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吳大誥

鎖定
平吳大誥》(越南語:Bình Ngô đại cáo),越南古代政治文告,亦是重要的歷史文獻,由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以漢語文言文寫成,並在1427年底以後黎太祖黎利的名義頒佈,“吳”是當時越南人對明朝的稱呼。該文是在明朝佔領越南結束時發佈,以宣示大越國(越南)脱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的統治。《平吳大誥》敍述了越南人民在黎利領導下艱苦奮鬥、戰勝明朝的經過,全文貫穿着民族主義情感和儒家的仁義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義,亦在文學上有相當成就。在越南後世有“千古雄文”、“第二個獨立宣言”等稱譽。在當代,該文亦被翻譯為越南文,以《我大越國》(nước Đại Việt ta)的題目節選收錄進越南初中語文教科書中。
作品名稱
平吳大誥
作品別名
千古雄文
第二個獨立宣言
出    處
大越史記全書
作    者
阮廌
創作年代
1427年
作品體裁
駢文
外文名
Bình Ngô đại cáo
中心思想
民族主義儒家的仁義思想

平吳大誥作品原文

平吳大誥創作背景

《平吳大誥》的寫成,與15世紀初期的越南政局有關。1407年,中國明朝大軍南下,攻滅越南的胡朝。明軍將領張輔發表《平南露布》 [1] 明成祖皇帝頒佈詔書 [2]  ,宣稱已佔據越南,並要進行直轄統治(參見詞條安南屬明時期)。其後,越人的反抗行動此起彼伏,來自藍山(在今清化省)的黎利(即後黎太祖)脱穎而出,不斷髮展壯大,並於1427年擊退明軍,恢復了越南的獨立地位。
平吳大誥(選自《皇越文選》)
當明軍在1427年農曆十二月十七日撤退後,黎利便頒佈由其首席參謀阮廌所寫的《平吳大誥》,宣佈大越國(越南)在黎利的領導下,脱離明朝的統治而獨立。 [3-4]  後黎朝建國後,阮廌又將《平吳大誥》內容改編為《至靈山賦》。

平吳大誥內容概述

《平吳大誥》的內容,主要為表現黎利軍隊與中國明朝之間的戰爭,以及突出黎利帶領大越國獨立的合理性。在全文一開始,就揭示“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繼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以彰顯越人獨立行動的合理性。
隨後,文章又述及中越間的交戰史,先略述吳權擊敗南漢宋越熙寧戰爭、蒙越戰爭當中越人的戰績,繼而提到明朝佔領大越國後“連兵結釁”的亂亡時期,控訴明人在越南所作的“欺天罔民”的種種罪惡,體現出儒家民本思想
黎太祖 黎利 黎太祖 黎利
而後再敍黎利發動藍山起義,抗明建國的艱辛歷歷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撓,經過一段拼搏後,其勢力不斷髮展壯大,先後於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支稜之役裏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結果,明朝政府決定撤兵,黎利勢力亦願意與明軍“修好有誠”。文章指出黎利戰勝明朝的本質是“以大義而勝兇殘,以至仁而易強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觀點。
最後,文中提到黎利為大越國爭取到獨立復國,實為功勞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復泰,日月既晦而復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所以要在這個歷史時刻,“誕布維新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總之,通篇文章感情充沛,敍事流暢,正氣凜然,文采飛揚,採用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兼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堪稱是一篇傑出的作品。但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內容有部分誇大失實之處,須注意甄別。比如文中故意隱去了黎利最初的多次失敗,明朝官吏在安南也並非都像中官馬騏那樣貪殘,黃福等人也做了許多造福於安南的事業。明軍也並非不堪一擊,只是後面派來的總兵王通本來就是個貪生怕死的平庸之輩。 [13] 

平吳大誥寫作特點

中國學者王曉平的分析,本文有以下的特別之處:
  • 吸收了中國古代辭賦的簡潔寫法:例如北宋蘇洵的《六國論》中,以秦國為一方,以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為一方,展現出戰國時代錯綜複雜的形勢,《平吳大誥》亦採用此一技巧,把明軍及黎利軍之間歷時十年的戰事,以文約事豐的方式記述出來。但同時,《平吳大誥》對各場重要戰役記述得十分具體,一一點明日期,既能通報戰況,又營造出捷報頻傳的效果。
  • 注入個人的情感體驗:阮廌參與了黎利的抗明起義,又為黎利代寫《平吳大誥》,他在文中透過帶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帶出其對抗明戰爭的情感體驗。例如文中提到“予奮跡藍山,棲身荒野,念世讎豈可共戴,誓逆賊難與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餘年,嘗膽卧薪者蓋非一日。發憤忘食,每研談韜略之書,即古驗今,細推究興亡之理,圖回之志,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為基礎而下筆,因而讀來真實感人。 [5] 

平吳大誥鑑賞評價

越南後世對《平吳大誥》有相當高的評價。越南歷史學家陳輝燎撰文指出:“明寇的惡劣手段也在《平吳大誥》雄文中得到清算”。 [6]  20世紀70年代,越共學者盛讚該文是越南民族的“第二個獨立宣言”(第一個是《南國山河》) [7]  ,是“一首舉世無雙的英雄歌,是一幅天才的、生動的圖畫,它忠實地描繪出一個正在奮起的、決心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併為我國(指越南)歷史寫下最光輝一頁的英雄民族的形象。這部作品還概括地總結了歷史和人民羣眾的創造力以及在抗戰中得到高度發揚的民族的高貴品質,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獨立自由的意志、英勇不屈的傳統和人道主義的精神。” [8] 
中國,《平吳大誥》曾遭到批評。由於其中大肆羞辱明朝,甚至對明宣宗進行人身攻擊(如“宣德狡童”之語),故曾有明朝人批道:“作此文者,子孫必不全!”後來阮廌果然因阮氏路事件而被滅三族 [9]  清人徐延旭在其著作《越南輯略》裏提到黎利勢力建政後“於其國作《平吳大誥》,宣示其民,語尤悖逆”。 [10]  到現代,學術界出現肯定《平吳大誥》重要性的論調,例如學者鬱龍餘孟昭毅等的《東方文學史》中,提到該文的意義:“《平吳大誥》是他(阮廌)代表黎利寫的佈告越南全國百姓的開國文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被譽為‘千古雄文’”。 [11] 

平吳大誥關於“吳”

《平吳大誥》之“吳”字,是越南當時對明朝的稱呼。可能是因為明成祖佔領越南時都城在金陵南京),屬於吳地,因此越南人當時也稱明朝為吳國吳朝。此外關於這個稱謂的解釋主要還有兩種。
一種説法是源於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其“吳王”之名就遠播越南。越南阮朝末期(法屬末期)的學者蓮江撰文指出:“今説到吳,我們應該不會忘記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六年前自稱為吳王一事。剛開始吳王從南方出發,佔領定遠滁州、淮南、浙東、江西,之後消滅元朝。我越皇帝得知吳王打敗了元軍、一統江山,感到十分佩服。以後就算朱元璋改國號為‘明’,但由於叫得順,越南人也不想再換了。四十年後明軍又來侵略我國,黎利那時起兵,誰都想打敗‘吳軍’、殺死‘吳賊’。” [12]  但這種説法屬於揣測,並無史料支撐。
一種説法是越南將中國的第一人稱“吾”訓為“吳”(越南語:Ngô)字,用來指代中國人。雖然現在北京話已經不這麼念,但廣東話仍然是Ngo。這也是一種揣測。
此外還有延續春秋時代越國吳國的仇恨的説法,但很少被接受。
時至今日,“吳”作為對中國人的一種稱呼,仍然殘存於越南語中。越南民間有一句俗話“吳賊不如小姑子”(Giặc bên Ngô không bằng bà cô bên chồng,形容丈夫妹妹的狠毒)就是其中一個。
參考資料
  • 1.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1993年:第183—185頁
  • 2.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68,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條。
  • 3.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第546頁
  • 4.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著, 北京大學東語系越南語教研室譯. 《越南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93頁
  • 5.    王曉平.《亞洲漢文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103頁
  • 6.    Trần Huy Liệu(陳輝燎), Sự nghiệp hiện nay và truyền thống cổ đại(《現今的事業和古代的傳統》), Nghiên cứu Lịch sử(《歷史研究》), số 86, tháng 5, năm 1966.
  • 7.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著, 北京大學東語系越南語教研室譯.《越南歷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第296頁
  • 8.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著, 北京大學東語系越南語教研室譯 .《越南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02頁
  • 9.    無名氏《南天珍異集》卷一:“平吳大誥文有云:‘遂令宣德狡童,黷兵無厭’,明人批雲:‘作此文者,子孫必不全!’其後因氏路染禍,人以為驗。”
  • 10.    徐延旭《越南輯略·世系沿革》,清光緒三年(1877年)刻本,第12頁。
  • 11.    鬱龍餘、孟昭毅.《東方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40頁
  • 12.    Liên Giang(蓮江), biện chính hai tiếng Thằng Ngô(《辯證“吳”的概念》), Tri tân tạp chí(《知新雜誌》), tháng 7, năm 1941.
  • 13.    陸凌霄.《越南漢文歷史小説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12頁
  • 14.    《平吳大誥》見於《大越史記全書》、《抑齋集》、《皇越文選》等文獻中,各版本所錄文字有細微出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