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鎖定
學校創建於1952年,時名北京航空學院,由當時的北洋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1959年學校被國家指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88年4月2日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  [118] 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A類名單 [86]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學院路校區、沙河校區、杭州國際校園總佔地約4000畝;設有35個二級學院,開設78個本科專業;擁有2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有教職工總數6150人,其中專任教師3097人;在校生39666人,其中本科生16346人、研究生22198人、留學生1122人。 [2] 
中文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文名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簡    稱
北航、BUAA [3] 
創辦時間
1952年10月25日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211工程(1997年入選)
985工程(2001年入選)
雙一流(2017年、2022年入選) [80] 
珠峯計劃(2011年入選)
中歐精英大學聯盟 展開
學校特色
211工程(1997年入選)
985工程(2001年入選)
雙一流(2017年、2022年入選) [80] 
珠峯計劃(2011年入選)
中歐精英大學聯盟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111計劃
研究生院
全國重點大學
20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強基計劃試點高校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2023年6月) [125]  收起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現任領導
趙長祿(黨委書記)
王雲鵬(校長)
本科專業
78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6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6個 [2]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8個
二級學科28個
院系設置
35個二級學院
校    訓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校    歌
仰望星空
校慶日
10月25日
地    址
學院路校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
沙河校區: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南三街9號
院校代碼
10006
主要獎項
國家三大科技獎勵70餘項(“十五”以來,截至2024年1月)
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5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十五”以來,截至2024年1月) [2] 
2010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
知名校友
李沛瑤王永志楊國樑戚發軔羅陽袁家軍懷進鵬高鎮同劉大響閆楚良
張紅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歷史沿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初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參與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的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指的是: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今重慶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的航空院系。
1952年10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和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合併的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
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區柏彥莊選定校址後,6月1日就在四周沒有公路的一片農田及墳堆土窪上正式動工興建,數千名建築工人日夜奮戰,半年之內就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建築。同年10月全體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即遷居新校,開始正常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中的基本建設任務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積135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平方米,完成投資3560餘萬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4年6月,為適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北航增設飛機設備、航空材料兩個系以及航空儀表與自動器、飛機電氣設備、特種設備、金相熱處理、鑄造、壓力加工焊接7個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
1956~1957年,根據中國12年科學規劃的要求,北航在中國國內率先設立導彈類、管理類以及理科與工科相結合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增設了導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動力學、無線電設備、航空工程經濟、儀表工藝等專業,成立了當時中國國內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經濟系。這樣就開始有了不同於蘇聯模式而根據中國航空工業實際需要自行設置的新專業,併成立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及噴氣發動機原理3個研究室。
1958年,北航開展勤工儉學,提倡並實踐教學與科研、設計、生產的四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製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的研製,同年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里的航線試飛;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於同年9月22日在東北白城子靶場發射試驗成功;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即在安2型飛機上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無人駕駛控制系統,將該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於同年9月25日試飛成功,為中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
1958年,新設立解算裝置、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專業。1959年又設立航空非金屬材料、腐蝕與表面保護、無線電導航、雷達、遙控遙測、航空原子能發動機設計等新專業,建立了火箭發動機、導彈控制系統等研究室,連同前已建立的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噴氣發動機原理及陀螺儀研究室,形成了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的中心。
1959年5月,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
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設立飛行器自動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系35個專業。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改革發展

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
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
1978年,北航按6大類21個專業組織本科生招生,它們是: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飛行器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數學力學類,含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航空結構力學與強度2個專業;航空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發動機設計、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2個專業;航空材料及機械製造工程類,含航空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航空非金屬材料及成形工藝、金屬腐蝕與防護、航空焊接、飛行器製造工程5個專業;航空自動控制類,含航空陀螺儀表與慣性導航、航空儀表與傳感器、航空液壓氣壓附件、航空電機電器、飛行器自動控制5個專業;航空電子及計算技術類,含遙控遙測、電子計算機、雷達與導航、微波技術4個專業。
1978年7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11月恢復製造工程系的建制。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5] 
1988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89年,學校成為國家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1年,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首批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6] 
200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批籌建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成為學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標誌。
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1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7] 
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1年,學校成為國家“珠峯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院校之一。
2012年,學校入選首批“2011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 [8] 
201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榮獲北京高校“十佳美麗校園”稱號。 [2] 
2016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9]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10]  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學校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11-12]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13]  ;同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寧波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創新研究院(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研究生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國際交流中心二塊牌子) [70]  。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14] 
圖為北航70週年校慶主標識
圖為北航70週年校慶主標識(2張)
2019年1月,北航與空軍軍醫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15-17] 
2020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同月,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強基計劃”)。 [18-20]  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21] 
2021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創新研究院入園儀式舉行。 [71]  5月,學校成為“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首批會員單位之一。 [72]  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73] 
2022年2月,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79] 
2023年4月18日,北航“新一代全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112]  5月29日,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航空研究院揭牌儀式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航空校園啓用儀式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 [120]  6月10日,發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課程思政聯盟。 [121]  10月28日,參與發起成立全國通用人工智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126] 
2024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智慧交通、運動康復2個本科專業。 [13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辦學條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設有35個二級學院,開設78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工、理、管、文、法、經、哲、教育、醫、交叉10個學科門類。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2年本科招生專業
學院
專業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高等理工學院(沈元榮譽學院)
工科試驗班類(空天力學拔尖計劃、未來空天領軍計劃、計算機拔尖計劃)、理科試驗班類(華羅庚數學拔尖計劃) [87]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工程力學
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納米材料與技術
飛行器動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吳大觀英才班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學
機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微機電系統工程、工業設計、機器人工程
車輛工程、交通運輸、飛行器適航技術、土木工程
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安全工程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航天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航天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航天工程)、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飛行技術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磁場與無線技術、交通運輸(民航信息工程)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
軟件工程
信息對抗技術、信息安全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88]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金融學(金融工程)、經濟統計學、能源經濟、會計學、工商管理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安全、統計學
應用物理學、核物理、物理學
化學、應用化學
空間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
知行文科試驗班
經濟學、行政管理
英語、翻譯、德語
法學
視覺傳達設計、繪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通信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學院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
-------
-------
-------
智慧交通、運動康復
參考資料: [25-26]  [13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36個一級學科(其中3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高峯學科佔博士點比例超30%。 [2]  [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
2019年5月,學校社會科學總論學科首次進入ESI前1%學科排名,成為繼工程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後第六個進入ESI前1%排名的學科;同時,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前1‰學科排名,成為繼“工程學”後第二個進入ESI前1‰排名的學科。 [28] 
學位授予
類別
名稱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法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特種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資料來源: [29-31]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管理科學與工程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控制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機械工程
力學 [32]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人機與環境工程
系統工程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車輛工程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飛行器設計
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計算機系統結構
導航制導與控制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通信與信息系統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學
材料物理與化學
精密儀器及機械
機械設計及理論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程力學
流體力學
固體力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管理科學與工程 [32] 
  • 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有18個學科參評,其中有6個學科排在全國前5位,有13個學科排在全國前10位,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 [33] 
學科評估
代碼
學科名稱
排名
代碼
學科名稱
排名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1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8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1
0807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
9
0801
力學
2
0802
機械工程
10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4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10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
1204
公共管理
12
0835
軟件工程
4
0803
光學工程
15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6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15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6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27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7
0301
法學
2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總數6150人,其中專任教師3097人。專任教師中,80.9%具有高級職稱,88.0%具有博士學位。入選各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662人次,其中在校工作兩院院士35人,領軍人才276人次、青年人才351人次,國家級創新團隊45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8名、教學團隊5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 [68] 
類別
名稱
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
國家突出貢獻專家
陳宗基周盛張其善武哲、李未、李椿萱、高歌傅惠民
國家級教學名師
資料來源: [22-24]  [76]  [119]  [1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9個,省部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3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4門。 [2] 
類別
名稱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計算機學院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航空航天實驗教學中心、空天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航空科學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空天電子信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機械與控制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包含3個專業方向)、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國家級精品課程(部分)
理論力學、電子電路(1)、航空航天概論、大學體育、材料力學、材料測試與分析、工程圖學、航空航天概論、線性代數(非數學專業)、自動控制原理、工高等數學、計算機導論與計算機倫理學、現代空中交通管理、飛機總體設計、火箭發動機專業綜合實驗等
資料來源: [34-37] 
國家級教學團隊
獲批時間
團隊名稱
負責人
2007年
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李尚志
2008年
基礎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王琪
電子信息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張曉林
2009年
計算機系統系列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馬殿富
2010年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陶智
參考資料: [38] 
  • 教學成績&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學校獲國家級教材建設優秀教材獎3項,12項成果獲2022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4項。學校致力於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強化“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書院制”改革,建設國家首批未來空天技術學院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實施“未來空天領軍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與協和醫學院共建“協和醫班”,開設“國際卓越工程師試驗班”。打造“基礎教學、校內競賽、國內平台、國際舞台”四位一體的學生科創體系,連續33年舉辦北航“馮如杯”競賽,吸引了9萬餘名學生開展創新研究,點亮學生科學思維,提升科學探索能力。本科生“馮如三號”無人機團隊兩創世界紀錄,學生大型綜合項目“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生小衞星項目主星“北航亞太一號”先後成功發射。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唯一連續18屆捧得“優勝杯”,3次獲最高榮譽“挑戰杯”。近年來,學校生源質量穩步提升,大部分省份招生生源高考成績平均排名在前5‰,部分省份已進入全省排名前1‰,理工類生源整體質量穩居全國前9名。 [2] 
序號
獲獎年份
獲獎等級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單位
主要完成人
1
1989
優秀獎
研究生拔尖人才培養成果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寧榥,高鎮同,張啓先
2
1989
優秀獎
北航優化本科教學過程的改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曹傳鈞,陳孝戴
3
1989
優秀獎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進行課程建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單輝祖,潘孝祿,方汝瑢
4
1993
二等獎
在數學教學中教書育人的實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李心燦
5
1993
二等獎
“工程圖學”課程的設計思想、方法與實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劍南,餘新耀,潘柏楷,趙如舜,盧樹森
6
1993
二等獎
自力更生建設現代化教學實驗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胡世光,周賢賓,孫世長,陳鶴崢,常和生
7
1997
一等獎
飛行器控制、制導與仿真重點學科 建設及高水平博士生培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文傳源,王行仁,陳宗基,張明廉,申功璋
8
1997
二等獎
粘性流體動力學基礎(教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懋章
9
2001
一等獎
重點理工大學培養的人才素質要求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改革實踐
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
王越,霍雅玲,江丕權,張彥通,郭景文,席巧娟,楊東平等
10
2001
二等獎
以培養綜合設計能力為主線 改革機械基礎系列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吳瑞祥,王之櫟,劉靜華,郭衞東
11
2001
二等獎
面向21世紀基礎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理學院
單輝祖,王琪,蔣持平,王士敏,謝傳鋒
12
2001
二等獎
強化主體意識 促進個性發展——個性化教育體系的整體設計與改革實踐
教務處
張彥通,武哲,趙平,周延澤,方力
13
2005
一等獎
研究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的研究及實踐
計算機學院
李未,馬殿富,劉旭東,張莉,曹慶華
14
2005
二等獎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材料學院
徐惠彬,劉建華,張佐光,王華明,宮聲凱
15
2005
二等獎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張曉林,王祖林,董金明,蘇東林,馮文全
16
2005
二等獎
現代控制理論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任章,袁少強,林巖,吳雲潔,王衞紅
17
2005
二等獎
先進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基地的建設
計算機學院
劉旭東,曹慶華,張力軍
18
2005
二等獎
基礎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探究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理學院
王琪,蔣持平,王士敏,胡偉平,姜開厚
19
2005
二等獎
面向企業需要 突出工程特色 為國防工業培養高層次人才
研究生院
陳宗基,魏暉,燕麗,劉沛清,王強
20
2009
一等獎
我國高等教育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及實踐
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
吳澄,申功璋,田作華,蕭德雲,王雄,吳曉蓓,卓晴,戴先中,劉小河,謝克明,趙光宙,劉建昌
21
2009
二等獎
緊扣國家戰略急需、緊扣學科前沿創建我國高級空管人才培養基地的研究與實踐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張軍,張曉林,張有光,張學軍,羅喜伶
22
2009
二等獎
“依託優勢學科 培養兩類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能源動力工程學院
陳懋章,陶智,陸利蓬,王強,王榮橋
23
2009
二等獎
中國大學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
徐士進,沈旭昆,武港山,陳紅京,董少春,陸現彩
24
2009
二等獎
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基礎課教學
數學科學學院
李尚志,鄭志明,高宗升,吳紀桃,趙迪
25
2009
二等獎
建立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研究與實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 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
張彥通,王孫禺,雷慶,張文雪,趙婷婷,餘壽文
26
2009
二等獎
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研究生院
李未,張廣軍,洪冠新,武立勳,陳志英
27
2014
二等獎
計算機系統核心課程羣及其實驗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計算機學院
馬殿富,高小鵬,張莉,曹慶華,王雷
28
2014
二等獎
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國際通用工程師學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中法工程師學院
熊璋,於黎明,徐平,伊夫·杜拉克(Yves,DULAC),馬克·波利(Marc,PAULY)
29
2014
二等獎
全面提升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的十年改革探索與實踐
教務處
鄭志明,馮文全,陳強,趙婷婷,馬齊爽,王敏
30
2014
二等獎
數學文化類課程的創建及在全國的推廣
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昌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顧沛、李尚志、朱傳喜、鄒庭榮、李豔馥、李軍、趙紅梅、白曉棠、王兆軍、戴瑛、蘭瑩瑩
31
2018
二等獎
基於科教協同的“一三三二”數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楊義川,鄭志勇,鞏馥洲,李翠萍,孫玉泉
32
2018
二等獎
“馭遠創客空間”的構建與實踐
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王少萍,段海濱,李廣玉,王興堅,焦宗夏,吳江,張超,尚耀星,石健,蔡志浩
33
2018
二等獎
面向新興產業,科教融合虛實結合構建學習共同體,培養電子信息工程創新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張曉林,張有光,王祖林,王俊,劉榮科,陳杰,徐華平,楊昕欣,張玉璽
34
2018
二等獎
量子精密測量前沿交叉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房建成,劉剛,全偉,袁珩,胡朝暉
35
2018
二等獎
基於軟硬件課程貫通和分級分層次的系統能力培養創新體系構建
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文智,高小鵬,施青松,王總輝,張莉,姜曉紅,季江民,王雷,陳建海,施敏華
參考資料: [39]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羅庚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空天力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6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20年11月
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020年12月
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2020年12月25日
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
2021年1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冠疫情大數據分析團隊被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擬表彰為“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2022年1月
中央網信辦主辦,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央視網承辦,中國正能量2021“五個一百”網絡精品徵集評選展播活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小萱工作室團隊獲評“百個優秀網絡正能量建設者
2022年4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冬奧志願服務團隊被授予“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稱號
2022年11月
獲批成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
資料來源: [65-67]  [77]  [82-83]  [91]  [103-1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評價

類別
名稱
排名
國內排名
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10位
2020年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25位
2020年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21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13位
國際排名
位列全球第151-200名
位列全球第501-600名
位列全球第383名
位列全球第306名
資料來源: [41-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學校作為副主任單位承建2個國家實驗室,參與8個國家實驗室建設。獲批建設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牽頭建設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另有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4個北京市高精尖創新中心、1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2]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機構
級別
科研平台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重點實驗室
複雜關鍵軟件環境全國重點實驗室
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
數字感知芯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
車路一體智能交通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
國家工程實驗室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產教融合平台
高端醫療裝備與器械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協同創新中心
前沿科學中心
超循環氣動熱力前沿科學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數學、信息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空天先進材料與服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力學與力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仿生智能界面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複雜系統分析與管理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極弱磁測量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交通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區塊鏈與物聯網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航天器設計優化與動態模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大型整體金屬構件激光直接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航空導航與空管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複雜產品先進製造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長航時無人機系統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空天芯片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航空高端裝備智能製造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航空器先進設計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無人飛行系統先進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量子傳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高温結構材料與塗層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聯合)
空間環境監測與信息處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空天網絡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系統與裝備電磁環境效應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衞星導航與移動通信融合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空天信自旋電子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大數據精準醫療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航空機載系統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特種車輛無人運輸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語言信息與智能計算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空天光學-微波一體化精準智能感知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強度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數據智能與智慧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北京市高技術實驗室
飛機/發動機綜合系統安全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新技術北京市高技術實驗室
飛行器裝配及機器人裝備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城市運行應急保障模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車路協同與安全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仿生能源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網絡化協同空管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新能源汽車高效動力傳動與系統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先進核能材料與物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微波感知與安防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生物材料與神經再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高端植介入醫療器械優化設計與評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效綠色數控加工工藝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速磁懸浮電機技術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大型關鍵金屬構件激光直接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實驗室
粉體技術研究開發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數字媒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通用航空技術北京實驗室
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清潔能源與高效動力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通用航空北京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地
首都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基地
首都高校黨建研究基地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基地
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
中央空管委重點實驗室
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國家空管法規標準研究中心
民航局重點實驗室
民航空天地一體空事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民航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重點實驗室
民航安全技術和鑑定實驗室
民航數據通信及新航行系統科研基地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民政部人體運動分析與康復技術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民政部康復輔具技術與系統重點實驗室
其他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服務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
航空電子綜合航空電子重點實驗室
先進仿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航空可靠性綜合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數控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國際合作基地
空天生物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先進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空天物理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自旋電子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空間科學與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13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成果

  • 科技獲獎
截至2024年1月,“十五”以來,學校共獲國家三大科技獎勵70餘項,2004年以來獲得1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國家級獲獎成果
項目名稱
年度
級別
類別
等級
第一完成人
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
2019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張軍
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9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張虎
中國民航數字化協同管制新技術及應用
2019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朱衍波
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規模監控視頻智能處理技術及應用
2019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李波
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準體系
2019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楊世春
仿複眼成像的單相機三維流場測速關鍵技術及裝備
2018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王晉軍
空間極端環境下機構複雜序列運動地面測試裝備關鍵技術
2018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丁希侖
空地一體化協同防撞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
2018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張學軍
大範圍路網交通協同感知與聯動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8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王雲鵬
中國專利獎
2017
國家級
-
金獎
房建成
新型磁彈性材料的功能調控、晶體生長和大磁致應變特性研究
2017
國家級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蔣成保
飛機電液自饋能剎車裝置與防滑控制新技術
2017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焦宗夏
多物理效應協同霧化水滅火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7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楊立軍
氣動元件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準體系
2017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蔡茂林
前置前驅8檔自動變速器
2016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徐向陽
基於移動位置數據城市出行信息服務
2016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呂衞鋒
高動態星敏感器技術與工程應用
2016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張廣軍
運動座載設備協調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5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賈英民
車輛聯網感知與智能駕駛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5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王雲鵬
可視素材內容驅動的虛擬場景生成技術及應用
2014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陳小武
機載高精度位置姿態測量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4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房建成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納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結構及相關特性
2013
國家級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郭林
昆蟲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2013
國家級
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孫茂
高性能諧振式傳感器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2013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樊尚春
飛機大型整體構件測量加工一體化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3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趙慧潔
高精度高動態視覺測量技術與系統
2012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張廣軍
中國民航飛行運行監控系統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2011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曹先彬
實時三維圖形平台BHGRAPH
2010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趙沁平
高可靠先進液壓系統新技術及其在現代軍機、民機和航天器中的應用
2010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焦宗夏
空地協同的民航空域監視新技術及裝備
2009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張軍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2008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張廣軍
遠程無框架腦外科機器人系統
2008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王田苗
中國國家網絡
2007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錢德沛
新型高性能捷聯慣性測量裝置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2007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房建成
高性能多通道空氣動力負載模擬器系列
2006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焦宗夏
激光視覺在線動態測量系統及關鍵技術
2006
國家級
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張廣軍
分佈交互仿真應用程序開發與運行平台
2006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趙沁平
空中交通服務平台關鍵技術及應用
2004
國家級
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張軍
參考資料: [89] 
  • 服務國家戰略
沙河校區 沙河校區
截至2022年9月,北航創造了40多項中國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中國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系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在航空動力、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頸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研製成功中國首個新型臨近空間飛艇;學校牽頭設計研製的某型無人機定型並執行重要任務,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中位居無人機方隊陣首。 [2] 
  • 標誌性成果
實時三維圖形平台BH-GRAPH
實時三維圖形平台BH-GRAPH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個集成貫通了建模工具、佈景工具和繪製引擎的大型圖形基礎軟件系統;平台運行效率和內存佔用率兩項圖形系統的最主要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使中國大型圖形基礎軟件實現了從無到進入國際前列的跨越,解決了中國對國產圖形平台的迫切需求。
以計算機圖形、虛擬現實等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問題為重點方向,由高校、企業、部隊搭建多團隊協同、軍民融合的技術研發與重大工程相結合的產業創新平台,完成了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60週年國慶閲兵、北京軍區實兵演習軍事指揮模擬,入選2010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昆蟲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沙河校區 沙河校區
該項目取得如下重要科學發現:揭示了二個昆蟲產生非定常高升力的新機制;指出影響不同昆蟲拍動翅的氣動力系數的主控參數為雷諾數且飛行的能耗隨飛行速度的變化關係近似為J形曲線,而不像飛機的那樣為U形曲線;揭示了昆蟲飛行是動不穩定的,但該系統是可控的。研究結果為設計開發新概念微型飛行器提供重要的力學基礎和有益的啓示;同時,為的研究昆蟲生理學、行為學、神經生物學等提供力學依據。該項目的20篇代表性論文及8篇核心論文被他人大量引用。高升力機理和能耗機制的研究結果被著名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logy三次撰文介紹;飛行動穩定性和控制的研究結果被國際權威綜述刊物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和Non-linear Dynamics用大量篇幅綜述。
航空航天、先進製造等複雜工程系統
航空航天、先進製造等複雜工程系統一般含有不確定性、隨機性等模型未知動態,並受到外部環境干擾以及傳感器測量噪聲、控制機構誤差和結構振動等內部干擾的影響。多源干擾的存在嚴重影響控制系統的精確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該成果針對非高斯隨機系統,提出了一類輸出隨機分佈泛函和統計信息驅動的建模、估計、控制與優化理論與方法;針對多幹擾狀態空間系統,提出了一種干擾觀測、前饋補償與反饋抑制相結合、具有複合分層結構的精細抗干擾控制理論與方法,發展和豐富了不確定和隨機系統控制和估計理論。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微結構及特性研究
該項目屬於材料物理與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具體發現點:1.發展了單分散氧化鋅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學,通過對微觀結構的調控實現了對宏觀光學特性的調控;2.提出了一種通用的製備一維鏈狀鐵系金屬及化合物納米材料製備方法,驗證了Aharoni的球鏈模型在微納米尺度下的正確性,修正了經典Neel-Brown公式,發展了一維鏈狀結構納米材料磁翻轉理論;3.設計和實現Cu、Ni等過渡金屬化合物納米材料的空間限域生長,實現了特定形貌產物的定向製備和尺寸調控,為後續開展納米原型器件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六方鐵磁體的穩定磁結構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
英國著名雜誌《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中科院物理所與北航材料學院共同合作完成的題為《六方鐵磁體的穩定磁結構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一種MnNiGe:Fe新材料,該材料在280K的寬温度範圍內(70K到350K)具有穩定的磁結構耦合相變和可控磁功能特性,有望成為一種具有磁驅動與傳感、磁製冷等多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 [49]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馮麗爽團隊參加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項目團隊, 2022年9月,研製成功空間站雙光子顯微 [1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1956年創刊,主要刊登有關航空航天及相關學科的優秀學術論文;被國際著名檢索刊物——Ei Compendex、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等收錄,中國國內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歷年收錄的核心期刊,同時也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國導彈與航天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等多家數據庫和文摘檢索的來源期刊。2014年獲得第三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種);2014年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共175種);第5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4);第四屆“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2015-2016)。 [5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的學術性理論刊物。創刊於1988年,主要刊登反映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創新性的最新學術成果,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關注中國國內外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論文、報告、綜述等;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中和評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等多家數據庫的全文收錄;該刊為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先後被評為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優秀學報、北京市高校優秀社科學報、全國理工農醫院校社會科學學報優秀期刊。 [50] 
航空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航空學報》創刊於1965年,《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國航空學報》(英文版))創刊於1988年。兩刊均是由中國航空學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航空學報雜誌社編輯出版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文章內容彼此不相重複。《航空學報》在歷年修訂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航空學報》均入選航空航天類核心期刊,且均名列第1位;同時《航空學報》也是中國工程技術類和力學類的核心期刊,並在歷次期刊評比中屢獲殊榮。《航空學報》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均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錄,《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收錄,均參加《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的光盤出版和“中國期刊網”的網絡出版,同時《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已與國際第一大學術期刊出版集團Elsevier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從2007年起全文收錄於Elsevier ScienceDirect平台。 [51] 
複合材料學報 複合材料學報
《複合材料學報》1984年創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複合材料學會主辦,為中國材料領域學術性核心科技期刊,主要刊載中國複合材料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是《EI Compendex》、Elsevier的《Scopus》、《CA》等國際著名檢索數據庫的源期刊,同時也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等中國國內數據庫收錄。2008年被中國科技信息所評選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入選“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並獲工業和信息化部“優秀期刊”獎。2012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據中國科技信息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統計,該刊影響因子2009年度為0.955列材料類第1位,2012年度為0.782列材料類第2位。2015年度影響因子:1.154(CNKI2016年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0.933(中國科技信息所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 [52] 
  • 館藏資源
截至2021年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資料已達298萬冊,航空航天等特色館藏資源逐步完善,航空航天類紙本館藏總量達4.4萬冊、科技報告超17萬篇,AIAAProQuest、美國四大科技報告等專業特色類電子資源持續保障。數據庫子庫達到249個,電子期刊182萬冊,電子圖書765萬冊,電子學位論文1009萬篇,中文學術電子期刊已基本全面覆蓋。高質量學術資源已基本覆蓋了學校各專業的學科分佈。 [5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校領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
鍾玲、李建偉
校長助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按任職時間先後排序)
歷任校長(按任職時間先後排序)
武光
王大昌
李世安
王振乾
李世安
王振乾
陳達明
陳忠
-
朱萬金
-
樓士禮
-
-
-
張軍 [60]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傑出校友

軍界
姓名
職務
上將,第2炮兵司令員、黨委副書記、書記,上將
中將,空軍副司令,中將
中將,空軍副司令,中將
中將,戰略支援部隊副司令員兼航天系統部司令員
少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少將,空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
少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
少將,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第二試驗站總工程師
少將,總裝備部某基地,司令員
黨、政、科、教界
姓名
職務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委員、常委、書記 [134-135] 
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著名結構疲勞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中航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導,兼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飛機壽命與結構可靠性專家,北京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重大安全項目專家組專家,空軍航空技術裝備可靠性專家組專家
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原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現任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101] 
二十屆中央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122-123] 
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曾任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00]  。現任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08]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秘書組組長,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99]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 [90]  [92]  [97] 
現任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113-114] 
現任二十屆中央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黨組書記 [115-117] 
曾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93]  [109] 
現任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110] 
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國際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現任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
現任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 [105] 
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111] 
現任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102] 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曾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109] 
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 [74-75]  [94] 
現任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95-96] 
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98] 
北京數碼大方(CAXA)董事長兼總裁
首批北京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現任北京聲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124] 
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06] 
中國探月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魏傳鋒
天宮一號總體主任設計師
神七飛船副總設計師、空間實驗系統副總設計師
神舟飛船副總設計師和副總指揮、“長征2號J”/長征四號火箭總指揮、“風雲”衞星總指揮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二號”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
遠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總設計師、著名火箭技術專家
航天動力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著名衝壓發動機專家、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空航天材料專家、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複合材料研究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術主要開創者之一、飛行控制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某保密型號臨近空間飛行器的總設計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
航天一院多個導彈型號系列總設計師、導彈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米波雷達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84]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
張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
湯蘭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
孫金鏢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趙軍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孫寶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指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指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專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專家
“長征五號”總設計師
希望-1號衞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鑫諾5號衞星、巴基斯坦衞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尼日利亞衞星副總設計師
白俄羅斯衞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中星1A衞星副總設計師
中星2A衞星、某型號衞星副總設計師
範子強
天鏈一號02衞星副總設計師、某型號衞星副總設計師
張新貴
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型號總工程師
西安衞星測控中心型號總工程師
原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某型號衞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飛公司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微波成像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863計劃專家
參考資料: [61-64]  [127-1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學校面向全球,開放交融。堅持黨管外事原則,堅持服務外交大局,堅持世界一流願景,持續深化“UPS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與國際著名高等學校、一流研究機構、知名跨國公司及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與全球200餘所高校、研究機構、公司及國際組織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係。發起成立及加入了“歐洲頂尖工科大學聯盟(T.I.M.E.)”“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國際宇航聯合會”等13個國際大學聯盟及學術組織。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聯合創辦中法工程師學院,歷經18年發展,被譽為“中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典範”。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導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與法國國立民航大學共建中法航空學院,紮實推進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設,積極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碩貫通的國際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新範式。成立費爾北京研究院、中法未來城市實驗室、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德先進製造聯合實驗室等41個高端國際教育科技合作平台。獲批成立11個國家級“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科研合作成果顯現。大力實施“遠航計劃”,通過雙學位、聯合培養、校際學生交換、海外實習以及國際暑期學校、科技競賽、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動我校學生參與國際化培養、豐富海外經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優秀學生,國際學生規模、生源質量、培養層次、教育水平進入全國高校前列。獲批設立了“聯合國附屬空間科學與技術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教育培訓中國中心”和“北斗國際交流培訓中心”。 [2]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屬7所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組成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 [40] 
2022年2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牽頭組建的“未來區塊鏈與隱私計算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正式批覆成立。 [81] 
2023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發佈《北京沙河高教園區高校聯盟“北斗星鏈”內涵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未來將在跨校選課、聯合培養學士學位、校間身份互認、開放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等方面做出更深入的協同合作。 [12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傳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神文化

  • 辦學理念
尚德務實、求真拓新
辦學理念主題雕塑《世紀之聲》
辦學理念主題雕塑《世紀之聲》(2張)
所謂“尚德”,是指崇尚道德為先,弘揚品行為首,將道德和品行作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謂“務實”,是指的講究實際,不求浮華,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而良好的道德品行既是成人成才的基礎,又是傳道授業的要求。追求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始終是全體師生共同的願望和要求。務實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作風。
所謂“求真”,是指追求科學真理,領悟人生真諦,探索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高等學校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教學與科研活動本身就是師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養真才的過程。所謂“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於開拓、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沒有開拓的精神、創新的意識,就不可能進步,也不可能發展。一個人如此,一所高校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54] 
  • 校訓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校訓樹 校訓樹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既要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又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學問,努力成為講道德、守法紀、有文化、能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既要追求真理、善於學習,又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創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也要篤行誠信,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55] 
  • 校風
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於創新
“艱苦樸素”表現為艱苦創業,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紮紮實實,行勝於言;“勤奮好學”表現為勤奮努力,刻苦鑽研,熱愛科學,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發展”表現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知行合一,突出素質,認真做人、做事、做學問;“勇於創新”表現為勇於探索、不斷攀登、敢為人先、百折不撓、止於至善。 [56] 
校風主題浮雕《我們的傳統》 校風主題浮雕《我們的傳統》
  • 校歌
《仰望星空》
温家寶詞、劉暉曲)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57] 
北航校歌 北航校歌
  • 校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徽 [5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徽的外部為內外兩層的同心圓形,和諧而自然,象徵宇宙的無限深遠、時空渾一而又參差多態的多層次結構。其核心圖案,昂揚向上的雙箭頭(飛行器)乃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圖形,和展開的書卷、橢圓的衞星軌道以及星座閃爍的太空,共同組成了北航認同的一種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術特色。
標誌中的1952字樣,不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從特殊的歷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負的歷史使命,那是國家的重託和一個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鮮明的比照體系:中國書法的文化意藴,顯示了北航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英文校名則展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北航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決心。
標誌的基礎色調為科技藍,具有開放、嚴謹、穩重、進取的內涵,呈現出北航文化中獨有的志在藍天、勇於探索的特質,也是北航人傾注特殊感情的一種色彩。 [5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建設

學校實施“文化培育工程”和“文化校園建設計劃”,成立了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打造了包括航空航天博物館、藝術館、校史館、科技創新館、音樂廳在內的“四館一廳”文化陣地。感動北航、我愛我師、北航大講堂、駐校藝術家/作家計劃、音樂劇《羅陽》、學生藝術團演出季等經典活動,各種各樣的大學生社團組織,塑造了高雅的校園文化風尚和師生創造性文化生活典範。“十二五”期間,學校先後獲全國高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文化育人特色展示項目1項。 [2] 
2018年7月24日,大足聯賽超級組全國總決賽在北航與河海大學之間舉行,北航隊經過90分鐘的鏖戰,最終在殘酷的點球大戰中以4:2戰勝河海大學,獲得了CUFA大足聯賽超級組全國總決賽冠軍。 [5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