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833年

鎖定
公元833年,農曆癸丑年(牛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七年
中文名
833年
重要事件
幽州進奏官徐迪侮慢朝廷,李德裕拜相

833年中國紀年

833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七年

833年歷史大事

幽州進奏官徐迪侮慢朝廷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加幽州(今北京)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進奏官徐迪面見宰相,稱軍中不知朝廷之制,唯知尚書改僕射為遷官,不知工部改吏部為升級,朝廷遣使前往幽州宣詔,恐拘留不得出。迪辭氣驕橫,而宰相不以為意。
李德裕拜相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入朝為兵部尚書。七年二月廿八日,拜同平章事。時給事中楊虞卿與其表兄中書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漢公、中書舍人張元夫、給事中蕭浣等結交,依附權貴,撓亂朝政,為士人求官或科第中舉,無不如願,文宗聞而厭惡。及德裕拜相入謝,與之論朋黨之事,德裕以為,方今朝官三分之一為朋黨,藉此排擠不附於己者。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曾駁議德裕父李吉甫諡號,及德裕為相,仲方稱病不出。三月五日,以仲方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廿三日,出楊虞卿為常州刺史,張元夫汝州刺史,蕭浣為鄭州刺史。
李宗閔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太和五年(八三0),李宗閔牛僧孺併為宰相,主持朝政,惡翰林侍講學士鄭覃李德裕相交,並在禁中數言朝政得失,奏罷覃為工部尚書。六年十二月,李德裕由西川節度使召入朝拜相。七年六月,奏請以鄭覃御史大夫,詔令自禁中宣出,未經中書門下李宗閔大為不滿,言於樞密使崔潭峻,以為朝廷命官皆由內廷宣出,何用中書?十九日,文宗以李宗閔帶同平章事,出為山南西(今陝西漢中)節度使。
鄭注為右神策判官
前邠寧(今陝西彬縣)行軍司馬鄭注依倚右神策軍中尉王守澄,權勢燻灼,文宗深為厭惡。太和七年(八三三)九月十三日,侍御史李款彈劾鄭注內通宦官,外結朝臣,收取賄賂,竊權干政,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交付法司治罪。時左神策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亦皆厭惡鄭注王守澄鄭注匿藏於右神策軍中。左神策軍將李弘楚建議韋元素詐稱有病,召鄭注醫治,約定屆時由韋元素舉目示意,弘楚即擒出杖殺,以為國除奸。弘楚以為韋元素有擁戴文宗之功,加之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必然相助,文宗不會怪罪。元韋贊同此計,因召鄭注。不料鄭注來後,阿諛奉承,善言巧辭,元韋聽而忘倦,不知不覺與其握手言好,弘楚幾次欲下手擒注,元素不理,厚賜金帛而遣注還。弘楚怒言:“中尉失今日擒注之機,必不免他日之禍!”因辭軍職而去。時王涯拜相,得鄭注之助,且畏王守澄權勢,遂壓置李款彈劾奏文。王守澄言於文宗,請釋注之罪,以注為侍御史,充右神策軍判官。朝野聞之,無不駭嘆。
路隋等奏請以文宗生日為慶成節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月十日,值文宗生日,召僧徒、道士於麟德殿講論。次日,文宗臨御延英殿,宰相路隨等奏,以為皇上生日設置齋會,以求祈禱,然非中國之法。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宰相張説等奏請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慶祝皇朝繁榮昌盛,頗為得體。文宗深以為然。路隨等因奏請以文宗生日為慶成節。文宗准奏。
置銀川監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一月三十日,度支鹽鐵使奏稱,銀州(今陝西榆林魚河堡)水甘草豐,請詔刺史劉源買馬三千匹,置銀川監牧,以源為監牧使。文宗准奏。至開成二年(八三七),劉源奏稱銀川監牧已有馬七千匹,其水草乏時,則徙牧綏州(今陝西綏德)。今綏州南二百里處、四面險峻,吐蕃、回紇等入犯路途不通,如以數十人防守,畜牧必無它患。朝廷因以綏州隸屬銀川監牧。
裴度奏罷臨漢監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正月六日,襄陽節度使裴度奏稱管內臨漢監牧馬數少,虛廢民田,請罷停。臨漢監牧置於元和十四年(八一九),馬三千二百匹,廢百姓田四百餘頃。文宗准奏。
劉從諫加同平章事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廿九日,昭義(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入朝,欲請移鎮,表明忠義。七年正月六日,詔加從諫同平章事,遣其歸鎮。從諫見朝廷事權不一,士大夫請託賄賂公行,心輕朝廷。歸鎮後,日益驕恣跋扈。
楊志誠拘留官告使魏寶義等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詔加幽州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楊志誠怨朝廷未加己僕射,因留官告使魏寶義、春衣使焦奉鸞、送奚·契丹使尹士恭。三月七日,遣牙將王文穎來朝謝恩並讓官。九日,朝廷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告身及批答賜王文穎,文穎不受,離京返回。朝廷不得已,八月十九日,詔加楊志誠檢校右僕射,另遣專使赴幽州慰喻。
竇易直,字宗玄,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南)人。明經及第,補秘書省校書郎,授藍田(今陝西)尉。累遷吏部郎中。元和六年(八一一),遷御史中丞。八年九月,出任陝虢(今河南陝縣)觀察使。八為京兆尹,按問萬年尉韓晤奸贓不實,貶金州(今陝西安康)刺史。十三年六月,遷宣歙(今安徽宣城)觀察使。長慶二年(八二二),平定大將王國清作亂,入朝為吏部侍郎,遷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拜同平章事。太和二年(八二八)十月罷相,歷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移鎮鳳翔。七年(八三三)以病卒。
温造奏修古秦渠枋口堰
太和七年(八三三)六月廿三日,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温造奏稱,當道徵發百姓四萬人,疏浚懷州古秦渠枋口堰,可灌溉濟源(今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温(今河南)、武陟(今河南)四縣田五千餘頃。
王涯拜相
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十七日,以右僕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鹽鐵轉運使。此為甘露之變張本。
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三十日,左降官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宋申錫卒。宋申錫,字慶臣。少孤貧好學,登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藩鎮使府僚佐。長慶元年(八二一),拜監察御史。遷起居舍人。寶曆二年(八二六),轉禮部員外郎、翰林侍講學士。太和二年(八二八),拜中書舍人,仍為翰林學士。文宗與申錫密議誅除宦官,因拜尚書右丞、同平章事,後因計謀被京兆尹王墦泄露,神策中尉王守澄等誣告申錫欲立漳王謀反,文宗信之。五年二月,貶開州司馬。卒於貶所。開成元年(八三六)七月,宰相李石奏復其官爵。
太和七年(八三三)八月十日,太子太保楊元卿卒。楊元卿,少孤,慷慨有才略,人稱狂生。初入淮西幕府,累遷監察裏行。元和(八0六—八二0)中屢入京上奏,頗為宰相李吉甫所重,元卿因密歸朝廷。元和九年,吳元濟擅為留後,元卿勸元濟散財賜賞將士以困其財,偽入京上奏,言淮西虛實。其妻及四子皆被害,詔授元卿嶽王府司馬,後因奏事不合朝旨,轉左金吾衞將軍。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遷涇原(今甘肅涇川)節度使,置屯田五千頃,遏制吐蕃有功。寶曆二年(八二六),移為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進奉營田粟麥二十萬石。太和五年,遷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卒年七十歲。
王守澄薦鄭注為文宗治病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八日,文宗始得風疾,不能言語。右神策中尉王守澄推薦昭義行軍司馬鄭注擅長醫術。文宗召鄭注來京,飲用其藥,頗有靈驗,遂寵任鄭注。
王承元,原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之弟。元和十五年(八二0)冬,承宗卒,軍中欲以承元襲位,承元説服諸將,以成德歸順朝廷,詔授承元檢校工部尚書、義成(今河南滑縣)節度使,時年十八歲。長慶二年(八二二)三月,改鳳翔節度使,築臨汧城,防制吐蕃。太和五年(八三一),移鎮平盧。平盧自元和十四年李師道覆滅後,一直未行朝廷榷鹽法,承元始請榷鹽,歸於朝廷度支,由此天平、泰寧兩道,亦皆行榷鹽。太和七年(八三三)卒,年三十三歲。
李德裕奏進士停試詩賦
文宗對近年士大夫不通經學頗不滿。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宰相李德裕奏請按代宗朝宰相楊綰建議,進士考試停試詩賦,專考策論。八月七日,文宗御宣政殿冊命太子,詔自明年以後,進士考試先試帖經,略問大義,取精通經義者中第。
刑部進《新編格後敕》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七日,刑部上奏,奉敕詳定前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去繁舉要,分門別類,刪為五十卷,請宣詔頒行。文宗准奏。
杜牧作《罪言》、《戰論》、《守論》
太和七年(八三三),杜牧憤河朔三鎮桀傲不馴,而朝廷行姑息之政,因作《罪言》、《戰論》、《守論》等文,論河朔割據跋扈之由,朝廷用兵討伐屢屢失利之弊,指斥姑息苟且之政,主張審時度勢,堅決伐叛。杜牧又作《原十六衞》,為《孫子》作注及序,認為應當恢復府兵制度,選拔兼備文武之材主持朝政,重振大唐統一昌盛的局面。

833年史料記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七年(癸丑,公元八三三年)
春,正月,甲午,加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同平章事,遣歸鎮。初,從諫以忠義自任,入朝,欲請他鎮。既至,見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請託,心輕朝廷,故歸而益驕。徐州承王智興之後,士卒驕悖,節度使高瑀不能制,上以為憂。甲寅,以嶺南節度使崔珙武寧節度使。珙至鎮,寬猛適宜,徐人安之。珙,琯之弟也。
二月,癸亥,加盧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進奏官徐迪詣宰相言:“軍中不識朝廷之制,唯知尚書改僕射為遷,不知工部改吏部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辭氣甚慢,宰相不以為意。
丙戌,以兵部尚書李德裕同平章事。德裕入謝,上與之論朋黨事,對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為朋黨。”時給事中楊虞卿與從兄中書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漢公、中書舍人張元夫、給事中蕭澣等善交結,依附權要,上幹執政,下撓有司,為士人求官及科第,無不如志,上聞而惡之,故與德裕言首及之。德裕因得以排其所不悦者。初,左散騎常侍張仲方嘗駁李吉甫諡,及德裕為相,仲方稱疾不出。三月,壬辰,以仲方為賓客分司。
楊志誠怒不得僕射,留官告使魏寶義並春衣使焦奉鸞、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將王文穎來謝恩並讓官。丙申,復以告身並批答賜之,文穎不受而去。
和王綺薨。
庚戌,以楊虞卿為常州刺史,張元夫為汝州刺史。它日,上覆言及朋黨,李宗閔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輩臣皆不與美官。”李德裕曰:“給、舍非美官而何!”宗閔失色。丁巳,以蕭浣為鄭州刺史。
夏,四月,丙戌,冊回鶻新可汗為愛登裏囉汩沒密施合句祿毘伽彰信可汗
六月,乙巳,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載義河東節度使。先是,回鶻每入貢,所過暴掠,州縣不敢詰,但嚴兵防衞而已。載義至鎮,回鶻使者李暢入貢,載義謂之曰:“可汗遣將軍入貢,以固舅甥之好,非遣將軍陵踐上國也。將軍不戢部曲,使為侵盜。載義亦得殺之,勿謂中國之法可忽也。”於是悉罷防衞兵,但使二卒守其門。暢畏服,不敢犯令。
壬申,以工部尚書鄭覃為御史大夫。初,李宗閔惡覃在禁中數言事,奏罷其侍講。上從容謂宰相曰:“殷侑經術頗似鄭覃。”宗閔對曰:“覃、侑經術誠可尚,然論議不足聽。”李德裕曰:“覃、侑議論,他人不欲聞,惟陛下欲聞之。”後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宗閔謂樞密使崔潭峻曰:“事一切宣出,安用中書!”譚峻曰:“八年天子,聽其自行事亦可矣!”宗閔愀然而止。
乙亥,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秋,七月,壬寅,以右僕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鹽鐵轉運使。宣武節度使楊元卿有疾,朝廷議除代,李德裕請徙劉從諫於宣武,因拔出上黨,不使與山東連結。上以為未可。癸丑,以左僕射李程為宣武節度使。
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經術,李德裕請依楊綰議,進士試論議,不試詩賦。德裕又言:“昔玄宗以臨淄王定內難,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閣。天下議皆以為幽閉骨肉,虧傷人倫。向使天寶之末、建中這初,宗室散處方州,雖未能安定王室,尚可各全其生。所以悉為安祿山朱泚所魚肉者,由聚於一宮故也。陛下誠因冊太子,制書聽宗室年高屬疏者出閣,且除諸州上佐,使攜其男女出外婚嫁。此則百年弊法,一旦因陛下去之,海內孰不欣悦!”上曰:“茲事朕久知其不可,方今諸王豈無賢才,無所施耳!”八月,庚寅,冊命太子,因下制:諸王自今以次出閣,授緊、望州刺史、上佐;十六宅縣主,以時出適;進士停試詩賦。諸王出閣,竟以議所除官不決而罷。
壬寅,加幽州節度使楊志誠檢校右僕射,仍別遣使慰諭之。
杜牧憤河朔三鎮之桀驁,而朝廷議者專事姑息,乃作書,名曰《罪言》,大略以為:“國家自天寶盜起,河北百餘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鶻、吐蕃,無敢窺者。齊、梁、蔡被其風流,因亦為寇。未嘗五年間不戰,焦焦然七十餘年矣。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為浪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是也。”又傷府兵廢壞,作《原十六衞》,以為:“國家始踵隋制,開十六衞,自今觀之,設官言無謂者,其十六衞乎!本原事蹟,其實天下之大命也。貞觀中,內以十六衞蓄養武臣,外開折衝、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有事則戎臣提兵居外,無事則放兵居內。其居內也,富貴恩澤以奉養其身,所部之兵散舍諸府。上府不越千二百人,三時耕稼,一時治武,籍藏將府,伍散田畝,力解勢破,人人自愛,雖有蚩尤為帥,亦不可使為亂耳。及其居外也,緣部之兵被檄乃來,斧鉞在前,爵賞在後,飄暴交捽,豈暇異略!雖有蚩尤為帥,亦無能為叛也。自貞觀至於開元百三十年間,戎臣兵伍未始逆篡,此大聖人所以能柄統輕重,制鄣表裏,聖算神術也。至於開元末,愚儒奏章曰:‘天下文勝矣,請罷府兵。’武夫奏章曰:‘天下力強矣,請搏四夷。’於是府兵內鏟,邊兵外作,戎臣兵伍,湍奔矢往,內無一人矣。尾大中幹,成燕偏重,而天下掀然,根萌燼燃,七聖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由此觀之,戎臣兵伍,豈可一日使出落鈴鍵哉!然為國者不能無兵,居外則叛,居內則篡。使外不叛,內不篡,古今已還,法術最長,其置府立衞乎!近代已來,於其將也,弊復為甚,率皆市兒輩多齎金玉、負倚幽陰、折券交貨所能致也。絕不識父兄禮義之教,復無慷慨感概之氣。百城千里,一朝得之,其強傑愎勃者則撓削法制,不使縛己,斬族忠良,不使違己,力壹勢便,罔不為寇。其陰泥巧狡者,亦能家算口斂,委於邪幸,由卿市公,去郡得都,四履所治,指為別館。或一夫不幸而壽,則戛割生人,略幣天下。是以天下兵亂不息,齊人乾耗,靡不由是矣。嗚呼!文皇帝十六衞之旨,其誰原而復之乎!”又作《戰論》,以為:“河北視天下,猶珠璣也;天下視河北,猶四支也。河北氣俗渾厚,果於戰耕,加以土息健馬,便於馳敵,是以出則勝,處則饒,不窺天下之產,自可封殖。亦猶大農之家,不待珠璣然後以為富也。國家無河北,則精甲、鋭卒、利刀、良弓、健馬無有也,是一支,兵去矣。河東、盟津、滑台、大梁、彭城、東平,盡宿厚兵以塞虜衝,不可它使,是二支,兵去矣。六鎮之師,厥數三億,低首仰給,橫拱不為,則沿淮已北,循河之南,東盡海,西叩洛,赤地盡取,才能應費,是三支,財去矣。咸陽西北,戎夷大屯,盡鏟吳、越、荊、楚之饒以啖兵戍,是四支,財去矣。天下四支盡解,頭腹兀然,其能以是久為安乎!今者誠能治其五敗,則一戰可定,四支可生。夫天下無事之時,殿寄大臣偷安奉私,戰士離落,兵甲鈍弊,是不蒐練之過,其敗一也。百人荷戈,仰食縣官,則挾千夫之名,大將小裨,操其餘贏,以虜壯為幸,以師老為娛,是執兵者常少,糜食常多,此不責實料食之過,其敗二也。戰小勝則張皇其功,奔走獻狀以邀上賞,或一日再賜,或一月累封,凱還未歌,書品已崇,爵命極矣,田宮廣矣,金繒溢矣,子孫官矣,焉肯搜奇出死,勤於我矣!此厚賞之過,其敗三也。多喪兵士,顛翻大都,則跳身而來,刺邦而去。回視刀鋸,氣色甚安,一歲未更,旋已立於壇墀之上矣,此輕罰之過,其敗四也。大將兵柄不得專,恩臣、敕使迭來揮之,堂然將陳,殷然將鼓,一則曰必為偃月,一則曰必為魚麗,三軍萬夫,環旋翔羊愰駭之間,虜騎乘之,遂取吾之鼓旗,此不專任責成之過,其敗五也。今者誠欲調持干戈,灑掃垢污,以為萬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為也。”又作《守論》,以為:“今之議者鹹曰:夫倔強之徒,吾以良將勁兵為銜策,高位美爵充飽其腸,安而不撓,外而不拘,亦猶豢擾虎狼而不指其心,則忿氣不萌。此大曆、貞元所以守邦也,亦何必疾戰,焚煎吾民,然後以為快也!愚曰:大曆、貞元之間,適以此為禍也。當是之時,有城數十,千百卒夫,則朝廷別待之,貸以法度。於是乎闊視大言,自樹一家,破制削法,角為尊奢,天子養威而不問,有司守恬而不呵。王侯通爵,越祿受之;覲聘不來,几杖扶之;逆息虜胤,皇子嬪之;裝緣採飾,無不備之。是以地益廣,兵益強,僭擬益甚,侈心益昌。於是土田名器,分劃殆盡,而賊夫貪心,未及畔岸,遂有淫名越號,或帝或王,盟詛自立,恬淡不畏,走兵四略以飽其志者也。是以趙、魏、燕、齊卓起大唱,梁、蔡、吳、蜀躡而和之;其餘混冫項軒囂,欲相效者,往往而是。運遭孝武,宵旰不忘,前英後傑,夕思朝議,故能大者誅鋤,小者惠來。不然,周、秦之郊,幾為獵哉!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則怒,怒則爭亂隨之,是以教笞於家,刑罰於國,征伐於天下,此所以裁其欲而塞其爭也。大曆、貞元之間,盡反此道,提區區之有而塞無涯之爭,是以首尾指支,幾不能相運掉也。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為經。愚見為盜者非止於河北而已,嗚呼!大曆、貞元守邦之術,永戒之哉!”
又注《孫子》,為之序,以為:“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為夫子之徒,實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為二道曰文、武,離而俱行,因使縉紳之士不敢言兵,或恥言之;苟有言者,世以為粗暴異人,人不比數。嗚呼!亡失根本,斯最為甚!《禮》曰:‘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歷觀自古,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乃能有功,議於廊廟之上,兵形已成,然後付之於將。漢祖言‘指蹤者人也,獲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當知。’君子曰:“勿居其位可也!”
前邠寧行軍司馬鄭注,依倚王守澄,權勢燻灼,上深惡之。九月,丙寅,侍御史李款閣內奏彈注:“內通敕使,外連朝士,兩地往來,卜射財賄,晝伏夜動,幹竊化權,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付法司。”旬日之間,章數十上。守澄匿注於右軍,左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皆惡注。左軍將李弘楚説元素曰:鄭注奸猾無雙,卵鷇不除,使成羽翼,必為國患。今因御史所劾匿軍中,弘楚請以中尉意,詐為有疾,召使治之,來則中尉延與坐,弘楚侍側,伺中尉舉目,擒出杖殺之。中尉因見上叩頭請罪,具言其奸,楊、王必助中尉進言。況中尉有翼戴之功,豈以除奸而獲罪乎!”元素以為然,召之。注至,蠖屈鼠伏,佞辭泉湧。元素不覺執手款曲,諦聽忘倦。弘楚詗伺往復再三,元素不顧,以金帛厚遺注而遣之。弘楚怒曰:“中尉失今日之斷,必不免它日之禍矣!”因解軍職去。頃之,疽發背卒。王涯之為相,注有力焉,且畏王守澄,遂寢李款之奏。守澄言注於上而釋之,尋奏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朝野駭嘆。
甲寅,以前忠武節度使王智興為河中節度使。
羣臣以上即位八年,未受尊號。冬,十二月,甲午,上尊號曰太和文武仁聖皇帝。會有五坊中使薛季稜自同、華還言閭閻凋弊。上嘆曰:“關中小稔,百姓尚爾,況江、淮比年大水,其人如何!吾無術以救之,敢崇虛名乎!”因以通天帶賞季稜。羣臣凡四上表,竟不受。
庚子,上始得風疾,不能言。於是王守澄薦昭義行軍司馬鄭注善醫。上徵注至京師,飲其藥,頗有驗,遂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