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是四川大學二級學院,是全國首批“部校共建”新聞學院。
- 中文名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簡 稱
- 文學與新聞學院
- 辦學性質
- 二級學院
- 學校特色
- 部校共建新聞學院(2013年入選)
- 主管部門
- 四川大學
- 現任領導
-
黨委書記:古立峯
院長:李怡 - 本科專業
- 7個
- 碩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0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
- 博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8個 - 博士後
- 科研流動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
- 一級學科1個
- 地 址
-
江安校區: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川大路二段文科樓1區
望江校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文科樓3樓 - 主要獎項
-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截至2020年3月)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截至2020年3月)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歷史沿革
編輯1931年,國立四川大學成立,設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等幾大學院。
二十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撤銷文學院建制,分為中文、外文、歷史等系。
1994年,恢復文學院,包括中文、歷史等系。
1998年,又進行調整,將原四川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與原四川大學新聞學院合併,組建成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辦學條件
編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系專業
教研室\專業 | 名單 |
---|---|
教研室 | 文藝學教研室、語言學與漢語國際教育教研室、漢語言文字學教研室、中國古典文獻學教研室、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教研室、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新聞學教研室、廣播電視學教研室、廣告學與符號學教研室、編輯出版學教研室、傳播學與新媒體教研室、影視藝術學教研室、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教研室 |
專業 |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四川省重點一級學科,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所屬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三個一級學科在第二輪、第三輪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先後排名全國第五。在第四輪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等級為A,新聞傳播學學科等級為B+。
[1]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級學科名稱 |
---|---|
中國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文藝學※〇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〇 漢語言文字學※〇 中國古典文獻學※〇 中國古代文學※〇 中國現當代文學※〇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〇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〇 文藝與傳媒※〇 文學人類學※〇 漢語國際教育※〇 宗教語言文學※〇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〇 |
新聞傳播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四川省重點一級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新聞學 ※〇 傳播學※〇 廣播電視學※〇 廣告與媒介經濟 〇 編輯出版學 〇 網絡與新媒體※〇 符號學 ※〇 |
藝術學理論 (一級學科博士點) | - |
備註:帶※為二級學科由對應的博士點,〇為二級學科由對應的碩士點 | |
專業學位點 |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 新聞與傳播碩士(MJC) 出版碩士(MP)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分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2個,1個四川省本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5-6]
- 教學成果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學改革成果“實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徑”、“開創密切社會聯繫新思路,探索培養新聞人才新模式”先後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與雙語人才培養”、“比較文學教學團隊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先後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生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在職教職工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導師53人),副教授40人。其中有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1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委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7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5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國家級學會正副會長9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1]
全國模範教師:王曉路
[8]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研究
編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擁有1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牽頭建設省級“2011計劃”協同創新培育基地1個,有1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華文教育基地,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此外還設有12個校級科研機構。
[1]
[10]
校級科研機構: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所、巴蜀語言文學藝術研究中心、文學藝術研究中心、新聞傳播研究所、廣播電視研究所、創意產業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科研成果
- 科研綜述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近10年來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4項,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77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語文》《新聞與傳播研究》等A刊上發表文章119篇,SSCI和A&HC收錄26篇。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三等獎共15項,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三等獎共110項。
[6]
- 中國語言文學方向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8項,分別是:“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甘青川藏族口傳文化匯典”、“俄羅斯《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譯工程”、“敦煌變文全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東歐馬克思主義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明清以來西南官話區地方誌方言俗語集成”、“中國古代音樂文學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並在《文學評論》、《中國語文》、《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中國國內期刊和A&HCI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專著《敦煌文學叢考》、《王梵志詩校注》、《唐代白話詩派研究》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簡明漢語史》、《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宋代詩學通論》、《世説新語辭典》、《中外文論史》(四卷本)、《比較文學學科史》、《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等學術成果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外文學跨文化比較研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民歌與國學:民國早期“歌謠運動”的回顧與思考》、《<集韻>校本》等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1]
- 新聞傳播學方向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分別是:“新形勢下提升輿論引導力對策研究”、“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產業合作共贏模式及路徑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專項項目 “‘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4項,並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文藝研究》等中國國內多家期刊和SSCI、A&HCI期刊上發表論文,專著《輿擎中國——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力提升方略研究》、《廣義敍述學》和《傳媒與文化——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分別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交流合作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每年舉辦國際、中國國內學術會議;同時,與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地區等10餘所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互訪講學、合作研究等雙向合作交流關係。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共創辦學術刊物14種,其中《中外文化與文論》《漢語史集刊》《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符號與傳媒》四種為CSSCI來源集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and West為全英文集刊;此外還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共建有學術期刊《新聞界》,為CSSCI來源刊物。
[1]
[6]
《中外文化與文論》
期刊(3張)
《符號與傳媒》
《符號與傳媒》是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主辦的中英文學術集刊,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趙毅衡教授任主編,每年三月,九月分春秋兩輯出版。期刊將符號學方法與理論系統地擴展至新聞傳播學研究、文學文化研究、敍述研究、中國文化典籍研究、藝術研究等研究領域。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新聞界》
《新聞界》(半月刊)創於1985年,系四川報業集團主管主辦的新聞傳播專業學術期刊。期刊繼承國際新聞界簡報的特徵,主要研究國際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介紹國際新聞人物 ,報道熱點問題 ,並對重大新聞事件作背景分析。
《新聞界》雜誌集傳媒理論研究、傳媒運作實務研究及資訊為一體曾連續四屆被被評為中國新聞核心期刊。雜誌欄目設置:特稿策劃、理論戰略、實務個案、人物時評、事體背景、集團管理、動態資訊、在市州縣報戰線上。
[13]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化傳統
編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形象標識
學院標誌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篆刻文字,同時結合學院人文氣息濃厚的特徵,擇一篆刻特有的“文”字配以印章風格,最終確定整體設計思路。新版視覺標誌外部以吳昌碩、齊白石、李叔同等名家常用的篆刻“文”字為基礎進行設計。該字造型和學校的“老校門”具有相似性,都具備厚重、質樸的風格。綜合兩者風格,融合設計、圖底交融,不僅巧妙融入了學校的傳統元素,還表達了學院長期積澱的文化韻味和歷久彌新的精神面貌。
考慮到學院包含新聞傳播學科,在標誌內部選取“聞”字造型以彰顯其特性。“聞”既是傳播學的內容本身——信息,又是傳播的經典載體和路徑。而“聞”外已是門,所以在標誌中取“耳”做變體。從形態來看,橫為目,豎為耳,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意,它寄予了學院學子能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天下之人的意涵。
在顏色的設計上,選擇“赫赤”這一傳統中國色。《釋名·釋採帛》中有言:“赤,赫也,太陽之色也。”院標採用赤色,希望表現出文學與新聞學院的人文氣息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同時也飽含對學院學子光輝日新的祝福。宏觀來看,視覺標誌以篆刻為視覺風格,巧妙地將象徵現代意義的川大老校門和篆刻的“文”字異形同構於一起,塑造出疏與密、離與合、外方內圓的藝術效果;內部似太極圖的反轉配以外部的對稱,有着沉穩厚重的圖騰之感。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傳統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重視對本科生和研究生學術根柢與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每學期都開展大型系列學術講座,邀請國際、中國國內學者主講,拓展全院師生的學術視野。還舉辦了多期由優秀博士生主講的“博士論壇”,以及由碩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參與主講的“尊經論壇”;同時鼓勵本科生進行文學創作,資助出版了《起點》、《青桐》等文學刊物,資助所有主幹課出版了課程刊物。
[1]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現任領導
編輯職務 | 名單 |
---|---|
院黨委書記 | 古立峯 |
院長 | 李怡 |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 張瑩 |
副院長 | 胡易容、周維東、操慧 |
- 參考資料
-
- 1. 學院簡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19-03-06]
- 2. 本科專業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19-03-06]
- 3. 研究生專業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19-03-06]
- 4. 博士專業目錄查詢 .四川大學[引用日期2020-03-10]
- 5. 精品課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0]
- 6.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20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章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1]
- 7. 國家級特色專業_新聞學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1]
- 8. 博士生導師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0]
- 9. 春華秋實校慶月系列學術講座之一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0]
- 10. 協同單位 .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協同創新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0]
- 11. 華文教育基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1]
- 12. 中外文化與文論雜誌 .知網[引用日期2020-03-11]
- 13. 期刊簡介 .《新聞界》[引用日期2020-03-10]
- 14. 學院新版視覺標識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引用日期2020-03-10]
- 15. 16家機構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2年度出版智庫遴選培育名單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引用日期2022-06-10]
- 16.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獲評第二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 .上觀[引用日期2022-08-0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