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鬱龍餘

鎖定
鬱龍餘(1946年4月3日—),男,上海人。中國印度文學、中印文化關係研究專家。 [1] 
196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學習,1970年3月畢業後留校教授印地語。1983年晉升講師。1984年調入深圳大學中文系至今,教授東方文學、中印詩學比較、印度文化史。1991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晉升教授。 [3] 
歷任深圳大學國際文化系副系主任,深圳大學中國文化與傳播系主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大學留學生教學部主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深圳大學留學生教學部顧問,深圳大學旅遊科學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文藝學碩士點(省重點扶持學科)教授。 [3] 
現任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顧問,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3] 
中文名
鬱龍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6年4月3日 [3]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
出生地
上海
性    別

鬱龍餘人物經歷

鬱龍餘 鬱龍餘
1946年4月3日出生於上海市。 [3]  1965年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師從季羨林金克木劉安武諸師,學習印度語言文學。
1970年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升講師。
1984年調入深圳大學中文系,1991年升副教授,1996年升教授。
歷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學院院長暨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留學生教學部主任,留學生教學部和師範學院顧問。2005至今,任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鬱龍餘社會職務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

鬱龍餘人物軼事

鬱龍餘師從季羨林金克木等名師

鬱龍餘 鬱龍餘
1965年,來自上海浦東農村的鬱龍餘,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師從北大季羨林、金克木、劉安武金鼎漢等印度學名師。1970年,他畢業留校任教,教授印地語。1984年初的一個晚上,他從深圳大學中文系張衞東老師口中得知,深大剛剛成立,急需人才。於是,他的人生道路,就從北大轉向了深大。
那時,深大成立一年,中文系也才成立。初來乍到的鬱龍餘充滿激情和朝氣,一心想為剛剛成立的中文系出一把力。於是,他從一名印地語教師,改行為中文系教師,講授《中西文化比較》、《中外文化交流史》、《東方文學》等課程。此外,他還做起了行政工作,為深大四處延攬人才,並先後擔任過中文系(國際文化系)副主任、中國文化與傳播系主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以及留學生教學部主任等職。 [2] 

鬱龍餘創立南中國的印度研究中心

鬱龍餘 鬱龍餘
一般人看來,鬱龍餘離開了北大東語系,似乎已與印度學漸行漸遠了,事實並非如此。鬱龍餘開設的《東方文學》是他的品牌課,其中就包涵了印度文學的內容。為此,他還與天津師範大學孟昭毅教授一同主編了《東方文學史》教材,該書也成為全國同類著作中的暢銷書。之後,鬱龍餘佳作頻出,先後編著出版了《中印文學關係源流》、《中國印度文學比較》、《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論文選》、《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印度詩學比較》等20多部著作,在國內外期刊、媒體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印度語譯著30萬字。2005年4月,時任總理温家寶訪印前調閲了他的《梵典與華章》,並將此書作為禮品贈送印度各界朋友,反響熱烈。2010年7月,時任印度總統的普拉蒂巴・帕蒂爾女士得知他即將與董友忱教授一起組織出版《泰戈爾作品鑑賞辭典》與《泰戈爾作品全集》,便欣然給他發來賀辭,表示嘉勉。
2005年7月,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鬱龍餘任研究中心主任。這是深大印度學研究邁入正軌的標誌性一步。2011年12月,印度研究中心被確認為“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印度學研究也受到了深大學生們的歡迎,鬱龍餘指導培養的13位碩士生中就有7位考取了北京大學印度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如今,他們在全國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任職,深大印度學開始在祖國大江南北開花結果。
鬱龍餘認為,深圳大學印度學是北京大學印度學的南方分櫱,由此形成了印度學南北呼應的良好格局。正是他30年來的堅持,深圳成為了中國印度學文化研究的重鎮。 [2] 

鬱龍餘架起中印文化交流橋樑

2008年11月,鬱龍餘主持籌建的深圳大學譚雲山中印友誼館正式開館。時任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徐悲鴻之子徐慶平等,紛紛致電、題贈,以表祝賀。
鬱龍餘 鬱龍餘
友誼館的建立,被印度媒體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事件”。深圳大學成為了中印學術與文化交流、中印友誼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接待了眾多印度著名學者、政要和各界人士,主辦了系列重要學術會議及文化活動,如1996年第13屆《羅摩衍那》國際大會、2006年印度文化節、2007年中國南亞學會年會、2011年泰戈爾繪畫作品展、2012年第四屆中國―南亞國際文化論壇、2014年中國印度關係與世界新格局學術研討會等。
在鬱龍餘的力促下,深圳大學加強與國內外學術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與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ICCR)、尼赫魯大學、孟買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和杭州佛學院等簽署了合作協議。2011年2月,他應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的邀請訪問印度,在尼赫魯大學、德里大學、索菲亞女子學院、孟買大學、印度學術研究院、捷台伍坡大學、印度泰戈爾大學、加爾各答大學、泰戈爾國際大學等院校發表演講。他時而還用標準流利的印地語做演講,贏得了印度學者和青年學子們的熱烈掌聲。 [2] 

鬱龍餘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印度文學和文化、中印文學、中印詩學比較研究。

鬱龍餘主要著作

鬱龍餘代表性論著

發表《中印味論詩學比較》等論文70多篇,譯著35萬字,主編《東方文學史》(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著《中印文學關係源流》(湖南文藝出版社,中華書局)、《中西文化異同論》(中華書局)、《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論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專著《中國印度文學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崑崙出版社)。

鬱龍餘重點項目

曾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外文學發展比較史》(96AZW015,本人完成6.5萬字)、國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規劃博士點項目《泰戈爾及其作品研究》(96JBY750.47-99001,本人完成13萬字)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規劃項目《中國印度詩學比較》(01JA750.47-99010)。

鬱龍餘學術成果

《中印文學關係源流》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中西文化異同論》 (三聯書店,1989年版);
《中國印度文學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東方文學史》(新版合訂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崑崙出版社,2006年版);
《印度文化論》(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 2008年版);
《譚雲山》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天竺紀行》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鬱龍餘獲獎記錄

1992年獲深圳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年獲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獎。曾當選"廣東省十大傑出父親"等稱號。2006年獲評中國高校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