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緣情説

鎖定
緣情説是主張詩歌的審美特性是通過綺麗的形式來表達人的情感的理論。中國美學史理論之一。西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李善注:“詩以言志,故曰緣情。”先秦時已有“詩言志”之説,將詩歌視為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現。但當時重於詩的政治教化,忽視其抒情性質、以情動人的特點。漢代儒家文藝理論也指出詩為“吟詠情性”的產物(《毛詩大序》),但又強調其政治教化作用,反對強烈的情感表現。 [1] 
中文名
緣情説
定    義
主張詩歌的審美特性是通過綺麗的形式來表達人的情感的理論
至漢末魏晉時期,不再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歌詠日常情感的詩作大量湧現。其風格亦突破温柔敦厚的限制而追求情感之強烈動人,文辭亦日趨華麗,遂產生這一理論。明宋濂認為:“詩緣情而託物者也。”(《劉兵部詩集序》)何景明《明月篇序》:“夫詩本性情之發也者。”均將緣情作為詩歌的根本。這一理論對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影響頗大。
參考資料
  • 1.    金炳華.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