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僧孺

鎖定
牛僧孺(780年~848年) ,唐安定鶉觚(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人,字思黯。晚唐大臣,牛李黨爭中“牛黨”領袖。
牛僧孺居於長安。貞元進士。元和三年(808),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時政,觸怒宰相李吉甫(一説與李吉甫無關),不敍用。穆宗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獄,懲治貪賄賂,擢户部侍郎,以不受賄賂,得賞識。長慶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敬宗立,出為鄂州刺史、武昌節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賦役積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閔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次年,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納吐蕃守將之降,並收復維州,他命以降將及維州還吐蕃,人多非議。六年,因罷相,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開成初,為東都留守,與白居易等交往吟詠。後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武宗時,李德裕當權,牛僧孺累貶循州長史。大中十三年(859年),經白敏中上奏,賜諡“文貞”(一作“文簡”)。 [1]  [4] 
牛僧孺主張揚“人道”,抑“天道”,“興衰由人”,反對“不務為政而務稱天命”,批判陰騭果報之説。宣宗立,還為太子少師。著小説《玄怪錄》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詩》存詩四首。 [1] 
思黯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780年
逝世日期
848年
主要成就
牛李黨爭牛黨領袖
主要作品
玄怪錄
本    名
牛僧孺
籍    貫
安定鶉觚(今甘肅省靈台縣)

牛僧孺人物生平

牛僧孺是甘肅靈台的一位歷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貴胄。又是文壇的名士。
牛僧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經歷了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八個皇帝。這正是唐中期以後走向衰亡的歷史時期。這時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權,因此,朝臣與宦官的鬥爭,朝臣中世家出身的與科舉出身的黨派鬥爭,非常尖鋭激烈。各派政治集團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馬燈似的。朝廷對宰相的更換極為頻繁,而一個宰相的更替、貶斥就相應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調換。官宦巨族的鬥爭,皇帝成為掌權的黨派用來打擊對方的棍子。其時,政治腐敗,藩鎮勢力乘機發展,社會動亂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經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歲的牛僧孺高中進士,步入仕林。這使他看到了腐敗政治的一些內幕。公元808年,唐憲宗制舉賢良方正科特試,牛僧孺正血氣方剛,胸懷治國韜略,在策對中毫無顧忌地指陳時政。他的膽略見識深為考官賞識,成績被列為上等。但是,對朝政的指責卻得罪了當時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擊,久不得敍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死後,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
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穆宗即位後,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專管彈劾(檢舉官吏過失)之事。這時,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獄,執法不阿。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貪贓枉法,其罪當誅。李直臣賄賂宦官為他説情,穆宗皇帝也當面對牛僧孺言明“欲貸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據理雄辯,強調應堅持國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確論述所動,“嘉其守法,面賜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2] 
牛僧孺為官比較正派,他不受賄賂,在當時很有好名。《唐書》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土族韓弘入朝為官時,其子曾厚賂宦官朝貴。韓弘父子死後,皇帝派人幫助其幼孫清理財產時,發現宅簿上“具有納賂之所”,至僧孺名下,獨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錢千萬,不納。”(《新唐書》)穆宗看了這批語大受感動,在議論宰相的時候,“首可僧孺之名”。
唐穆宗長慶元年以後,西部民族吐蕃又派使者與唐朝會盟,約定雙方各守現管本界,不相侵犯,並把盟約刻石立碑,表示親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論董勃義入朝修好。這時,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説,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要獻城投唐,並建議乘機出兵以圖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書省討論。牛僧孺上奏章駁斥李德裕所議,強調“中國御戎,守信為上”,若“一朝失信”,將會帶來嚴重後果。他的意見得到皇帝採納。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幽州和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僧孺也知文宗對他不滿,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今江蘇省揚州市)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省襄樊市)節度使。
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當權,牛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貶為循州(今廣東省惠州市)長史。宣宗即位後,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原官太子少師。不久卒。

牛僧孺主要成就

牛僧孺治鄂之功

唐中葉,鄂州(州治江夏縣,在今武漢市武昌區)成為東南貢賦轉運中心,地位日顯重要。寶曆元年(825),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領鄂、嶽、蘄、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員,整肅吏治,減輕民賦,頗有政聲。其間,他奏請廢沔州,並漢陽、漢川於鄂州,開始將漢陽、江夏納入同一行政區。江夏縣原為土城,牛僧孺分期將其建為磚城,使之北臨沙湖,南抵紫陽湖,規模空前宏大,為唐宋時期鄂州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牛僧孺文學創作

牛僧孺好學博聞,青年時代就有文名。他和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常往來唱和,這在《唐詩紀事》中見到他的一些軼事和詩作。在文學上,他突出的是寫了卷帙浩繁的《玄怪錄》傳奇十卷。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説史略》中説:“造傳奇之文,薈萃於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錄》”。據學者論,牛僧孺的《玄怪錄》已佚,現僅可從《太平廣記》之中看到引篇。就此而論,雖然他的傳奇多寫怪異奇幻,在現實意義和藝術性上不如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記》、楊巨源的《紅線傳》等。但如他的《韋協律兄》《崔書生》等,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牛僧孺傳奇多寫怪異奇幻,現存《崔書生》、《齊推女》、《郭元振》數篇。《崔書生》講述好植花竹的崔書生與王母第三十女玉卮娘子相戀,卻被崔母懷疑狐媚而被迫分離的愛情悲劇。《齊推女》主要描述隴西李某得妻子被西漢長沙王吳芮的魂魄驚嚇而死,李某向田先生訴冤,齊推女得以死而復生的故事。《郭元振》是牛僧孺現存傳奇中最為知名的一篇,講述名將郭元振勇除為禍一方的豬精烏將軍的傳説,情節頗類似《西遊記》中通天河遇鯉魚精的情節。

牛僧孺歷史評價

史學家岑仲勉就歸還維州對牛僧孺有異議。他評論説,大中三年(849年),正牛黨執政時期,離歸還維州僅僅18年,而這次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投,急詔令盡力收復。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為上”?李德裕要收復維州時,牛黨説“維州緩而關中急”,此時怎麼來個180度大轉變?!收復維州,作用與謀通南詔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圍魏救趙。不收維州,則劍南節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國蕃落,都被割斷,藩籬盡失,李德裕數年苦心孤詣,經營劍南邊疆,剛有好轉,牛僧孺幾句話便讓他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李德裕怎麼能不恨牛僧孺。歸還維州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斷絕了外族內附之心——來投靠也讓你給遣送回去給宰了!誰還敢叛族內附?後來文宗意識到這一點,對牛僧孺相當不滿。綜上所述,牛讓李歸還維州純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3] 
李昂:精金古器以比況君子,卿宜少留。
劉昫:僧孺識量弘遠,心居事外,不以細故介懷。洛都築第于歸仁裏。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館宇清華,竹木幽邃。常與詩人白居易吟詠其間,無復進取之懷。
僧孺貞方有素,人望式瞻。(《舊唐書》
宋祁:僧孺、宗閔以方正敢言進,既當國,反奮私暱黨,排擊所憎,是時權震天下,人指曰「牛李」,非盜謂何?逢吉險邪。(《新唐書》
費樞:僧孺與李宗閔植黨排擊所憎,權震天下,起搢紳之祻四十餘年,史官目之盜儒,顧何足道哉。然始能卻韓公武餉錢,致位宰相,今取而附之廉吏,使夫人有以見貪墨之事,如僧孺輩,猶知恥而不為,是不可為也。(《廉吏傳》)

牛僧孺軼事典故

牛僧孺與白居易有着深厚的友情,兩人經常一起品石作文,其樂融融。
牛僧孺經常同白居易坐石論道。牛僧孺坦言:“嘗與公迫觀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於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了紀念二人的友情和記載牛僧孺的愛石情愫,白居易特於會昌三年(843)五月題寫了著名的《太湖石記》,簡明而深刻地闡述了有關藏石賞石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從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壇上的影響。鑑於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備,獨樹一幟,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視為唐代的藏石大家。
牛僧孺在洛陽城東和城南分別購置了一所宅邸和別墅,他“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遊息之時,與石為伍”。牛僧孺在各地任職的朋友同好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計搜奇獻瑰,“公於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視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牛僧孺所愛蓄藏之奇石,多半是出自蘇州太湖的太湖石。一次,他在蘇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輾轉搞來幾座“奇狀絕倫”的太湖石峯,“池塘初展見,金玉身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牛僧孺激賞之餘,寫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長詩,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劉禹錫,白、劉二人前往觀瞻後,也大為稱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稱讚其“在世為尤物,如人負逸才”,自嘆雖曾為蘇州刺史,卻無緣得此奇石,“共嗟無此分,虛管太湖來”。劉禹錫在詩中也提到:“有獲人爭賀,歡遙眾共聽。一州驚閲寶,千里遠揚舲。”讀來令人想見其風采。
牛僧孺在邸墅中羅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峯,朝夕相對,如坐春風,“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並把太湖石峯從大到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刻於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類,這便開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風的先河。
除此之外,關於牛僧孺的文物傳説,還有一處他的別墅。其故址在縣城南里許離山下的南寺窪。據《靈台縣誌》記載,當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樹還是牛僧孺親手栽的。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靈台縣令張齊聖在《至定寺碑記》中説:“去郭裏許,有山巍然,曰離山。山之下,水環之,曰達溪夾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創自唐,考之志書,為牛僧孺別墅。庭有銀杏一株,老幹虯枝,廣陰數丈,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靈台縣令蘇履吉詩云:“南望離山簇曉煙,牛家別墅仰前賢。庭培老樹流芳遠,郡襲奇章繼緒綿。父子天倫能悟主,詩書世業冀承先。於今梵剎仍居址,棟宇巍峨代幾遷。”大概清末銀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敗失修,所以廩生張明新有詩一首寫到:“古剎何年結構成,宮留瓦礫尚縱橫。院無銀杏風光減,地少俗塵眼界清。綠樹陰遮聞磬處,青苔痕杳步虛聲。我來先看殘碑字,為爰煙霞每獨行。

牛僧孺家庭成員

關於牛僧孺的子嗣,史書記載極簡,據《唐書》説,牛僧孺有兩個兒子也做了大官。一個叫太蔚,大和九年進士,官至尚書左僕射;一個叫叢,開成二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客死太原。孫,牛徽(蔚子),鹹通八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病卒於樊川別墅(在今陝西長安);孫,牛循(蔚子),官給事中;孫,牛嶠(叢子),位至尚書郎。重孫牛希濟,仕蜀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牛僧孺籍貫考證

對於牛僧孺的的祖籍,歷來學者説法不一。魯迅先生説:“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中國小説史略》)張友鶴教授也説是隴西狄道人(見1979年版《唐宋傳奇選注》)。還有1979年3月號《甘肅文藝》上穆青同志的《甘肅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這個觀點。(按:“隴西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
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説:“牛僧孺,(唐)鶉觚人。”鶉觚,今甘肅靈台縣,鶉觚縣城故址在縣東南三十里的邵寨鎮。傳説秦大將蒙恬駐兵於此,太子扶蘇監軍。築城時,有鶉鳥立於祭觚之上,以為異,遂號鶉觚,旋設縣焉。其城隋大業元年移建於今縣治所,秦屬北地郡,漢、隋、唐屬安定、涇州。
關於牛僧孺的籍貫,新舊《唐書》都無明言。但是兩《唐書》提到了他的祖系,都説是“隋僕射奇章公弘之後裔。”考《隋書·牛弘傳》:“牛弘,字裏仁,安定鶉觚人也。”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從幸江都(今江蘇揚州),其年十一月,卒於江都郡,時年六十六。帝傷惜之,賜贈甚厚,歸葬安定,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安侯,諡曰憲。”(《隋書》1309頁)頁這段記載清楚地説明牛弘是陝西長武人,並葬於長武縣相公村。《靈台縣志》記載,牛弘墓在縣城三十里。明代巡按薛剛有詩為證:“史節徑行陰密城,城臨古墓表牛弘。當年不責醉中過,今日能垂身後名。入土剛腸雖已朽,根天友愛祗如生。紛紛振臂為仇者,過此方知有弟兄。”(注:陰密城,因靈台縣境在商代為密須國,故城在今縣西五十里的百里鄉古城村,周為密國,漢代曾改置陰密縣。)
根據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貫因其祖上,當是昔之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隴西人”的説法呢?下面試論之。
牛弘死於公元607年,牛僧孺生於公元779年,其間170年。如果都從生年算,那麼他們相差達236年。這樣,僧孺當是牛弘的數代後孫。牛氏居官在外,接連數代,對其籍貫,世人誤以枝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計有功編輯的《唐詩紀事》在介紹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牛嶠時説:“嶠,字公卿,一字延峯,隴西人。自雲僧孺之後。”清張思宕、宗棣所輯《詞林紀事》也説牛嶠是“唐宰相僧孺之後。”《舊唐書》記載,僧孺有個孫子叫牛嶠,官至尚書郎。唐玄宗時代,有個叫牛仙客的,初為縣小吏,當過隴西營田使,遷洮州司馬、河西節度使,曾駐軍過臨洮,後來做到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爵,封隴西縣公。他父親叫牛意仁,本沒有做什麼大官,因其子貴,唐玄宗時代的張九齡曾給他題過墓誌銘,説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靈台縣誌》),這説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後牛僧孺的族祖了。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還可以追 溯到漢代。其族祖牛邯,當過漢護羌校尉,曾在隴西住過;另一族祖牛崇還當過隴西主簿。如此,説牛僧孺是隴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嶠的官封、居處和記述而錯以枝為本呢?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漢代就住在鶉觚。張九齡説:牛崇他們“因官安定,爰處鶉觚為郡人。”牛意仁在“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隨子(仙客)西征,就養終側伏羌官舍(一説秦州官舍),時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歸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靈台縣誌》上説“歸葬鶉觚,墓在縣南夷平鄉。”如果説牛意仁的族祖不是靈台(鶉觚)人,那麼,他死在秦州(天水)為何要“歸葬北原”(靈台)呢?皇帝為什麼要贈其持節涇州諸軍事涇州刺史的封號?(時,靈台屬涇州)。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牛仙客的祖墓在靈台縣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資治通鑑·唐紀三十》)説“牛仙客,涇州人。”《唐紀二十九》説:“仙客本鶉觚小吏。”這説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靈台。《靈台縣志》還記載了牛僧孺的墓在縣南三十里處與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靈台縣新開鄉牛村,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參考資料
  • 1.    牛僧孺  .學習強國.2020-03-21[引用日期2020-03-21]
  • 2.    《唐代名相牛僧孺》
  • 3.    《隋唐史》 岑仲勉
  • 4.    尤煒祥.兩唐書疑義考釋《新唐書》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2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