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嶽慶平

鎖定
嶽慶平,男,山東榮成大岳家村人,1953年8月1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69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獲山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學位,198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95年8月晉升教授,1998年4月任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嶽慶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3年8月1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出生地
山東省青島市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嶽慶平簡介

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統戰部機關黨委常委,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代表(連續兩屆,每屆五年)。兼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和高級職稱評委,項羽文化研究會會長,岳飛文化研究會會長,東吳書院名譽院長,中國農民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副秘書長,《社史研究通訊》主編,《項羽文化》編委會主任,《徐福文化交流》副主編,《文史知識》編委等。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學術諮詢委員,《文史》編委,北京大學工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分房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北京大學人才研究中心主任,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主任等。
2011年2月27日至4月29日,在中共中央黨校首期社會管理創新正司廳長級研究專題班脱產學習,任書記兼班長。

嶽慶平工作履歷

1995年8月-今,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98年4月-今,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
2009年12月-今,中共中央統戰部機關黨委常委
2009年3月-2013年8月,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主任
2003年6月-2013年8月,九三學社中央機關中共書記
2003年5月-2009年2月,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9月-2009年11月,中共中央統戰部機關黨委委員
2003年12月-2007年5月,北京大學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6月-2004年2月,北京大學發展規劃部部長
1997年12月-1999年5月,北京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
1995年10月-2000年3月,北京大學工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分房審議委員會主任
1994年5月-2000年12月,北京大學歷史系黨委委員、工會主席
1990年8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87年8月-1990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
1985年8月-1987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

嶽慶平教育經歷

1982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78年9月-1982年7月,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69年8月-1978年7月,山東榮成縣插隊

嶽慶平學術成果

嶽慶平論文

《從歷史看官德修養》,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委中心組學習》2016年第1期 [1] 
《岳飛文化研究會元旦獻詞》,《精忠門第網》2015年12月31日 [2] 
《八台齊聚七仙嶺,羣賢畢至論國學》,《問道七仙嶺》2015年10月15日 [3] 
《從堯文化與中國夢看天人和合與城鄉均衡》,《人民論壇網》2015年10月12日 [4] 
《治史需要多重證據》,《北京日報 》2015年7月6日 [5] 
《岳飛文化研究會成立一週年回顧》,《精忠門第網》2015年6月13日 [6] 
《從新生活運動看民德之殤》,《愛思想網》2015年5月29日 [7] 
《新生活運動失敗原因之分析》,《團結報》2015年4月30日 [8] 
《依法治國與信用建設》,2015年4月18日在”中國信用高峯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9] 
《抗戰勝利後的中間道路思想》,《民主與科學》2014年第5期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克環境污染和人心污染》,《民主與科學》2013年第6期
《碰撞與交融:戰國秦漢時期的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評述,《內蒙古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漫談大學之道與北大精神》,光明網人物訪談《師説新語》2013年第17期
《凝聚價值共識推進改革》,《社會科學報》2013年7月11日
《關於口述史的五個問題》,《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改革進程中的價值共識》,2013年4月27日在”中國信用高峯論壇“上的主題演講,被十幾家網站轉載
《春秋勃興讀書風》,《人民日報》2013年4月23日
《項羽及其精神》,《文史知識》2013年第4期
《從周培源看愛國民主科學》,《民主與科學》2013年第2期
《加速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當前唯一出路》,《民主與科學》2012年第6期
《政治熱情的審視與反思》,《民主與科學》2012年第5期
《社會管理創新的政策性思考》,《海淀政協》2012年第5期
《警惕知識青年政治離心傾向》,《人民論壇》2012年第24期
《社會組織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調研參考》2012年4月第6期
《社會達成共識的歷史審視》,《人民論壇》2012年第10期
《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任重道遠》,《民主與科學》2012年第2期
《關於口述史的五個問題》,《社史研究通訊》(內部刊物)2012年第1期
《改革與革命:辛亥啓示錄》,《人民論壇》2011年第31期
《評<萬水朝東——中國政黨制度全景>》,《人民政協報》2011年9月5日
《民主黨派政治資源合理配置的兩個問題》,2011年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黨制度
理論年會論文
《關於治史的六點體會》,《社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
《拜讀<褚輔成慧僧先生年譜長編>的思考》,《社史研究通訊》2011年第1期
《抽象學理與具體建議》,《民主與科學》2010年第6期
《西楚的歷史沿革》,《湖湘論壇》2010年第5期
《在當選項羽文化研究會會長時的講話》,《項羽文化》2010年創刊號
《社史人物與核心價值觀》,《社史研究通訊》2010年第2期
《北大何以為北大》,《教育週刊》2010年第2期
《九三學社歷史人物與核心價值觀》,《諍友》2010年第2期
《中國政黨制度理論研究的“兩個堅持”與“兩個突破”》,2010年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黨制度理論年會論文
《九三學社傳統的表述及其演變》,《社史研究通訊》2010年第1期
《從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高度審視和重視生態危機隱患》,《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4期
《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很不夠》,《北京日報》2009年7月6日
《要重視創建新文化系統》,《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3期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文史知識》2009年第2期
《弘揚民主科學精神,清除封建殘餘影響》,《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1期
《對<大秦帝國>熱銷和熱議的反思》,《人民政協報》2009年1月5日第10版《學術家園》
《災後重建要重視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中國扶貧》2008年第14期
《西漢文景時期的分國與削藩》,見《安作璋先生史學研究六十週年紀念文集》, 齊魯書社2007年11月
《我心中永遠的精神豐碑—深切緬懷王選老師》,見中共中央統戰部主編《知識分子的榜樣—王選》,
學苑出版社2007年6月
《〈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評述》,《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漢代家庭、家族與政治》,見《三校教師文史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灣萬能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2006年7月
《孫子兵法少年普及版》點評,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重視人文學者在重大決策落實上的話語權》,《羣言》2006年第3期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人民政協報》2006年3月2日B5版《春秋週刊》
《走馬樓吳簡鄉丘關係初探》(合寫,第二作者),《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5期
《北京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的歷史課程設計》,《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年7月
《堅持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羣言》2005年第6期
《以人為本若干問題的審視與思考》,《民主與科學》2004年第3期
《中華文明的傳播及對世界的貢獻和影響》(合寫,第一作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共產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簡論京師大學堂的國際交流》(合寫,第一作者),“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2004年
《教育創新與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合寫,第二作者),《謀劃發展規劃未來》,
《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探索》,《團結報》2003年11月8日第二版
《西漢縣令長初探》(合寫,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關於北京大學定位的思考》(合寫,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國古籍整理出版的回顧與展望》(合寫,第二作者),《“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3年7月
《簡析虞詡及其時代》(合寫,第一作者),《北大史學》2002年第2期
《深化徐福研究,弘揚徐福精神》,《徐福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北京大學校園規劃與事業發展》,《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2年5月
《大學校園規劃與學科規劃、事業規劃的關係及其相關思考》,《高等教育論壇》2002年第1期
《中國傳統家庭與社會現代化》“儒家文化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年
《試評王莽改制》,《安作璋先生從教50週年紀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1年
《漢簡〈奏讞書〉中所見的古代城市》(合寫,第一作者),“百年來簡帛研究”
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年
《從尹灣漢簡看秦漢鄉亭制度諸問題》(合寫,第一作者),《文史》第54輯,2001年
《漢代家庭與家族倫理》,《中國秦漢史論叢》第8輯,2000年
《漢代嶺南農業發展的地域差異》,《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
《堅持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大學》,1999年大學發展與建設研討會論文
《五四運動與創新精神》,《光明日報》1999年5月4日
《中國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遷》,收入《中國兒童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德國柏林自由大學1998年
《從近代婚姻家庭的轉型看婦女地位的變遷》,收入《近現代社會轉型期與中韓婦女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1997年7月
《懸棺葬探秘》,收入《中華文化講座叢書》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孝與現代化》,收入《第四屆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國的官僚文化與家族政治》,1994年中日韓三國官僚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
《近代以來傳統家庭的社會變遷》,收入《中國歷史社會發展探奧》(第四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秘密社會組織》,收入《中國文化精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4月
《家庭與宗族》,收入《中國文化精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4月
《傳統家庭道德與青少年教育》,收入《東方倫理道德與青少年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
《傳統家庭與現代化》,收入《第四屆中國家庭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家族文化與現代化》,《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6期
《傳統道德與現代文明》,《羣言》1994年第7期
《傳統家庭倫理的批判》,《家庭》1994年第7期
《傳統家庭倫理的繼承》,《家庭》1994年第6期
《<史記·六國年表>“取南方越地”考釋》,《史學月刊》1994年第5期
《韓國社會與文化一瞥》,《羣言》1994年第5期
《近代婚姻家庭的變遷》,《文史知識》1994年第5期
《中國近年來的社會史研究》,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中國與婦女》1994年第2期
《傳統家庭倫理與家庭教育》,《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1期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宏觀審視》,《中國歷史學年鑑》1994年
《西漢景武時期的削藩及其後果》,《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6期
《中國家族制度的系統研究》,《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努力拓展社會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1期
《徐福東渡》,收入《中華文化講座叢書》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我看中國的家與國》,《北京日報》1990年12月11日
《漢高帝分封同姓王辨析》,《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
《<史記>標點商榷一則》,《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3期
《注重歷史教育,增強愛國意識》,《光明日報》1990年5月20日
《社會史研究中的擴大視野》,《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社會史研究中的學科整合》,《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5期
《子女告發父母而被處死並非始於漢武帝時期》,《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
《西漢削藩的兩個問題》,《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漢代的商人地主》,《平準學刊》第4輯下冊,1989年
《<漢書·賈誼傳>一段文字考釋》,《文史》第33輯,1988年
《正確估價研究生的思想狀況,認真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工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22期,1988年
《董仲舒生年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1期
《開放:歷史作出的結論》,《北京週報》1987年9月28日
《秦於始皇三十三年始築長城考》,《中國秦漢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造陽考》,《中國秦漢史研究》1987年第1期
《自然科學方法與歷史研究》,《史學情報》1987年第2期
《<史記>、<漢書>點校異議》,《中國歷史文獻研究》第2輯,1987年
《漢武帝算緡考略》,《歷史教學》1987年第6期
《東漢在政治上對宗室的限制與利用》,《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史記>標點勘誤一例》,《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2期
《論漢武帝伐大宛的原因及其目的》,《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1期
《“範睢”為“范雎”之誤》,《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4期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討論綜述》,《自修大學》1986年第9期
《董仲舒對策年代辨》,《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荊軻並非“壯士”》,《河北學刊》1986年第3期
《<史記>校勘一例》,《安徽史學》1986年第2期
《<漢書>中曹壽即曹時》,《松遼學刊》1986年第1期
《<後漢書>標點商榷一例》,《松遼學刊》1986年第1期
《秦代列侯無封邑辨》,《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6期
《主父偃獻策推恩後“王子畢侯”質疑》,《齊魯學刊》1985年第5期
《漢代“賦額”試探》,《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4期
《<漢書>勘誤兩則》,《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3期
《主父偃獻策推恩與漢武帝下推恩令應為元朔二年辨》,《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北魏都城洛陽》,《自修大學》1984年第6期
《漢代首任西域都護──鄭吉》,《中學歷史》1984年第3期
《曹魏屯田始末》,《自修大學》1984年第3期
《班氏三兄妹》,《自修大學》1984年第1期
《春秋時期各國改革》,《自修大學》1983年第3期

嶽慶平著作與教材

《共產黨員人生講堂· 職業道德課》,吉林出版集團2013年7月
《中華文化通志·婚姻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歷史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2月
《世界古代後期政治史》(合著,第一作者),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11月
《世界古代後期軍事史》(合著,第一作者),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11月
《世界古代後期習俗史》(合著,第一作者),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秦漢藝術史》(合著,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中國秦漢習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中國民國習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中國的家與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
《家國結構與中國人》,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9月
《中國人的家國觀》,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嶽慶平編著

《中國大通史·秦漢卷》(主編),學苑出版社(待出版)
徐福辭典》(主編),中華書局2015年10月 [10] 
項羽研究》(主編),鳳凰出版社2011年5月
《2009年考研歷史學備考核心課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2008年考研歷史學備考核心課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中國宮廷文化大辭典》(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
《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國風雲人物通覽·秦漢卷》(主編),武漢出版社1997年7月
《世界全史·古代卷》(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全史·秦漢卷》(主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中國宮廷知識叢書》(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自1992年5月陸續出版
《中國宮廷知識詞典》(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年11月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大辭典》(常務副主編),(陳雲、薄一波、宋任窮等領導為本書題詞),長春出版社1991年7月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著作大辭典》(常務副主編),(江澤民主席為本書題寫書名),
《圖説二十四史》(副主編),現代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白話精華二十四史》(副主編),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社會歷史》(副主編),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8月
世界文明百科全書》(副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
《中華民國知識詞典》(副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10月
孔學知識詞典》(副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年7月
四庫全書》(宣紙線裝文淵閣本)學術委員會委員,鷺江出版社2004年12月
北京大學年鑑》(1999年至2003年共5年,編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至2004年
《中華儒學通典》(編委),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8月
資治通鑑精華》(特約審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12月
參加編寫《中華文明史》、《新編千家詩》等著作10餘種

嶽慶平成就及榮譽

為百歲父親祝壽(2011年)
為百歲父親祝壽(2011年)(19張)
1985年以來已在北京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10餘門課程。1994—1995年以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院客座教授的身份,在該校分兩學期開設“中國社會史研究”和“中國家庭與婚姻史”兩門課。1998年以韓國高麗大學客座教授的身份,在該校開設“東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史研究”和“歷史專題”三門課。1999年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在該所進行學術研究和舉辦學術講座。
共指導訪問學者10餘名,博士後3名,博士生17名,碩士生11名,本科生論文30餘名。其中指導張繼海的博士學位論文《漢代城市社會研究》,評為北京大學2004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全國2004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指導凌文超的博士學位論文《考信於簿:走馬樓吳簡採集簿書復原整理與研究》,評為北京大學2011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主要從事歷史學、傳統文化、社會治理、政黨制度和高等教育的研究,單獨承擔過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青年社會科學傑出人才(又稱“百人工程”)。中共北京市委刊物《前線》1999年第4期和北京大學出版的《金鳳折桂人》一書,曾刊登專文介紹其學術成就。已出版《中國的家與國》、《家國結構與中國人》、《中國人的家國觀》、《中國秦漢習俗史》、《中國秦漢藝術史》、《中國民國習俗史》、《世界古代後期政治史》、《世界古代後期軍事史》、《世界古代後期習俗史》、《中華文化通志·婚姻志》、《漢代家庭與家族》、《家庭變遷》、《歷史讀本》等著作,發表論文130餘篇,主編辭書、叢書多部。
其中擔任常務副主編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著作大辭典》,由江澤民主席題寫書名。也是擔任常務副主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大辭典》,由陳雲、薄一波、宋任窮等領導題詞。參與撰寫的《中華文化通志》,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參與撰寫的《中華文明史》,2008年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2003年以來連續被評為中共中央統戰部優秀黨務工作者或優秀共產黨員。還獲得其他各類獎勵20餘次。
長期從事高層次的政策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了大量重要政策和文件、重要講話和文章、重點課題和調研報告的研究和撰寫工作,如《江澤民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共十七大報告》、國務院近10年《政府工作報告》、《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規劃》、《高校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美國一流大學調研報告》、《歐洲一流大學調研報告》、《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以及《九三學社九大報告》、《九三學社十大報告》、九三學社中央近10年全會報告、中央高層政治協商文稿、九三學社中央主席講話等。
曾赴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匈牙利、梵蒂岡、摩納哥希臘瑞士荷蘭比利時捷克瑞典丹麥挪威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朝鮮、越南、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活動或訪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