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羨林

(國際東方學大師)

鎖定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民盟盟員、中共黨員 [37]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1-2]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閲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1]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3] 
中文名
季羨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臨清 [37]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
主要成就
被譽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出生地
山東省聊城市臨清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牛棚雜憶》等
希逋
又    字
齊奘

季羨林人物生平

季羨林學習經歷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季羨林校園照片
季羨林校園照片(2張)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説,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週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季羨林老年
季羨林老年(2張)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4] 

季羨林工作經歷

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5]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敍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1979年,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
1980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季羨林出版書目
季羨林出版書目(14張)
198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兼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1985年,任中國作家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90年,任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5]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3] 

季羨林人物生活

季羨林家庭情況

季羨林親人
季羨林親人(2張)
長輩:季羨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1935年 [30]  ,季羨林在經濟瀕於破產時獲得一個到德國去留學的機會。他離開的十一年當中,季羨林的嬸母苦苦掙扎,擺過小攤,賣過破爛,勉強維持着一家人的生計。季羨林他嬸母出身中醫世家,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絃。
妻子: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
兒子: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季羨林要求作為兒子的季承出2萬,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季羨林此時便揚言要與之斷絕關係。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係一向冷淡。 [32] 

季羨林恩師朋友

季羨林與臧克家
季羨林與臧克家(2張)
幼時隨馬景恭識字,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魯迅的朋友,還是著名翻譯家。季羨林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季羨林畢生難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國立編譯館去看望老同學李長之,恰好季羨林在,在這裏臧克家第一次見到季羨林。1949年春,臧克家從香港來到北平,和季羨林重又相見。20世紀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羨林入黨。1978年前後,臧克家見到季羨林,見季羨林頭髮半白;1980年再次會面,已滿頭白雪。於是臧克家頓生感慨,隨即賦詩一首,贈給季羨林:年年各自奔長途,把手欣逢驚與呼!樸素衣裳常在眼,遍尋黑髮一根無。 [6] 

季羨林文化成果

季羨林學術著作

著作
年份
備註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
1941年
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
《〈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
1943年
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
1944年
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
1957年

《印度簡史》
1957年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
1985年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1985年
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瞭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
《大唐西域記校注》
1985年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1985年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
1985年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1997年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

《東方文學史》
——

《東方文化研究》
——

《禪與東方文化》
——

《東西文化議論集》
——

《世界文化史知識》
——

季羨林翻譯作品

季羨林先生精通12國語言: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
年份
名稱
原著作者
出版社
備註
參考資料
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説集
作家出版社
德譯中;小説集
[7] 
1956.06
沙恭達羅
【印】迦梨陀娑
人民文學出版社
梵譯中;劇本
[7] 
1959
【印】佚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古印度寓言故事集
[7] 
1962
【印】迦梨陀娑
人民文學出版社
梵譯中;劇本
[7] 
1980
羅摩衍那(一):童年篇
[印]蟻垤
人民文學出版社
《羅摩衍那》系列,共7卷
[7] 
1981
羅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
羅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
羅摩衍那(四):猴國篇
1983
羅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
羅摩衍那(六):戰鬥篇
1984
羅摩衍那(七):後篇
注:書籍多次出版,僅列出第一版出版時間。

季羨林散文隨筆

《萬泉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
《人生絮語》
[8] 

收入教科書的文章
文章名
收錄於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25課,德國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
夾竹桃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9課
《夾竹桃》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3課
上海九年義務制教育九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八課
《成功》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9課
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永久的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二課
《忘》
2014泉州市語文中考記敍文閲讀
部編人教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課

季羨林研究成果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季羨林的研究領域8個方面:
研究領域
學術成果(代表)
備註
印度古代語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
《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
開拓印度古代語言研究領域
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國內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
吐火羅語研究
《〈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
《彌勒會見記》
《校注前言》
糖史
——
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研究
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
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貢獻
東方文化研究
歷時15年
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
叢書的總編纂
散文創作
——
[10] 

季羨林所獲榮譽

年份
獲獎情況
1986年
論文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9年
“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7年
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
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
《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1999年
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2000年
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
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11] 
2006年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0年
獲第六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季羨林名人軼事

季羨林名聲大振

1947年夏天,季羨林回到第二故鄉——濟南 [12]  。季羨林在濟南走親訪友,應酬頗多,驚動了王耀武 [12]  。他派人請季羨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歡迎他回山東工作 [12]  。王耀武還派人給季家送來了麪粉、白糖等禮品,他的車隊驚動了二里長的佛山街,從此季家名聲大振。

季羨林回鄉祝壽

1997年10月10日,季羨林在北大校園散步 1997年10月10日,季羨林在北大校園散步
每逢季羨林的生日這一天(8月6日),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各級領導,甚至外國大使,都會向他祝壽。2001年8月,聊城和臨清市的市政領導邀請季羨林回故鄉,慶祝季羨林的九十歲生日,在祝壽大會後,季羨林在寫《故鄉行》一文時,卻寫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這裏順便説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從舊曆摺合成公曆是八月二日。" [13] 

季羨林德國情緣

在季羨林留學德國期間,他通過好友田德望認識了街坊邁耶一家。
季老在《留德十年》談到的德國戀人伊姆加德 季老在《留德十年》談到的德國戀人伊姆加德
他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論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給教授看。可是他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願意幫助季羨林打字。他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常去她家打字。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季羨林常到邁耶家做客,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但是,季羨林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自己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儘管那是一次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但是他必須面對這個現實。與伊姆加德戀愛不僅意味着對妻子、兒女的背叛和拋棄,也意味着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然而,放棄這段感情,又會使已經深愛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會遺憾終生。最終,他做出決定,回到中國,不再與其聯絡。 [14] 
1991年,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寫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時,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有讀者讀過《留德十年》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尋找到伊姆加德小姐,發現她終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15]  [31] 

季羨林情繫家鄉

年輕時的季羨林 年輕時的季羨林
季羨林支持聊城大學的發展,曾經幾次來聊城大學,並欣然受聘任名譽校長,與家鄉的這所大學留下了難分難捨之情。
1981年,聊城師範學院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季羨林應邀來學院參加新生開學典禮,舉辦了《從比較文學談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 [16]  併成為聊城大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請的校外兼職教授。1982年10月10日,受聘任該校名譽院長,還熱情洋溢地揮筆寫下了“魯西最高學府,山東璀璨明珠”、“聊城師範學院圖書館”的題詞。1999年建校二十五週年,又應邀題寫了聊師校訓“敬業、博學、求實、創新”,並從北京趕來參加校慶活動。
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學更名後,他又為學校題寫了“聊城大學之成立,誠所謂順乎天理,應乎人情之盛舉。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餘韻普及神州矣。為魯西慶,為山東慶,為祖國慶!”的賀詞。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羨林先生專程到校參加儀式,並帶來了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院病榻上寫的《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的發言》,他代表季羨林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聘書。 [17] 

季羨林人物評價

2008年8月2日温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 2008年8月2日温家寶總理看望季羨林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温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敍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捱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説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温家寶評) [18]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賀劍城評) [19] 
二戰期間滯留中國敵對國的人文學者季羨林肯定也不能僭用“愛國”的稱號,我的這番感慨是因為,季羨林曾在他文章中訴説因盟軍轟炸導致其留學的德國生活十分艱難,那時我不禁想到了張昌紹等戰爭中回國的學者。那些戰爭期間回到苦難深重的中國的,才是“愛國科學家”。饒毅評) [20] 

季羨林人物緬懷

中央領導對季羨林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季羨林追悼會 季羨林追悼會
胡錦濤、温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回良玉、劉淇、劉延東、李源潮、張德江、李瑞環、李嵐清、陳至立、馬凱、孟建柱等中央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通過北京大學轉達對季羨林先生辭世的深切哀悼,並委託北京大學向季老親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
同為國學大師的饒宗頤還寫了一首悼念季羨林先生的輓詩。
骨灰安葬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羨林的骨灰在他的家鄉—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安葬。至此,季羨林先生實現了生前遺願—回到“母親身邊”。季羨林先生生前遺願將骨灰分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還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為季老生前跟好友約好要安葬在一起,“談一談生前不能談的問題”;而另外一部分,則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帶回老家山東臨清,與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21] 
家鄉追思
2014年7月10日上午,季羨林親友齊聚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季羨林憩園,舉行季羨林先生逝世五週年追思會。7月11日是季羨林先生逝世五週年紀念日,臨清市提前一天舉行了紀念季羨林先生的系列活動,在季羨林憩園的追思會是其中一項。臨清市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季承、錢文忠、卞毓方、李小軍等向季羨林先生敬獻了花籃。
追思會後,臨清市還在張彥青藝術館舉行了“追憶大師風範”紀念季羨林先生逝世五週年書畫展,在臨清賓館舉行了紀念季羨林先生座談會。 [22] 

季羨林世人緬懷

  • 憩園
“南饒北季”在北京會面(2008年) “南饒北季”在北京會面(2008年)
季羨林憩園佔地2387平方米,其匾額和“集羣賢大成學貫中外,承歷代師表德合古今”對聯均由歐陽中石撰書。憩園包括荷塘區、廣場區、微地形綠化區。
季羨林一生喜愛荷花,故在憩園內設立兩個荷塘,廣場區塑有季羨林漢白玉雕像、清塘荷韻碑和題字碑。季羨林生前每次回到故鄉,都要到這裏祭奠先輩。
  • 季羨林紀念園
2012年8月2日上午,由季羨林基金會、泰山名人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紀念園落成暨銅像揭幕儀式在山東省泰安市隆重舉行。 [23]  季羨林銅像選取他在未名湖畔的身姿,讓其坐在泰山望海石之上,面朝東方,是為了表現他的精神如山似海,內涵季老與泰山並肩之寓意。

季羨林文化基金

季羨林基金會的前身,是1995年11月由季羨林在北京親自創立的“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金會”。基金會成立以來,對國際學術交流、國內外文化融合以及弘揚民族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季羨林紀念書籍

時間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備註
參考資料
2008-09
《季羨林》
蔣曄,武京予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4] 
2010
作者為季羨林之子
[25] 
2011
《想念季羨林》
張世林主編
新世界出版社
“想念大師叢書”系列之一
[26] 

季羨林熱點事件

季羨林故居被盜

舊照 舊照
2009年,季羨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羨林位於北大朗潤園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冊古書和一些雕塑、文物丟失,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報案,並向北大校方反映情況。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中説,失竊物品價值起碼以百萬計。 [33] 
  • 無罪推定
季羨林 季羨林
季羨林故居盜竊案歷時1年多的偵辦,2年多的庭審,最終於2013年3月2日落下帷幕。該案被告、曾是季羨林秘書李玉潔乾女兒的王如,經審理認定無罪,目前已獲釋。法院認為,王如確是為了“搶救”季羨林故居財產而為,並不符合盜竊罪的條件。 [34] 
2009年,季羨林去世後,財產歸屬紛爭風波乍起。季羨林獨子季承曾表示,季老身後財產都是季家的。季羨林的秘書李玉潔及王如都認為,季老生前立遺囑表示,他的財產都全部捐給北大。 [27] 
2009年12月16日,季羨林在北京大學朗潤園的故居遭到盜竊,室內物品被洗劫一空。當晚,季羨林之子季承向警方報案。同年12月20日,北京警方將嫌疑人王如和方鹹如抓獲,被盜物品全部返還。 [35] 
  • 免於刑責
王如的辯護律師表示,王如的行為屬於擅自轉移暫存在季羨林住所的北大財產的行為,而非盜竊犯罪,應按民事法律關係處理,不應按刑事法律關係追究王如的刑事責任。 [35] 

季羨林遺產之爭

舊照 舊照
媒體報道2012年10月21日,季承(季羨林之子)稱法院在開庭前曾對這起案件的紛爭進行過調解,法庭上北京大學曾提出以金錢補償季承的方式,來化解這起由來已久的糾紛,但隨後又予以否認 [28] 

季羨林更換秘書

據2008年媒體報道,季羨林的老友、新華社記者唐師曾和收藏家張衡披露,季羨林收藏的數十幅名人字畫,從去年開始,分批流向拍賣市場。之後,唐、張兩人先後到醫院探望季羨林後,才得知這些字畫是在季羨林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賣的。季羨林強調:“我並不需要錢,也從沒委託任何人拍賣我收藏的字畫和其他物品”。
藏品事件曝光後,涉嫌盜賣藏品的矛頭指向楊鋭。
張衡2008年11月3日證實説,季羨林曾多次向北大負責人表示,“像我這樣什麼實際工作都沒有的人,有一個所謂秘書是多此一舉,建議取消”。但同時他又寫信向温家寶求助,稱自己現在需要一位助手。“山東大學蔡德貴同志是我多年的老友,他最適合擔任這個工作。”
張衡認為,在這個節骨眼上,北大在未向季羨林有任何交待和徵求任何意見的情況下,擅自更換秘書不是對老人尊重的做法。北京大學黨辦、督察室對此均答覆“不方便就相關事件發佈消息”,而楊鋭本人的手機也一直關機。 [29]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