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雍正四年(1726年),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被張廷玉壓制落選。乾隆十五年(1750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往黟縣教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歲的劉大櫆從歙縣回到故里桐城樅陽,在江畔故居聚徒講學,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歲(一作83歲),被譽為“桐城三祖”之一,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2-3]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對“桐城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4]
- 本 名
- 劉大櫆
- 字
- 才甫、耕南
- 號
- 海峯
- 所處時代
- 清代
- 民族族羣
- 漢人
劉大櫆人物生平
編輯劉大櫆書香門第
劉大櫆無緣科舉
在京城期間,劉大櫆館居清代名臣吳士玉家中,經吳士玉薦舉,得以拜入桐城籍翰林院侍講學士方苞門下。方苞看到了他寫的文章,稱讚他是和韓愈、歐陽修一樣的一流人物,因此劉大櫆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大多願意和他結交。
[6]
[8]
劉大櫆遊幕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年(1755年),劉大櫆應湖北學政陳浩聘用,到他的府中擔任幕僚。在湖北期間,劉大櫆遊歷了江南、荊楚、襄漢等地,留下了《晚過黃州》《望武昌縣城》《登黃鶴樓》《學山亭納涼》《武昌雜詩》《江夏送客》《夜渡長湖》等詩歌。
[10]
[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劉大櫆在浙江學政竇光鼐的府中擔任幕僚。
[11]
劉大櫆講學徽州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大櫆辭去黟縣教諭一職,應聘至歙縣,歙縣知縣張佩芳重視文教,邀請劉大櫆主講問政書院,應張佩芳之邀編修(乾隆)《歙縣誌》,歷時兩年完成(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6]
[13]
[3]
劉大櫆離歙歸鄉
劉大櫆主要影響
編輯劉大櫆古文創作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着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的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2]
劉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古文大家的眾長,在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礎上,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桐城派的發展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故被尊為“桐城三祖”之一。
[4]
他寫的《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將小説、戲曲描寫手法用於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調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
[4]
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既來自於他與方苞、姚鼐等人的交往,也來自於他的品行高尚和他自己的思想。他主張寫文章貴奇,符合戴名世的寫文章的思想;他主張文章貴簡,符合方苞的寫好文章的思想;他主張文章貴變,與姚鼐的思想相接。劉大櫆的文章寫作法,豐富了桐城派的內容。他本人關於文章的範文,寫法的一系列總結,對文章節奏、神氣的總結,奠定了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後來他的學生姚鼐把文章的風格歸結為陽剛與陰柔,當是對劉大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4]
[14]
劉大櫆詩歌影響
劉大櫆的詩作數量甚多,其中相當一部分詩歌風格豪放,頗具陽剛之美,為“桐城詩派”中一大家。劉大櫆是“桐城詩派”的奠基人,他的詩歌理論自成體系,他以氣論詩,既發展了前人的詩論,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肇姚卿的“陰陽剛柔”的風格論之端。中國古代文論中,既有“言志説”,亦有“緣情説”,劉大櫆的詩論於此二者則兼而有之。
[15]
劉大櫆的論述主要可歸結為兩點:一是詩文和心志的關係,認為詩人的心志是詩文的根本,詩文是心志的外在表現。二是詩與人的關係,劉大櫆認為詩如其人,人的胸懷志向會象照鏡子一樣反映到詩中。他認為寫詩的人不是為寫詩而寫詩,寫詩是為了“言情”;寫詩的人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寫詩,而是在感情激動到抑制不住的時候才寫詩;古人寫詩,不限於文人,只要感情激動,“里巷無知之野人莫不能為詩”。其中心是強調詩歌乃“發乎情之不容巳然後言”,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惟其如此,只有抒發了真情實感的詩才是好詩,那些缺乏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的所謂“詩”,是不能打動人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15]
劉大櫆在吸收借鑑前人理論與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古文理論“神氣”説,並將其應用到詩歌領域,指導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他標舉“神氣”説,“神氣”是他的個性思想、精神品質在文章中的體現。他的“神氣”投射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直諒寬博、豁達爽朗的精神氣質;豪邁慷慨、氣勢充沛的風格;一氣單行、意脈連貫的句法結構;文從字順、音節和諧的語言。
[16]
劉大櫆哲學思想
劉大櫆十分重視對天道的研討,在《天道》上、中、下三篇論文中,集中闡述了他的天道自然無為的唯主義自然觀。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無論從天上的日月星辰,還是到地上的山河大地,都是運動着的各種物質現象。天上的日食、星隕,地上的地震和河流乾涸等,都是自然界自身按其規律在變化發展,並沒有一個上帝在那裏主宰。他反對唯心主義者把福善禍淫説成是上帝的意志的唯心主義天道觀。
[17]
劉大櫆史學研究
劉大櫆反對天命史觀,否定善惡必有報應。他認為“天下之事將然者不可知,而惟已然者可以循跡而較”,突出史學研究鑑往知來的現實意義,其讀史評議及對史實的解喻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他撰寫的大量人物行狀、傳記和墓誌,不僅有益於鄉間風俗教化,亦有助於傳統史學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18]
劉大櫆歷史評價
編輯清代《國史·文苑傳》:“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
[4]
姚鼐:“海峯則文與詩並極其力,能包括古人異體,熔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豈非其才之絕出今古者哉?”(《劉海峯先生傳》)“自海峯先生晚居樅陽,以詩教後進,桐城為詩者大率稱海峯弟子。”(《抱犢山人李君墓誌銘》)
[19]
沈曾植:“惜抱選詩,暨與及門講授,一宗海峯家法,門庭階闥,矩範秩然。”(《惜抱軒詩集跋》《海日樓題跋》)
[19]
李銀德(安慶文史專家):“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領軍人物。”
[4]
操鵬(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劉大櫆古文做得絕妙,命運卻坎坷不濟。幼從父兄讀書,14歲時與諸兄同授業於吳直。及至青年極有抱負,期待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謂‘生則為國幹,死當為國殤’。”(《揚子晚報》)
[4]
朱洪(安慶師範大學教授):“他的一些文字,因時代的侷限性,有許多內容已經過時了,如文以載道、讚揚節婦等。因清代文字獄,他在詩文中不涉及官場文字,但他對於孝子的讚揚,對於勤儉持家的讚揚,對於同時人的奮鬥和勵志的讚揚,都沒有過時。讀其作品,如同與一個清代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老人對話,品味一個矢志不移者終身奮鬥的故事。”
[14]
劉大櫆人際關係
編輯劉大櫆家庭成員
劉大櫆師徒
- 老師
- 弟子
劉大櫆的仕途不順,終身以授徒為業,一生生徒眾多,弟子以桐城籍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在劉大櫆眾多的弟子中,有陽湖陸繼輅、董估成、董祜誠,武進董士錫、張琦,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楊紹文,錢塘戴熙等數十人,自成體系,世系“陽湖派”。他們所傳的都是方苞、劉大櫆的理論,實際上是桐城派初創期的分支。
[4]
劉大櫆朋友
劉大櫆主要作品
編輯劉大櫆著有《海峯先生文集》10卷、《海峯先生詩集》11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代詩約選》92卷、《七律正宗》4卷、《唐宋八家古文約選》48卷、《劉海峯制藝》三卷,纂修《歙縣誌》20卷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答吳殿麟書》等篇章。
[20]
[2]
劉大櫆人物爭議
編輯- 生卒年月
一説卒於乾隆四十四年(82歲),相關説法如下:
“其卒也以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年八十有二。”(劉大櫆弟子吳定《海峯先生墓誌銘》)
“天錫公壽,八十二秋。”(《祭海峯先生文》)
“四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國史文苑傳》)
“卒年八十二,門人吳定銘其墓,門人方懷萱、劉琢梓其詩文集行世。”(《道光續修桐城縣誌》《儒林》卷十五)
一説卒於乾隆四十五年(83歲),相關説法如下:
“卒年八十三。”(姚鼐《劉海峯先生傳》)
“年八十三,卒。”(《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二卷文苑二)
大櫆“卒年八十有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劉、姚同裏,語當可信。今從姚説。”(吳孟復修《劉海峯簡譜》)
“劉大櫆,號海峯,桐城人,康熙三十七年在戊寅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卒,年八十三。”(顧頡剛《清代著述考》)
考證結論:張體雲《劉大櫆生平事蹟考辨》和管才君《劉大櫆生卒、著述及相關研究芻議》認為,劉大櫆生年問題當以吳定説法為準,即劉大櫆(1698年—1779年),享年八十二。姚鼐《傳》文和吳孟復《簡譜》説法有誤。
劉大櫆後世紀念
編輯- 劉大櫆墓
劉大櫆墓位於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向榮村雲豐隊。劉大櫆的碑文寫着“劉公海峯先生”,碑文的落款為“愚侄姚鼐”。墓丘很小,用碎石疊壓成半圓弧狀,墓頂用水泥澆造而成,可以看出是後世翻修的。
[25]
- 劉大櫆故居
劉大櫆故居位於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劉家周莊。劉大櫆的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結構穿鬥屋架承重的二層樓房建築,由院子、門樓、牌坊門、大廳天井、祖堂、廂房等部分組成。外牆青磚勾白縫,內隔牆為板壁。房間朝向內天井,二樓天井四周都是花格窗。故居簡樸無華,只在大門上方加有磚砌門罩,在二層山牆處的通風窗上方加有窗眉,具有一種寧靜安貧、修身養性的儒家文化內涵。
[26]
劉大櫆史料索引
編輯劉大櫆的相關史料記載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吳孟復《劉海峯簡譜》,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吳定《海峯先生墓誌銘》《祭海峯先生文》,姚鼐《劉海峯先生傳》等。
[3]
[27]
- 參考資料
-
- 1. 餘立勳. 劉大櫆及其詩歌研究述評[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18, 33(11):22-27+35.
- 2. 劉大櫆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6]
- 3. 張體雲. 劉大櫆生平事蹟考辨[J]. 中州學刊, 2013, 000(005):157-160.
- 4. "桐城三祖"劉大櫆一生仕途科舉不得意 以授徒為業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21]
- 5. “桐城派”文豪有哪些? 曾國藩上榜 .騰訊[引用日期2020-04-21]
- 6. 王佳佳. 劉大櫆交遊研究[D]. 安徽大學, 2015:1-92.
- 7. 汪孔豐. 桐城派作家劉大櫆生平事蹟補考[J].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3):6-10.
- 8. 安徽樅陽整建制劃歸銅陵塵埃落定,桐城派文化傳承遭遇難題 .澎湃[引用日期2020-04-15]
- 9. 李淑巖, 李建華. 劉大櫆詩歌分期問題管窺[J]. 語文教學通訊:學術(D), 2014(7期):87-89.
- 10. 王佳佳.劉大櫆與徽州文人交遊述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10):114-118.
- 11. 李晶晶.從浙江選士看竇光鼐的治學理想和詩文觀念[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37-41.
- 12. 朱洪. 劉大櫆系年辨析[J]. 古籍研究,2019(02):272-279.
- 13. 管才君.劉大櫆生卒、著述及相關研究芻議[J].湖北社會科學,2018,382(10):117-123.
- 14. 劉大櫆的奮鬥人生 .中安在線[引用日期2020-04-21]
- 15. 徐天祥.試論劉大櫆的詩歌理論[J].江淮論壇,1989(03):86-92.
- 16. 餘立勳.劉大櫆詩歌的“神氣”[D].湘潭大學,2018:1-40.
- 17. 周兆茂.劉大櫆的哲學思想[J].江淮論壇,1986(02):85-90+107.
- 18. 董根明.劉大櫆史學初探[J].史學史研究,2013(04):44-50.
- 19. 桐城詩派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6]
- 20. 餘立勳.劉大櫆及其詩歌研究述評[J].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8,33(11):22-27+35.
- 21. 西山 .中華詩詞網[引用日期2020-03-22]
- 22. 劉大櫆《程易田詩序》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0-04-15]
- 23. 劉大櫆《騾説》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0-03-22]
- 24. 劉大櫆《遊三遊洞記》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0-03-22]
- 25. 韋力︱尋墓“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劉大櫆 .澎湃[引用日期2020-04-15]
- 26. “桐城派”研究有了新實物資料 劉大櫆故居驚現樅陽 .江淮晨報[引用日期2020-04-15]
- 27.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