]
  • 11.    Winston Churchill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11-15]
  • 12.    朱安遠.美國榮譽公民簡介[J].中國市場,2013(06):82-86.
  • 13.    朱庭光 主編;秦曉鷹,孫耀文 本冊主編(該條目撰寫者為陳兼,王斯德).外國曆史名人傳:現代部分 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4:197-201
  • 14.    [英]温斯頓·丘吉爾(Winston S.Churchill) 著;吳萬沈 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第1卷 風雲緊急:南方出版社,2003-04:86
  • 15.    劉洋,陳浩 編著.不列顛空戰:遠方出版社,2005-08:40-41
  • 16.    龔勳 主編.世界名人百傳 上: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08:39
  • 17.    楊元恪等 主編.世界政治家大辭典 上冊: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03:2688-2690
  • 18.    夏徵農 主編.辭海 軍事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450
  • 19.    紀念丘吉爾逝世50週年  英國“丘吉爾的科學家們”開展  .人民網.2015-01-23[引用日期2022-12-10]
  • 20.    [英]以賽亞·伯林 著;林振義,王潔 譯.個人印象:譯林出版社,2020-05:3,9,11
  • 21.    唐麒 編.智謀寶庫藏 外國幽默笑話集 卷1: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04:47-52
  • 22.    魏春東 編著.世界政要飲食秘聞: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01:93-94
  • 23.    車吉心 著.世界名人故居 政治家 哲學家 軍事家 Statesmen, philosophers & strategists:青島出版社,2013:206
  • 24.    White Lion goes to Winton and Winston  .捷克新聞[引用日期2023-01-13]
  • 25.    至暗時刻Darkest Hour(2017)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3-02-15]
  • 26.    《丘吉爾》傳記片曝光預告 考克斯還原一代偉人  .1905電影網.2017-05-03[引用日期2023-02-15]
  • 27.    蔡踐 編著.世界名人大傳 卷1:京華出版社,2011-05:51
  • 28.    鶴斐編 著.卓越之道 傑出人物領導藝術全書:海潮出版社,2005-10:307
  • 29.    實用英語演講辭詞典編寫組 編.實用英語演講辭詞典:山東友誼出版社,2003-04:774
  • 30.    NEIL MORRIS RICHARD TAMES PAUL THOMAS 編著; 譚菁菁 熊文錚 譯.影響世界歷史的人物: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03:31
  • 31.    [美]約翰·S.D.艾森豪威爾 著;張穎 譯.艾森豪威爾大傳 一部兒子寫給父親的傳記:哈爾濱出版社,2005-06:215-216
  • 32.    Jennie Jerome Churchill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3-03-30]
  • 33.    Randolph Churchill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3-03-30]
  • 34.    [蘇]Б.Г.特魯漢諾夫斯基 著;張常青 譯.20世紀軍政巨人百傳 多才偉人 丘吉爾傳: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246
  • 35.    吳楊.“V”手勢的含義[J].英語知識,2000(12):7.
  • 36.    [英]亨利·佩林 著;沈永興 譯.丘吉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01:2-5
  • 37.    何京鴻 編著.丘吉爾.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02:前言1-2頁
  • 38.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486
  • 39.    一個時代的影像:普林斯頓呈現《生活》雜誌與攝影的力量  .澎湃新聞.2020-07-25[引用日期2023-04-23]
  • 40.    怒目而視,左手叉腰即將發火!丘吉爾知名照片被盜  .北京日報官網.2022-08-23[引用日期2023-04-23]
  • 41.    何京鴻 編著.丘吉爾.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02:目錄2-6頁
  • 42.    夏景才 主編.世界現代史人物傳 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09:359-364
  • 43.    吳於廑,齊世榮 主編;彭樹智 本卷主編.世界史 現代史編 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20
  • 44.    尚波 編.哈佛情商課大全集: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08:163-164
  • 45.    張在新,張再義 編著.外國名人辯才趣聞:紅旗出版社,1993-07:39
  • 46.    [美]尼克松·理查德 著;白玫 譯.領導人:新華出版社,1983-04:32-33
  • 47.    丘吉爾,W.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17]
  • 48.    何黎.約翰遜成不了現代丘吉爾[J].新產經,2016(03):74-75.
  • 49.    劉全.丘吉爾與鄧小平養生之道[J].決策與信息,2014(07):75-77.
  • 50.    中國英國史研究會 編.英國史論文集(所引內容取自王章輝《試評丘吉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09:249
  • 51.    [英]菲利普·齊格勒 著;周旭 譯.戰爭之間:文化發展出版社,2020-05:26
  • 52.    劉明翰 主編.外國史學名著評介 全五卷 第5卷(所引內容取自劉芸芸《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08:434-436
  • 53.    楊永鋒.二戰時期丘吉爾與羅斯福戰略思想比較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20-25.
  • 54.    柯繼銘 編著.世界名人全傳 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9:60
  • 55.    柯繼銘 編著.世界名人全傳 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9:53,56
  • 56.    王宜文 編著.丘吉爾:海南出版社,1997:43
  • 57.    [英]揚格 著;湯玉明等 譯.鐵女人撒切爾夫人傳: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07:381
  • 58.    英國原子彈:丘吉爾欲迎還拒,美國人情薄如紙  .光明網.2021-08-18[引用日期2023-10-14]
  • 59.    丘吉爾的少年生涯:數學、拉丁文考試交白卷  .新華網.2015-02-10[引用日期2023-10-15]
  • 60.    丘吉爾晚年飽受喪女痛苦 一代偉人"一夜即變老"  .中新網.2013-01-10[引用日期2023-10-15]
  • 61.    鐵血首相丘吉爾  .網易新聞.2010-05-07[引用日期2023-10-15]
  • 62.    劉作奎.丘吉爾獲諾貝爾文學獎始末[J].招商周刊.2004(26):58-59.
  • 63.    王宜文 編著.丘吉爾:海南出版社,1997:114
  • 64.    張秋陽.丘吉爾的馬爾博羅時刻——《馬爾博羅的生活和時代》政治史學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3:摘要.
  • 65.    蘇永旭.作為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丘吉爾[J].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6):44-51.
  • 66.    王榮堂 主編.英國曆屆首相傳略: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09:361-372
  • 67.    金志霖 主編.英國十首相傳:東方出版社,2001-12:292-293,300-303
  • 68.    金志霖 主編.英國十首相傳:東方出版社,2001-12:329-345
  • 69.    [英]湯姆森(G.M.Thomson) 著;高堅,昌甫 譯.英國曆屆首相小傳:新華出版社,1986-04:3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