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學

鎖定
“中國學”的概念,統攝了偏重研究傳統中國的“漢學”(Sinology)和以區域研究社會科學方法研究現當代中國的“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所以,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不管源於怎樣的學術傳統,中國學都是在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鑑的場域中形成的學術領域。世界中國學的優秀成果既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糧,也為不同文明共同進步提供了思想鏡鑑。 [20] 
中國學,也稱“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為推動海外中國學發展,2010年創設世界中國學貢獻獎,該獎是當下國際中國研究的最高獎項。 [3]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引入社會科學方法分析現當代中國,此種實用取向的中國學範式也一度成為主流。 [19] 
1814年12月11日,法蘭西學院設立“韃靼、滿、漢語言教授”講席,正式開設漢學課程,標誌着西方漢學進入了專業漢學時期,國際學術界都把這一天視為專業漢學的起點。 [10]  1921年4月,在厲麟似的努力下,西方世界的首個以漢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組織——景星學社在德國誕生,開創了國人“中學西播”之先河。 [17-18]  [21]  景星學社的誕生標誌着中國學開始逐漸為西方主流知識界所接受。 [22]  厲麟似與景星學社在中國古代哲學、傳統文化藝術、中醫學等多個領域的“中學西播”方面均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創性作用。 [18] 
中文名
中國學
外文名
China Studies
別    名
漢學
釋    義
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

中國學定義

中國學(China Studies)是指中國以外的學者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包括中國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中國人研究漢學,通常稱為國學
漢學也指明末清初依漢世儒林家法之説研治經學名物制度,小學訓詁考證學惠棟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為漢學奠基者。惠棟的再傳弟子江藩著《漢學師承記》,自居為漢學宗傳,彰顯漢學名號,影響深遠。

中國學中國學之問

中國學“韋伯之問”

韋伯之問”,即韋伯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等著作中反覆提出的:為何中國、印度這樣的東方社會,沒能在政治、經濟、科學乃至藝術領域走上獨立於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在國際範圍內看中國研究的許多重要命題,都能感受到韋伯思路的影響。

中國學“伊懋可之問”

例如伊懋可提出,中國何以在達到“中古經濟革命”之後,未能實現歐洲式的科學變化與組織變化? [1] 

中國學“孔飛力之問”

孔飛力之問”則提出,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國家? [1]  [5] 

中國學“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之問”(李約瑟難題、李約瑟之謎 [4]  ),即“現代科學為何沒有出現於中國”或曰“何以現代科學出現於西方而非中國”? [1] 

中國學“譚中之問”

譚中之問”,譚中指出:“海外研究中國問題不看中國書” [1]  ,意即中國自己還沒有發出對中國研究的權威聲音。誰能真正讀懂中國,誰能扛起“中國研究”的大旗? [2]  更早提出這一問題的是美國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為什麼在20世紀的學術研究上,中國對人文社會科學作一般性貢獻的潛力完全不能發揮?”
上述問題及其反映出的價值內涵也值得國內學界對海外中國學予以再研究時反覆思量。 [1] 

中國學“四個之問”

“四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與“時代之問” [12-16] 

中國學設立獎項

中國學儒蓮獎

儒蓮獎(法語:Prix Stanislas Julien)是由法蘭西文學院頒發的漢學獎項。該獎以法國漢學家儒蓮的名字命名,於1872年創立,1875年起每年頒發一次。 [11] 

中國學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世界中國學貢獻獎中國學研究貢獻獎 [6]  ),創設於2010年,旨在推動海外中國學發展,是當下國際中國研究的最高獎項。 [3] 

中國學學科分支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