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學

(文化學科)

鎖定
東方學:研究亞洲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區的歷史經濟語言文學藝術及其他物質、精神文化的綜合性學科
中文名
東方學
外文名
Oriental studies
外文名
Orientalism [1] 
起    源
近代西方

東方學發展史

16至18世紀
東方學產生於近代西方。16 世紀末~18世紀是東方學的醖釀階段。首先是一些歐洲商人、傳教士和其他最初到東方傳教、貿易和探險的人員編寫的關於東方各國的記載。如門多薩關於中國的記載(1858年)、歐利裏阿斯關於波斯的記載(1647年)等。16世紀末的巴黎大學、17世紀牛津大學都開設近東語言課程。牛津大學首任阿拉伯語教授愛德華·波考克(1604年-1691年)著《阿拉伯史綱》,開阿拉伯研究先河。17世紀末歐洲一些大學收集了大量東方典籍文稿,出版了一批根據東方資料編成的系統著作。如戴爾倍羅等人編訂的《東方文庫》等。18世紀東方語言學獲得發展,東方經典的準確譯本出版:加蘭譯《一千零一夜 》 、雷孝思譯《易經》、喬治·賽爾譯《古蘭經》、杜·伯隆譯《阿維斯塔》、哈爾赫德譯《摩奴法典》。英國學者瓊斯開始東方語言的比較研究。西方創辦了一些研究東方語言的專門學校,如維也納東方語言學院、巴黎現代東方語言學校。
19世紀
19世紀是東方學的確立時期。在前一階段東方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東方學研究的眾多方面都有突破和發展。系列考古發現和東方古代銘文的解讀,是東方學確立的基礎之一。格羅特芬德對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譯(1802),羅林遜對亞述巴比倫楔形文字的解讀,高波利翁對埃及象形文字的發現(1822)以及多次對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小亞細亞、印度、中國考古都取得成果。東方語言學發展成熟,大型東方語言辭典、自成系統的語法著作陸續出版。如《英華字典》(6卷)、《梵文字典》(7卷)、《阿英詞典》(8 卷)、《 中俄大辭典 》、《梵文文法》、《漢文典》等。東方歷史研究也是19世紀東方學頗有成就的領域。在蒐集東方史料的基礎上撰寫東方通史著作的學者有羅林遜、敦克爾、勒諾爾曼、馬伯樂等。東方學確立的主要標誌是各國東方學研究組織的建立和國際東方學會議的召開。巴黎的亞洲學會、倫敦的皇家亞洲學會、美國的東方協會、萊比錫德意志東方學會等在19世紀初期相繼成立。1873年世界東方學家代表齊集巴黎舉行第一屆國際東方學會議,以後每隔3~4年召開一次。
20世紀
20 世紀, 東方國家的一批學者加入東方學的研究隊伍,以不同於西方東方學界的民族視野研究東方學,以其材料充實的研究成果而異軍突起。一些研究領域呈現出繁榮局面。如敦煌學研究成為國際性的熱門。漢學中東學、日本學由於 20 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變化,成為顯赫之學。沙畹(1865~1918)的漢學著作、戴密微的敦煌學研究成果、漢密爾頓·吉布的《 阿拉伯文學史 》 、瓦特的《穆罕默德:先知和政治家》、陶德的《拉賈斯坦編年史與文物》、温德尼茨的《印度文學史》、謝爾巴茨基的《印度邏輯》等都是東方學的重要論著。
東方學家的國際性合作研究是 20 世紀東方學的新發展。如《 伊斯蘭百科全書 》 就是西方各國伊斯蘭-阿拉伯學者通力合作的產物。1942年出版了 4 卷本,然後各自根據已取得的學術成果進行專題研究 , 提供基本書目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編寫的 3 卷中大部分詞條是專門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 。1954年又在英、法、德學者的主持下修訂,自1960年陸續出版各卷,彙集了20世紀世界阿拉伯研究的成果。
1993年在香港舉行第34屆東方學國際會議。世界各國的東方學家聚會香港,就中國踏進21世紀的門檻、珠江三角洲;潛力與機會、亞洲科技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東亞公民社會與停滯不前因素、敦煌研究絲綢之路研究、佛教與佛學研究等課題展開深入討論。

東方學內容

東方學實際上是一個學科羣體。從學科領域看,有東方歷史 、東方語言 、東方文學、東方藝術、東方宗教、東方哲學、東方經濟、東方社會等分支學科。從研究區域看,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赫梯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中東學、日本學、蒙古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學科。
中國在同亞非人民長期交往中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記》;杜環出使西亞北非,著有《經行記》。二書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東的重要資料。元代汪大淵兩次遊歷東南亞印度洋各地,著《島夷志略》。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個國家,其隨員馬歡費信鞏珍分別撰寫《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是研究亞非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亞非地區或某一國家的專門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東方學的研究內容由過去的語言、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發展到當代亞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全面研究。敦煌學西藏學的基地在中國,其研究水平處於當代世界的前列。對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國的東方學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以後,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
1956年成立的國際關係研究所設西亞北非組,主要研究當代中東的政治、對外關係社會狀況和經濟等問題。1959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籌建亞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亞非學會。中國亞非學會和亞非研究所合辦《亞非譯叢》等刊物。
1964年北京大學設亞非研究所。80年代以後,有關東方學的各種學會和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北京大學設有東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鮮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關期刊有《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亞·北非》、《日本研究》、《東方叢刊》等。

東方學發展趨勢

東方學的發展趨勢有幾點比較明顯 :
①東、西方學者的真誠合作。
②學術中心的逐漸東移。
③由古代東方文化的研究轉向東方現實問題的研究。
④研究視野的拓展,通過東、西方文明比較研究,豐富、深化東方學的內容。東方學雖然已有 400餘年的歷史,但學科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少統攝各分支學科的宏觀理論研究和把握;學科研究不平衡,明顯重亞洲,輕非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