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州

(榆林市米脂縣、佳縣一帶的古稱)

鎖定
唐代銀州,治所在隋雕陰郡之儒林縣,貞觀二年平定梁師都後置為銀州,唐玄宗時期又曾一度改稱銀川郡。銀州管儒林、撫寧、真鄉、開光等四縣縣及歸德州。轄境約當今陝西米脂佳縣地區。
中文名
銀州
別    名
關內道銀州

銀州建制沿革

商朝後期到西周初期,今陝北地區屬翟(同狄)。
春秋時期,境內由白翟佔據。前635年,晉文公重耳以“尊王攘夷”名義率軍過黃河攻打戎翟,佔據圁水(無定河)、洛水之間大片土地,翟人降晉,境域屬晉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分晉後,境域歸趙國,後由魏國統轄,建上郡。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秦國軍隊在雕陰之戰中獲勝,上郡十五城歸秦國。此後互有割隸,秦一統期間境域屬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設三十六郡,境域屬上郡。
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屬朔方刺史部,境域屬西河郡圁陰縣。漢末郡廢。
東晉太興三年(320年),前趙劉曜(匈奴人)佔據上郡。東晉咸和三年(328年),羯人石勒打敗劉曜建後趙,上郡屬後趙。後分屬前秦(苻秦)、後秦(姚秦)。東晉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建大夏國,築統萬城(今靖邊縣白城子),境域屬大夏國。
南北朝時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燾率軍破大夏後設夏州(治所統萬城)。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正月,設置銀州,境域屬銀州。
隋文帝時期建置因舊不改。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撤銷銀州,設置雕陰郡(郡治今綏德縣),境域屬雕陰郡。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原朔方鷹揚郎將梁師都,佔據雕陰郡,建梁國,共12年。境域屬梁國。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點),唐滅梁國,廢雕陰郡,關內道復置銀州,境域即是。天寶元年(742年),銀州改稱銀川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銀州。境域即是。唐末,党項羌族首領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封定難軍(今陝北和內蒙部分)節度使,領轄銀、夏、綏、宥四州。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定難軍留後李繼捧(党項族)獻銀、夏、綏、宥州歸宋,銀州隸於陝西路。李繼捧族弟李繼遷擁兵反宋,佔銀州等地。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年),李元昊(李繼遷之孫)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稱帝,建西夏國。境域屬西夏國。
元朝時期,境域屬陝西行省延安路
明朝時期,境域屬陝西布政司延安府。
清朝時期,雍正三年(1725年),設置綏德直隸州,境域屬綏德州。
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境域改屬榆林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撤銷榆林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境域劃屬陝甘寧邊區,隸於綏德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境域即今米脂縣、佳縣地區。

銀州《元和郡縣圖志》

銀州,銀川。下。開元户六千一百二十。鄉十九。《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屬白翟地。秦並天下,始皇分三十六郡,屬上郡。
漢為西河郡圁陰縣之地。晉、十六國時為戎狄所居,苻秦建元元年,自驄馬城巡撫戎狄,其城即今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銀州,因谷為名,舊有人牧驄馬於此谷,虜語驄馬為乞銀。隋大業二年廢銀州,縣屬雕陰郡,隋末陷於寇賊。貞觀二年平梁師都,於此重置銀州。天寶元年為銀(州)〔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東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綏州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麟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女稽布。賦:麻,布,粟。
管縣四:儒林、真鄉、開光、撫寧。儒林縣,中。郭下。本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故名。隋開皇三年於此置儒林縣,屬銀州。大業二年廢銀州,以縣屬雕陰郡。貞觀二年重置銀州,縣又屬焉。
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鄉縣,中下。西至州一百里。漢圁陰縣地,周武帝保定二年置今縣,屬銀州。皇朝因之。茹蘆水,源出縣理西北。
開光縣,中下。西南至州二百里。漢圁陰縣地,周武帝保定二年於今縣理置開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廢郡,置開光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銀州。皇朝因之。
撫寧縣,中下。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圁陰縣地,後魏廢帝於縣東撫寧故城置撫寧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移於今理,屬銀州。皇朝因之。
無定河,在縣北二十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