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鎖定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是俄羅斯的東方學研究機構。
1965年,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獲得“儒蓮獎”。
中文名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創建時間
1818年

目錄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簡介

東方學研究所及其下屬的聖彼得堡分所,是俄羅斯研究中國問題時間最長的機構之一。研究所機構設置齊全,既是科學研究機構,也是博物館和圖書館,在國際學術界佔有重要地位。
一、歷史沿革
東方學所始建於1818年,東方學所的前身——俄羅斯皇家科學院亞洲博物館在聖彼得堡成立。首任館長為克里斯汀·弗倫院士。成立之初,亞洲博物館主要收藏各種來自東方的文物和文獻,當時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是彼得大帝的遺書。
到19世紀初,俄羅斯探險家在中亞和中國西北地區掠奪的大量珍貴文獻和文物交由亞洲博物館保存,該館館藏因此得到充實,成為世界知名大規模的東方學文獻收藏和研究中心。特別是П.К.科茲洛夫(П.К.Козлов)上校和C.Ф.奧登堡(C.Ф.Ольдэнбург)等人於19世紀上半葉在中國新疆、甘肅等地蒐集到的敦煌和黑水城文物大大豐富了俄羅斯的東方學資料,其中的“敦煌特藏”、“黑城遺書”尤為珍貴。
1930年,蘇聯科學院設立了東方學學科,並在亞洲博物館佛教文化研究所、東方學家委員會和突厥語文學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了東方學研究所。1950年,東方學研究所遷往莫斯科。1956年,在原東方學研究所東方手稿部的基礎上成立列寧格勒分所,即今天的聖彼得堡分所。1960~1967年,東方學研究所曾改名為亞洲民族研究所。
在東方學研究所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前述的俄羅斯著名探險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奧登堡於1916年任亞洲博物館館長。1956~1977年期間任所長的Б.Г.加弗羅夫(Б.Г.Гафуров)院士是傑出的教育家和國務活動家,曾任塔吉克加盟共和國的黨中央書記。在加弗羅夫的領導下,研究所的人員隊伍壯大,研究範圍擴充,奠定了其成為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的基礎。1977~1985年擔任所長的Е.М.普里馬科夫(Е.М.Примаков)是俄羅斯著名的中東問題專家,他曾任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外交部長和俄羅斯政府總理。1987~1994年任所長的М.С.賈丕才(М.С.Капица)是著名外交家,曾任蘇聯外交部副部長和駐外大使。為中蘇關係做出過貢獻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費德林(Н.Т.Федоренко)、翻譯《史記》的著名漢學家Р.В.維亞特金(Р.В.Вяткин)也曾在東方學研究所工作。
二、研究領域
俄羅斯社會對東方世界充滿了好奇。俄羅斯人眼中的東方,主要指的是北非地區、亞洲、大部分獨聯體國家和俄羅斯東部的西伯利亞、布里亞特等地區。東方學研究所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上述區域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問題。
東方學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強大,在史學、政治學、哲學等與東方學有關的各個領域都有專家學者。這些對東方語言和歷史有着紮實學術知識的東方學家翻譯、撰寫了許多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的論文和專著。兩百年來,以東方學研究所學者為代表的俄羅斯東方學家對國際學術界的貢獻是公認的。
三、機構設置
東方學研究所莫斯科總部現有工作人員600人,聖彼得堡分所有150人,其中研究人員約400人。
東方學研究所的領導機構由所長、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組成。
東方學研究所設有阿拉伯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東方歷史研究中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中東和中亞問題研究室、獨聯體國家研究室、亞洲語言研究中心、東方實用問題試驗室等22個研究部門。此外,還設有圖書館、研究生部、外事處、出版社和印刷廠等機構。
在俄羅斯近百家東方問題研究機構中,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無疑是其中的領袖。東方學研究所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協調各機構間的科研活動,以推動俄羅斯的東方學研究的發展。目前,東方學研究所正在建立一個俄羅斯東方學的研究網絡,以便能夠更有效地交換學術信息。
研究室包括:(1)中國問題研究室;(2)獨聯體國家研究室;(3)亞洲和北非國家國際關係綜合研究室;(4)中東研究室;(5)圖書館:收藏範圍包括中國、日本、伊朗等傳統意義的東方國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原蘇聯一些加盟共和國的人文科學領域的所有文獻;(6)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 [1]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榮譽獎項

1965年,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獲得“儒蓮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