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四大古鎮

鎖定
中國四大古鎮一般指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這四個城鎮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
對研究中國建築,歷史,人口,風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古鎮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是顯示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名鎮。
中文名
中國四大古鎮
外文名
Four ancient towns in China
地理位置
廣東省佛山市、湖北省漢口市等
著名景點
佛山鎮
景德鎮
漢口鎮
朱仙鎮

中國四大古鎮廣東佛山鎮

佛山鎮 佛山鎮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公元628年,古人在城內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地名為“佛山”。佛山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也是我國“四大聚”“四大名鎮”之一,粵菜、武術、陶瓷等傳統文化聲名遠揚,向世人展示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藴和獨特魅力。 [1] 
明清時期的佛山手工業和商貿業最為繁榮,被稱為“四大鎮”之冠,清康熙至道光年間,佛山鎮最為繁華,全鎮有200多個手工行業,3000多種商品,是四大鎮中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市鎮。佛山是一個移民色彩濃郁的城市,從秦代開始,就不斷有移民遷居嶺南,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是移民數量最多的時期。明清兩代,佛山石頭霍韜家族、李待問家族、金魚塘陳氏家族、順德黃士俊家族這些顯赫一時的家族均為移民,這些北方遷移南下的家族很多原來就從事冶鐵、製陶等行業,自然就將這些手工藝帶入佛山,這就形成了早期佛山製造業的基礎。 [2] 
廣府文化發源地之一。佛山擁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項、56項,行通濟、扒龍舟等特色民俗活動源遠流長。
武術之城。佛山是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獲評為全國唯一的“武術之城”。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發端均與佛山深有淵源,武術大師黃飛鴻梁贊葉問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美食之都。佛山是粵菜發源地之一,獲評“中國粵菜美食名城”。民間素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區大良街道別稱)”之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順德區“世界美食之都”稱號。
南國陶都。佛山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製陶工藝有700多年曆史。建於明代的南風古灶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活態陶瓷柴燒龍窯。
粵劇之鄉。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南海區榮膺“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龍獅龍舟名城。佛山是南獅的發源地,也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順德區是“全國龍舟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唯一的“中國龍獅名鎮”。
嶺南成藥之鄉。佛山古方正藥歷史有400餘年,產品種類齊全,湧現出“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號名藥,吸引國藥集團中藥板塊總部落户,打造中國中藥百億產業基地。
自古工商業繁榮。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已十分繁榮。至明清時,佛山陶瓷、紡織、鑄造、醫藥行業鼎盛,成為“廣貨”和“北貨”的著名集散地,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
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9個狀元,佛山佔5個,明清時期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南昌起義發起人之一譚平山、中國女權運動先驅之一何香凝、開創近代民族工業先河的實業家陳啓沅、“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各界名人。 [1] 

中國四大古鎮湖北漢口鎮

漢口,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於海內外。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是中國中部地區最大城市武漢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大武漢的商業中心,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地處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隔長江與其東南側的武昌相望,並漢江與其南側的漢陽相望,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漢口市存在,現與武昌、漢陽並稱武漢三鎮。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而且分別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漢口為商業中心、武昌為科教中心、漢陽為工業中心。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併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
漢口向來以東方大埠而聞名於世,而清代又是最為顯赫昭彰之時期。其時,漢口的地位,一度僅次於上海而居全國第二位。而作為漢口商業中心的礄口地區,其商貿行業活動頻繁,日漸形成的商貿“八大行”,反映出當年漢正街商業的興盛。所謂“八大行”,是指清代礄口市場的八大商貿行業,它在礄口商業乃至漢口商業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對礄口商業市場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清代礄口“八大行”不同的時期包含不同的內容。至19世紀初,漢鎮市區進一步擴大,商貿業始有“八大行”之説,即指銀錢、典當、銅鉛、油燭、綢緞布匹、雜貨、藥材、紙張八大行。
漢口開埠,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市場情況發生巨大變化,商業“八大行”也有所變更。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銀錢、典當、銅鉛、油燭、綢緞布匹、紙張等行業相應衰退,大宗交易轉移到其他行業。於是,漢口商業的八大行變為:鹽行、茶行、藥材行、廣福雜貨行、油行、糧食行、棉花行、牛皮行。據《湖北通志檢存稿·食貨考》記載:在漢江碼頭裝運的商品有18大類、230餘個品種。如湖北省內的各色鮮魚,湖南、鄂南的茶葉,漢江流域的棉花、布匹和四時鮮果,吳越的絲綢及海產品,山西、陝西的牛羊皮,安徽的茶、油和文房四寶,雲南、貴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藥材,江西、福建的瓷器、果品以及廣東、廣西的日用雜貨等。“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異物,來自遠方者,旁溢露積”,推動着武漢市場向縱深拓展。漢口的商品貿易市場由碼頭髮展到河街,又由河街發展到正街、夾街,逐漸形成較大規模。而鹽、茶、糧、油、藥材、雜貨、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則遍佈漢口鎮,繼而遠近馳名。 [5] 

中國四大古鎮江西景德鎮

江西景德鎮 江西景德鎮
江西的景德,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鄰安徽省休寧縣和本省 婺源縣、德興縣,南連本省萬年縣弋陽縣,西靠本省鄱陽縣,北與東北同安徽省東至縣祁門縣毗連。著名旅遊勝地廬山、龍虎山、三清山、黃山、九華山環繞其間。 鄱陽湖、千島湖互映左右。名山勝水,擁出瓷城。市區距海岸線302公里,距省會南昌249公里。全市土地總面積5247.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08平方公里,浮樑縣面積2867平方公里,樂平市面積1973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有人口134.34萬,其中市區人口37.77萬,浮樑縣人口26.93萬,樂平縣人口69.64萬。景德鎮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曆史的古鎮。春秋時,此地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山區,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當時為楚所轄。秦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36郡,景德鎮屬九江郡番縣。漢改隸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屬吳地東晉起開始設鎮,名新平鎮。唐武德四年,就鎮設縣,稱新平縣。唐開元四年,更名為新昌縣,縣治設於距鎮10公里的舊城,鎮為縣轄,因鎮在縣南(一説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鎮,亦名陶陽鎮。唐天寶元年,改新昌縣為浮樑縣,鎮仍為縣轄。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於是昌南之名淹沒,景德鎮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時,景德鎮瓷業發達,貿易昌盛,與湖北漢口、河南朱仙、廣東佛山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宣告解放,千年古鎮獲得新生。當年5月5日,設立景德鎮市,先後為浮樑專區、上饒地區所轄。1953年6月15日,經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升為省轄市。1960年9月30日,原浮樑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1983年l0月,又將原上饒地區所轄的樂平縣和波陽縣所轄的 鮎山鄉、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管轄。1982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景德鎮市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甲類開放地區。1988年11月2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浮樑縣建置,同時撤消 蛟潭區、鵝湖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浮樑縣,縣隸屬景德鎮市。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成就“千年瓷都”景德鎮 [3]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鎮)建造窯坊,燒製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窯天下聞名。青白瓷更是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大量出口歐洲。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樂三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瓷器,稱海上絲綢之路為陶瓷之路。清乾隆之後,景瓷生產從巔峯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呈萎縮狀態。鴉片戰爭之後,景瓷生產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壽終正寢。 [4] 

中國四大古鎮河南朱仙鎮

河南朱仙鎮 河南朱仙鎮
河南的朱仙鎮,朱仙鎮在春秋時為啓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點。五代時期,由於開挖蔡河與汴河相通,該居民點逐漸成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鎮。唐宋以來,朱仙鎮一直是華北水陸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開封的南大門,並因西蔡河的開鑿而迎來了自己第一次的繁榮。賈魯河通航後,大概自17世紀至19世紀,朱仙鎮進入興盛時期。朱仙鎮由於地處賈魯河航運終點、華中及豫南至開封的陸路要衝而興盛,明嘉靖後,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清康熙時盛極,江淮之吳粳、楚稻、絲、茶、糖、紙、雜貨,由此北運;西北之山貨物產由此南輸,南船北馬皆分途於此,成為華北最大的水、陸交通聯運碼頭。鼎盛時期,朱仙鎮區域範圍東連宋寨、西接豆腐店、北起小店王、南至腰鋪村,面積約50平方華里。鎮中心部分有寨牆環護,縱橫各3華里,周圍10華里,面積9平方華里。 [6-7] 
然而,當歷史進入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時候,朱仙鎮卻開始趨於衰落。特別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朱仙鎮內4/5的房屋已被拆去,大批古建築慘遭破壞。1949年10月1日,隨着新中國成立禮炮的響起,朱仙鎮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鎮積極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集市貿易迅速發展。為了再現昔日的輝煌,1986年,朱仙鎮將運糧河兩岸闢為商業街。1987年,朱仙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州歷史文化名鎮。2000年5月,該鎮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00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範試點鎮”。特別是2003年以來,朱仙鎮成功舉辦了紀念岳飛誕辰900週年活動、首屆朱仙鎮嶽王廟會和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精品展……這些活動的舉辦,使朱仙鎮名揚國內外,大批國內外遊客來到了朱仙鎮。為了儘快實現古鎮的崛起,朱仙鎮政府強力實施“旅遊帶動、多元化發展”戰略,建成了朱仙鎮商城、朱仙鎮仿宋商業一條街,同時岳飛廟、關帝廟、清真寺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繼對外開放,運河夕照,鐵桿棲鳳、隕石獅子等一批景觀修葺一新,引得人們爭相觀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