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傳霖

鎖定
鹿傳霖(1836年-1910年8月26日 [18]  ),潤萬,又字滋[芝]軒,迂叟。直隸定興縣(今屬河北省)人。清朝末年大臣,都勻知府鹿丕宗第五子。 [2] 
鹿傳霖早年隨父鎮壓苗民起義,並於其父母死於兵亂後赴總督署求援平亂,帶父母遺骸回鄉安葬。後考取舉人,隨勝保對抗捻軍。同治元年(1862年),中進士,旋被選為庶吉士散館後授興安知縣,後升桂林知府,歷任廉州知府、惠潮嘉道、福建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及布政使河南巡撫陝西巡撫等職。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四川總督。任內重教興學,創辦同文學堂和算學館,推行地方教化,賑災濟貧。後因處置川藏瞻對土司事務失當而遭撤職。戊戌政變後,被起用為廣東巡撫,旋改授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率兵赴山西護駕,隨至西安,實授兩廣總督,又升軍機大臣,連授禮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兩宮迴鑾後,兼署督辦政務大臣,參與推行清末新政。宣統帝即位前,與醇親王載灃同受遺詔,後累加太子太保,授東閣大學士,至宣統二年(1910年)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五歲。死後晉贈太保諡號“文端”,併入祀賢良祠 [2-3] 
鹿傳霖歷官五十餘年,為官剛正清廉 [2]  。在地方革除弊政、懲治貪吏、救災平亂,並盡心創辦四川中西學堂,政績斐然。立朝輔政時,讚許停書院、辦學堂、頒學制、停科舉、設學部等教育興革措施,並“汰冗費,去中飽,罷不急之工”,於清末新政的推行出力頗多。遺著有《籌瞻疏稿》《鹿傳霖日記》等。 [3] 
概述圖來源 [19] 
全    名
鹿傳霖
別    名
鹿文端 [6] 
鹿定興 [11] 
潤萬,滋軒,芝軒
迂叟
諡    號
文端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36年
逝世日期
1910年8月26日
主要成就
歷職地方,為官剛正清廉,治績卓著
主要作品
《籌瞻疏稿》
《硯齋書集》
《鹿傳霖日記》等
最高官職
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太保(贈)
籍    貫
直隸定興縣(今屬河北省

鹿傳霖人物生平

鹿傳霖官宦世家

鹿傳霖生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明永樂年間,鹿氏一世祖鹿榮,由灤平遷徙到定興縣西江村,從此定居繁衍。定興鹿氏在明清兩朝,堪稱一方名門望族,數百年官宦世家。自明萬曆時期第七世鹿久徵中進士起,至鹿傳霖,鹿氏家族共出了十二名進士、三十三名舉人。鹿傳霖的祖父鹿荃曾做過兩淮鹽運使,這是那時候的肥差。鹿傳霖的父親鹿丕宗受父蔭,官至貴州都勻府知府。出身在這樣的官宦之家,作為鹿丕宗的第五子,鹿傳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遇事沉靜、穩健的性格。 [13]  [14]  [19] 

鹿傳霖復仇揚名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苗民張秀眉率眾起義。當時,鹿丕宗正在都勻知府任上,鹿傳霖和母親蔡氏也都跟在鹿丕宗身邊。次年(1856年),起義軍兵臨都勻城下。鹿傳霖向父親要了兩百精兵,在城外與起義軍展開激戰。就在鹿傳霖酣戰農民軍的時候,城內告急,他且打且退,撤到城中,起義軍趁勢圍困都勻。十個月後,城內糧草不支,軍心搖動,起義軍攻入城中,鹿丕宗和蔡氏均死於兵亂中。鹿傳霖則趕往貴州,向總督稟告這一情況。總督派兵收復都勻。鹿傳霖找到父母遺骨,將之帶回家鄉安葬。當時他年僅二十歲,在此之後聲名遠揚。 [13]  [14] 

鹿傳霖久任地方

咸豐九年(1859年),鹿傳霖鄉試中舉,不久後以舉人身份投入欽差大臣瓜爾佳·勝保軍中,參與鎮壓捻軍起義。咸豐十年(1860年),隨着英法聯軍的再度入侵,勝保被調往沿海作戰。臨行前,他保奏鹿傳霖為同知 [13]  [15]  [24] 
同治元年(1862年),鹿傳霖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1863年)散館之後,因成績優異,被授為廣西興安知縣。在此地,他清理積案,“決獄無宿留”,為官清廉,拒收賄賂。曾有兩名富人構訟,都試圖通過賄賂鹿傳霖取勝,被他“嚴拒而痛懲之”。湘軍宿將劉坤一劉長佑聞知鹿傳霖的治績,“先後疏薦其授知”。同治三年(1864年),鹿傳霖調任臨桂知縣,不久,遷官龍州同知,兼攝北流縣。後改桂平知縣。鹿傳霖在任上親身察訪下屬各鄉,清查糧賦。 [13]  [16]  [24] 
同治十二年(1874年),鹿傳霖督剿柳、雒等地的農民起義,用計降服其首領。事後因功被賜孔雀翎,升任桂林知府 [13]  [16]  [24] 
光緒四年(1878年),調任廣東廉州知府。在此期間,針對李揚才部的叛亂活動進行了打擊。 [17] 
光緒五年(1879年),再遷官潮州知府,同年升任惠潮嘉道,未及一年,又升任福建按察使。當時福建“民教相仇,幾釀變”,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鹿傳霖命下屬官吏“勿妄意輕重”,又與外國領事約定,禁止非法傳教的行為,由此使得“民賴以安”,當地社會秩序安定。 [24] 
光緒七年(1881年)四月,鹿傳霖被調為四川按察使。閏七月,遷官四川布政使,奉命查辦鹽務。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升任河南巡撫,成為一方的封疆大吏。 [17]  鹿傳霖在河南時,清查州縣納糧的積弊,使得官府每年增加了三十餘萬的税額,又“清例差,疏溝渠,禁種罌粟”,獲得了“政教大行”的稱譽。 [24]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鹿傳霖調任陝西巡撫,翌年(1886年)七月引疾免職,迴歸家鄉。 [24] 
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鹿傳霖復出,再任陝西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鹿傳霖派兵保衞京師,並奉命兼攝西安將軍 [24] 

鹿傳霖督川始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鹿傳霖升任四川總督。在任大力維護治安,整頓吏治,並創建同文學堂和算學館,培養有用人才。 [24] 
在川督任上,對於鹿傳霖而言,最重要的事務,那就是平定瞻對(今四川新龍 [35]  )土司之亂,實行“改土歸流”(參見“主要影響”部分)。其目的是保全四川,進而可以保住西藏,且以絕英俄之覬覦。由於清政府的腐朽而功虧一簣。 [30] 
在瞻對等事務上,成都將軍恭壽與鹿傳霖意見對立,據説恭壽與駐藏辦事大臣文海在接受藏人賄賂之後,均反對在瞻對改流一事。在他們的影響下,中樞決策者也頗為厭惡鹿傳霖。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清廷下發上諭,認為鹿傳霖辦理川省邊務土司各項事宜失當,將其開缺召回京師,“另候簡用”。 [24]  [27]  [28]  [34]  [38] 

鹿傳霖起撫粵蘇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清廷宣佈恢復此前被裁撤的廣東、湖北、雲南三巡撫,經慈禧太后近臣榮祿推薦,鹿傳霖得以出任廣東巡撫 [30]  [34]  到任之後,他籌辦團練保甲,整頓沙田,上疏爭論廣州灣勘界事宜,清廷稱讚他“向來辦事認真”,“籌辦各節,尚屬切實”。 [24] 
因與兩廣總督譚鍾麟不和,鹿傳霖屢次請求榮祿施以援手,將自己調往他處,最後得以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被移為江蘇巡撫 [34]  十一月署理兩江總督。在蘇撫任上,鹿傳霖乘前巡撫清賦之後吏治仍刻查的時候,“以寬大濟之”,緩解了民眾的困苦情況;攝督兩江期間,他“整革銀元局積弊”,彈劾、處置貪墨的鹽官,整肅鹽政 [24] 

鹿傳霖入直軍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鹿傳霖奉旨商調添募六營兵力帶同北上。七月中旬,他留駐保定,“會同防剿”義和團。七月二十一日,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前夕,慈禧太后挾光緒帝等倉皇出逃,鹿傳霖率兵追至大同,護衞帝后,隨從至太原。八月十九日,慈禧太后授鹿傳霖為兩廣總督,二十八日他即上密摺,“奏請早赴西安,建立新都,以定大計”。鹿傳霖尚未赴粵就職,又於閏八月初二受命留在西安“行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五日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九月初九日遷禮部尚書,十月十五日調為户部尚書,旋即兼署工部尚書 [24]  [39]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下詔實行變法,翌年三月三日(4月21日)詔設督辦政務處,具體負責變法與新政事宜(參見詞條清末新政),鹿傳霖兼督辦政務大臣。他去除了所謂“加賦括財損民以益上”的所有建議,注重於節流,即就現存的冗費、中飽以及不急的工程進行裁汰。慈禧太后同意其主張。 [24]  [39]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七月,鹿傳霖調署工部尚書,翌年(1905年)四月調吏部尚書,仍兼署工部尚書,到次年(1906年)新官制制定後退出軍機處,專管吏部事,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不久後,鹿傳霖專任軍機大臣,並被加授為協辦大學士 [24]  [40]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歲的宣統帝溥儀即位,鹿傳霖與醇親王載灃等同受遺詔,加太子少保,晉太子太保。同年底,在載灃與軍機大臣袁世凱的衝突中,載灃企圖嚴懲袁世凱,鹿傳霖、張之洞“百方調解”,極力為袁世凱緩頰,最終使其得以被體面開缺回籍 [29]  。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二十四日,加授體仁閣大學士,十一月二十二日改為東閣大學士,兼經筵講官、國史館總裁、《德宗實錄》總纂等官。 [24]  [41] 

鹿傳霖病重去世

鹿傳霖在地方任職時多有成就,但到晚年偶然入主軍機處後,已經罹患重聽,與同僚多有不和,在軍機處並沒有什麼話語權 [19]  ,被時人視作“伴食”宰臣 [4]  。在這種情況下,他多次請求致仕,但不被准許,因此心情鬱悶。 [2] 
宣統二年(1910年),鹿傳霖病發,曾四上奏摺辭官,均被“温諭慰留”。七月二十二日(8月26日)逝世 [18]  。清廷追贈他為太保,賜諡號“文端”;允許其入祀賢良祠,並在定興建立專祠。 [24]  [30]  [41] 

鹿傳霖主要影響

鹿傳霖廉直為政

鹿傳霖書跡(1859年) 鹿傳霖書跡(1859年) [22]
鹿傳霖為官五十餘年,不論處於何等職位,都能做到勤政、盡責。他痛恨清末貪贓枉法者橫行的局面,力圖富強、振興,並以身表率,為官極為廉潔奉公。他在地方上為官多年,深知民眾疾苦,尤其厭惡貪官,雖是權貴也不梢加寬容 [2]  。在任陝西巡撫時,有一位地方官員借拜見為名,送給鹿傳霖一千兩白銀,鹿傳霖對此非常氣憤,不但沒有收賄,而且嚴厲訓斥了那位官員,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給他行賄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歸化城副都統文哲琿奏參歸化城墾務大臣貽谷“欺矇取巧”,招致蒙民怨恨。由於朝廷內部有很多官員袒護貽谷,為其求情,清廷命鹿傳霖親往查辦。此時鹿傳霖已經是七旬老人,且病痛纏身。但他還是認真查案,“盡發其貪暴諸狀,參劾不職者數十人” [40]  ,等到鹿傳霖逝世後,貽谷最終被髮配邊疆。所以在他死後,清廷下發的上諭特別地給予了“一事不苟,一語不欺”的評價。 [30] 
鹿傳霖除為官廉潔外,還善於治理民生。在河南巡撫任上,他着重改革納糧賦税的弊端,一年就為當地政府增收三十萬。 [30] 
鹿傳霖撫陝期間,注重水利設施的維修和建設。同州府朝邑縣(1958年撤銷縣制併入大荔縣)的東南部,被南北流向的黃河、洛水夾在中間。光緒十六年(1890年)六月,暴雨成災,洪水氾濫,黃、洛兩河逼近,境內民眾驚恐不安,田子村、趙渡鎮等村鎮民眾已紛紛遷徙逃亡。鹿傳霖上奏朝廷,獲治河帑金二十餘萬兩,委派候補知府宮爾鐸等專事河工,並請鄰省援派熟悉河工之人才到朝邑勘測施工,先在唐王社以北修石堤三條,命名為永安堤;又在縣城以東沿黃河十五里的地段內築壩二十餘座,使咆哮的洛、黃二水各歸其道。 [36]  為防萬一,他又變通營制,添設往來巡邏馬隊,既維護地方治安,又提供水情預報,終使民心安定,沒有釀成禍患。 [31] 
任四川總督時,適逢夔州、萬縣地區遭遇嚴重的饑荒,鹿傳霖迅即發放長江上游所備儲的糧食,購運湖北的糧食,以常價賣與災民,使災民得以渡過饑荒。 [30]  [37] 
户部尚書時,鹿傳霖大力整頓户部,凡遇貪官,輕則懲罰,重則罷黜,毫不留情。對加賦斂財的條陳,一概不採納;對大興土木的奢欲行為,能止則止。對於鹿傳霖敢於直言的表現,兩宮不但沒有生氣,還予以認可。 [30] 

鹿傳霖惜才重教

鹿傳霖惜才重教,對川粵洋務多有建樹,時人將他與孫家鼐、張之洞並論。在任職四川總督時,鹿傳霖就深感舊式書院沒有明確學制,童生與皓首窮經的老生同堂,迂腐落寞、延誤人才。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明確提出:“中外通商交涉日多,非得通達時務之才,不足以言富強之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2日)鹿傳霖在創辦中西學堂的奏摺中陳述:“講求西學興設學堂,實為今日力圖富強之基。川省僻在西南,囿於聞見,尤宜創興學習,以開風氣。……”並對經費、師資、教材、校舍以及學有所成者的獎勵、留洋、升遷等均作了籌劃。對這個奏摺,光緒的硃批是“該衙門議奏”。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96年6月18日),中國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學校——四川中西學堂在成都誕生,對“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及二十世紀初的全面“廢科舉、興學堂”改良之風,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1] 

鹿傳霖瞻對改流

鹿傳霖任川督時最重要的舉措,莫過於征討瞻對土司一事。瞻對(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為川藏間的甌脱之地,分上、中、下三部,距打箭爐(今四川康定)三百餘里。自從清末動亂以來,四川督署無力管理瞻對,將之交由達賴管轄,但拉薩距瞻對極為遙遠,由此使得瞻對土司愈加強橫,“自此邊境遂無寧歲”。當地土民苦於藏官的苛政暴虐,希望內附 [24]  [27]  另一方面,瞻對四鄰的土司都遭到瞻地藏官恃強威脅,向之納貢,交納守碉費,土地也逐漸遭其侵吞,被迫依附瞻對。 [35]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瞻對土司公開越界攻擊明正土司,並脅迫章谷、朱窩土司隨從。鹿傳霖得知後,做兩手準備:一面派知縣穆秉文前往開導,一面添派知府羅以禮率勇營進駐打箭爐,起到懾服的作用。清廷上諭指示道:“如瞻對有機可乘,即行進撫土民,收回該地,以固川省門户。”鹿傳霖得旨,遂派委記名提督周萬順統帶四營兵力扼險駐紮。此時,瞻對土官不聽勸導,仍帶兵越界滋事,不聽開導,且開槍轟擊官軍,鹿傳霖遂調集兵力,開始圍剿:羅以禮督飭兵勇攻破朱窩營寨及瞻對的新寨,周萬順總統防邊各營三路進攻,迅速突破瞻對險隘,全瞻一律肅清。 [24] 
《籌辦藏務收復瞻對事略》(卷首),藏河北博物院 《籌辦藏務收復瞻對事略》(卷首),藏河北博物院 [35]
瞻對平定後,鹿傳霖上疏請在當地改設流官,他先後多次上疏陳述,認為“三瞻得失關係川藏安危”,應該乘此良機收回,設官撫治;又條陳善後之策,即為“保川圖藏”計,先將瞻對收歸川屬,然後在瞻對、朱窩及章谷三處實行改土歸流,進而“次第推行,經營裏塘巴塘、德爾格忒一帶地方”,並開荒修路,逐漸整頓,直至川藏交界地區為止,以形成統一的力量,達成“西援西藏,以抗英俄,東固藩籬,以保川蜀”的目的。 [24]  [35] 
由於瞻對尚在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轄之下,收歸內屬,首先就涉及到清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及達賴的關係。 [35]  當時英俄等國覬覦西藏,中英之間正進行印藏劃界交涉,瞻對用兵引起了十三世達賴的不滿。清廷因為擔心如果不令其心悦誠服,容易影響到“印藏勘界一事”,不利於保藏,所以不贊成將瞻對收回內屬。鹿傳霖一面派員入藏協同駐藏大臣奎煥 [28]  開導達賴,並酌情提供賞需,以儘快了結瞻對事件,一面在本已內屬的章谷、朱窩土司轄境議定進行“改土歸流”。 [24]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鹿傳霖與成都將軍恭壽聯銜奏稱,德爾格忒(治今四川德格 [25]  )小土司昂翁降白仁青母子“恣行不義”,他已派部下張繼將其擒獲,解押至打箭爐收禁,德爾格忒土司等首領均表示願意獻地歸誠。於是鹿傳霖等請求對當地進行“改土歸流”。清廷接到奏報後,同意鹿傳霖等的要求。但就在此事發生兩個月後,恭壽可能是在新任駐藏大臣文海的煽動下,單獨上奏説,德爾格忒土司獻地改土歸流一案,鹿傳霖事先並未同他商辦,竟將他銜名列入,實屬違例,而且鹿傳霖“不察虛實”,張繼邀功心切,誘捕土司全家,將其押解監禁,致使邊民不服。奏摺中,恭壽還表示,之後的邊事陳奏他也不用再並列掛名,全部總督具奏,統一事權即可。隨後鹿傳霖回答恭壽,表示如果自己辦理不善,自願獨自擔責,因此受到清廷申斥:“事關邊務,豈可掉以輕心,獨斷獨行,設有貽誤,該督(鹿傳霖)能當此重咎耶?”加之恭壽、文海及十三世達賴都對他很是不滿,這種態度影響到了恭親王奕訢,奕訢把鹿傳霖的這些措施評價為“多事”;而更大的打擊在於支持鹿傳霖的軍機大臣李鴻藻去世,接任的翁同龢力反李鴻藻的主張。九月二日,清廷降旨,罷免鹿傳霖川督的職務。他企圖推行的改革至此失敗。 [24]  [27]  [28]  [35]  [38] 
鹿傳霖對試圖在瞻對進行“改土歸流”功敗垂成一事始終耿耿於懷。在奉旨開缺後,他仍上奏,針對恭壽、文海的奏疏為自己做全面辯護,堅持收回瞻對。 [34]  直到臨終所上的遺折中,鹿傳霖仍特別提到了此事:“議收瞻對,改土歸流,內以震攝藏番,外杜強鄰窺伺,事未果行,遂即解任。” [27] 
鹿傳霖收復瞻對、在川邊藏區實行改土歸流的嘗試雖然失敗,但他為鞏固邊陲、抵禦外侮、維護領土完整所做的努力是有史可鑑的。 [35]  隨着後來勢態的發展,他的決策被證明是正確的。 [30]  後世研究者認為:“至於通觀全局,為抗英俄、彌後患的大規模改土歸流,鹿傳霖實為首創人。”在鹿傳霖被罷免十五年之後的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總督趙爾豐重又奏請“收瞻入川”,並得到清廷的允准,將瞻對各土司歸併,設縣管理,終於完成了鹿傳霖的心願。 [35] 

鹿傳霖議論變法

戊戌變法前夕,鹿傳霖的內弟、湖廣總督張之洞對自己是支持變法還是展示守舊立場而猶豫不定。恰巧此時鹿傳霖來訪,於是張之洞請教道:“你看看我這個湖廣總督,面臨這樣的局面,要怎麼辦,學你的穩妥辦法嗎?”鹿傳霖直言,張之洞不能持中庸的態度,“普天下的人都説,湖廣總督是個新派人物,……甚至有人説你是康有為的靠山,在朝內是翁同龢,在朝外就是你張香濤。你看,你處在這樣的位置上,如何還能穩得住!”鹿傳霖繼續明示張之洞,必須向兩宮明確表態,這樣才能進退兩可。最後,他歸納其行動為十六個字:“啓沃君心,恪守臣節,力行新政,不背舊章。”張之洞從中大受啓發,於是“集湖廣幕府之才智,做維新護舊之文章。”不久,張之洞撰寫的《勸學篇》初稿擬定,並拿給鹿傳霖閲看,請其指教。鹿傳霖在肯定著作思想的同時,建議在《勸學篇》中再增加三個章節一循序、守約、禁煙。張之洞表示接受鹿傳霖的建言。 [30] 

鹿傳霖處理洋務

鹿傳霖一生雖“鮮與洋人接洽”,但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仍親歷了多件涉洋事務。光緒四年(1878年),鹿傳霖在廣西廉州為官時,有一名天主教民非法購買了一塊地皮,作為建教堂之用,當地民眾表示憤懣。鹿傳霖親自與其領事多次辯駁,終於收回地皮,維護了當地的利益。 [30] 
光緒六年(1880年),在福建任職的鹿傳霖遇上當地天主教徒欺壓民眾的事件,而當地官員因畏懼洋人,不敢秉公辦案,引起民眾憤怒。經過查辦,鹿傳霖發現激化教民矛盾的主因是入教人員的複雜化,於是他嚴飭地方官員務必奉公行事,不分民、教,而且與各國領事交涉,不許其收不法之徒入教,一經發現照懲不誤。由於鹿傳霖義正言辭,外國領事無言以對,民、教才得以相安。 [30]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成都教案爆發,辦理非常棘手,清廷調在陝西的鹿傳霖出任川督一職,前往辦理。鹿傳霖到任第一天就認真研閲案宗,多次與英法美交涉,不幾月就力結教案。 [30] 
在廣東巡撫任上,鹿傳霖主要遭遇兩樁對外交涉:一是英國展拓香港界址,一是法國租借廣州灣,且皆引發當地民眾的武裝抵抗。兩事在他上任前已由總理衙門與英、法公使簽妥條約,但落實後續事宜則落在了廣東地方官員頭上。他抱怨總督譚鍾麟在交涉中剛愎自用,不聽商量,更指責他撤掉九龍關的英籍税務司義理邇,從而激怒了英國人,招致英方強佔深圳。不過,英方越界與義理邇撤職之間並沒有什麼關聯性。 [34] 
清末新政時期,鹿傳霖歷任督辦政務大臣、憲政編查館大臣、禁煙大臣等要職,積極參與修改釐税不平等條約等方面的事宜。 [30] 

鹿傳霖歷史評價

鹿傳霖正面

張之洞:“公事事持正,海內清望所歸,萬勿萌退志,切禱。” [32] 
鹿傳霖去世後,清廷以宣統帝的名義下諭旨稱讚鹿傳霖“忠清亮直,剛正不阿,由翰林改官知縣。受先朝特達之知,疊膺疆寄,薦陟兼圻。實心任事,不辭勞怨。規畫要政,慮遠思深。所至吏畏民懷,成效卓著。前以率師入衞扈蹕,兩宮定計決疑。厥功甚偉,擢任正卿。進參機務,協贊編扉。朕御極後,眷顧老成,優加倚任。……揚歷中外五十餘年,一事不苟,一語不欺。公而忘私,始終如一。入直樞廷為時最久,竭誠盡瘁,贊助尤多”。 [23] 
  • 變法世方新,蹇蹇臣躬,他日終當思路國;籌邊今已驗,悠悠黨論,九原猶恨失維州 [27] 
  • 公起外吏,知民疾苦,與吏治清濁之原,所至廉約率下,案牘無宿,留吏白事,雖病必接見。參考互證,務盡事實。論人先質行後才辯。尤惡貪吏,雖貴勢,不稍貰。 [30] 
  • 主於慎獨守約,亦自號迂叟,其扶持善類,將順德意,有功無跡。世不盡知,公亦不欲人知也。 [30] 
  • 一事不苟,一語不欺,帝之知臣,如臣自期。公而忘私,始終如一,濟直維清,履忠以實。 [27] 
嚴復:“同列羣公,憚其有為,愧其有守;九重真鑑,一事不苟,一語不欺。” [27] 
王寶田:“眾趨獨辭,眾推獨任,口公無愧乃祖;一語不苟,一事不欺,唯君能知其臣。” [5] 
徐世昌認為鹿傳霖收瞻改流舉措的失敗,導致“逾數年竟有戟殺大臣之事,論者服其宏識”。任户部尚書期間,“凡疏陳加賦、括財,損民以益上者,傳霖率擯勿用,而務就國所固有汰冗費,去中飽,立奏罷,不急之工均報可有詔自,後宮內供需,皆取給內務府,户部專掌軍國支計,實傳霖發之也!”徐世昌還把鹿傳霖與張之洞相提並論,“傳霖與張之洞先後成進士,同直軍機,時以房謀杜諫比之”。鹿傳霖病逝後,“楚北事起(指武昌起義),或謂傳霖在,國禍必不至此,海內識與不識,僉痛惜之”,可謂是極高的評價。 [30] 
柯劭忞:“遒屏城外相公阡,哀輓都門憶往年。人到九京思士會,車過三步愧橋玄虞淵落日悲身世,蒿里西風拜墓田。誰識平津舊虛客,塵埃袞袞送華顛。” [9] 
趙爾巽等:
  • 傳霖起外吏,知民疾苦。所至廉約率下,尤惡貪吏,雖貴勢不稍貰。其在軍機,凡事不苟同,喜扶持善類。晚病重聽,屢乞休不獲,居恆鬱郁雲。 [2] 
  • 敬銘質樸,之萬練達,傳霖廉約,紹年勁直,其任封疆、治軍旅多有績,而立朝不復有所建樹。 [2] 
何剛德:“鹿文端丙午時,與瞿、徐同直樞廷。三者之中,以文端為最無權,兩耳重聽,人不免以伴食視之。其實文端由牧令起家,煞有經驗。” [4] 
徐凌霄徐一士:“鹿以清重為載灃所敬,卹典頗隆。” [27] 
徐珂:“鹿文端公傳霖,起家州縣,薦陟封疆,尋擢卿貳,入樞垣而膺大拜,以勤能廉潔著稱於世。” [8] 

鹿傳霖負面

張謇對鹿傳霖建議遷都長安的建議十分不滿,曾將其比之為頑固守舊、極端排外的剛毅,稱鹿傳霖“是又一剛也”。 [30] 
李提摩太説:"鹿傳霖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固執的紳士,以一種巨大的熱情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不幸的是,正如他的一個同鄉,偏見誤導了他,使他無法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19] 
劉體智:“定興鹿文端拙於言論,內調樞廷耳已重聽,尤不能有所建白。然有時一語雋永,為福不足為害有餘。” [10] 
柴小梵:“庚子七月北京未破以前,中國之事,敗於剛毅。庚子七月北京既破以後,中國之事,敗於鹿傳霖。” [21] 

鹿傳霖軼事典故

鹿傳霖氣盛翰林

鹿傳霖以翰林出授廣西桂平知縣時,不過才二十來歲。年少氣盛的他不滿自己以翰林身份出改知縣,於是常常恃才傲物。他曾蔑視一位由捐納得官的鹽法道。一天,這位鹽法道帶儀仗出行,與鹿傳霖在道路相逢。按例,知縣是道員的屬員,作為屬員的鹿傳霖與上官遭遇時,應該下乘輿,在道旁避讓,等上官先過再行。但是鹿傳霖為表示自己對這位鹽法道的輕視,不僅不停輿讓道,還直接衝過此人的儀仗而離開。鹽法道大怒,在拜見巡撫時控訴此事。巡撫等鹿傳霖來拜見時,責備他不讓道的過錯。鹿傳霖辯解道:“某一天卑職在路上,並沒有見到有道台,只看見幾個人扛着一堆銀子經過而已,怎麼説卑職冒犯了道台的儀仗呢。”巡撫知道他是在諷刺這位鹽法道是捐班出身,遂沉默不語。後來有一次,鹿傳霖有事拜見這位鹽法道,故意穿着破鞋前來,談話當中,這人問:“你為何如此節儉,穿着這雙破鞋呢?”鹿傳霖馬上翹起腳,一邊展示自己的鞋底,一邊回答:“這鞋面子是不好,底子牢固,甚好。”即暗示自己為翰林出身。鹽法道明白他是在諷刺自己,只得默然。 [20] 

鹿傳霖鹿獐口角

鹿傳霖娶張之洞姊為妻,二人成為內外兄弟,卻政見不合,經常在朝中起口角爭執,彼此互罵,互不相讓。等到退值之後,又相視而笑。一天,張之洞指着鹿傳霖説:“蠢鹿無知覺,不足以與之説人事!”文端報之曰:“(張)吃人,真是可殺呀!”二人不歡而散。之後,鹿夫人張氏回孃家探望,張之洞笑着對姐姐説:“弟竟是一隻獐而已!”張氏也調侃道:“這樣説來,我豈不成了鹿的妻子,獐的姐姐嗎?” [6] 

鹿傳霖三臣跌倒

兩宮迴鑾後,鹿傳霖與榮祿、王文韶一同任軍機大臣,三人均已年邁。一天,三人朝拜完畢,正在起身,鹿傳霖因誤踩王文韶的朝服而滑倒,王文韶跟着跌倒,榮祿被王文韶波及,也跌了下去。三位老臣趁勢叩首,然後再度起身。慈禧太后被逗笑,光緒帝則急忙命太監攙扶三人。 [7] 

鹿傳霖會見傳教士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結束對榮祿的會談後,榮祿問他:“汝是否願意見見鹿傳霖?”據李提摩太自述,當他聽聞此言,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我猜想,他以這種方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鹿傳霖以最排外的內閣大員而聞名”。雖然對榮祿的建議興趣不大,但礙於情面,李提摩太還是答道:“如果他真的願意見我,我可以登門拜訪。”榮祿聞言,馬上替其安排妥當。次日下午,李提摩太如約見到了他印象中的這位“上了年紀的固執的紳士”。然而令其大感意外的是,鹿傳霖並不守舊油滑,他開門見山道:“中國比以前差多了,並且一年比一年變得更壞。”接着鹿如飢似渴地向李求教有關改革的各種問題。於是本來並不值得期待的應酬,卻讓李提摩太對鹿傳霖有了出乎意料的好感。李提摩太認為,鹿傳霖“以一種巨大的熱情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時他深深感到:“但不幸的是,正如他的一個同鄉,偏見誤導了他,使他無法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19] 

鹿傳霖人際關係

鹿傳霖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官至兩淮鹽運使
祖母
劉氏
——
張氏
——
父親
鹿丕宗
官至貴州都勻府知府。後在鎮壓苗民起義時都勻城破戰死。
嫡母
邊氏
——
生母
蔡氏
與鹿丕宗一同被殺。
妻子
張氏
張之洞的姐姐。
孫氏
——
妾室
高氏
——
內弟
張之洞
洋務派代表人物,官至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卒贈太保,諡號“文襄”。
長子
鹿潯理
字養源,號默生。官至四品京堂
次子
鹿滂理
字小范,號喆笙(蘭譜作哲生)。官至山東候補道
三子
鹿漣理
字冬生。官至候選同知。
女兒
鹿氏
徐坊
表格參考資料 [6]  [13]  [34] 

鹿傳霖友僚

作為清末重臣,鹿傳霖與張之洞、李鴻藻、榮祿等均有交情:
  • 張之洞在戊戌變法、己亥建儲、載灃驅袁等重大事務上與鹿傳霖有密切交流、聯繫,甚至鹿傳霖的態度影響了張之洞的決定。 [30] 
  • 李鴻藻與鹿傳霖鄉里甚近,是鹿傳霖的表侄。作為軍機大臣,他被鹿傳霖視為朝中主持之人。在鹿傳霖收復瞻對、在川邊實行改土歸流的過程中,李鴻藻給予了相當的迴應、支持。李鴻藻去世後,鹿傳霖被罷去四川總督,感嘆“內中主持無人,公事若掣肘,亦不得不思退步”。 [34]  [35] 
  • 榮祿之妻是鹿傳霖會試座師靈桂之女。榮祿任西安將軍時,與陝西巡撫鹿傳霖相處融洽。光緒二十年(1894年)榮祿調京後曾致函鹿傳霖,談及政壇人事時用詞激烈。戊戌變法後,榮祿舉薦鹿傳霖為廣東巡撫。 [34] 

鹿傳霖主要作品

鹿傳霖工於書法,留有大量墨跡。 [12]  遺著有《籌瞻疏稿》《硯齋書集》《鹿傳霖日記》《籌辦藏務收復瞻對事略》等。 [3]  [35]  還曾督辦集修光緒十六年(1890年)《定興縣誌》。 [22] 

鹿傳霖文學形象

鹿傳霖出場於唐浩明所著歷史小説《張之洞》中。 [26] 

鹿傳霖史料索引

清實錄》同治、光緒、宣統朝部分
清代碑傳全集·碑傳集補》卷2《鹿傳霖傳》 [24]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 [2] 

鹿傳霖後世紀念

2010年8月24日,為紀念鹿傳霖逝世100週年,鹿傳霖與晚清史研究學術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1]  [33] 
參考資料
  • 1.    鹿傳霖  .定興縣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7-29]
  • 2.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八·列傳二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07]
  • 3.    顧明遠 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8:406
  • 4.    何剛德 著;張國寧 點校.春明夢錄 客座偶談: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5:31
  • 5.    澄齋日記 7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7]
  • 6.    杏坡居士《近代名人軼事錄》(不分卷):鹿文端公傳霖與張文襄公之洞為內外兄弟,而政見不合,時起口角,互詈不稍讓,退值則又相視而笑。一日,文襄指文端曰:“蠢鹿無知覺,不足以語人事!”文端報之曰:“獐吃人,真可殺耳!”不歡而散。厥後鹿夫人歸寧,文襄笑語其姊曰:“弟乃一獐耳!”夫人亦笑曰:“我豈鹿之婦,而獐之姊耶?”
  • 7.    《清稗類鈔·朝貢類》:光緒辛丑,兩宮自西安迴鑾以後,時軍機大臣為榮文忠公祿、鹿文端公傳霖、王文勤公文韶,年皆耆耋。一日,朝拜方興,文端誤踐文勤朝衣,文端既跌,文勤亦僕,文忠為文勤所擠,又僕,遂皆叩首而興。孝欽後為之莞然,德宗亟命太監掖之。
  • 8.    徐珂 著.清稗類鈔 3:商務印書館,1966-06:232
  • 9.    袁嘉穀 著;袁丕厚 編.袁嘉穀文集 第2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12:530
  • 10.    劉體仁 著;張國寧 點校.異辭錄: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09:186
  • 11.    《柏巖感舊詩話》卷1:易實甫(順鼎)少有神童之目,張南皮、鹿定興兩相國重其才,嘗扈從至西安。
  • 12.    喬曉軍 編著.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 補遺一編:三秦出版社,2007-07:470
  • 13.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34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8662-8865
  • 14.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鹿傳霖,字滋軒,直隸定興人。父丕宗,官都勻知府,死寇難,諡壯節,傳霖其第五子也。當丕宗守都勻時,叛苗麕聚城下,傳霖方率健卒迎餉,聞警,馳還助城守,相持十閲月,援絕城陷。傳霖投總督告父死狀,大兵攻復都勻,奉父母遺骸歸葬,時年甫二十,由是知名。
  • 15.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以舉人從欽差大臣勝保徵捻,授同知。
  • 16.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同治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廣西知縣。以督剿柳、雒土匪功,賜孔雀翎,擢桂林知府。
  • 17.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光緒四年,調廉州。時李揚才將叛擾越南,急捕之,立散其黨。旋升惠潮嘉道。擢福建按察使,調四川,遷布政使。九年,授河南巡撫,清釐州縣納糧積弊,歲增三十餘萬。
  • 18.    齊鍾久 主編;中國革命博物館 編.近代中國報道 1839-1919 插圖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06:667
  • 19.    王學斌 著.向生與求死 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現代出版社,2016-09:103-105
  • 20.    高明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高明文史 第9輯 羅功武遺稿《粵故求野記》選輯:高明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5:117
  • 21.    柴小梵 著.民國筆記小説大觀 第4輯 梵天廬叢錄 1:山西古籍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71-272
  • 22.    王振林.范陽潮:河北大學出版社,2017-08:274-275
  • 23.    宣統政紀 卷之三十九 宣統二年 七月 二十三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5-26]
  • 24.    羅明,潘振平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9卷(“鹿傳霖”條目為郭漢民):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12:168-171
  • 25.    清王朝敕封的康區土司(一)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3-08-06]
  • 26.    唐浩明 著.唐浩明版張之洞 長恨:北京日報出版社,2020-11:140
  • 27.    徐凌霄,徐一士 著.凌霄一士隨筆 2: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7:514-515
  • 28.    車明懷:晚清變局中的駐藏大臣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8-06]
  • 29.    周增光:失敗的集權與立威——載灃驅袁事件再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8-06]
  • 30.    曹峯.鹿傳霖研究[D].河北大學,2010:39-44.
  • 3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陝西省志 第13卷 水利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09:125
  • 32.    苑書義,孫華峯,李秉新 主編.張之洞全集 第7-1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08:8714
  • 33.    鹿耀世.為了文化的傳承——鹿傳霖學術研討會後記[J].文物春秋, 2010(06):79-80.
  • 34.    吉辰.鹿傳霖未刊家書中所見戊戌前後時局[J].文獻,2017(06):91-99.
  • 35.    許潞梅,成彩虹.鹿傳霖《籌辦藏務收復瞻對事略》考述[J].文物春秋,2017(05):64-72.
  • 36.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十五年,再出撫陝。值黃河西齧,將與洛通。傳霖增築石壩三十餘座,得無患。
  • 37.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夔、萬大飢,發上遊積穀,又採湖北糧米平糶。
  • 38.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會成都將軍恭壽、駐藏辦事大臣文海交章言其不便,達賴復疏訴於朝,廷議中變,傳霖解職去。
  • 39.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二十六年,拳匪亂作,傳霖募三營入衞,奔及乘輿於大同。至太原,授兩廣總督。旋命入直軍機,從幸長安。擢左都御史,遷禮部尚書,兼署工部。明年,回蹕,兼督辦政務大臣。凡疏陳加賦括財、損民以益上者,傳霖率擯勿用;而務汰冗費,去中飽,並奏罷不急之工:均報可。有詔自後宮內供需皆取給內務府,户部專掌軍國大計,實傳霖發之也。
  • 40.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三十年,轉吏部。三十二年,新官制成,乃退直,專治部事。尋仍入直,解部務,以尚書協辦大學士。命查辦歸化城墾務大臣貽穀,論遣戍,參劾不職者數十人。
  • 41.    《清史稿》卷438《鹿傳霖傳》:宣統嗣立,與攝政醇親王同受遺詔,加太子少保,晉太子太保。歷拜體仁閣、東閣大學士,兼經筵講官。二年春,疾作,章四上,皆温諭慰留。七月,卒,年七十五,贈太保,諡文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