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悖逆

鎖定
悖逆(bèi n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為違背正道,出自《禮記·祭義》。 [1] 
中文名
悖逆
拼    音
bèi nì
釋    義
違背正道
出    處
《禮記·祭義》

目錄

悖逆釋義

1、違背正道。2、違反正道、犯上作亂。 [1] 

悖逆出處

《禮記·祭義》

悖逆例句

1、違逆;忤逆。
《禮記·祭義》:“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
《晉書·閻纘傳》:“今 遹 無狀,言語悖逆。”
《新唐書·宦者傳下·韓全誨》:“ 全忠 雖外示順,終悖逆,皆不可倚。”
《大明熹宗哲皇帝寶訓卷之四·安屬國》:“天啓三年十二月(初八)癸巳,禮部尚書林堯俞等言朝鮮廢立之事,……臣部據閏十月內登萊撫臣(袁可立)揭送彼國公結十二通,十一月內毛帥呈送彼國公揭十二通,自宗室以至八道臣民合詞一口,皆稱暉為悖逆,倧為恭順,人情如此。”
明·朱鼎 《玉鏡台記·聞雞起舞》:“非惟不能為國分憂,且有悖逆之語。”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七回:良臣良佐,忽為悖逆之人。 [3] 
2、抗命叛亂。
《後漢書·班超傳》:“而 焉耆 王 舜 、 舜 子 忠 獨謀悖逆,恃其險隘,覆沒都護。”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 漢景帝 時,七國悖逆。”
沙汀《還鄉記》十:“而他這個跡近悖逆的行動,立刻把保長點燃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