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儒蓮獎

鎖定
“儒蓮獎”(法語:Prix Stanislas Julien)被稱之為漢學界的諾貝爾獎,以法國猶太漢學家儒蓮的名字命名。
法國從1872年建立該獎項,獎掖此前在漢學中國學 [4]  )領域研究做出突出貢獻學人。從1875年開始正式頒獎給優秀的研究者,每年一次,頒發給1—2位學者,也會頒發給某一學術團體。
1889年、1968年、1970年三次獲獎人名單落空,1939~1945年二戰中法國淪陷期的5年時間停止評選,獲獎人員遍佈全球十多個國家。
中文名
儒蓮獎
外文名
Prix Stanislas Julien
別    名
漢學界的諾貝爾獎
首次頒獎
1875年
紀念人物
儒蓮
頒獎領域
漢學
頒獎頻次
每年一次
獎勵對象
頒發給1-2位學者,也會頒發給某一學術團體
創立時間
1872年

儒蓮獎獎項簡介

“儒蓮獎(法語:Prix Stanislas Julien [3]  )”被稱之為世界漢學界的“諾貝爾獎”,也是國際上最重要的人文學術研究獎項之一,由法蘭西文學院頒發的漢學獎項。該獎以法國漢學家儒蓮的名字命名,於1872年創立,1875年起每年頒發一次。 [3]  獎掖此前在漢學中國學 [4]  )領域研究做出突出貢獻學人。從1875年開始正式頒獎給優秀的研究者,每年一次,頒發給1—2位學者,也會頒發給某一學術團體。除1889年、1968年、1970年三次獲獎人名單落空和1939~1945年二戰中法國淪陷期的5年時間停止評選外,共頒佈135次獲獎名單,獲獎人員遍佈全球十多個國家。 [1] 
儒蓮獎 儒蓮獎

儒蓮獎致敬人物

儒蓮(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年-1873年),法國猶太漢學家。1797年生於法國奧爾良市。後在法蘭西學院學習,1821年任法蘭西學院希臘語助教,1827年任法蘭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圖書館副館長。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收藏三萬多卷中文典籍,儒蓮潛心研究,不久就精通中文,此後四十餘年陸續翻譯《孟子》、《三字經》、《灰闌紀》、《趙氏孤兒記》、《西廂記》、《玉嬌梨》、《平山冷燕》、《白蛇精記》、《太上感應篇》、《桑蠶記要》、《老子道德經》、《景德鎮陶錄》、《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並著有《漢學指南》。1832年儒蓮出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儒蓮精通梵文,從1853年開始專門研究佛學,翻譯《大慈恩寺三藏大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對《大唐西域紀》一書中的地名,參照梵文作出考證。儒蓮對中國造紙術、雕板印刷術、活字印刷術也有研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
儒蓮“軀幹肥碩,精力充沛,自少至老,無一日釋書不觀。雖年逾古稀,而丰神瞿鑠,步履如恆人”。晚年得一愛女,1869年因病早逝,年僅16歲,儒蓮十分悲傷。1873年,儒蓮在巴黎逝世。

儒蓮獎獲獎名單

1875年:理雅各(James Legge)
1876年:德理文(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
1877年:菲拉斯特(Paul-Louis-Félix Philastre)
1878年:薄乃德(Emil Bretschneider)
1879年:衞斯林(Willem Vissering)
1880年:高迪愛(Henri Cordier)
1881年:羅舍(Ėmile Rocher) [3] 
1882年:Octave du Sartel
1883年:冉默德(Maurice Jametel)
1884年:晁德蒞(Angelo Zottoli)
1885年:羅斯奈(Lėon de Rosny) [3] 
1886年:顧賽芬(Sėraphin Couvreur) [3] 
1887年:施古德(Gustaaf Schlegel)
1888年:德微理亞(Jean-Gabriel Déveria)
1889年:(空缺)
1890年:Abel Des Michels
1891年:顧賽芬(Sėraphin Couvreur) [3] 
1892年:羅斯奈(Lėon de Rosny) [3] 
1893年:拉古貝里(Albert Étienne Jean-Baptiste Terrien de Lacouperie) [3] 
1894年: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沙畹(Edouard Chavannes)
1895年:顧賽芬(Sėraphin Couvreur) [3] 
1896年:古恆(Maurice Courant)
1897年:沙畹(Edouard Chavannes)
1898年:翟理斯(Herbert Giles)、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1899年:黃伯祿(Pierre Hoang)、艾蒂安(Ėtienne Zi) [3] 
1900年:宋嘉銘(Camille August Sainson)
1901年:博內特(Jean Bonet)
1902年:拉克魯瓦(Dėsirė Lacroix) [3]  、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1903年:古恆(Maurice Courant)
1904年:方殿華(Louis Gaillard)
1905年:戴遂良(Léon Wieger)
1906年:拉蓋(Emile Raguet)、託塔(Ono Tota)
1907年:愛莫尼爾(Étienne Aymonier) [3]  、Antoine Cabaton
1908年:休伯(Eduard Huber)、佛爾克(Alfred Forke)
1909年:斯坦因(Aurel Stein)
1910年:鄧明德(Paul Vial)、米約(Stanislas Millot)、埃斯基羅爾(Joseph Esquirol)與Gustave Williatte
1911年:翟理斯(Herbert Giles)
1912年:薩維納(F. M. Savina)、祿是遒(Henri Dore)、佩初茲(Raphael Petrucci)
1913年:古恆(Maurice Courant)、加恩(Gaston Cahen)
1914年:德維塞爾(Marinus Willem de Wisser)、黃伯祿(Pierre Hoang)
1915年:古恆(Maurice Courant)
1916年:高本漢(Bernard Karlgren)
1917年:關野貞(Sekino Tadashi)
1918年:管宜穆(Jérôme Tobar) [3] 
1919年:庫壽齡(Samuel Couling)
1920年:葛蘭言(Marcel Granet)
1921年:佩初茲(Raphael Petrucci)
1922年:Henri Lamass、文林士(C.A.S Williams)
1925年:鮑來思(Guy Boulais)
1926年:葛蘭言(Marcel Granet)
1927年: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
1928年:馬伯樂(Henri Maspero)
1929年: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o)
1930年:格魯塞(René Grousset)
1931年: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
1934年:萬嘉德(Anastasius Van den Wyngaert)
1935年:拉瓦類佈散(Louis de La Vallée-Poussin)
1936年:王靜如
1937年:洪煨蓮(William Hung)
1938年:拉希納斯基(Paul Ratchnevsky)
1939年:格魯塞(René Grousset)
1946年:拉冒特(Étienne Lamotte) [3] 
1947年:德效騫(Homer H. Dubs)
1948年:洛克(Josef Franz Karl Rock)
1949年:馮友蘭
1950年:韋利(Arthur Waley)
1951年:曾祖森(Tjan Tjoe Som)
1952年:羽田亨(Haneda Toru)
1953年:柯立夫(Francis Cleaves)
1954年:白樂日(Étienne Balázs) [3] 
1955年:傅海波(Herbert Franke)
1957年:賴世和(Edwin O. Reischauer)
1959年:Louis-Charles Damais
1962年:饒宗頤
1963年:霍克思(David Hawkes)
1967年:倪德衞(David Nivison)
1968年:(空缺)
1969年:吉川幸次郎(Kôjirô Yoshikawa) [3] 
1970年:(空缺)
1971年:李克曼(Pierre Ryckmans)
1972年:藤枝晃(Fujieda Akira)、謝和耐(Jacques Gernet)
1973年: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74年:潘重規
1975年:張心滄
1976年:菲什曼(Olga Lazarevna Fishman)
1977年:傅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
1978年:宮崎市定(Miyazaki Ichisada)
1979年:葛瑞漢(A. C. Graham)
1980年: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
1981年:Eleonora Nowgorodowa
1982年:馬若安(Jean-Claude Martzloff)
1983年:赫美麗(Martine Vallette-Hémery)
1984年:廖伯源
1985年: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1986年:費許爾(Charlotte Von Verschuer)
1987年:澤克爾(Dietrich Seckel)
1988年:候綠曦(Lucie Rault-Leyrat)
1989年:貝羅貝(Alain Peyraube)
1990年: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 [3] 
1991年:穆瑞明(Christine Mollier)
1992年:巴羅(André Bareau)
1993年:譚霞客(Jacques Dars)
1994年:楊保筠
1995年:郭麗英
1996年:童丕(Éric Trombert) [3] 
1997年:蒲芳莎(Françoise Bottéro) [3] 
1998年:程艾蘭(Anne Cheng)
1999年:克瑙爾(Elfriede Regina Knauer)
2000年:何谷理(Robert Hegel)
2001年:李曉紅(女,LI Xiaohong) [3] 
2002年:呂敏(Marianne Bujard)
2003年:米蓋拉(Michela Bussotti)
2004年:藍克利(Christian Lamouroux)
2005年:伊懋可(Mark Elvin)
2006年:拉紹(François Lachaud) [3] 
2007年:太史文(Stephen Teiser)
2008年:穆瑞明(Christine Mollier)
2009年: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
2010年:羅柏松(James Robson
2011年:張磊夫(Rafe de Crespigny)
2012年:馬頌仁(Pierre Marsone)
2013年: 李範文 (Li Fanwen) [3] 
2018年,魏駿驍(Dr.Patrick Wertmann)博士 [1] 

儒蓮獎獎項記錄

刻有魏駿驍Patrick Wertmann名字的獎章 刻有魏駿驍Patrick Wertmann名字的獎章
80後魏駿驍博士獲得2018年儒蓮獎,刷新了該獎項的最年輕獲獎人記錄。 [1] 

儒蓮獎中國得主

中國語言學家王靜如、哲學家馮友蘭國學大師饒宗頤、敦煌學家潘重規、史學家廖伯源、北大史學教授楊保筠西夏學家李範文等人曾獲儒蓮獎。

儒蓮獎研究著作

《漢學家與儒蓮獎》 《漢學家與儒蓮獎》
漢學家與儒蓮獎》,姚鵬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1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