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計算機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2012年9月,教育部將新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取代舊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仿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個計算機系統與網絡兼顧的計算機學科寬口徑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科學型和工程型相結合的計算機專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 [2] 
中文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外文名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專業代碼
080901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計算機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或理學學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歷程

國際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到60年代專業教育逐步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軌道,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則採用學術團體提出的參考方案。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採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基本上都是參考美國的體系。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啓動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計劃,並批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由復旦大學等九所學校組成項目組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分類、分層次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思路。 [3]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代碼080605)取代原計算機及應用(080709)、計算機軟件(080710)、計算機科學教育(080714)、軟件工程(080717W)、計算機器件及設備(080719W)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0722W)等專業。 [4]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家又啓動了35所重點大學示範性軟件學院的建設工程,力圖探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方式。 [3] 
2012年9月,教育部將新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代碼080901)專業取代舊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代碼080605)和仿真科學與技術(專業代碼080638S)兩個專業。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學位或理學學士學位。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二、業務方面:
1、掌握從事本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或研究探索意識,並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複雜的實際問題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5、瞭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6、瞭解與該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基本要求,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7、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該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體育方面: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總體框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課程體系必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約佔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15%,實踐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0%。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表述工程問題、選擇恰當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能夠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有效參與。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兩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的基本內容。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程序設計與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系統能力等專業基本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建議教學內容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並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和現狀。
  • 專業知識
培養學生將基本原理與技術運用於計算學科研究以及計算系統設計、開發與應用等工作的能力。建議教學內容包含數字電路、計算機系統結構、算法、程序設計語言、軟件工程、並行分佈計算、智能技術、計算機圖形學與人機交互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
課程體系必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高級語言程序設計(72)、集合論與圖論(48)、近世代數(32)、數理邏輯(32)、形式語言與自動機(32)、電子技術基礎(48)、數字邏輯設計(48)、數據結構與算法(64)、計算機組成原理(72)、軟件工程(64)、數據庫系統(64)、操作系統(64)、計算機網絡(56)、編譯原理(64)、計算機體系結構(48)。
示例二:計算概論(16)、程序設計基礎(80)、集合論與數理邏輯(48)、圖論與組合數學(48)、代數結構與初等數論(48)、數據結構(80)、操作系統(64)、計算機組成原理(80)、數字邏輯與數字電路(64)、計算機網絡(64)、編譯原理(64)、數據庫原理(64)、算法設計與分析(56)、人工智能(48)、計算機圖形學(40)。
示例三:高級語言程序設計(56)、數據結構與算法(64)、電路與電子技術(96)、集合論與圖論(48)、代數與邏輯(48)、數字邏輯(48)、計算機組成原理(64)、操作系統原理(64)、數據庫原理(56)、編譯原理(56)、軟件工程(40)、計算機網絡(56)。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年總的實驗當量不少於2萬行代碼。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瞭解行業狀況。
  • 實驗課程
包括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 課程設計
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和複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 實習
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 畢業設計(論文)
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和內容不應重複;教師與學生每週進行交流,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控制;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與論文答辯應有相應的文檔。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條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師資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該專業教學需要,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較高,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2人,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教師須將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生培養工作。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中青年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 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或計算學科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學習的經歷。專業負責人學術造詣較高,熟悉並承擔該專業教學工作。
  • 教學能力
全職教師必須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其在畢業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與培養目標實現的關聯,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參與學生的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 教師發展
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生指導、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設備資源

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教學設施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小於16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良好,方便教師、學生使用。
2、保證學生以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
注重制度建設,管理規範,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配備數量充足的紙質和電子介質的專業圖書資料,生均圖書不少於80冊,師生能夠方便使用,閲讀環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質量保障

  • 教學要求
1、各高校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包括培養方案制定、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
2、對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3、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以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持續改進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模式

  • 系統、實用、漸進的實驗教學體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型專業,學生在4年本科階段能夠系統地學習並基本掌握本專業的學科方法,表現出較強的應用能力,是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中實驗教學體系的重點目標,但也是難點之一。無論是軟件實驗還是硬件實驗過程中,學生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足以反映出其對上要技術和推關專業知識的掌握、瞭解的程度,然而由於制約學生實驗能力的因素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實驗教學設計也必須是環環相扣並努力追求實用,此外,還應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某一項技術的最終應用是什麼,它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術誰優誰劣的媒體評價層面上。因此,在具體實驗教學中,應建立“系統、實用.漸進”的實驗教學體系,指導學生從單個技術的應用到多個技術的結構化應用,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6] 
  • 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專業實驗教學模式上,改變原有實驗課中傳統實驗多而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的實驗少、驗證型實驗多而創新型實驗少、實驗手段上採用傳統測試技術多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少的狀況,探索一個由五個層次構成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
1、課內實驗。這是為鞏固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開設的課程輔助實驗。
2、課程設計。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和技術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可以開設多門設計類課程,如計算機電子電路基礎綜合課程設計、結構化程序設計課程設計、計算機組成與系統結構課程設計、單片機原理課程設計等。
3、實驗課程。這是獨立於課程而單獨設立的實驗,主要是針對一些實踐應用性強的課程開設的,如網絡實驗、CAD實驗等。
4、開放式實驗。把原來固定的實驗時間安排改變成靈活的實驗時間安排,把原來封閉的實驗項目改變成支持自主設計的實驗項目,把原來的成批實驗方式改變為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的實驗方式。
5、綜合實訓。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所學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安排學生創新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7] 
  • 產學研結合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院特色,實行以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產學研結合為基本途徑的“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培養素質”的培養模式。在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途徑方面進行探索,校內方面一是建立較完善的供課程實踐的多個專業實驗室,為教學和科研提供實驗條件;二是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大學生科研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完成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執行。學術交流方面可以聘請企業一線專家和技術人員就專業技術領域問題給教師和學生作學術報告及進行技術交流。校外方面,通過調研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求,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學校和企業單位在人才培養中的聯繫和合作,籌劃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作為該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認識和實踐的場所。 [7] 
代表院校:北京物資學院
  • “1+2”動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1+2”動態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育人為目標,學科建設為依託,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厚基礎,寬口徑,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樣式總和。具有以下特點:
1、該專業所有學生必須系統地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並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
2、學生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結合自己的特長精通計算機專業領域的某一個實用技術方向,即主修方向;同時能夠通過選修課或自學再確定一個或多個實用技術方向,即輔修方向。通過兩個方向來確定人才培養重點,適應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多層次多方向的需要;
3、所謂“動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近年市場的發展和本屆學生實際情況動態確立3至4個實用技術方向供學生參考和選擇,二是學生在經過前兩年的學習和了解之後,在三年一期按主修方向進行動態分流。 [8] 
代表院校:湖南科技學院
  • 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傳統“純板書授課”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漸受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衝擊,在教學中結合兩種方法的優勢,使得教學效果更優。對於一些定義、定理等結論性的內容,運用課件給出,可以節約書寫時間,還有一些圖、表以及書寫量過大難於板書的內容,也可以通過課件給出。但是多媒體課件決不能代替傳統板書,對於一些重要定理的推導,計算步驟一定要一步一步在黑板上給學生分析講解,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9] 
代表院校:瀋陽建築大學
  • 一箇中心三個助推模式
具體來説就是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學科競賽、校企合作、四年導師制為助推,旨在針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辦學特色,為社會培養專業對口化且核心技術能力過硬的畢業生,也讓在校同學的學習生活更為豐富,而不僅僅侷限於枯燥的書本知識。 [10] 
代表院校: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前景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才需求

據《電腦迷》2017年第3期刊發的一篇論文顯示: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薪資仍然處於一個不錯的水平。預計在未來的十年,中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仍將以每年100萬左右的速度增加。
在一份樣本有8000人的調查問卷表明,中國目前網絡信息技術開發行業大部分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主要集中在網絡開發和軟件開發上,大約各佔調查人數的32%和27%,其他還包括15%左右的畢業生選擇從事網絡測試技術方向的職業,以及有大約10%的畢業生選擇了網站優化和推廣宣傳方面的工作。 [1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考研方向

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工程、網絡工程以及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相關的其它所有學科和專業。 [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寬、就業前景可觀,能夠在網絡通信類科研院所、政府機構、銀行、電力企業、計算機網絡公司、通信公司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網絡的科學研究、系統設計、系統防護、系統管理與維護和應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系統開發、設計和系統集成等工作。 [12-13]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單
北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農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華女子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物資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吉利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天津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農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南開大學
--
--
--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紐約大學
上海科技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商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建橋學院
上海杉達學院
重慶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大學
重慶工程學院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移通學院
--
--
河北
防災科技學院
邯鄲學院
衡水學院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唐山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北金融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邢台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大學
滄州師範學院
河北地質大學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科技學院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
--
--
河南
安陽師範學院
鄭州大學
鄭州師範學院
許昌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平頂山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河南中醫藥大學
鄭州輕工業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大學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安陽學院
鄭州財經學院
黃河交通學院
商丘學院
商丘工學院
鄭州工商學院
信陽學院
鄭州商學院
鄭州科技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鄭州經貿學院
--
--
山東
臨沂大學
山東女子學院
濟寧學院
泰山學院
棗莊學院
濱州學院
菏澤學院
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財經大學
德州學院
濟寧醫學院
泰山醫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魯東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中醫藥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濰坊理工學院
山東現代學院
青島工學院
青島黃海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齊魯理工學院
濰坊科技學院
煙台南山學院
青島濱海學院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
青島城市學院
山東管理學院 [18] 
-
-
-
山西
呂梁學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忻州師範學院
晉中學院
太原師範學院
運城學院
太原工業學院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山西大學
太原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長治學院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蚌埠學院
合肥學院
銅陵學院
滁州學院
皖西學院
黃山學院
宿州學院
巢湖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合肥師範學院
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淮北師範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馬鞍山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
--
江西
九江學院
南昌師範學院
景德鎮學院
新餘學院
井岡山大學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贛南師範大學
上饒師範學院
江西中醫藥大學
南昌工程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科技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
贛東學院 [19] 
贛南科技學院 [15]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徐州醫科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泰州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江蘇警官學院
南京審計大學
蘇州科技大學
淮陰師範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鹽城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無錫太湖學院
三江學院
南通理工學院
宿遷學院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
--
浙江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外國語學院
麗水學院
浙江警察學院
浙江財經大學
台州學院
浙江海洋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
嘉興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
温州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浙江樹人大學
浙江萬里學院
寧波財經學院
温州商學院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温州肯恩大學
--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湖北警官學院
湖北經濟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武漢晴川學院
湖北商貿學院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文華學院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武漢東湖學院
漢口學院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武昌工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
--
湖南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警察學院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湖南工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懷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工商大學
湘南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長沙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長沙醫學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山大學
東莞理工學院
嶺南師範學院
廣州航海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深圳大學
汕頭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廣東金融學院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惠州學院
廣東藥科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肇慶學院
廣州商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白雲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廣州軟件學院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14] 
廣州理工學院 [16] 
廣西
梧州學院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北部灣大學
廣西財經學院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大學
河池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
南寧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
雲南
西南林業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昆明學院
昭通學院
保山學院
文山學院
大理大學
雲南警官學院
雲南中醫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財經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楚雄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雲南工商學院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
--
貴州
六盤水師範學院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貴陽學院
安順學院
凱里學院
銅仁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大學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

四川
四川文理學院
西華大學
四川大學
阿壩師範學院
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師範學院
西昌學院
內江師範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
西南石油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攀枝花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成都文理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
-
-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陸軍學院
西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商洛學院
安康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延安大學
咸陽師範學院
陝西理工大學
榆林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
陝西服裝工程學院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西安思源學院
西安外事學院
西京學院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師範大學
青海大學
--
寧夏
寧夏師範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大學
寧夏理工學院
黑龍江
黑河學院
綏化學院
牡丹江師範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哈爾濱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工商學院
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
哈爾濱劍橋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哈爾濱石油學院
黑龍江財經學院
哈爾濱廣廈學院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
--
吉林
北華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工商學院
長春師範大學
白城師範學院
通化師範學院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建築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吉林財經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師範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大學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長春光華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遼東學院
大連外國語大學
鞍山師範學院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渤海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瀋陽農業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大學
東北大學
瀋陽工程學院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遼寧理工學院
瀋陽工學院
瀋陽城市學院
瀋陽城市建設學院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瀋陽科技學院
西藏
西藏大學
--
--
--
新疆
伊犁師範大學
喀什大學
新疆師範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昌吉學院
新疆財經大學
新疆理工學院
--
--
內蒙
內蒙古財經大學
集寧師範學院
赤峯學院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大學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
--
--
--
海南
瓊台師範學院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大學
三亞學院
海口經濟學院
--
--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三明學院
閩江學院
莆田學院
龍巖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華僑大學
福州工商學院
陽光學院
仰恩大學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甘肅
蘭州大學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河西學院
甘肅政法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
天水師範學院
隴東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
--
--
--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0年4月8日)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