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密微

鎖定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年9月13日—1979年3月23日),法國漢學家,敦煌學著名學者。戴密微一生所獲榮譽極多,1951年當選金石美文學院院士,後來又獲得了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é de Louvain)名譽博士、意大利羅馬大學(Université de Rome)名譽博士、英國倫敦亞非研究學院(School of African and Oriental Studies)通信院士、英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通信院士、英國科學院 (British Academy) 通信院士、日本東洋文庫名譽院士、日本科學院名譽院士等。
戴密微與沙畹、儒蓮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並稱為“漢學三傑”。
中文名
戴密微
國    籍
瑞士
出生日期
1894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
1979年3月23日
畢業院校
東方語言學院
職    業
文學家、社會學家、漢學家
主要成就
翻譯、出版《中國古典詩選》
出生地
瑞士洛桑
代表作品
《吐蕃僧諍記》
《法國漢學研究史》
《中國史研究動態》

戴密微生平簡介

戴密微 戴密微
戴密微1894年9月13日生於瑞士洛桑,其父在那裏任醫學院教授。1914年從巴黎大學文學系畢業後,便於次年進入巴黎東方語言學院隨從沙畹 (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和烈維(Sylvain Lévi) 學習漢語和梵文,同時學習日文。1919年,畢業於東方語言學院,1920年赴河內法蘭西遠東學院工作。
1921年6月至1922年1月間,戴密微由法蘭西遠東學院派遣赴中國考察,在北京居住了很長時間,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4 -1926年來華,被聘為廈門大學教授,擔任西方哲學、佛教和梵文的教學工作。從1926年至1930年,他以日佛會館寄宿生的身份到達東京,在日本東京法國會館任研究員兼館長。從1931年開始,戴密微先後執掌教席於巴黎東方現代語言學院、巴黎大學 (Sorbonne) 和高等實驗研究學院第4系——歷史語言系。1946年,馬伯樂死於集中營,戴密微繼任法蘭西公學院中國語言文化教授,直至1964年退休。1951年戴密微被選為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的普通院士,於1959年擔任了主席團主席的職務。

戴密微所教學生

自1940年之後,不只是在法國,甚至在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地,研究東方宗教科學的學者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戴密微先生的薰陶。在他在諸多學生中,繼他之後成為法蘭西公學院教授者,便有專門研究印度小乘佛教的安德烈·巴羅(André Bareau,1921—1993年)、漢學家謝和耐 (Jacques Gernet)、專攻日本佛教文化的專家貝爾納·佛蘭格(Bernard Frank)。

戴密微編輯著作

與此同時,他於1956年起兼任《道報》編輯。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翻譯、編輯、出版了《中國古典詩選》。1973年,在法國科研中心支持下,着手建立了專門研究敦煌手稿小組,直至1979年3月23日在法國逝世為止。

戴密微掌握語言

自從戴密微在河內發表第一部論著,直至他1978年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將近六十年的生涯中,其著作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其學問難以逾越。他幾乎學了並能夠熟練運用與漢學有關的一切語言:漢文、越南文、日文、梵文、藏文、俄文以及其他歐洲語言。

戴密微治學態度

戴密微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興趣廣泛,在中國哲學,尤其是佛教、道教、敦煌學、語言學、中國古典文學等方面都有傑出成就,並因此在漢學界享有盛譽。他從研究敦煌經卷始,繼之及於禪宗、禪意詩、文人詩。尤其是評介中國古典詩歌深入細緻,推動了法國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著述極為豐富, 專著、論文及書評約300餘種。
此外,他還發表了許多有關法國漢學史方面的文章,總結法國漢學發展的經驗和成果:如《法國漢學研究史簡述》、《亨利·馬伯樂》、(亨利·馬伯樂與漢學的未來》等。正如日本的漢學家福井康順所指出的,由於學識、智慧和非凡的工作能力,戴密微所涉及到的漢學研究已不是某幾個領域,而是“整個中國的研究”。

戴密微中國佛教的研究

戴密微研究歷程

戴密微的中國哲學研究,以中國佛教研究成績最為卓著,也最為重要,可以説貫穿他的整個漢學研究,併成為他的整個漢學研究的靈魂。早在留居日本時,他就擔任過根據漢、日文資料編寫的大型佛教百科全書《法寶義林》的主編,並於1929—1931年間出版了前三冊。

戴密微發表作品

戴密微一生在佛教研究方面留下不少名作。他在《法寶義林》(1929年出版第一冊)中發表的大量文章和條目都是佳作,特別是有關以佛教音樂“梵唱”以及有關“病”一詞為主題的兩文,更為名噪一時。他早期的博士論文《那先比丘經漢譯本研究》(《那先比丘經》又名《彌爛陀王問經》(1924年出版漢譯本),即梵文(Milindapa&ntilde;hā。——譯者),在該經的漢文本及其巴利文本之間作了比較研究,可以説是繼承了沙畹與烈維之遺風。《<;大乘起信論>;真偽考》(1929年)一文,則顯示了他有關漢文經典的博大精深知識。戴先生在從事瑜伽師地論、阿毗達摩論等方面的哲學研究時,也下過很大的功夫。這些著作奠定了戴密微在他長期從事的佛教研究領域中的特殊地位,更確切地,是在佛教漢文資料領域內的地位。
他真正的專長主要是中國佛教,即禪宗佛教。1952年,他研究了敦煌寫本中有關吐蕃禪宗文書,由此而出版了《吐蕃僧諍記》一書,成為研究中世紀印度、吐蕃和中國中原佛學學者們的必讀著作。他在名著《吐蕃僧諍記》中,出色地論述了8世紀末漢僧摩訶衍同印度僧人蓮華戒在吐蕃王宮中的一次宗教大辯論,在書中他不僅發表了許多敦煌寫本(主要是巴黎國立圖書館第4646號伯希和敦煌漢文寫本,即《頓悟大乘正理決》)內容,同時還結合各種資料,對這次宗教會議的來龍去脈,吐蕃諍會的歷史背景及其相關的各種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該書以其資料豐富、註釋詳盡而有見地受到學術界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一部評議該時期印、中佛教徒對寂靜主義爭論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為敦煌學、佛教學和藏學的代表著作。

戴密微人物影響

另外他還寫有幾篇有關中國禪宗之肇始的文章。除了論述《維摩詰經》對中國文學、詩詞、思想的影響之外,戴密微先生也曾着手研究過與俗文學處於同等重要地位的佛教入冥界説。他對於佛教圖像、雕刻的知識,可見於他與美國埃克(G.Ecke)合著的有關泉州古雙塔的研究。
1945年起,他在高等實驗學院開設大量有關佛教課程,並於1972年,發表了又一著名佛教著作《臨濟語錄》的法譯本。此外,他還寫有許多禪宗研究成果,如惠能的《六祖壇經》(1944-1947)等。在佛教研究上,戴密微關心佛教在中國的表現形態,注意中國佛教在唐代、特別是在武后時代的歷史,尤其是佛學的印度資源,佛經漢譯的真偽和禪對詩詞的影響等問題。

戴密微中國道教的研究

比起佛教研究,戴密微的道教研究似乎要遜色些,但是正如日本的漢學家福井康順等所説,在道教研究這一領域,無論如何也“不能漏掉”戴密微的名字。他對《莊子》中的《逍遙遊》、《齊物論》和《秋水》等篇,作過學術價值很高的論述。1945年,在京都大學人文研究刊物發表有《家教之謎》,分析了《莊子·天運篇》中的問題。1955年在《通報》上發表書評,分別對荷蘭戴聞達(Jan Julius Lodewijk Duyvendark,1889—1954)的《老子道德經》譯註和法國馬克斯·康德謨(Max Kaltenmark)的《列仙傳》譯註進行了詳細的評論。所有這些都表明,他的道教研究,也有很高造詣。還必須指出的是,戴密微對整個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國文化思潮演變的關注,就是研究《莊子》所引發的。1945年至1949年,戴密微在法蘭西學院連續多年的研究課題,就是對《莊子》和歷代《莊子》註釋的分析和研究。通過這一研究,使他有機會對從上古至乾隆時代,以及此後的中國思想史,尤其是莊子思想和宋、明理學,中、西最初的哲學思想,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同時,也正是通過這一研究,使他對中國哲學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他還提出為什麼《莊子》自漢末至三國起,隨着“清談”風氣和玄學發展,再次得到提倡。在唐代根據佛教哲學傳統而被重新詮釋,後來到了宋代,又根據理學觀點對它作了研究?而最後,在“考證學”時代,為什麼研究家們又根據訓詁學的觀點對其進行新的考察?此外,還是通過對《莊子》的研究,使他對康熙、雍正、乾隆時代的中國思想家的興趣,從而對顏元及其顏李學派、戴震和章學誠等一代名流進行研究。

戴密微思想史的研究

戴密微一生中,不僅研究佛教,而且還將其研究擴展到更純粹意義上的漢學的諸多領域。這些領域主要一方面是中國思想史,從《莊子》及其註疏者開始(尤其對研究佛教與道教教義之間的關係感興趣),直到18世紀的某些思想家,如戴震等。另一方面是語言和文學領域,戴密微對中國文學極富鑑賞力,他的中國文學研究主要表現在跟他的佛教研究有直接關係的敦煌俗文學研究,以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和研究。

戴密微古典詩歌的研究

戴密微及其弟子在中國古典詩歌方面的研究,堪稱這方面的卓越成果之一。在他主持和帶領下,於1962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國古典詩選》。《中國古典詩選》“集法譯中國古詩之大成”,翻譯了上至《詩經》下至清詩共374首古詩(包括詞在內),選譯了204位中國古典詩人的作品,除了直接從中文翻譯過來之外,還收集了不少前人的成果。《中國古典詩選》的出版是二次大戰以後法國漢學界的一件大事,在法國研究中國古典詩歌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推動了法國漢學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同時在整個漢學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中國古典詩選》所翻譯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多位唐朝詩人的106首詩詞,更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極大地推動了法國漢學界唐詩的翻譯和研究,使法國本世紀的《唐詩》翻譯和研究出現一個新高潮。
六、七十年代,由他的學生或就教於他的法國當代知名的中國古詩專家編譯著述的《宮廷詩人司馬相如》(吳德明)、《古詩十九首》、《牧女與蠶娘》(桀溺)、《嵇康的生平和思想》、《詩與政治:阮籍》(侯思孟)、《唐詩語言研究》(弗朗索瓦·程)承其後,把中國古詩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戴密微二戰的影響

法國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嚴重的摧殘。首先是三位有影響的法國漢學大師先後棄世:社會學家葛蘭言因法西斯德國入侵憂鬱致死,歷史學家馬伯樂則直接受害於納粹德國集中營,文獻學家伯希和隨之在1945年病故。他們的辭世給處於鼎盛狀態的法國漢學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戰使中西溝通和人員往來受到障礙。法國漢學界這種萬馬齊喑的局面是由一位著名的漢學家的出現而打破的。這就是被法國漢學界譽為“我們的光芒”的保羅·戴密微先生。他以豐富的漢學知識和堅強的意志,力排萬難,為法國漢學在戰後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二戰之後,戴密微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用地道的中國史料來研究中國佛教中宗教、哲學和文學的同化。他從對文獻和史料的比較,轉向了對於文化影響和撞擊的研究。

戴密微學術成果

《按照真諦解釋的佛教宗派的起源:中國學和佛學雜集》,1931~1932年出版。
《法國漢學研究史概貌》,載於日本東京東方學會東亞文化研究所出版的英文刊物《亞洲學報》(拉丁文和英文混排刊名為Acta Asiatic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1966年第11期內。
《中國古典詩歌選集》,此書由戴密微寫了介紹性前言,由鐸爾孟(André d'Hormon)老先生選詩,在戴密微領導下由一個翻譯小組集體譯出。初版於1962年由伽利瑪爾出版社在巴黎出版;1978年由該社再版發行。1982年又由該社作為《詩集》叢書再次出版,這一版共有571頁。
《吐蕃僧諍記》 / (法)戴密微着,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台灣千華書局1993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
《法國漢學研究史》/(法)戴密微着,《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1期。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法國漢學研究》/(法)戴密微着,《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3期。
《中國和歐洲的最早哲學交流》/(法)戴密微着,《中國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3期。
《拉薩宗教會議僧諍記》序,(法)戴密微着,《敦煌學輯刊》,1982年第2期,。
《新發現的吐蕃僧諍會漢文檔案寫本》/(法)戴密微着,《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3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從敦煌寫本看漢族佛教傳入吐蕃的歷史》/(法)戴密微着,《國外藏學研究選擇》,甘肅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馬可波羅時代蒙古人的宗教形勢》/(法)戴密微着,《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2輯,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敦煌變文與胡族習俗》/(法)戴密微着,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92年第1期。
《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 戴密微着,載《高等中國研究所叢書》第26卷,1982年。
《禪宗:《敦煌俗文學作品(王梵志2)》[L’école du Tch’an: textes de littérature vulgaire de Touen-houang (Wang Fan-tche,Ⅱ)]/ 〔法〕戴密微着,1958年。
《王梵志詩研究》(Etude de I’oeuvre poétique Wang le Zélateur),〔法〕戴密微着,1959年。
《馬伯樂》,〔法〕戴密微,載《亞細亞學報》第234卷,1943-1945年版,1947年版。
《馬可∙波羅時代中國的宗教形勢》/ 戴密微,載《極東: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馬可∙波羅700週年壽誕學術討論會文集》,羅馬,1957年版。
《法國的東亞研究組織》/ 戴密微,載《亞洲研究學報》第18卷,1958年。
《東方現代語言學院的漢語教學》// 戴密微,載《東方語言學院150週年紀念》專號刊,巴黎,1948年。
《馬伯樂》/ 戴密微,載《亞細亞學報》第134卷(1943-1945年)
《南宋陵墓》/ 戴密微,載《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25期。
《中國古詩選》/戴密微主編,1968年出版
書評專集《敦煌學近作》,1971年。
饒宗頤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畫》。

戴密微人物評價

戴密微與沙畹儒蓮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並稱為“漢學三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