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四川大學1945年即創辦了四川大學航空系。原四川大學航空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全國院系調整中併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現於2011年11月重建了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文名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簡    稱
四川大學
創辦時間
1945年
屬    性
高等院校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學校介紹

四川大學是我國較早開始從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1945年即創辦了四川大學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由四川大學航空系、清華大學航空系等院系共同組建為北京航空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基礎

根據國家及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針對未來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國際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及相關科技發展前沿,為了加快推進研究型綜合大學建設目標,四川大學在相關院系長期從事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採取“內聯外引”與“政產學研”聯合共建模式和 “創新、開放、交叉、共享”的運行機制,於2011年11月正式創建了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江安校區新建航空航天及多學科交叉創新大樓30000餘平方米。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區域優勢

四川省及西南地區是我國航空航天工程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之一,擁有一大批空天飛行器設計製造、民用航空運輸、維修及配套等企事業單位,形成了完整的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業和航空運輸業體系。四川大學有着100多年的辦學歷史文化,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機械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平台,為四川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和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規劃目標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將在學校及有關單位的全力支持下,突破傳統學科與管理體制,堅持以“凝鍊學科方向,匯聚學術隊伍,實現學科交叉,構築創新平台,培育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為發展目標,爭取用5-10年時間,按國家“985工程”創新平台、“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的標準和條件,在人才隊伍、學科方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支撐條件等方面打好基礎,形成“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格局,將學院建成在國內外具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色的航空宇航科技高水平人才培養、協同創新與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建設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全職和兼職教職工5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等8人,講師8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和新世紀人才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獲得者2人,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3人,科研和教學團隊10個。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航空航天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973”、“863”和國防軍工科研計劃等項目80餘項,取得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40餘項。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

四川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八,2013年正式對外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985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關鍵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重點支持“飛行器推進與燃燒動力學”、“先進導航與飛行模擬”、“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等具有四川大學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思想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學院將秉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訓和“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的校風為核心的川大精神,始終肩負集思想之大成、育國家之棟樑、開學術之先河、促科技之進步、引社會之方向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再譜中國現代大學繼承與創造並進、光榮與夢想交織的輝煌篇章!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技術
-
-
先進引導和飛行模擬採用現代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科學發展前沿的理論方法,綜合運用電磁、光電、紅外、仿真、模擬、視覺合成等現代工程技術,從探測、跟蹤、模擬的邏輯、數學、物理原理出發,主要研究空天視覺導航與飛行模擬、探測與跟蹤數學信息技術,包括增強視覺導航、視覺匹配導航、低能見度下合成視覺導航的新一代導航技術;航空器、航天器飛行模擬,飛行模擬器設計製造;空中交通管理傳感器網絡檢測跟蹤融合;空天探測、跟蹤、控制、導引、通信等方面信息、信號處理,以及雷達、制導、通信、衞星、激光等相應工程問題與由此在激光物理、量子力學等相關物理領域產生的新效應、新問題,並解決在制導和飛行模擬等應用中的實際工程問題。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視覺導航技術
飛行模擬器 飛行模擬器
(2)飛行模擬技術
(3)傳感器網絡檢測跟蹤融合
(4)探測與跟蹤數學信息技術
飛行器推進與燃燒動力學
-
-
飛行器推進與燃燒動力學以物理化學、計算化學、工程燃燒學、流體力學等學科為支撐,內容涵蓋航空航天推進、爆炸、燃燒等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現象和規律。
主要開展航空燃料燃燒反應動力學和超燃衝壓發動機主動冷卻方式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燃燒基元反應的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裂解和燃燒機理構建和簡化,點火延遲試驗和光譜診斷,超燃衝壓發動機主動冷卻過程燃料反應特性、換熱特性、流動特性、催化裂解和結焦抑制技術。
四川大學燃燒動力學中心開發了國內第一個高碳燃料燃燒機理自動生成軟件,首次構建了國產航油RP3的三組分和四組分詳細機理,實現了RP3航空煤油的機理簡化和工程應用;採用CVD方法,實現了小口徑通道鈍化塗層,實現了冷卻通道高温催化塗層工藝,開發了在線/離線相結合的燃料熱沉測定新方法,建立了航空煤油高温燃料裂解氣密度在線測定方法。
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
-
-
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以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融合機械工程、材料學、電工電子技術、測量與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採用建模、仿真、優化、科學實驗、工程實踐等方法,主要圍繞各種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產品及裝備,研究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動態服役行為,高精度、高可靠、長壽命、智能化、大轉矩、低能耗、輕量化、免維護等高性能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創新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空天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空天活動部件界面力學與潤滑理論,空天飛行器結構動力學性能多學科優化,空天飛行器動力傳動與運動系統的性能測試、健康監測和智能控制,高性能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先進製造等共性、基礎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此外,還針對特殊與極端環境下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解決重大理論和設計問題,進行系統集成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創新設計理論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有:
(1)飛行器結構設計
(2)飛行器機構設計
(3)飛行器驅動機構與智能測控
(4)空間摩擦學與表面工程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
-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以力學、航空航天工程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是力學、數學、化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等高度綜合交叉的學科體系。主要研究空氣動力學,空天飛行器結構力學與強度,超聲振動加速交變應力的疲勞斷裂,構建多因素和隨機性影響的腐蝕-疲勞壽命確定性和隨機性預測模型。
主要研究方向為:
(1)航空航天動力學
(2)飛行器結構強度與可靠性
(3)功能梯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
(4)宇航生物力學
航空宇航材料科學
-
-
航空宇航材料科學涉及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等多門學科,主要研究空間環境中各種飛行器所需新型材料的設計、製備、成型和服役行為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研究輕質高強高模耐高温先進樹脂基航空航天覆合材料,耐高温、耐燒蝕、耐低温、耐輻射、耐原子氧、耐腐蝕、耐濕熱、或耐各種極端環境的納米複合材料,特種纖維、特種橡膠和彈性體、特種塗料、特種粘合劑、航空航天覆合材料,以及具有密封、阻尼、熱防護、透波、電絕緣等功能的航空宇航關鍵新材料及製備新技術。同時進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個系列高性能樹脂、纖維及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的推廣應用。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名譽院長
丁肇中
2017年9月28日,四川大學召開發展戰略國際諮詢理事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會議期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受聘擔任四川大學物理學院和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向丁肇中頒發了名譽院長證書。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院士

鄧小剛(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傑出人才

遊志勝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楊紅雨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王俊峯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朱允民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羅懋康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馬洪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教授、博導
李象遠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教授、博導
王家序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朱東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周進民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殷國富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王健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林建鴻 航空宇航機械學 教授、博導
王清遠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教授、博導
顧宜 航空宇航材料學 教授、博導
馬前 航空宇航材料學 教授、博導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教師

遊志勝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楊紅雨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王俊峯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朱允民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羅懋康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馬洪 教授、博導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李曉峯 副教授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楊夢龍 講師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薛俊鵬 講師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李象遠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高國偉 教授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王繁 教授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王健禮 副教授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王家序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朱東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李彥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周進民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殷國富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龍偉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李寧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侯力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文玉華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王健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林建鴻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機械學
汪永超 教授 航空宇航機械學
楊榮松 副教授 航空宇航機械學
傅波 副教授 航空宇航機械學
羅華 講師 航空宇航機械學
王清遠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蔣文濤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黃崇湘 教授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黃志勇 副教授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顧宜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傅強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陳雲貴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劉穎 教授、博導 宇航材料學
黃維剛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毛健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馬前 教授、博導 航空宇航材料學
鄒華維 副教授 航空宇航材料學
蔣渝 副教授 航空宇航材料學
樊慶文 研究員 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黃寧 教授、博導 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馮成德 副教授 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務工作

辦公機構 主管工作 聯繫人 電話
行政辦公室 人才引進、招生、學科建設 胡萍 85402654
行政院務、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網站建設 馮澄 85402654
科研辦公室 科研管理、項目申報、房屋資產、對外交流 劉文紅 85402657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