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大櫆

鎖定
劉大櫆(kuí,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詩人,“桐城派”代表作家。 [1-2] 
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雍正四年(1726年),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被張廷玉壓制落選。乾隆十五年(1750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往黟縣教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歲的劉大櫆從歙縣回到故里桐城樅陽,在江畔故居聚徒講學,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歲(一作83歲),被譽為“桐城三祖”之一,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2-3]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對“桐城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4] 
概述圖資料來源: [5] 
本    名
劉大櫆
才甫、耕南
海峯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安徽省桐城縣
出生日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逝世日期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
主要作品
《海峯先生文集》《騾説》《論文偶記》《遊三遊洞記》
歷史地位
“桐城三祖”之一

劉大櫆人物生平

劉大櫆書香門第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劉大櫆出生於安徽桐城,幼年時期跟着父親和哥哥讀書。劉家世代都居住在陳家洲,後來居住在樅陽鎮寺巷。劉大櫆雖然出生於書香門第,但是家境不佳 [4] 
劉大櫆早年有“明經致用”的志向,十三四歲之時與諸兄師從吳直。他在青年時期很有抱負,期待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謂“生則為國幹,死當為國殤”。 [6] 
劉大櫆青年時與同鄉姚範葉酉、愧之繒、方輔讀相識,他們相互討論政治得失和文章創作,此時他的交友圈侷限於桐城一地。 [6] 
康熙六十年(1721年),劉大櫆師從吳直,最後沒有完成學業,那時候他才二十四歲 [3] 
劉大櫆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與桐城的張氏家族建立良好的關係,其中與張若矩私交頗密。在京城參加科考期間得到吳士玉的賞識,並住在他的家中。 [6] 

劉大櫆無緣科舉

雍正三年(1725年),受江南學政俞兆晟提拔,童生劉大櫆首次入京,貢入太學 [7] 
在京城期間,劉大櫆館居清代名臣吳士玉家中,經吳士玉薦舉,得以拜入桐城籍翰林院侍講學士方苞門下。方苞看到了他寫的文章,稱讚他是和韓愈歐陽修一樣的一流人物,因此劉大櫆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大多願意和他結交。 [6]  [8]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劉大櫆曾經連續兩次參加順天鄉試,無奈都只登上副榜貢生,無緣中舉。雍正十一年(1733年)離京歸省。 [7]  [9] 
雍正十三年(1735年),劉大櫆第二次入京,第三次參加順天鄉試,被考官罷黜無緣中舉。 [7]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登基詔舉天下,劉大櫆第三次入京,受方苞舉薦應徵博學鴻詞,為張廷玉所罷黜。不過,後來張廷玉得知罷黜之人乃劉大櫆十分後悔。 [7]  [6] 
乾隆六年(1741年)前後,劉大櫆第四次入京。(時間待考證,存在學者推測的成分 [7] 
乾隆九年(1744年),劉大櫆離開京師前往山西,到達他的哥哥劉大賓的縣署,後到晉祠遊玩。 [7] 
乾隆十五年(1750年),劉大櫆第五次入京。張廷玉為彌補遺憾,又舉薦劉大櫆參加經學考試,劉大櫆又未被錄取。 [7]  [4] 

劉大櫆遊幕生涯

乾隆十一年(1746年),尹會一督任江蘇學政,劉大櫆被方苞舉薦做他的幕僚校詩閲文。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尹會一在松江使院去世。 [7]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年(1755年),劉大櫆應湖北學政陳浩聘用,到他的府中擔任幕僚。在湖北期間,劉大櫆遊歷了江南、荊楚、襄漢等地,留下了《晚過黃州》《望武昌縣城》《登黃鶴樓》《學山亭納涼》《武昌雜詩》《江夏送客》《夜渡長湖》等詩歌。 [10]  [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劉大櫆在浙江學政竇光鼐的府中擔任幕僚。 [11]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竇光鼎離任前,劉大櫆已離開浙江抵達徽州。 [12] 

劉大櫆講學徽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劉大櫆64歲,赴皖南黟縣任教諭,主講安慶和徽州書院,任期6年,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離任。 [6]  [3] 
劉大櫆在黟縣期間大量收授門徒,通過與吳定、方矩、金榜、吳紹澤、鄭牧等生徒的交往,劉大櫆的古文思想得以在徽州地區廣為傳播。 [6]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大櫆辭去黟縣教諭一職,應聘至歙縣,歙縣知縣張佩芳重視文教,邀請劉大櫆主講問政書院,應張佩芳之邀編修(乾隆)《歙縣誌》,歷時兩年完成(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6]  [13]  [3] 

劉大櫆離歙歸鄉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歲的劉大櫆從歙縣回到故里桐城樅陽,在江畔故居聚徒講學,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歲(一作83歲)。 [3]  [4] 

劉大櫆主要影響

劉大櫆古文創作

劉大櫆雕像 劉大櫆雕像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着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的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2] 
劉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古文大家的眾長,在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礎上,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桐城派的發展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故被尊為“桐城三祖”之一。 [4]  他寫的《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將小説戲曲描寫手法用於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調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 [4] 
劉大櫆的古文創作成就對桐城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從“文之能事”來探討文學創作之規律,又把“文人之能事”具體化為“十二貴”,指明瞭文學創作的要領。 [4] 
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既來自於他與方苞、姚鼐等人的交往,也來自於他的品行高尚和他自己的思想。他主張寫文章貴奇,符合戴名世的寫文章的思想;他主張文章貴簡,符合方苞的寫好文章的思想;他主張文章貴變,與姚鼐的思想相接。劉大櫆的文章寫作法,豐富了桐城派的內容。他本人關於文章的範文,寫法的一系列總結,對文章節奏、神氣的總結,奠定了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後來他的學生姚鼐把文章的風格歸結為陽剛與陰柔,當是對劉大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4]  [14] 

劉大櫆詩歌影響

劉大櫆的詩作數量甚多,其中相當一部分詩歌風格豪放,頗具陽剛之美,為“桐城詩派”中一大家。劉大櫆是“桐城詩派”的奠基人,他的詩歌理論自成體系,他以氣論詩,既發展了前人的詩論,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肇姚卿的“陰陽剛柔”的風格論之端。中國古代文論中,既有“言志説”,亦有“緣情説”,劉大櫆的詩論於此二者則兼而有之。 [15] 
劉大櫆的論述主要可歸結為兩點:一是詩文和心志的關係,認為詩人的心志是詩文的根本,詩文是心志的外在表現。二是詩與人的關係,劉大櫆認為詩如其人,人的胸懷志向會象照鏡子一樣反映到詩中。他認為寫詩的人不是為寫詩而寫詩,寫詩是為了“言情”;寫詩的人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寫詩,而是在感情激動到抑制不住的時候才寫詩;古人寫詩,不限於文人,只要感情激動,“里巷無知之野人莫不能為詩”。其中心是強調詩歌乃“發乎情之不容巳然後言”,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惟其如此,只有抒發了真情實感的詩才是好詩,那些缺乏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的所謂“詩”,是不能打動人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15] 
劉大櫆在吸收借鑑前人理論與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古文理論“神氣”説,並將其應用到詩歌領域,指導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他標舉“神氣”説,“神氣”是他的個性思想、精神品質在文章中的體現。他的“神氣”投射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直諒寬博、豁達爽朗的精神氣質;豪邁慷慨、氣勢充沛的風格;一氣單行、意脈連貫的句法結構;文從字順、音節和諧的語言。 [16] 

劉大櫆哲學思想

劉大櫆十分重視對天道的研討,在《天道》上、中、下三篇論文中,集中闡述了他的天道自然無為的唯主義自然觀。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無論從天上的日月星辰,還是到地上的山河大地,都是運動着的各種物質現象。天上的日食、星隕,地上的地震和河流乾涸等,都是自然界自身按其規律在變化發展,並沒有一個上帝在那裏主宰。他反對唯心主義者把福善禍淫説成是上帝的意志的唯心主義天道觀。 [17] 
在劉大櫆看來,宇宙間萬物,“生者自生”、“死者自死”、“貴者自貴”、“賤者自賤”,天道是自然無為的。劉大櫆從天道自然無為出發,探討了萬物的本原問題。 [17] 

劉大櫆史學研究

劉大櫆反對“天人感應”的歷史觀,認為天道渾然無知,事物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他對千百年來儒家先賢宣揚的“天有知”的傳統天命觀念作了批判,認為天道是渾然無知的,更多地賦予了天的自然屬性。 [18] 
劉大櫆反對天命史觀,否定善惡必有報應。他認為“天下之事將然者不可知,而惟已然者可以循跡而較”,突出史學研究鑑往知來的現實意義,其讀史評議及對史實的解喻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他撰寫的大量人物行狀、傳記和墓誌,不僅有益於鄉間風俗教化,亦有助於傳統史學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18] 

劉大櫆歷史評價

清代《國史·文苑傳》:“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 [4] 
程晉芳:“耕南詩勝於文也。”(隨園詩話》卷十 [19] 
劉大櫆 劉大櫆
管世銘:“桐城劉大櫆耕南,任黟縣教諭,著有海峯詩鈔,各體俱有本末,近自館閣及山林罕見其匹。”(《韞山堂文集》卷八《論文雜言》 [19] 
姚鼐:“海峯則文與詩並極其力,能包括古人異體,熔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豈非其才之絕出今古者哉?”(《劉海峯先生傳》)“自海峯先生晚居樅陽,以詩教後進,桐城為詩者大率稱海峯弟子。”(《抱犢山人李君墓誌銘》 [19] 
沈曾植:“惜抱選詩,暨與及門講授,一宗海峯家法,門庭階闥,矩範秩然。”(《惜抱軒詩集跋》《海日樓題跋》 [19] 
李銀德(安慶文史專家):“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領軍人物。” [4] 
操鵬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劉大櫆古文做得絕妙,命運卻坎坷不濟。幼從父兄讀書,14歲時與諸兄同授業於吳直。及至青年極有抱負,期待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謂‘生則為國幹,死當為國殤’。”(揚子晚報 [4] 
朱洪安慶師範大學教授):“他的一些文字,因時代的侷限性,有許多內容已經過時了,如文以載道、讚揚節婦等。因清代文字獄,他在詩文中不涉及官場文字,但他對於孝子的讚揚,對於勤儉持家的讚揚,對於同時人的奮鬥和勵志的讚揚,都沒有過時。讀其作品,如同與一個清代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老人對話,品味一個矢志不移者終身奮鬥的故事。” [14] 

劉大櫆人際關係

劉大櫆家庭成員

劉大櫆的祖父、父親均為秀才,以教書為業,同時從事農作。劉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餘”。 [4] 
劉大櫆有兄弟四人,大哥劉大賓、二哥劉大醇、弟弟劉大興,還有妹妹數人。 [10] 
劉大櫆有三個孩子,都英年早逝。 [7] 

劉大櫆師徒

  • 老師
早年師從吳直,後來以方苞為老師學習古文創作。 [2] 
  • 弟子
劉大櫆的仕途不順,終身以授徒為業,一生生徒眾多,弟子以桐城籍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在劉大櫆眾多的弟子中,有陽湖陸繼輅、董估成、董祜誠,武進董士錫、張琦,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楊紹文,錢塘戴熙等數十人,自成體系,世系“陽湖派”。他們所傳的都是方苞、劉大櫆的理論,實際上是桐城派初創期的分支。 [4] 

劉大櫆朋友

劉大櫆和好友葉酉倪之鏳、方輔讀、沈廷芳、程晉方、郭焌鮑皋程瑤田汪梧鳳等人交往,他們術業相近,志趣相投,互為知己往。 [6] 

劉大櫆主要作品

《劉大櫆集》封面 《劉大櫆集》封面
劉大櫆著有《海峯先生文集》10卷、《海峯先生詩集》11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代詩約選》92卷、《七律正宗》4卷、《唐宋八家古文約選》48卷、《劉海峯制藝》三卷,纂修《歙縣誌》20卷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答吳殿麟書》等篇章。 [20]  [2] 
劉大櫆有很多評點類著作,如《評點孟子》《評點左傳》《評點莊子》等15部。 [20] 
劉大櫆的代表詩作有《西山》 [21]  《至安慶書院》 [7]  ,散文有《騾説》《遊三遊洞記》《程易田詩序》。 [22-24] 

劉大櫆人物爭議

  • 生卒年月
一説卒於乾隆四十四年(82歲),相關説法如下:
“其卒也以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年八十有二。”(劉大櫆弟子吳定《海峯先生墓誌銘》
“天錫公壽,八十二秋。”(《祭海峯先生文》
“四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國史文苑傳》
“卒年八十二,門人吳定銘其墓,門人方懷萱、劉琢梓其詩文集行世。”(《道光續修桐城縣誌》《儒林》卷十五
一説卒於乾隆四十五年(83歲),相關説法如下:
“卒年八十三。”(姚鼐《劉海峯先生傳》
“年八十三,卒。”(《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二卷文苑二
大櫆“卒年八十有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劉、姚同裏,語當可信。今從姚説。”(吳孟復修《劉海峯簡譜》
“劉大櫆,號海峯,桐城人,康熙三十七年在戊寅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卒,年八十三。”(顧頡剛《清代著述考》
考證結論:張體雲《劉大櫆生平事蹟考辨》和管才君《劉大櫆生卒、著述及相關研究芻議》認為,劉大櫆生年問題當以吳定説法為準,即劉大櫆(1698年—1779年),享年八十二。姚鼐《傳》文和吳孟復《簡譜》説法有誤。
以上説法參考資料來源: [13]  [3] 

劉大櫆後世紀念

  • 劉大櫆墓
劉大魁墓由碎石疊成半圓狀 劉大魁墓由碎石疊成半圓狀
劉大櫆墓位於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向榮村雲豐隊。劉大櫆的碑文寫着“劉公海峯先生”,碑文的落款為“愚侄姚鼐”。墓丘很小,用碎石疊壓成半圓弧狀,墓頂用水泥澆造而成,可以看出是後世翻修的。 [25] 
  • 劉大櫆故居
劉大櫆故居 劉大櫆故居
劉大櫆故居位於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劉家周莊。劉大櫆的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結構穿鬥屋架承重的二層樓房建築,由院子、門樓、牌坊門、大廳天井、祖堂、廂房等部分組成。外牆青磚勾白縫,內隔牆為板壁。房間朝向內天井,二樓天井四周都是花格窗。故居簡樸無華,只在大門上方加有磚砌門罩,在二層山牆處的通風窗上方加有窗眉,具有一種寧靜安貧、修身養性的儒家文化內涵。 [26] 
劉大櫆故居圖片來源: [14] 

劉大櫆史料索引

劉大櫆的相關史料記載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吳孟復《劉海峯簡譜》,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吳定《海峯先生墓誌銘》《祭海峯先生文》,姚鼐《劉海峯先生傳》等。 [3]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