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口鎮

鎖定
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首、武漢三鎮之一。漢口地處武漢長江、漢水(古稱夏水)以北的地域,隔長江與武昌相望,隔漢江漢陽相望。漢口自明清以來就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商業中心,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漢口是當今武漢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漢口地區包括江岸、江漢、礄口和黃陂、東西湖五個市轄區,除黃陂與東西湖外其他三個區均是早期漢口的建成區域,位於漢口的江岸區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和內陸第一大港,擁有列強在華規模第三的漢口租界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而且分別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併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注入長江之口,因古時稱漢水為夏水,故當時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沒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漢口之所在。
中文名
漢口鎮
外文名
Hankow
地    點
武漢市
地    位
中國四大名鎮之首
地    處
鄂東長江西北、漢水以北的地域

漢口鎮歷史沿革

漢口鎮(今湖北省武漢市境內),有着美麗的漢口江灘四大名鎮之首,處於長江中游,古代以水運為主,有“九省通衢”之稱,後鐵路運輸發展,水陸並運,因處於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繫方便。
今之漢口,原與漢陽相連,是漢陽縣屬地。即使在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兩地以河為界後,漢口也一直屬漢陽管轄,至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設立夏口廳,漢口始與漢陽分治。因此,漢口一直沒有如漢陽、武昌那樣環繞四周的古城垣。
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
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
漢口自鴉片戰爭後開埠通商,在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漢路以北、麻陽街太古下碼頭以南、中山大道東南的濱江地段,有一塊約2.2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裏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羅可式等歐式建築一應俱全。這便是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上半葉漢口租界的遺存,按地理方位從西南向東北排列,分別為英、俄、法、德、日5國租界。
漢口租界的數量僅次於天津,居全國第二位,面積僅次於上海、天津,居全國第三位,其影響力位列內地各外國租界之首。
外國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在租界實行獨立於中國政府的行政系統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為國中之國,但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武漢的近代化進程,在城市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交通、公共衞生管理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資借鑑的經驗。
明朝成化年間,漢江幾經改道,最後使得今天的漢口成為同臨兩江的黃金地段。陝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販運於漢正街中轉。
漢正街最初是由貨物集散批發而發展起來的。漢口之名可以説是因陝西商販而得名,即漢水入長江口。而漢口的繁盛,與漢正街分不開。漢口老字號中的葉開泰謙祥益、汪玉霞等均發跡於此街。明朝末年,漢口已相當繁華,為天下四大名鎮之一。

漢口鎮經濟、文化發展

2005年的漢口站 2005年的漢口站
武漢三鎮中,漢口作為集鎮,形成最晚,但是發展最快。漢口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説。明朝成化年間,漢江幾經改道,最後使得今天的漢口成為同臨兩江的黃金地段。地理位置的優越,吸引了周邊的地主、農民、手工業者和全國各地的商人逐漸在此聚集。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漢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再次開闢了租界。從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周邊破產農民更是大規模地湧入漢口。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重建後的漢口站——全國最大的歐式建築 重建後的漢口站——全國最大的歐式建築
昔日漢口英租界江灘街景:橫濱正金銀行附近1926年1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之後,國民黨將國民政府從廣州遷至漢口,並將武昌、漢陽、漢口三鎮作為“京兆區”,統稱武漢市。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將三鎮合併為一個行政區劃。但是1927年的寧漢合流之後,武漢市又被拆為漢口特別市(類似目前的直轄市)、武昌市和漢陽縣,直到1949年共產黨掌握政權之後才重新合併為武漢市至今。

漢口鎮歷史故事

李毓文運交漢口鎮
漢口鎮 漢口鎮
百川通票號在全國各地共有23個分號,其中以漢口分號業務最大。一開始漢口分號只有6個人,後來因為漢口碼頭生意多,6個人忙不過來,總號決定讓漢口分號增加人員。當時派往漢口的人員中有一名年輕人名叫李毓文,平遙達蒲人。李毓文到漢口後經過兩年練習鍛鍊,由於本人聰明好學,業務上日有長進,便承擔了跑街。商家業務的開展,全憑跑街,一升到跑街,當時行話叫頂生意,也就是有了少量的人股了。頂生意是住票號年輕人最光彩而又實惠的出路。
最初只給1釐,以後根據本人的實績,逐年增加。李毓文頂生意承擔跑街之後,社會接觸面日漸擴大,生意場上日漸精熟,沒有幾年便成為百川通漢口分號的台柱子。在他跑街過程中,接觸到漢口一家叫胡三多堂的字號。這胡三多堂是漢口一家大商號,東家胡老闆英年早逝,沒有子嗣,只有一個女兒。胡老闆死後,由東家母和她的女兒共同操持胡三多堂的生意。也是李毓文時運好,一來二去,和胡三多堂由生意上的往來發展到人情上的往來了。
這天,李毓文為一筆生意來到胡三多堂,胡家母女熱情待茶,邊談生意邊閒聊些異地風物、市面傳聞。與裏間櫃房裏帳房先生算盤珠子的聲音,清點銀元的聲音組成一支和諧的櫃房樂曲。正閒聊間,李毓文突破轉變話題,説剛才櫃房裏清點的銀元第多少多少枚或許有假。胡家女老闆先是被李毓文的突破轉變話題怔了一下,隨即將信將疑地喊裏面清點銀元的帳房先生把剛才點過的銀元拿出來。她心想,百川通這個年輕人難道真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一邊閒談一邊能聽出裏間屋的聲音?而且準確地點出第幾枚銀元有問題?她心裏思謀着,讓帳房先生把李毓文剛才説的第多少多少枚銀元揀出來,捏在手裏看了看,使勁往地下一摔,銀元破成了塊,果然是枚假銀元。
這件事頓時使李毓文在胡家母女心中身價百倍,特別喜歡上了這位聰明的山西青年。從此後李毓文與胡三多堂來往更多起來了。後來,胡家女老闆竟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毓文。這時候的李毓文真是如虎添翼,在胡三多堂的支持下,離開百川通漢口分號,到上海做黃金生意。幾年下來,積蓄頗豐。
辛亥革命後,百川通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渠家決定收縮規模,百川通是渠家決定放棄的第一塊陣地。對於百川通的底細,李毓文了解頗多。於是便在民國7年(1918年)以4000兩白銀買下百川通的全部不動產,包括全部房屋和室內傢俱。
買下百川通,李毓文的本意也是想再開票號,但是,一來銀錢已不充裕,他在平遙城內開了6家店鋪、當鋪,佔有銀錢已不少。二來,當時各家票號幾乎全乾不下去了,相繼歇業。面對時局的動盪和自家的財力,李毓文只好暫時按兵不動。過了幾年,時局平穩了些,胡三多堂支持李毓文重開票號。民國12年(1923年),李毓文在百川通舊院開設了永亨銀號,啓用他的把兄弟、人稱小周瑜的裴憲出任大掌櫃。永亨銀號開業共有股本6.4萬兩白銀,共8股,其中,李毓文佔4股,胡三多堂佔2股,另有散股2股。至於李毓文後來拋開了漢口胡家,直至後來發了瘋,那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