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似蚓蛔線蟲

鎖定
似蚓蛔線蟲是蛔目蛔科蛔線蟲屬線蟲動物,簡稱蛔蟲。 [1]  蟲體圓柱形,狀似蚯蚓,體形向頭尾兩端逐漸變細,體表光滑有纖細的橫紋,兩側各有一條側線,乳白色或淡紅色,頭端鈍圓,有唇瓣三片,呈“品”字形排列,雌雄異體。雄蟲尾端向腹面彎曲,有兩根可伸縮的鑲刀狀的交合刺,生殖系統為單管型。雌蟲尾端平直,生殖器官為雙管型。成蟲壽命約1年。
似蚓蛔線蟲呈世界性分佈,主要流行在温暖、潮濕和衞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2]  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多見於空腸,以腸中消化、半消化的食糜為食。雌蟲發育成熟開始產卵需60-75日(2-2.5個月)。雌蟲和雄蟲成熟交配後,雌蟲產出蟲卵,卵隨糞便排出體外。一條雌蟲每日排卵約24萬。
似蚓蛔線蟲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蟲之一。 [3]  幼蟲和成蟲均可對人體造成損害,成蟲是主要的致病階段,主要包括掠奪營養、機械性損傷和化學性損傷。 [1] 
中文名
似蚓蛔線蟲
別    名
蛔蟲
拉丁學名
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
動物界
線蟲動物門
尾感器綱
亞    綱
小杆亞綱
蛔蟲目
蛔蟲科
蛔蟲屬
似蚓蛔線蟲
寄生部位
小腸內

似蚓蛔線蟲簡介

似蚓蛔線蟲俗稱蛔蟲,為寄生人體的腸道線蟲中體形最大者,其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引起蛔蟲病(Ascariasis)。
似蚓蛔線蟲 似蚓蛔線蟲
犬弓首線蟲(Tosocaracanis),簡稱犬蛔蟲,是犬類常見的寄生蟲,但其幼蟲能在人體內移行,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似蚓蛔線蟲形態

似蚓蛔線蟲成蟲

似蚓蛔線蟲 似蚓蛔線蟲
長圓柱形,形似蚯蚓,活時成粉紅色或微紅色,死後為白色;體表有細橫紋和兩條明顯的側索;雌蟲長約20-35cm,尾端鈍圓,雄蟲15-31cm,尾斷向腹面捲曲。 為寄生人體的腸道線蟲中體型最大者,蟲體呈長圓柱形,頭、尾兩端略細,形似蚯蚓。 活蟲呈粉紅色或微黃色,體表可見有細橫紋和兩條明顯的側索。口孔位於蟲體頂端,其周有三個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背唇瓣一個,較大,亞腹唇瓣兩個,略小。唇瓣內緣有細齒,外緣有乳突。直腸短,雌蟲消化道末端開口於肛門,雄蟲則通入泄殖腔。雌蟲長約20-35cm,個別蟲體可達49cm,最寬處直徑約為3-6mm,尾端鈍圓。雌性生殖系統為雙管型,盤繞在蟲體後2/3部分的原體腔內,陰門位於蟲體前、中1/3交界處的腹面。雄蟲長約15-31cm,最寬處直徑約為2-4mm,尾端向腹面捲曲。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盤繞在蟲體後半部的原體腔內。具有一對象牙狀交合刺,在泄殖腔前、後有多對乳突。

似蚓蛔線蟲受精蛔蟲卵

大小約為45-75×35-50μm,寬橢圓形,(因與膽汁接觸而)呈棕黃色,表面有一層波浪狀的蛋白質膜,向內依次為無色的受精膜、殼質層、蛔甙層(光鏡下不能區分)。卵內含一大而圓的卵細胞,卵細胞與卵殼間有新月形空隙。

似蚓蛔線蟲未受精蛔蟲卵

長橢圓形,大小約為88-94×39-44μm,卵殼內含許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顆粒。
注意:若蛔蟲卵的蛋白質膜脱落,卵殼則成無色透明,應注意與其他線蟲卵的鑑別。

似蚓蛔線蟲近種區別

似蚓蛔線蟲
松材線蟲
長圓柱形,形似蚯蚓,活時成粉紅色或微紅色,死後為白色體表有細橫紋和兩條明顯的側索;雌蟲長約20-35釐米,尾端鈍圓,雄蟲15-31釐米,尾斷向腹面捲曲。
成蟲體細長,雌蟲體長0.81毫米,雄體長0.73毫米,雌蟲尾部近圓錐形,末端圓。雄蟲尾部似鳥爪,向腹面彎曲。
似蚓蛔線蟲 似蚓蛔線蟲
松材線蟲 松材線蟲

似蚓蛔線蟲生活史

似蚓蛔線蟲土壤中的發育

蟲卵從病人糞便排出後,在廕庇,潮濕,氧氣充足及適宜的温度(22-30℃)土壤中發育2周後變成幼蟲,再經一週(卵內幼蟲蜕皮一次成為感染期蟲卵)然後經口感染人體。

似蚓蛔線蟲人體內的發育

蚴蟲在小腸從卵中逸出,經血循環到肺(在此脱皮兩次),再次進入消化道,在小腸內最後脱皮一次,發育為成蟲,成蟲壽命一般為一年左右。
1. 感染階段感染性蛔蟲卵(含蚴卵)
2. 感染途徑與方式:通過污染食物、飲水,經手-口途徑感染。
3. 體內移行:口→小腸→小靜脈/淋巴管門靜脈→肝臟→右心→髒→氣管/支氣管→咽→食管→胃→小腸。
4. 寄生部位(成蟲):小腸。
5. 致病階段:成蟲、幼蟲。
6. 診斷階段:成蟲、蟲卵(糞檢)。

似蚓蛔線蟲所致疾病

蛔蟲的成蟲和幼蟲可致病,主要機理為機械性損害、變態反應腸功能障礙

似蚓蛔線蟲幼蟲

主要引起肺蛔蟲症
病人可有肺部炎症的臨牀症狀,如:發熱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酸性粒細胞可增多,X線可見浸潤性病變;病灶常有遊走現象,並非多在1-2周內自行消失。幼蟲也可引起肝臟的炎症及可侵入甲狀腺、脾、腦、腎等器官從而導致異位損害。在人體內,自二期幼蟲侵入腸壁開始,到經肝、肺移行,發育至最後在小腸內寄生等,均可引起組織損傷。在肝、肺,幼蟲周圍可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進而轉變為由組織細胞上皮樣細胞多核鉅細胞形成的肉芽腫。其中以肺病病變更為明顯,重度感染時,可出現肺出血肺水腫支氣管擴張及粘液分泌增加等。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等臨牀症象。部分病人肺部X線檢查,可見浸潤性病變,病灶常有遊走現象,並多在1-2周內可自行消散。這種單純的肺部炎性細胞浸潤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表現,即稱肺蛔蟲症,亦稱Loeffler綜合徵。當重度感染時,幼蟲也可侵入甲狀腺、脾、腦、腎等器官,引起異位損害。若通過胎盤,也可到胎兒體內寄生。

似蚓蛔線蟲成蟲

為主要致病蟲期,可有以下幾種表現:
1. 掠奪營養與影響吸收:蛔蟲成蟲以人腸腔內容物為食,加之對腸粘膜的損害,從而造成人體營養不良。患者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間歇性臍周疼痛等表現。
2. 變態反應: 蛔蟲變應原蟲被人體吸收後可引起IgE介導的變態反應。病人可有蕁麻疹、皮膚瘙癢、血管神經性水腫、結膜炎以及磨牙、煩躁、甚至驚厥等症狀。
3. 併發症: 由蛔蟲的鑽孔性所致。 在其寄生環境發生改變時,如人體發熱、胃腸病變、食入辛辣食物以及不當的驅蟲治療常可刺激蟲體活動力增強,容易鑽入膽道、胰管和闌尾等開口於腸壁上的各種管道。最常見的是膽道蛔蟲症、其次可引起蛔蟲性胰腺炎闌尾炎或蛔蟲性肉芽腫等。此外,蛔蟲還可上竄阻塞氣管、支氣管,造成窒息。

似蚓蛔線蟲併發症況

似蚓蛔線蟲膽道蛔蟲症

主要症狀為突發性右上腹絞痛,並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呈間歇性加重,伴有噁心、嘔吐等。蟲體帶入膽管的細菌可導致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炎,甚至發生膽管壞死、穿孔等。

似蚓蛔線蟲腸梗阻

原因為大量蟲體紐結成團,堵塞腸管造成腸蠕動障礙所致。臨牀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突發間歇性疼痛,並有嘔吐、腹脹等,患者腹部可觸及條索狀移動團塊。
腸穿孔 進而可引起腹膜炎

似蚓蛔線蟲實驗診斷

似蚓蛔線蟲 似蚓蛔線蟲
1. 糞檢查蟲卵(受精、未受精) 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即可滿足診斷要求,也可採用沉澱法和浮聚法,檢出效果更好,但對未受精蛔蟲卵檢查效果較差。
2. 痰中查蛔蚴 用於肺蛔蟲症或蛔蟲幼蟲引起的過敏性肺炎的診斷。
3. 驅蟲治療性診斷 根據成蟲形態特徵進行鑑別。

似蚓蛔線蟲流行與防治

蛔蟲的分佈呈世界性,尤其在在温暖、潮濕和衞生條件差的地區,人羣感染較為普遍。 蛔蟲感染率,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中國多數地區農村人羣的感染率仍高達60%~90%。 糞便內含受精蛔蟲卵的人是蛔蟲感染的傳染源,蛔蟲卵在外界環境中無需中間宿主直接發育感染期卵。而且,蛔蟲產卵量大,蟲卵對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強,在廕庇的土壤中或蔬菜上,一般可活數月至一年;食用醋、醬油或醃菜泡菜的鹽水,也不能將蟲卵殺死。蛔蟲卵對一些化學品具有抵抗力,主要是由於卵殼蛔甙層的保護作用,如10%的硫酸、鹽酸硝酸磷酸溶液均不能影響蟲卵內幼蟲的發育;而對於能溶解或透過蛔甙層的有機溶劑或氣體,如氯仿乙醚乙醇和苯等有機溶劑,以及氰化氫、氨、溴甲烷一氧化碳等氣體則很敏感,卵細胞或幼蟲皆可被殺死。
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人糞施肥,或兒童隨地解便是造成蛔蟲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雞、犬、蠅類的機械性攜帶,也對蛔蟲卵的散播起一定作用。人因接觸被蟲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經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者食用被蟲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受到感染。曾有人羣因生食帶有感染期卵的甘薯胡蘿蔔及醃菜後,在一個地區引起暴發性蛔蟲性哮喘的報道;也曾有因食用在幹糞坑埋藏過又未經清洗的甘蔗而致由幼蟲引起數十例過敏性肺炎的報告。人羣感染蛔蟲的季節與當地氣候、生產活動等因素有關,一般認為,主要在春、夏季節。
另外,蛔蟲的普遍感染與廣泛流行,還與經濟條件、生產方式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和衞生習慣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因此,發展經濟、提高文化水平和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就會使人羣蛔蟲的感染率大為降低。

似蚓蛔線蟲防治原則

似蚓蛔線蟲生活史 似蚓蛔線蟲生活史
對蛔蟲病的防治,應採取綜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帶蟲者,處理糞便、管好水源和預防感染幾個方面。 加強宣傳教育,普及衞生知識,注意飲食衞生個人衞生,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生食未洗淨的蔬菜及瓜果,不飲生水,防止食入蛔蟲卵,減少感染機會。
使用無害化人糞做肥料,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於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池發酵,既可解決農户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於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後,糞堆內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殺死蛔蟲卵。
對病人和帶蟲者進行驅蟲治療,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驅蟲治療既可降低感染率,減少傳染源,又可改善兒童的健康狀況。驅蟲時間宜在感染高峯之後的秋、冬季節,學齡兒童可採用集體服藥。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常用的驅蟲藥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構櫞酸哌嗪商品名為驅蛔靈)等,驅蟲效果都較好,並且副作用少。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及時送醫院診治,不要自行用藥,以免貽誤病情。
參考資料
  • 1.    劉彥,木蘭主編,人體寄生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7,第158頁,第160頁
  • 2.    馬萍主編;盧芳國,萬紅嬌,邊育紅,張穎穎等副主編,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7,第222頁,第221頁
  • 3.    程道新主編,醫學寄生蟲學,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06,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