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大學

鎖定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6]  ,位列國家雙一流 [34] 211工程985工程 [133] 
學校入選英才計劃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72]  ,是一所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 [133]  [154] 
學校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恢復“四川大學”校名。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四川大學。 [16]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281.66萬平方米;設有37個學科型學院(系)及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設131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博士交叉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博士後流動站48個。有教學科研崗共6789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3.1萬餘人。 [16]  [153] 
中文名
四川大學
外文名
Sichuan University [124] 
簡    稱
川大、SCU [124] 
創辦時間
1896年 [16] 
辦學性質
公辦高校
學校類別
綜合類 [16]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  [34] 
985工程(2001年) [133] 
211工程(1997年) [94]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70]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 [72]  展開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  [34] 
985工程(2001年) [133] 
211工程(1997年) [94]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70]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 [72]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8年) [3] 
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33]  收起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16] 
現任領導
甘霖(黨委書記) [21] 
汪勁松(校長)
本科專業
131個 [20] 
碩士點
碩士學位授權點361個(截至2023年11月) [4] 
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截至2023年11月) [16]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截至2023年11月) [16] 
交叉學位授權點2個(截至2023年11月) [16]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8個(截至2023年11月) [16]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5個(截至2023年11月) [20] 
二級學科46個(含一級學科覆蓋,截至2023年11月) [20] 
院系設置
37個學科型學院(系)及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截至2023年11月) [16] 
校    歌
四川大學校歌 [122] 
校慶日
9月29日 [71] 
院    訓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21] 
地    址
望江校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南一段24號 [123] 
華西校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7號 [123] 
江安校區: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川大路二段 [123] 
院校代碼
10610
主要獎項
獲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2022年) [62] 
“全國文明校園”稱號(2020年) [32] 
知名校友
朱德 [16] 
巴金 [16] 
楊尚昆 [16] 
郭沫若 [16] 
知名教師
陳志潛 [16] 
柯召 [16] 
方文培 [16] 
佔地面積
7050 畝((截至2023年11月)) [16] 
學生人數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3.1萬餘人(截至2023年11月) [16] 
教師人數
6789人(截至2023年11月) [16] 

四川大學歷史沿革

四川大學追根溯源

  • 四川中西學堂
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晚清洋務運動的改良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指導思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作方針,掀起了近、現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則以辦新式學堂,興學育才為標誌。 [79] 
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創辦四川中西學堂,倡導學習“西文西藝”,“分課華文、西文、算學”,成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結合點。6月18日,四川中西學堂正式開學。 [79] 
四川中西學堂籌辦奏摺及光緒皇帝的御批 四川中西學堂籌辦奏摺及光緒皇帝的御批
四川中西學堂初設英、法文科,以學習英、法語言文字為主。1897年,四川洋務總局行文確認增設算學科(算學館),這裏的“算學”是數、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稱。四川中西學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學”的教學制度,對學生按科類、分程度編班定級。此外,還根據生員入學時的程度,分為“學長”“學生”“附學”三個層次。“學長”程度最高,為“資性穎悟,易於造就”的有舉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79] 
四川中西學堂外景 四川中西學堂外景
  • 錦江書院
錦江書院是四川按察使劉德芳於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礎上奉旨創辦,為四川大學主要歷史源頭之一。 [80] 
  • 尊經書院
1874年,尊經書院在張之洞親自籌劃在成都南門石犀寺附近(今成都市青羊區文廟前街)開始修建,並於1875年春學舍建成並招生開學。當時為指導學生學習,張之洞專門編寫了《輏軒語》《書目答問》兩本書。 [81] 
  •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
1902年,中西學堂奉旨與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總督吳棠和四川學政張之洞創建的尊經書院合併四川通省大學堂。
1902年底,更名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
1903年,四川按察使劉德芳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礎上奉旨創辦的錦江書院併入。
1911年後,又改名為四川高等學校,至1916年與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合併成立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是中國國內親到中國國外聘請外籍教師最早的學校之一,還被授權主管四川省的留學生事務。 [79] 
  • 五大專門學堂
四川地區在1906-1910年間,舉辦了四川法政學堂、四川藏文學堂、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四川工業學堂、四川存古學堂等五大專門學堂。這些學堂到1927年都分別演變為公立四川大學的法政學院、外國文學院、農科學院、工科學院、中國文學院,最後成為國立四川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82] 

四川大學原四川大學

  • 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擔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頒發了《大學令》《大學教育規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稱“壬子學制”。辛亥革命後,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四川通省師範學堂改名為四川優級師範學校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 [84]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將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轉入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同時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
1916年,組建的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中山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今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師。 [84] 
1927年,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師範部分改辦形成國立成都師範大學,校址仍在皇城國立成都高師原址。這是當時在西南的一所綜合性師範大學,是中國西部地區中等師範和普通中學師資供應的主要基地。 [86] 
  • 國立成都大學
1922年學制改革後,1926年的成都高等師範學校一分為二。原四川高等學校部分搬回南校場而重建為國立成都大學,師範部分改建為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國立成都大學始設文、理、法三科。
1930年,改科為院,加上新設立的法律系共有11個系,設有本科及專科(藝術、體育)生,1927年預科生停招。
1931年,與國立成都大學與、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組建為國立四川大學。 [85] 
三校並存
  • 公立四川大學
1927年,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四川公立外國語專門學校、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四川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提請改為單科大學,於同年8月合併組成公立四川大學,與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87] 
  • 國立四川大學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是當時中國國內13所國立大學之一。“三水匯流”是學校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四川大學國立化和近代化的進一步啓動。原五所專門學校合併組建公立四川大學後,分別改稱為公立四川大學中文學院、外文學院、法政學院、工科學院和農科學院,下設19個系。 [87-88] 
原國立四川大學校門 原國立四川大學校門
  • 抗戰和戰後的國立四川大學
八年抗日戰爭中,許多著名教授學者雲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後方的國立四川大學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不斷髮展,被譽為當時的“國立十大學府”之一。 [88] 
1949年,國立四川大學共有文、理、法、工、農、師範6個學院,中文、歷史、英文、法律、政治、經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農業、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農業化學、森林、畜牧獸醫、教育等25個系,2個專修科,共有教職工1038人,其中專任教授167人,副教授53人,講師79人。 [88]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立四川大學改名為四川大學,當時擁有六大學院:文、理、法、工、農、師範,共幾十個學科。在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文理科綜合大學,歸教育部直屬。
1960年,四川大學成為國家首批全國重點大學,是當時全國13所全國重點文理綜合性大學之一。
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學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川大學恢復招生。 [89] 

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

  • 四川大學工學院檔案
1944年,四川大學提出“增設實科”的計劃和申請,報經教育部批准後,在理學院內增設了土木水利工程系和航空工程系。
1945年3月,增設機械電機工程系,並決定設理工學院。
1947年夏,經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學的理工學院即分設為理學院和工學院。
1948年,報經教育部批准:增設了化學工程系,機械電機工程系分設為機械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 [90] 
1952年,四川大學的文、理、法、師學院的建制撤消,保留了工、農學院的建制。根據中央批准的西南地區高等學校工學院局部調整方案規定:川大工學院的土木水利系劃分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川北大學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調人川大工學院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西南工業專科學校 水利科和土木科的水利組調人川大工學院水利系;川大工學院的化工系調整到新建的四川化工學院;川大工學院的航空系調整到北京航空學院。 [90] 
  • 四川化工學院
1952年,川南工業專科學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設立化學工業性質的一所高等院校,定名為四川化學工業學院。院本部設在城內的原川南行署內,一年級及預備班設在城外的瓦窯壩原川南工專內。1953年8月,西昌技專的化工科調入。 [92] 
  • 成都工學院
1953年7月,高教部召開全國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決定於1954年暑期合併四川大學工學院和四川化工學院,建立四川工學院。
1954年8月27日,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新建的成都工學院舉行了建校典禮,由許琦之院長宣佈成都工學院正式成立。成都工學院成立時,除獨立前已有的機械、電機、土木、水利四個系的5個本科專業外,在河川結構及水電站水工建築專業內分設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結構兩個專門化,還設有1個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在校學生共1273人。 [91] 
1955年,成都工學院與四川化工學院合併,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
197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工學院改為成都科技大學,列為全國重點大學,由中國科學院和四川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同年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重點院校錄取新生,18個專業、7個師資班共招收本科學生1098人。 [91] 
成都科學技術大學(郭沫若題) 成都科學技術大學(郭沫若題)

四川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

  • 華西協合大學
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正式成立,是中國西部唯一的一所由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基督教會五個差會聯合創辦的基督教會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實行學舍制,按照參加大學組織的差會劃分區域,學校則集中精力進行規劃建設、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科研的後勤。華西協合大學的管理體制,按照協合的原則,仿英國牛津大學體制,由董事會、理事會、校長行政會(內閣)構成。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時,由參加聯合辦學的各教會分別建造和管理一組學舍,並共同擔負大學行政一定經費。 [83] 
原華西協和大學校門 原華西協和大學校門
1914年,增設醫科,次年添設宗教科,1917年復增牙科,綜合前述文、理、教育科共為六科,成為一所以醫、牙為主,文理並重的綜合大學。
1927年,學校向四川省教育廳申請立案。
1933年,正式獲教育部核准立案。其間,學校華大進行了重大改組,校名改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取消宗教科,合併其餘各科為文、理、醫學三個學院。到1949年,學校設有文、理、醫、牙四個學院。
1951年,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 [83] 
  • 華西醫科大學
華西醫科大學前身是由英、美、加三國基督教會於1910年聯合創辦的“私立華西協合大學”,設有文、理、醫、牙四個學院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接辦這所大學,定名“華西大學”。經過1952年全國性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學校由綜合性大學變成新型的多專業的醫藥院校——四川醫學院。學校設有醫學、口腔醫學、衞生學、藥學等專業。 [93] 
華西醫科大學 華西醫科大學
1985年10月,經衞生部批准,四川醫學院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校內設基礎醫學院、第一臨牀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藥學院、成人教育學院、法醫學院、護理學院等8個學院,外語系、婦幼衞生學系2個學系及人文社會科學部、體育部、圖書館、檔案館、視聽教育中心、電子計算機應用與研究中心、實驗動物中心,1家制藥廠。 [93] 

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

1994年3月1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決定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併組建為四川聯合大學,由國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開中國高等學校強強合併的先河。 [65] 
1996年4月18-19日,學校順利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先期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 [94] 

四川大學新四川大學

1998年12月,四川聯合大學恢復“四川大學”校名。李嵐清指出:“四川大學是中國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學,為高校改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可以説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 [94] 
2000年9月,四川大學與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學科涵蓋文、理、工、經、管、法等類學科的主要領域。 [94] 
2002年,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正式開工建設,並於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95] 
2004年5月24日,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東門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東門
2006年,四川大學入選國家“111計劃”首批立項名單。 [96] 
2013年11月,四川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協同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立了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同創新中心。 [75-76] 
2016年9月28日,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揭牌成立,由原國務委員戴秉國校友擔任名譽院長。 [97]  9月29日,在校慶120年之際,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正式啓動。 [98] 
2017年1月,四川大學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5]  。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1]  [6] 
2018年3月,四川大學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四川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3]  同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7] 
2019年2月,四川大學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8]  2020年5月,四川大學—牛津大學華西消化道腫瘤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9]  ;7月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 [10]  同年9月27日,牽頭成立健康扶貧聯盟 [11]  。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12]  。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外語聯盟 [13]  。10月31日,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成立 [14] 
2021年1月14日,四川大學眉山校區項目正式落户眉山岷東新區 [15]  ;9月27日下午,“劉進教授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發展基金”捐贈儀式在四川大學舉行。 [27]  11月29日,四川大學明遠學園——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1年度)。 [31] 
2022年,四川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34]  同年9月,四川大學眉山校區選址確定。 [63]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等國內高校,與希臘雅典大學、佩特雷大學、亞里士多德大學和克里特大學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鑑中心。 [64]  4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共建的“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基地”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揭牌儀式。 [66]  4月8日,成為西南地區高校外語教師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67]  6月2日,筆者從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獲悉,經中國工程院專家組現場考察後確認,由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與該集團聯合開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在福建省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獲得成功。 [73]  10月24日,成都高新區與四川大學合作共建的四川大學華西高新醫院開工建設 [74] 
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學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揭牌。 [77]  4月10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發佈了第14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四川大學口腔醫學位列全球第12位,中國內地第一。刷新了中國內地口腔醫學在QS學科排行榜上的歷史最佳排名。 [78] 

四川大學辦學條件

四川大學院系設置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設有37個學科型學院(系)及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 [16]  開設131個本科專業, [20]  學科專業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 [16] 
四川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工程、保險學、國民經濟管理、金融學、財政學、經濟學
法學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院) [37] 
漢語言文學(含中國語言文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
英語、日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波蘭語
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書法學、繪畫、中國畫、音樂表演、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美術學、舞蹈表演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考古文博學院)
國際旅遊與酒店管理(全英文)(ITHM)、歷史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會展經濟與管理、旅遊管理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
物理學、微電子學、核工程與核技術
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基地班)、化學(試驗班)
生物科學、生物科學(含國家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態學、計算生物學雙學士學位(與軟件學院聯辦)、生物科學(拔尖計劃)、生物科學(強基計劃)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
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 [61] 
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力學-軟件工程實驗班、工程力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工程造價、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風景園林、城鄉規劃、建築學
水利水電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卓越工程師)、水文及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冶金工程
輕化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輕工生物)、服裝與服飾設計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法醫學、基礎醫學
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 [60-61] 
康復治療學、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臨牀醫學(八年制)、護理學
華西第二醫院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華西口腔醫院)
口腔醫學技術、臨牀醫學(口腔)、口腔醫學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衞生學院(華西第四醫院)
食品衞生與營養學、衞生檢驗與檢疫
臨牀藥學、藥學
土地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行政管理
財務管理、會計學(ACCA方向)、管理科學、工業工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航空航天工程、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
國際政治
-
-
哲學
生物醫學工程
-
(截至2024年5月,注:官網簡介頁面和學院設置頁面專業數據不一致)

四川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有教學科研崗共6789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9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8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7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22人(2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含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負責人82人(86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及各類專項項目獲得者71人(84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2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3個。 [16] 
師資隊伍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召徐僖馮小明、劉應明、趙爾宓、魏於全李安民朱清時(雙聘)、陳霖(雙聘)、王成善(雙聘)、蒙大橋(雙聘) [23]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級教學名師
歐陽欽、李甘地、侯一平、曹順慶、陳武勇、陳放、周學東、陳謙明、胡常偉、傅其林、周總光、霍巍、步宏、張紅偉、黃宗賢、張林 [68] 
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卿希泰、項楚、遊志勝、曹順慶、羅志田、鍾本和、詹石窗、霍巍、徐玖平、左衞民 [17]  [69] 
(截至2024年5月)

四川大學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博士交叉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博士後流動站48個。 [16] 
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數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 [99]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固體力學、生物醫學工程 [100]  植物學、遺傳學 [10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電氣工程、外國語言文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政治學、藝術學、應用經濟學等 [134]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 [135]  、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藝術思潮與流派研究、跨文化藝術比較研究、藝術與文學、藝術史與藝術人類學、藝術與設計符號學、藝術生產與文化產業等 [136]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臨牀醫學、口腔醫學 [18-19] 
(截至2024年5月)注:名單不全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
學院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類別
經濟學院
西方經濟學
張銜
線上一流課程

貨幣金融學
張紅偉
線下一流課程
法學院
親屬繼承法
張曉遠
線下一流課程

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虛擬仿真課程
王竹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文學與新聞學院
中國現代文學
李怡、周維東
線上一流課程

普通話實訓與測試
朱姝、肖薇
線上一流課程

網絡新聞與文化傳播
蔣曉麗
線下一流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4
丁淑梅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歷史文化學院
考古學導論
呂紅亮
線下一流課程

中華文化(歷史篇)
粟品孝
線下一流課程
公共管理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
羅哲
線下一流課程
商學院
創意與創新管理
楊永忠
社會實踐類一流課程
人力資源管理
劉蘋
線上一流課程
財務管理
應千偉
線上一流課程
藝術教育中心
交響樂鑑賞
楊曉琳
線下一流課程
數學學院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徐友才
線上一流課程

高等代數-2 (雙語)
譚友軍
線下一流課程
化學學院
高分子科學導論(雙語)
宋飛
線下一流課程

大學化學(II)
胡常偉
線下一流課程
生命科學學院
遺傳學
王海燕
線下一流課程
電子信息學院
光信息處理
曹益平
線上一流課程

計算機通信與網絡
嚴斌宇
線下一流課程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分子物理(Ⅰ)
冉蓉
線下一流課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固體物理
朱建國
線下一流課程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原理
馬詠梅
線下一流課程
電氣工程學院
電機學
趙莉華
線下一流課程

電路原理
張英敏
線下一流課程
建築與環境學院
土木工程概論
熊峯
線上一流課程
水利水電學院
土力學
陳羣
線下一流課程
輕工科學與工程
鞣製化學
何有節
線下一流課程
軟件學院
程序設計基礎
馮子亮
線下一流課程
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
生理學
嶽利民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藥理學
朱玲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基於VR技術的法醫現場勘驗虛擬仿真教學項目
梁偉波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華西臨牀醫學院
診斷學
萬學紅
線下一流課程

護理倫理學
張鳳英
線下一流課程

結核分枝桿菌實驗室檢測的虛擬仿真項目
謝軼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華西口腔醫學院
牙體牙髓病學
周學東
線上一流課程

口腔正畸學
趙志河
線上一流課程

兒童口腔醫學(全英文)
鄒靜
線下一流課程
華西公共衞生學院
衞生微生物學(Ⅰ)實驗
裴曉方
線下一流課程
華西藥學院
藥物化學(Ⅰ)
郭麗
線下一流課程
參考資料: [110]  (截至2020年12月)

四川大學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有全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示範中心1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9個,國家臨牀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9個。2003年以來,學校獲批立項2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3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1個,國家級一流課程128門。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3門。 [16]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獨立或牽頭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40項(其中特等獎1項)主編或副主編14種教材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高等教育類)。 [16] 
  • 學生成績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共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7項,金獎數位居全國第四,近三年在“挑戰杯”國賽中獲得特等獎和金獎11項。 [16]  [20]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生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102] 
工程訓練中心 [108] 
華西口腔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105] 
華西臨牀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109]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103]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107] 
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 [106] 
華西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104] 
-
(截至2024年5月)

四川大學所獲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17年4月
榮獲“四川省脱貧攻堅‘五個一’駐村幫扶先進集體”稱號 [152] 
2018年10月
獲全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稱號 [150] 
2018年12月
獲“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機構”稱號 [151] 
2020年11月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其“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32] 
2021年4月22日
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1年6月28日
四川大學黨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4-25] 
2021年9月
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公佈,四川大學入選特色基地(教育) [26]  [28] 
2021年9月30日
被列入“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首批掛牌組建名單
2022年8月
獲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 [62] 
2023年1月
獲ACCA“2022年度優秀高校”榮譽稱號 [148]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依託單位”榮譽稱號 [149] 

四川大學合作交流

  •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與國內近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地市和1萬餘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建了300多個校地企合作平台。學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 [16]  [142] 
  • 國際合作
學校不斷深化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開展“2+2”“3+1”“3+1+1”等模式的聯合培養項目,與45個國家和地區的268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了四川大學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英聯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學—意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華西消化道腫瘤中心聯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中俄數學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個國際高端科研合作平台,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16] 

四川大學學術研究

四川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現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5個(含共建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1個,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1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台2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點實驗室4個、監管科學研究基地1個,國家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央網信辦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室基地1個,省級科研基地等76個;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1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4個。 [16] 
社科類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平台數量
平台目錄
國家級基地
2
四川大學中國南亞研究中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4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
4
美國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南亞研究中心、波蘭與中東歐問題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11
社會發展與社會風險控制研究中心、系統科學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儒學研究中心、社會輿情與信息傳播研究中心、糾紛解決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四川省比較文學基地蘇軾研究中心、楊慎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
2
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智庫
4
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智庫、對外開放與合作研究智庫、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智庫、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與災後重建研究智庫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6
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基地、區域歷史與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教育社科普及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普及基地、安全知識教育普及基地、金融知識普及基地
參考資料: [29]  (截至2023年11月)
自然類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平台數量
平台目錄
國家級科研基地
1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
國家重點實驗室
4
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
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氣脱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1
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2
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5
國家生物醫用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能源儲備與CCUS國際合作研究基地、口腔疾病研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四川醫藥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
1
製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
4
麻醉轉化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環保型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口腔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製備及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1
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1
基礎科學中心
1
“烴類化合物不對稱催化轉化”基礎科學中心
參考資料: [29]  (截至2023年11月)

四川大學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學校共牽頭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10項。2022年,學校科研經費達35.2億元。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 [16] 
社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獲得獎項、簡介
《青藏高原考古研究》
2019年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111] 
《傳媒與文化——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
此書將傳媒文化置於文化傳媒化與傳媒文化化的雙向互動中進行審視,闡述了傳媒對當代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大影響,釐清了傳媒與文化共生共謀的關係,並對當今文化的傳媒化特性及傳媒文化呈現出的權力化、技術化、娛樂化、市場化、商業化、全球化進行了闡述和論證 [112] 

四川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3年11月,四川大學現有紙本文獻839萬冊、中外文文獻數據庫325個、古籍特藏文獻26.8萬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48部),收藏文物8.5萬餘件、動植物標本94萬餘件(份),各類檔案約37萬卷(其中珍貴歷史檔案9000餘卷)。 [16] 
四川大學江安圖書館 四川大學江安圖書館
  • 學術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於1957年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的期刊。其被認定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 [113]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是一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主要發表文、史、哲、政、經、法等學科的優秀學術文章,在人文科學領域關注新思想、新資料和新方法,在社會科學領域重視理論探索、實證調查和社會關懷。 [114]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是綜合性醫學學術刊物,創刊於1959年,設有前沿醫學、專題、論著、技術與方法、研究報告、臨牀醫學及罕見病報告等欄目。 [115]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是國家教育部主管, 四川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 國內外公開發行, 主要刊登四川大學理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具有創造性價值的研究論文、快報和綜合評述, 包括數學, 物理學, 化學和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以及無線電電子學, 計算機科學, 核科學與技術, 生物工程, 光電技術及材料科學等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的內容。 [11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四川動物》雜誌創刊於1981年,是中國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之一,至今已有39年曆史。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生物科學類(學術性期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和交流動物學及其分支學科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成果、理論、經驗和動態;宣傳保護野生動物。雜誌欄目包括研究報告、基礎資料、野生動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教學探索、綜述和信息動態。 [143] 
《四川動物》 《四川動物》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創刊於1985年,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月刊,每期192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首批A類學術期刊。其辦刊特點是面向國民經濟,注重學術性、信息性、實用性,刊載與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有關的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物化、反應工程、結構與性能、成型加工理論與技術、材料應用與技術開發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及其相關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144]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是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的國家級醫學專業學術期刊,1984年創刊,雙月刊,雙月25日出版。主要欄目有述評、專家論壇、論著、新技術與新方法、綜述等。讀者對象適合多學科科研、教學、生產及科技管理人員,相關專業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學愛好者。該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美國《醫學索引》(IM/ MEDLINE)、美國《Chemical Abstract》(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RCCSE)、《中國學術期刊文摘》(CSAC)、《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145]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

四川大學校區情況

四川大學望江校區

該校區位於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 [123]  該校區主要有經濟學院、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視覺合成圖形圖像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築與環境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化學工程學院、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體育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哲學系/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全體研究生等。 [125]  望江校區是原四川大學與原成都科技大學的所在地,佔地3000多畝,主要為四川大學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博士生同學學習的地方,是四川大學的“總部”。 [146] 
望江校區知文樓 望江校區知文樓

四川大學華西校區

該校區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號, [123]  主要有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華西臨牀醫學院、華西口腔醫學院、華西公共衞生學院、華西藥學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前沿科學中心全體研究生等。 [125] 
華西校區 華西校區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

江安校區位於成都市雙流區川大路, [123]  該校區主要有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考古文博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院全體研究生。 [125] 
江安校區圖書館 江安校區圖書館

四川大學行政管理

四川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褚良銀、遊勁松
黨委常委
甘霖、汪勁松、張卓、李正赤、劉曉虎、黃園
參考資料: [21] 

四川大學歷任領導

原四川大學(1896-1994.4)
類別
時期
姓名
在任時間
歷任校長
何維棣
1896-1897
王榮懋
1897-1898
谷綺齡
1899-1900
李尚昆
1901
蔡德耀
1902
袁凱
1902
胡峻
1902-1909
周翔
1909-1912
駱成驤
1912-1916
周翔
1916-1918
楊若笠
1918-1919
賀孝齊
1919-1922
吳玉章
1922-1924
付振烈
1924-1925
蔡錫保
1925-1926
張瀾
1926-1931
王兆榮
1932-1935
任鴻雋
1935-1937
張頤
1937-1938
程天放
1938-1943
黃季陸
1943-1949
四川大學
謝文炳
1950-1952
周太玄
1952-1953
彭迪先
1953-1958
戴伯行
1958-1962
温建平
1962-1977
康乃爾
1978-1981
柯召
1981-1984
鄢國森
1984-1989
林理彬
1989-1994
歷任黨組織領導
四川大學
倪受禧
1950-1950
謝文炳
1950-1953
戴伯行
1953-1956
丁耿林
1956-1975
温建平
1975-1978
趙鐸
1978-1984
饒用虞
1984-1994
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1954.8-1994.4)
類別
時期
姓名
在任時間
歷任校長
許琦之
1954-1956
袁仲凡
1957-1965
鄭方
1965-1978
鄭方
1978-1982
曹振之
1982-1983
王建華
1983-1992
陳君楷
1992-1994
歷任黨組織領導
成都工學院
許琦之
1954-1955
鄭方
1955-1978
成都科學技術大學
鄭方
1978-1983
韓邦彥
1983-1985
趙靜桂
1985-1994
原華西醫科大學(1910-2000.9)
類別
時期
姓名
在任時間
歷任校長
畢啓
1913-1930
張凌高(代)
1930-1932
方叔軒(代)
1932-1933
張凌高
1933-1946
方叔軒(代)
1946-1948
方叔軒
1948-1951
劉承釗
1951-1953
四川醫學院
劉承釗
1953-1968
馬俊之
1978-1984
馬俊之
1984-1985
華西醫科大學
曹澤毅
1985-1988
楊光華
1988-1995
張肇達
1995-2000
歷任黨組織領導
華西大學
孫毅華
1952-1953
四川醫學院
孫毅華
1953-1967
李資平
1959-1968
展旗
1972-1978
董啓勳
1978-1984
顧德誠
1984-1985
華西醫科大學
顧德誠
1985-1988
陳鍾光
1988-1995
呂重九
1995-2000
四川聯合大學(1994.4-1998.12)
類別
時期
姓名
在任時間
歷任校長
1994-1997
盧鐵城
1997-1998
歷任黨組織領導
四川聯合大學
饒用虞
1994-1996
1996-1997
盧鐵城
1997-1998
四川大學(1998.12-2000.9)
類別
時期
姓名
在任時間
歷任領導
四川大學
1998.12-2000.9
歷任黨組織領導
四川大學
盧鐵城
1998.12-2000.9
四川大學(2000.9-)
校黨委書記、校長 盧鐵城
2000.12-2003.5
校黨委書記 盧鐵城 校長謝和平
2003.5-2004.7
校黨委書記 楊泉明 校長謝和平
2004.7-2016.10
校黨委書記 王建國 校長謝和平
2016.10-2017.12
校黨委書記 王建國 校長 李言榮
2017.12-2022.05
校黨委書記 甘霖 校長李言榮
2022.05-2023.02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22]  (截至2024年5月)

四川大學校友情況

四川大學承文翁之教,聚羣賢英才。厚黑學鼻祖李宗吾、共和國開國元勳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新華總社原社長熊復、人民日報社原社長胡績偉等曾在川大求學。 [126]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70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127] 
知名校友
校友
簡介
陳玉君
四川大學2003級圖書館學專業,抖料科技創始人,知名區塊鏈媒體人 [128] 
戴志澄
曾任職國家衞生部衞生防疫司、疾病控制司司長,主管全國公共衞生、傳染病、慢性病預防控制管理工作 [129] 
傅軼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學2003屆校友,現任廣東銀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2018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130] 
何世平
四川大學1977級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任《青年作家》副主編、峨眉電影頻道總監、峨眉電影製片廠廠長、峨眉電影集團董事長、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作家協會主席。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校友會會長、四川傳媒學院綜藝學院院長 [131] 
賈金生
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132] 
(截至2024年5月,注:排名不分先後、僅部分列舉)

四川大學校園環境

四川大學北校門

四川大學北校門,民間暱稱“紅門”,呈中式建築“品”字型結構,四根方型紅色立柱高高聳立,托起左中右三處屋檐,在立柱的下方由八塊造型相同的祥雲圖案的基石固定整個建築,上方青色屋檐下裝飾着彩繪,檐牙高揚,雕樑畫棟。在建築的正中央鐫刻着四個金字大字——四川大學,該校名是1985年鄧小平同志為四川大學親筆題寫的校名。 [137] 
四川大學北校門 四川大學北校門

四川大學江姐紀念館

江姐紀念位於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東大門進門右側,是中國首家江姐紀念館,也是西南高校首家烈士主題紀念館,由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段禹農設計。紀念館名稱由書法家馬識途先生題寫。江姐原名江竹筠,於1944年—1946年在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就讀,是為新中國誕生獻出寶貴生命的共產黨員的典型代表。2020年12月,紀念館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38-139] 
江姐紀念館 江姐紀念館

四川大學華西鐘樓

華西鐘樓又名鐘塔,原名柯里斯紀年樓,位於華西校區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設始建於1925年,由美國紐約柯里斯外科醫生所捐建,為成都標誌性著名建築物之一。鐘樓為兩層磚石塔式建築,高24米,平面呈正方形,長寬9米,佔地面積81平方米。底層為單檐歇山式,二層為四方攢尖頂,上部嵌有西式巨鍾,底層用青磚砌成南北走向的拱形通道,樓體為青石青磚、青瓦、紅色牆體。 [140-141] 
華西鐘樓 華西鐘樓

四川大學明德樓

明德樓於1954年基本完成,標誌着當時成都工學院大規模基礎建設的開端。它最初為成都工學院第一教學樓,後被改用為四川大學行政樓,於2013年初被正式命名為“明德樓”,取意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川大明德樓是四川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具有濃烈的傳統復興式建築色彩,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高校建築之精品,已被建築史學界收入重要專著 [147] 
明德樓 明德樓

四川大學校園文化

四川大學學校標誌

  • 校名
四川大學校名中文標準字體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四川大學”,中文名簡稱“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標準字體是AdobeHebrew-Bold字體。 [117] 
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四川大學” 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四川大學”
  • 校徽
四川大學校徽是雙圓套圓形徽標,以錦繡紅為標準色。雙圓之間上方是鄧小平同志校名題字“四川大學”、下方是學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體)。內圓正中是“鳳鐘樓”圖像標誌,該圖像標誌下方是“1896”字樣,代表學校最初創建年份。 [118] 
鳳鐘樓圖像標誌是根據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作為百年老校象徵的原川大、成都科大、華西醫大古建築意象與鳳凰涅槃圖騰創意而來。鐘的兩側是一對相向高歌的鳳凰。雙鳳之間形成“川U”兩字,U表示“University”,與負形形成的“川”字一起意指“川大”。同時,“川”字三筆畫像三條水脈,向上延伸,交匯一點,並形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其中下端是“Men”的縮寫M。一對鳳凰、三條水脈、“川U”之形,且人立其中,整體有機融構成鐘的圖像,同時又酷似一座蓄勢向上、頂天立地的學術殿堂,既隱含川大海納百川並最終兩次強強合併、三水融一的發展歷史及革新精神,又寓意由三所重點高校合併一體的新川大,百年涅槃,不斷昇華,旨在弘揚百年傳統,秉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用鐘聲敲開學校百年樹人、作育英才的新紀元。 [118] 
四川大學校徽 四川大學校徽
  • 校旗
四川大學校旗為紅、灰雙色旗幟。 [119] 
根據旗幟對色質運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學校旗採用了學校標識色錦繡紅的衍伸色中國紅(C:0 M:100 Y:100 K:10)與標識色優雅灰搭配,中國紅在上,優雅灰在下,其高度比為71:29。旗幟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體為鄧小平同志題名書體;英文名字體為AdobeHebrew-Bold體)均以白色印製。 [119] 
四川大學校旗上,“四川大學”中英文校名標準字樣和校徽標識居中,合理分佈於具有川大標識特徵的中國紅與優雅灰色塊上。旗面熱烈莊重、典雅樸實、簡潔大方,昭顯着四川大學立足中華、放眼世界,既求真務實、嚴謹沉穩,又不斷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和永遠朝氣蓬勃、如錦如繡的燦爛前程。 [119] 
四川大學校旗 四川大學校旗
  • 標識色
四川大學標識色為錦繡紅和優雅灰。 [120] 
紅檐青磚是四川大學老建築的形象特徵。這些老建築承載着四川大學百年的文化傳統,見證着四川大學百年的砥礪奮進,昭示着四川大學的豪邁氣度。作為四川大學標準色的錦繡紅和優雅灰萃取於這些老建築的色彩運用元素,既是對學校百年人文底藴的形象化昭顯,也寓意着對學校百年曆史文化的傳承弘揚。 [120] 
錦繡紅,具有陽光和朝霞的氣質,既給人以激情熱烈、朝氣蓬勃的活力,又不乏典雅沉穩、古色古香的樸實,透露出中國名校當有的文化氣質。 [120] 
優雅灰,具有青磚與銀色的品格,既給人嚴謹沉穩、求真務實的傳統韻味,又因其堅毅執着、洗盡鉛華的特質,寓意着百年老校堅守的文化追求。 [120] 
四川大學標識色 四川大學標識色

四川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四川大學校訓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學發展歷程、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等學校整體價值追求的總體概括。 [121]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首先體現了學校發展歷史和現實的統一。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強合併”前三校不斷融合、改革、發展的歷史以及相互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強合併”的現實。其次,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四川大學是生產和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示範區和輻射源。學校紮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創造出高水平的人類文明成果。再次,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統一。四川大學學科較全,文、理、工、醫、經、管、法、藝,各學科如眾水相聚,相互激盪、相互融匯,從而不斷產生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推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體現。大學是各種文化思潮衝撞和對話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學術思想匯聚的大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121]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僅藴含着多種精神之內涵,並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121] 
四川大學校訓 四川大學校訓
李嵐清為川大校慶篆刻的校訓 李嵐清為川大校慶篆刻的校訓
  • 校歌
《四川大學校歌》採自於學校歷史上張瀾擔任校長期間的校歌,由張瀾等作詞、佚名作曲。 [122] 
1926年,張瀾擔任作為四川大學前身之一的國立成都大學校長一職。在掌校期間,張瀾親自對原《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校歌》歌詞作了部分修改,形成了學校校歌。 [122] 
因張瀾修訂形成的這首原校歌歌詞簡短凝練、內涵豐富,立足岷峨天府,深及華夏文脈,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創新勃發的意識,旋律簡潔優美、琅琅上口,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境界非凡。其中的“江水泱泱”“鏘鏘鳴鳳”等意象切中四川大學海納百川、鋭意創新的並校改革實踐,而“文教奮武”“領袖羣英”等抒懷則體現了四川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故確定該歌為四川大學的校歌。 [122] 
《四川大學校歌》
張瀾等作詞、佚名作曲
岷山峨峨開天府,
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會神生大禹,
近揆文教遠奮武。
桓桓熊羆起西土,
鏘鏘鳴鳳葉東魯。
和神人,歌且舞,
領袖羣英吾與汝。 [1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