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獅

(舞獅的一種)

鎖定
南獅,又稱“醒獅”。它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脱胎而來,五代十國後,隨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起,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獅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3-4] 
中文名
南獅
外文名
Chinese Southern Lion
別    名
醒獅
類    別
民間體育項目
起源時間
五代十國
起源地
中國
代表人物
待補充
主要比賽
世界龍獅錦標賽、中國龍獅公開賽等

南獅歷史沿革

南獅起源

南獅 南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南北朝、隋朝時期,獅舞不僅出現在佛事場合,還融入了元宵節會。唐代宮廷獅舞趨於成熟,出現“五方師子”,表現“俛仰馴狎”等形態。宋朝時,民間舞獅興盛,據宋代《武林舊事》記載,出現了與武術結合的“獅豹蠻牌”。該舞原由“諸軍”表演,從軍中流出後流行於南方。金滅北宋,虜獲各式藝人,將“獅豹”等百戲引入宴飲場合。約在宋金時期,彰顯武技的獅舞隨移民南遷,產生了南獅、北獅之分。
相關史料也記載,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專門製作舞獅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過節或遇到重大喜慶必定出動舞獅助興,成為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四鄉和相鄰郡縣多有到佛山採購獅子和鑼鼓,這使南海的舞獅技藝得到流傳和推廣。明代南獅承襲獅舞藴武傳統,逐漸融入南拳功架。清代,習武者則以“寓武於舞”方式延續尚武傳統,進一步融南派武術於舞獅身法之中,促成“獅武合一”。晚清民國時期,廣東拳師既習拳又舞獅現象尤為普遍。 [4] 
南獅具有求吉辟邪功用,曾被稱為“瑞獅”。明人王洪的《觀燈賦》有“舞瑞獅於階隅”之句,1893年《點石齋畫報》記有“廣幫瑞獅”,“瑞獅”還是清末官窯生菜會的“迎祥之景”之一。“瑞獅”在粵語中與“睡獅”諧音,隨着1900年後“中國先睡後醒論”的廣泛傳播,逐漸被置換為“醒獅”。據《申報》記載,1917年女子工藝學校籌款會引入“廣幫北城候醒獅會”,目的是通過表演“睡獅猛醒”來“喚起同胞”。此後廣東的醒獅團陸續在上海“精武體育會十週紀念”“救濟工遊藝會”等展會慶典上出現,被賦予喚醒中國、喚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獅”之名。 [4] 

南獅發展

南獅 南獅
經過多年的發展,南獅就種類而言分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頭獅、鶴山鴨嘴獅、清遠英德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各地方的不同特點:廣州、佛山的大頭獅俗稱“佛莊、笑獅”,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獅子的精華,特點是額高、眉精、眼大、口寬帶笑。鶴山的鴨嘴獅頭稍長,俗稱“鶴莊、畫形、禽形或豹仔”,特點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鴨嘴和青蛙嘴兩種。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和雷州的鸚雄獅等,其獅頭有大號、二號和三號之分,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
關於南獅最大的特點就是神似,南獅突出一個“醒”字,就必須在“躍”、“撲”、“扎”三方面下功夫,功夫老練的舞獅手舞起獅來,已經達到睡獅已醒,動靜分明,剛柔相濟,形神俱備,人獅一體。
明清以來,隨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謀生,南獅也像對家人的牽掛一樣,被人們帶着漂洋過海,成為今天維繫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也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化最生動的一個樣本。現“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活動”,日本橫濱中華街的華人學校裏,舞獅是男生們的必練功夫。2007年,“舞獅”被馬來西亞官方列為本國50大國家文物遺產,得到政府固定撥款支持發展,成為維繫大馬華人社會的又一紐帶。
高樁舞獅 高樁舞獅
反過來,流傳到海外的舞獅也在推動中國舞獅的更新。20世紀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舞獅界經過精研中國舞獅,創出動作驚險、更具觀賞性的高樁舞獅。脱胎於廣東南獅的高樁舞獅迴流中國,誕生了“競技南獅”。如今,各種舞獅大賽的競技場上,在2.5米-3米的高樁上演繹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已然成為奪取錦標的最有力法寶。湛江的許屋、太平鎮等舞獅團,甚至已經開發出高樁單獅“飛躍穿火圈”的絕活。
南獅文化歷代相傳,鼎盛不衰。舞獅文化內涵豐富,獅是一種雄健、威武、勇敢和力量的象徵,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這項運動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於一身,通過人體之間的搭配連接、密切合作,模仿獅的各種形態動物,來表現體意,是最能體現我國民俗民風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南獅深厚的文化底藴決定了其不愧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不但能烘托節日熱鬧氣氛,而且顯示出我國人民尚武愛國的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內涵是當代流行的西方體育無法比擬的。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南獅文化被廣大華僑帶到了東南亞歐美地區,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核,成為凝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黏合劑”,對推動民族認同、民族和解、跨文化交流與互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南獅藴藏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民族情結,當前,以南獅為代表的文化建設受到衝擊的趨勢正在日益加大,搶救與維護已經刻不容緩,保護與傳承南獅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們要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保護該運動,要建立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專門的南獅研究與保護機構,逐步實現南獅文化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使我國的經濟文化共存共榮,交相輝映,永葆中華文明的燦爛多姿。 [1] 

南獅南獅與北獅的區別

北獅 北獅
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近年來,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龍獅運動協會與各地龍獅運動協會的推動與倡導下,尤其是中國龍獅名鎮西樵每年五一節和國慶節都舉辦“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有力地打破南、北獅區域界限,促進了南北獅藝交流,推動了中華獅藝發展。如今多個南方地區組建有北獅隊,許多北方地區同樣有南獅隊。
南獅 南獅
南獅和北獅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南獅以廣東舞獅最有代表性,而廣東的舞獅則以廣州、佛山較有特色。
南獅外形與北獅外形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獅以寫實為基礎,它的造型、結構、色彩、裝飾和表演以模仿獅子為主。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流行在華南地區。近年也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南獅表演有採青過程。北獅的“引獅員”不僅是表演者也是指揮者,但沒有采青程序。南獅“獅頭”與“獅被”緊密相連,而北獅是分開的,表演時捆綁在一起。 [2] 

南獅北獅

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獅子)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就像是維、惟肖惟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演注重靈活的動作,與南獅着重威猛不同,舞動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簡介

南獅形象 南獅形象
又稱醒獅,以神似為基礎,同武術相結合,以塑造一個誇張、浪漫的獅子為藝術形象,其形象不如北獅細膩,但重在輕靈敏捷,剛柔相濟。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羽獅為代表。 [5] 
南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形態,一般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鑑,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還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僅顏色、裝飾不同,而且舞法根據三者的性格而異。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南獅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舞獅者通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為了增加娛樂性,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過梅花樁等。舞動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八種神態,以採青為己任,隨着鑼鼓的節奏,歷盡艱險取得勝利。
隨着鼓樂節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
舞南獅時還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擂動起來也更是振聾發聵,使人警醒。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就是把硃砂塗在獅眼上,象徵給予其生命。可以説,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佛裝”和“鶴裝”
傳統的南獅分為“佛裝”和“鶴裝”兩種。
佛裝獅,又叫佛山獅,外形口大高身,步法闊大,舞動起來較為威武、有霸氣,但獅頭有七八斤重,舞起來不夠靈活。
佛山獅 佛山獅
鶴裝獅,又叫鶴山獅,則獅嘴扁圓,獅頭比“佛裝獅”要輕得多。其外形較扁身,嘴橢圓形、長扁。
鶴山獅 鶴山獅
清朝道光年間,鶴山越塘鄉名醫馮庚長,將獅藝帶回原鄉發揚,在佛山獅頭之基礎上將獅頭稍加改良,使鶴山獅更加不怒而威,獅頭主框較橢圓形,長扁。此外,鶴山獅的舞法較為輕靈,活潑。
佛鶴獅
南海大瀝葉四牛師傅將這兩種獅的優點結合起來。他設法對傳統的“佛裝獅”進行改進,把“鶴裝獅”鶴眼、長嘴的特點與“佛裝獅”虎眼、闊嘴的特點相融合,製作出了鶴眼、翹嘴的“佛鶴獅”,改裝後的獅頭不但保留了原來“佛裝獅”威武勇猛的特點,同時也具備了敏捷靈活的能力,這種獅子被稱為“佛鶴獅”。
2009年,“佛鶴獅”獅頭扎制被列入了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政府的重視也讓四牛師傅看到了南獅扎制工藝傳承和發展的希望。 [1] 

南獅南獅的傳統套路與高樁南獅

按表演套路分為傳統獅與現代高樁獅,按類別分為“佛裝獅”和“鶴裝獅”。南海既是傳統南獅的策源地,更是現代高樁獅的創新地。

南獅傳統南獅的形態與套路

南獅套路 南獅套路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舞獅的時候,獅子隨着鼓樂聲,左騰右挪,上竄下跳,前探後視,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恢諧。不懂傳統南獅的人認為獅子舞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懂得南獅的內行人則知道,每一個鼓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形態都有着規定的套路與不一樣的意義。
成功的表演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
在舞獅技藝中,南獅重寫意,所以,南獅有喜、怒、哀、樂、動、靜、驚、疑這八種形態,這些形態把獅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例如,喜:獅子為了採青,不惜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當採得青時,喜形於色。怒:獅子遇到物體阻擋或外物騷擾,便會憤怒,舞獅者須領會表達。哀:獅子遇到困難,未能解決,便會顯露哀傷,如何表達,全靠舞獅者。樂:獅子在樁上自由跳躍,落腳抓水,盡顯快樂神態;動:獅子好動,喜愛跳躍,舞獅者在樁上跳躍,更能表現其動態。靜:獅子經過千辛萬苦,困難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靜下來休息。驚:獅子遇到危險,便會產生驚怕的動作,舞獅者便須要將其驚怕動作表達給觀眾。疑:獅子多疑,對身邊每一樣新的事物,皆產生懷疑,故舞獅者必須做出疑慮神態。
南獅各種形態在表演時,要求鼓點作如下配合:
: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到困難而露哀傷,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等。
:鼓點要輕、重、快結合。獅子喜歡快樂,搖頭擺尾,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根據獅動激情配以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鼓停獅靜,目光平穩,配僕步、弓步、馬步。
:鼓點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使獅子產生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僕步、弓步、馬步,上膝等造型。
南獅造型套路也很多,這就要求舞獅人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進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好動等習性。
根據南獅的形態與套路,南海舞獅編出了許多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套路。最為著名的有瑞氣護佑創輝煌、羣獅起舞慶昇平、巧奪蓮花青、勇奪帥旗、翻山越嶺採靈芝、獅子過三山、雙獅樓台會、靈蛇獻瑞等。
南獅每一個套路都有不同的含義。例如,“瑞氣護佑創輝煌”是指醒獅得知在高山峻嶺中有一株匯聚天地靈氣孕育成型的仙草,醒獅為求仙草,穿溪過澗,上高山、過峻嶺,歷盡千難萬險,終得靈氣仙草。該套路的寓意為:成功創業,靠的是志氣、勇氣和自身努力。又如,“羣獅起舞慶昇平”,是指羣獅在抑揚頓挫、輕鬆活潑的鼓樂節奏中來回穿插,翻飛騰躍。動作乾淨利落、整齊劃一、造型威武。呈現當今太平盛世之喜相。該套路寓意為:天下太平盛世,羣獅起舞,氣氛熱烈,適合企業開張、大型樓宇奠基、週年誌慶等慶賀場面。

南獅醒獅採青

南獅採青 南獅採青
在南獅表演與比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採青。相傳,“採青”原來有“反清復明”之意,緣於清代統治者施行暴政,大興文字獄,濫殺無辜,激起羣眾義憤,百姓反清活動風起雲湧,將南獅稱為醒獅就有暗示國人應該覺醒之意。採青有“採清”與“踩清”的諧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後,採青遂變成娛樂昇平的獅藝表演的一個環節,“青”普遍用生菜。
舞獅的時候,人們一般會懸掛一根生菜,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子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內,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後向大家致意,或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生菜的粵語諧音為“生財”,有財源滾滾、生意興隆之意。為了增加娛樂性,採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過梅花樁(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樁)等等。
南海風俗喜舞獅,每到春節、元宵節都有獅隊進村,家家户户均在門前放置生菜一盤,以備獅子採食,南獅“食”生菜稱之為“採青”。有些人家為避免獅隊看不見“青”而將生菜用竹竿高掛門前,並附紅包一封,以酬謝獅隊舞獅辛苦。在南海大瀝鎮,每年的的農曆正月十四,全鎮都保留這一風俗。
採青經過一代代舞獅人的傳承與發展,已經有了多種形式,如盤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和橋青等。其中,採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預先扎掛的“青”採下來。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南獅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是南獅傳統習俗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藴藏着吉祥喜慶之意。一般新的獅頭紮成還沒有啓用前就要舉行點晴儀式。在古代,富貴人家請獅子,都要求獅隊扎作新獅子,在舞獅之前舉行點睛儀式,由邀請獅隊的主人點睛。主人來到雄獅面前,妙筆數落,分別在獅子的雙目、額和舌頭三處點上殷紅硃砂漆,隨即禮成。
到了現代,無論是企業開張慶典或奠基,還是表演比賽集會,都會啓用一批新獅子,在活動前均要舉行點睛儀式。一般認為,南獅點睛之舉能使每個獅子都充滿希望和祝福,點睛後的獅子才有生命。
點睛儀式很隆重,點燭焚香,拜過祖師爺後,就開始點晴。點睛的原料由硃砂、金粉、紅水、白酒調成,有資格開光點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點六下,取“六六大順”之意。
點睛的順序是:一點中央額頭鏡,點過天庭亮,福星高照。二點左眼,點過眼睛有神,眼光獨到。三點右眼,點過事業興隆,人財兩旺。四點獅口利頭(舌頭),點過獅利有口福,衣食無憂,口福萬利,財源廣進,吉祥如意。五點耳朵,點過耳朵聽八方,生意興隆,能接八方財神。六點尾巴,點過尾巴人緣好,能承上啓下。點睛儀式結束後,點睛人士直接賞紅包給獅子。

南獅高樁南獅起源於南海

高樁南獅起源於南海,發展創新也在南海,現已成為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在全國、全世界推廣的南獅比賽項目。
高樁南獅的發展只有二十多年時間。1988年,當時的南海縣組織獅隊外出參賽,開始上高樁。高樁南獅由此而生並很快風靡世界。受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委託,南海龍獅運動協會制定了《高樁南獅比賽套路》、《高樁南獅比賽規則》,推動了傳統南獅向競技南獅發展。高樁南獅的誕生與普及推廣,南海功不可沒,成為南獅創新發展的試驗田與排頭兵。
如今,高樁南獅已經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許多體育學院都有這個訓練課程。相比傳統獅藝,高樁南獅雖然動作難度也大,但對動作內涵要求卻沒有那麼高,比較容易學。主要動作有上腿、站肩、坐頭、上樁、樁上飛躍、樁上來回穿梭、樁上環回快走、鉗腰、壁虎功、翻、鋼索、過橋、懸掛等。
高樁南獅樁陣從樁頭至樁尾全長16米,最高樁3米。隨着鑼鼓聲,南獅飛身上樁、上肩坐頭、樁上飛躍、來回穿梭、鉗腰飲水、懸掛採青。尤其是南海獅隊的獅頭獅尾能夠同時飛身躍過4米左右間距的樁柱,騰躍跨度是國內外南獅表演中最遠的紀錄。
高樁南獅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驚心動魄、剛健勇猛、威風凜凜、扣人心絃,讓人眼花繚亂、拍手稱絕,把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各種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在西樵山舉行的“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中,南海龍獅運動協會更是再度創新,首度推出競爭南獅、水上飛獅、雙獅對打等新套路。被世界獅藝界稱為“中華絕技”。
高樁南獅表演套路多、難度大。如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平常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些都是神秘而古老的南獅套路。而飛身上樁,騰挪飛躍,掛樁鉗腰,勇過鐵索,這些都是高樁南獅的難度。高樁南獅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時而歡樂,從而陶醉在美好的藝術享受之中。 [1] 

南獅大頭佛

大頭佛 大頭佛
傳統的舞獅子必少不了“大頭佛”。頭戴彌佗佛一樣的大頭面具,身穿嶺南水鄉自制的絲綢長衫,手搖一把破扇,搖頭晃腦地做出各種搞笑動作。
“大頭佛”傳説之一:“大頭佛”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獅子是森林之王、百獸之首,兇猛異常。傳説,玉皇大帝為了將獅子馴化後給人類所用,就專門安排文殊菩薩馴獅子。
把動物界的獅子馴化為聽從人指揮的獅子,馴獅是十分重要的。民間認為,經文殊菩薩馴化的獅子能給人帶來喜慶與吉祥。所以,舞獅子首先由文殊菩薩出場訓練坐騎獅子,文殊菩薩怕人認出來,就化妝成笑臉常開、沒有煩惱的“大頭佛”。舞獅開始,獅子先呈睡覺狀,“大頭佛”依次刷牙、漱口、擦面、拗腰、飲水,然後喚醒獅子、馴化後的獅子按“大頭佛”的指引玩滾繡球等傳統獅套路。“大頭佛”與獅子演畢,再由各徒眾表演拳術、氣功、兵器、對打等內容,這些是傳統獅的基本套路。
“大頭佛”傳説之二:“大頭佛”是個頑皮的男孩。
很久以前,佛山某街住着一個寡婦和其獨子,獨子名叫佛山,生得頭特別大,綽號“大頭佛”,“大頭佛”喜歡玩秋色,母親覺得玩秋色就是做戲,不同意他去參加。但“大頭佛”常揹着母親去玩。有一年,秋色巡遊,“大頭佛”偷偷跟隨秋色隊伍去玩,母親發現後去追趕兒子;那時正當初秋,天氣尚熱,母親手裏拿着一把葵扇,一見到兒子就用葵扇照頭打去,邊打邊罵,“大頭佛”則左閃右避,在秋色隊伍裏左穿右插,羣眾見到這幕“寡母當街打仔”的鬧劇,還以為是秋色的新節目,不禁在旁喝彩。後來,民間藝人將“大頭佛”編成秋色遊行的一個節目,並保留。
在西樵,梁光泰會玩全套“大頭佛”動作。2007年,63歲的興光泰還考取國家級龍獅裁判和教練證書,成為了西樵鎮第三位國家級龍獅裁判和教練。 [1] 

南獅硬件要求

南獅比賽場地

舞龍舞獅的競賽場地為邊長20米的正方形場地(特殊情況,最小面積不得小於邊長18米的正方形),要求地面平整、清潔。場地邊線寬0.05米,邊線內為比賽場地。邊線周圍至少有1米寬的無障礙區,競賽場地上空從地面量起,至少有8米的無障礙空間 ;比賽場地應是木板或鋪設地毯 [6] 

南獅比賽器材

  • 獅頭、獅被
獅頭正面寬不小於0.55米,高不小於0.5米,長不小於0.7米,要求大小勻稱、協調。
  • 樁陣
樁陣的高度最高不得超過3米,最低不低於0.5米,其中半數樁柱高度必須達到2米,樁頂腳踏圓盤直徑不超過0.38米(含保護圈墊),樁陣長度不得超過15米,最短不小於10米(含曲線計算),寬度不得超過1.5米,不能小於0.5米。
  • 其他
大會提供公用比賽器材,也可以在規定的公用器材中更換一組自備的器材,但必須保證安全並符合規則的要求,經大會批准後使用。傳統項目的器材應簡易,高度不得超過2米,長度不得超過10米;任何陶瓷、瓷器不得特製;不許以任何危險易燃物品、生禽動物作為器材擺設。另傳統項目以及少年組、兒童組競賽器材可由主辦單位在競賽規程中規定 [6] 

南獅比賽規則

南獅競賽類別

  • 自選套路
南獅運動是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行進動態和靜態造型變化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於南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活潑等習性 [7] 
套路編排要求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風格別緻。南獅技巧難度、創新動作是藉助器械的設計來演繹,表達山、嶺、巖、谷、溪、澗、水、橋、洞等意境,展現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探、望、戲和翻、滾、卧、閃、騰、撲、躍、戲、跳等傳統南獅的形式;動作與鼓樂伴奏和諧一致;整個套路既要有觀賞價值,又要有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 [7] 
  • 規定套路
規定套路是根據南獅技術發展的方向,所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南獅基礎動作和技巧動作,經過精心編排的套路;其動作規格、順序、方向、行動路線均不得改變,比賽時使用大會提供的公用樁陣,參加規定套路比賽的隊員與自選套路一致,不得替換 [7] 
  • 傳統南獅
傳統南獅是一項綜合性的人體運動。獅頭、獅尾兩人充分運用人體多種姿態,在或動或靜中將力度、形神及傳統舞獅藝術等揉合於南獅中,逼真地演繹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姿態,表現獅子雄壯威武、豪放粗獷、頑皮活潑、謹慎多疑等習性 [7] 
傳統南獅套路編排要求:傳統南獅,首重採青,青、陣(主題)的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要求以每個不同套路的不同內容主題,按傳統舞法(基本規律、邏輯、程序)進行,藉助簡易器材,擺設抽象性的山、嶺、巖、谷、溪、澗、水、橋、洞、井、塔、車、羊、魚、蝦、蟹、龜、蛇、蠍、蜂、蜘蛛、蜈蚣、鳥、雀等景和物,演繹和表現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見、探、望、戲和翻、滾、卧、閃、騰、撲、躍、跳、起、伏、坐、蹲、咬、舔等形神姿態。合理地展現獅子擦腳、搔癢、洗面、挖耳、伸腰、出洞、入洞、出林、追蜂、撲蝶、望月、驚天、照水、戲水、飲水、抹嘴、弄須、刷牙、擦眼、咬蝨等傳統的獅性形式,鼓點要圓活,輕、重、快、慢有序,配合準確,動作與傳統的鼓樂伴奏和諧一致,使整個套路既要有觀賞價值,又要有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和繼承傳統特色的作用 [7] 
  • 技能南獅
抽籤項目
抽籤項目是指在臨場比賽前,抽取組合動作籤,即時編成組合,完成規定數量,計算用時多少,是檢驗南獅隊專項技術組合能力、基本技能以及素質的一種競賽項目 [8] 
競速項目
競速項目是運動隊用嫺熟的技術,規範的標準,以採高青低青為主題,以最快的速度,在規定的場地內,完成規定的南獅競賽內容與動作數量;是檢驗南獅隊專項技術、身體素質和南獅技能水平的一種競賽項目 [9] 
障礙項目
障礙項目是指參賽隊以嫺熟技術,南獅隊通過獅頭獅尾的密切配合,穿過或躍過場內所設各類青陣,完成特定競賽內容的一種競賽項目 [10] 

南獅人員要求

參賽人員包括運動隊的領隊、教練員、運動員。每支南獅隊人數均不超過10人,其中領隊1人,教練員1人,運動員8人;以上包括替換隊員和伴奏隊員,每支南獅隊出場人數最少6人 [11] 

南獅動作分類

南獅動作按動作的難易程度分為基本動作和難度動作,主要的難度動作有平地直接上樁動作;飛躍接佔位、轉體、推進、掛踏、鉗樁、坐頭、反身(飛躍可超越實際尺寸);連續飛躍接佔位、轉體、掛踏、鉗樁、坐頭、反身(飛躍可超越實際尺寸);騰空推進接佔位、轉體、橫掛踏、鉗樁、低向高推進(可超越實際尺寸);單、雙腿上同時飛躍接佔位、轉體、掛踏、鉗樁、坐頭(可超越實際尺寸);懸掛橫移接轉體、反身、掛踏、鉗樁(可超越實際尺寸);坐頭飛躍接轉體、借位、推進、佔位、掛踏、鉗樁再飛躍(可超越實際尺寸);飛躍接借位再飛躍、佔位、四腳磨轉、掛踏、鉗樁、鉗腰(可超越實際尺寸);獅尾凌空磨轉(可超越實際尺寸);飛躍、兩樁間轉體凌空佔位上腿(可超越實際尺寸);快速騰空後退(可超越實際尺寸);鋼索接上腿、行進、轉體、跳躍、站肩(可超越實際尺寸);橋上、壁上接鉗腰、上腿、彎腰、坐頭(可超越實際尺寸) [12] 

南獅音樂伴奏

南獅的音樂伴奏是烘托氣氛、轉換節奏、激勵隊員情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樂器的配置因地域而異,伴奏可選用鼓樂、吹打樂等多種形式,也可使用符合南獅特點的音樂帶進行伴奏。南獅常用的樂器有鼓、大鑼、小鑼、鈸、嗩吶等 [13-14] 

南獅扣分細則

類別
扣分分數
扣分情況
裁判員扣分
-
不予評分
凡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套路,中途退場者
嚴重失誤(大跌)
每出現一次扣1分
獅頭、獅尾俱跌於樁上或地上
獅頭或獅尾其中一方跌於樁上或地上並且人獅分離
有青不採、不設青或無主題(沒呈報比賽套路名稱)
明顯失誤(中跌)
每出現一次扣0.5分
獅頭或獅尾其中一方跌於樁上或地上但人獅沒有分離
不能取回落青,沒有完成主題
傳統項目中,採青內容(主題、程序)違例:獅子出洞,無洞的形式;懸崖青,從高下跳;橋青,從橋底過;蛇、蟹、蜈蚣青從正面採青等
輕微失誤(小跌)
每出現一次扣0.3分
凡在器械上或上腿出現滑足、失足;上腿出現滑足超過膝蓋以下
競賽中出現失衡、附加支撐
上下器材時器材損壞或倒下
採青時獅青不慎脱落,但仍能以其技巧取回落青
不合理採青(頸下采青、整個手掌以上伸出獅口外)
其他失誤
每出現一次扣0.1分
上單腿不協調、不自然,滑足
上器材不穩而過位
獅頭獅尾非規定相撞
獅飾、服飾(包括獅頭配件、舞獅服飾、鞋、頭飾、腰飾等)脱落
器材飾物、佈景等脱落
任何樂器跌落地上(含鼓槌、鑼槌)
採青過程中,獅青的碎件跌落(如樹葉、花瓣等)
裁判長扣分
出界
每人每次扣0.1分
運動員出界或踩線
時間
扣0.1分
不足或超出規定時間1秒至15秒
扣0.2分
不足或超出規定時間15.1秒至30秒,依此類推。
規定套路漏做、添加、改變動作
每出現一次扣0.3分
凡是出現漏做動作、增加動作和改變動作順序、路線、方向
重做
不予扣分
運動隊因客觀原因,造成比賽套路中斷,可重做一次
扣1分
運動員受傷、器材損壞、伴奏音樂等主觀原因造成比賽套路中斷,經裁判長許可,可申請重做,安排於該賽次最後一場
違例
每人扣0.5分
運動隊參賽人數超出或不足
每項扣0.5分
樁陣高低、長度或圓盤直徑等與規定不符
違者扣0.5分
保護人員不得超過4名
每次扣0.5分
保護人員如在臨場比賽中觸及獅,或觸器材
扣1分
舞獅自選套路登記表遲交者
扣1分
場地內外有關人員有任何形式對運動員進行提示
每次扣0.5分
禮儀違例
每人扣0.5分
規定套路隊員與自選套路隊員不一致,出現替換
每項扣1分
傳統項目中,用生禽動物、特製陶瓷、瓷器、危險易燃物品作為擺設佈陣
參考資料: [15] 
類別
判定方
懲罰
扣分項目
抽籤南獅
-
取消參賽資格
起始動作犯規兩次
不予評分
參賽隊沒有完成整個比賽內容,中途退場者
均不計算組數
少做動作規定組數錯誤。凡沒有按照規定組合動作完成動作者
每出現一次增加5秒
獅頭獅尾滑足、跌於地上
附加支撐
獅飾、服飾脱落
腳未觸青
標誌杆撞倒 [16] 
競速舞龍
臨場裁判員
每出現一次增加5秒
少做規定動作內容
獅頭獅尾滑足、跌於高台或平地、附加支撐
獅飾、服飾脱落
撞倒標誌杆
不合理採青(頸下采青、手伸出獅口外等)
採青時,獅青脱落
未行三拜獅禮
裁判長
不予評分
參賽隊沒有完成規定競賽內容(漏做動作),中途退場者
參賽隊未按規定路線完成競賽內容(沒有繞過標誌杆)
參賽隊少做一組比賽內容
未完成採青主題
給予警告
第一次起跑犯規
取消比賽資格
第二次起跑犯規 [17] 
障礙南獅
臨場裁判員
每出現一次增加5秒
少做規定動作內容
獅頭獅尾滑足、跌於橋上或平地、附加支撐
獅飾、服飾脱落
碰倒標誌障礙物
少穿、少越障礙物等
不合理採青(頸下采青、手伸出獅口外等)
採青時,獅青脱落
未行三拜獅禮
青未放進指定的位置
獅尾必須踏過每一個木墩,如少踏一個增加5秒,如此類推
裁判長
不予評分
參賽隊沒有完成規定競賽內容(漏做動作),中途退場者
參賽隊未按規定路線完成競賽內容(沒有繞過標誌杆)
參賽隊少做一組比賽內容
參賽隊未按規定路線完成競賽內容
未完成採青主題
給予警告
第一次起跑犯規
取消比賽資格
第二次起跑犯規 [18] 

南獅評分方法

  • 裁判員評分
南獅比賽屬技能類、表現性,由裁判員評分的競分性集體競賽項目。
裁判員臨場評分有5人評分制、7人評分制、9人評分制三種方法(均設1名值班裁判員)。
評分裁判員根據運動隊臨場發揮的技術水平,根據南獅規則評分標準,在各類錯誤中減去相應扣分,所剩部分即為該隊得分。
  • 應得分的確定
(一)5名或7名裁判員評分時,取中間3個有效分的平均值,即為該運動隊的應得分。
(二)9名裁判員評分時,取中間5個有效分的平均值,即為該運動隊的應得分。
(三)應得分只取小數點後兩位(小數點後第三位數不作四捨五入)。
  • 有效分之間的差數規定
(一)當應得分在9.5分和9.5分以上時,差數不得超過0.2分。
(二)當應得分在9分以上和9.5分以下時,差數不得超過0.3分。
(三)當應得分在9分以下時,差數不得超過0.5分。第二十八條基準分的使用
當評分裁判員有效分之間的差數出現不符合規則規定時,裁判長判定的分數即為基準分。將基準分與其最接近的兩個(或四個)有效分相加除以3(或除以5),即為該隊應得分。
  • 最後得分
裁判長依據規則,從運動隊應得分數中扣除“裁判長扣分”所規定的應扣分,即為該隊最後得分 [19] 

南獅重要賽事

國際賽事
世界獅王爭霸賽
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暨水上雙獅挑戰賽
世界龍獅錦標賽
獅王爭霸國際賽
世界舞獅錦標賽
-
地區賽事
亞洲龍獅錦標賽
泛美舞獅錦標賽
南美舞獅錦標賽
亞洲舞獅錦標賽
東南亞舞獅錦標賽
-
中國賽事
中華龍獅大賽
全國青少年舞龍舞獅錦標賽
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
中國龍獅公開賽
參考資料:

南獅組織機構

世界性及地區性龍獅運動協會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
世界舞獅聯合總會
亞洲龍獅運動聯合會
世界各國龍獅運動協會
中國龍獅運動協會
美國龍獅總會
美國龍獅運動協會
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
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
-
中國各省龍獅運動協會
天津市龍獅運動協會
內蒙古自治區龍獅運動協會
上海市龍獅協會
江蘇省龍獅運動協會
河南省龍獅龍舟運動協會
廣西龍獅運動協會
浙江省龍獅運動協會
福建省龍獅運動協會
江西省龍獅運動協會
山東省龍獅運動協會
湖南省龍獅運動協會
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
海南省龍獅運動協會
四川省龍獅運動協會
陝西省民俗體育協會
甘肅省龍獅運動協會
-
-
參考資料:

南獅代表人物

黃欽添,男,1965年生,現任中國龍獅協會副主席,廣東龍獅協會常務副主席,佛山龍獅協會名譽會長,佛山市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 [20] 
參考資料
  • 1.    中共佛山市南海區委宣傳部、佛山市南海區文體旅遊局、佛山市南海區檔案局、佛山市南海區方誌辦.南海龍獅,舞獅的歷史: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 2.    北獅威武而委婉 南獅輕靈卻勁健  .鳳凰網.2015-09-16[引用日期2016-03-03]
  • 3.    呵!舞獅分南北,還分公母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2-06]
  • 4.    南派醒獅:聯通民心的文化媒介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版[引用日期2023-02-06]
  • 5.    【新春走基層】探尋佛山獨有的“三星獅”舞獅文化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2-10]
  • 6.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49.
  • 7.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59-63.
  • 8.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64.
  • 9.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68-69.
  • 10.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73.
  • 11.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34-35.
  • 12.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50-58.
  • 13.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組編;黃益蘇,張智主編.舞龍舞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0:81-83.
  • 14.    謝小龍,肖謀文;劉飛舟主編. 舞龍舞獅教與練[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2.07:144.
  • 15.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79-81.
  • 16.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67.
  • 17.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72.
  • 18.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78.
  • 19.    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09:82-83.
  • 20.    匠心築夢 | 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黃欽添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引用日期2024-0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