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河堡

鎖定
明正統二年(1437)在今榆林市南魚河鎮九股水處設魚兒河寨,屬綏德衞。成化11年(1475)遷至魚河鎮政府所在地,即今無定河與榆溪河匯流處的黑土圪瘩稱魚河堡,屬榆林衞。
漢代幷州上郡郡治所在的膚施縣縣城也在魚河堡附近。
中文名
魚河堡
所屬地區
綏德衞
地理位置
榆林市南魚河鎮九股水處設魚兒河寨
電話區號
0912
朝    代

魚河堡河城隍顯靈得封名號

魚河堡為一普通軍堡,但城中的城隍卻位居府城隍,這背後有哪些特殊的原因呢?據史料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城,登基稱帝,將家鄉米脂縣的城隍封為京城隍,又將魚河堡的城隍封為府城隍。縱然這封號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但在當地百姓中卻是代代相傳,一直延續。在當地百姓的心目中,府城隍的名號卻是康熙所封:
康熙登基之後,經過一番勵精圖治,大清朝政修人和、國泰民安。胸懷大志的康熙為體察民情,微服私訪來到了地處塞上的榆林。
這天,康熙與宮差步行來到了魚河堡的南灣沙頭。此地荒無人煙,滾滾沙梁一直蔓延到榆溪河邊,前不着村、後不連店。一之上,宮差攙扶着康熙,兩人舉步維艱,汗流浹背。兩人一直走到二更時分,卻猛地聽到一聲大吼,之間從沙梁背後跳出五六個,個個手持刀槍,一般。
為首的一個黑臉大漢袒胸裸背,大吼道:“過人聽着,此是我開,此地歸我管。要從此過,留下買錢。如無銀兩,便脱下身上的衣裳。”説着,這夥步步逼近康熙和宮差。此時康熙感覺是無,入地無門,只能仰天長嘆道:“沒想到我康熙就此休矣。”
哪知話剛落音,竟有一股狂風就地而起,捲起的黃沙遮天蓋地。這夥個個被吹得東倒西歪,作鳥獸散。就在這時,一位身披紅袍的中年人來到康熙面前,一把拉起康熙和宮差,朝着不遠處的光亮疾步而行。一會兒功夫,三人來到一個大院內,中年人將康熙讓進客廳,叫人立即端茶備飯。飯後茶畢,康熙問中年人:“你是何人,為何救我?”此人頓時説:“我是魚河堡城隍,微臣救駕來遲,使受驚,還望恕罪。”
康熙將信將疑,但因一勞累便匆匆睡去。這一覺,直睡到大天亮,康熙醒來後發現睡在東嶽廟內,頓時回想昨夜之事,感覺似夢非夢,便欲一探究竟。經堡內百姓指點,康熙帶着宮差來到了城隍廟,只見城隍身披紅袍,容貌正是前日之人。康熙不禁驚歎道:“原來魚河城隍如此靈應,朕就封你為靈應侯,並升你為府城隍,在此地護佑庶民。”説罷,又命人取來筆硯,書“靈應侯”懸掛於正殿門額之上,又賜半副鑾駕和紅頭傘蓋,並督促當地擴建。

魚河堡地方爺顯聖上門要煙

地方爺是魚河堡城隍廟中的神靈。老百姓稱其姓張名廣才,當地還流傳着一句關於地方爺的順口溜地方爺爺張廣才,脱下帽子就耍牌。
陳子樞告訴記者:“傳説地方爺經常在夜間外出巡遊,他的職責是給城隍爺催收佈施、債務,向城隍反映民情諸事。傳説地方爺的性格豪爽,他的煙酒可以與共同享用,沒煙抽了可以向他借,但不能借了不還,也不能偷拿。”
傳説年間,魚河一家鋪子有個夥計,曾借了地方爺的一包香煙,當時言明後天定還。但兩天後夥計將此事忘了個乾淨,晚上掌燈時,地方爺便親自上門來要煙了。他一進門就夥計:“你借我的煙,説好今天還,卻為何不還?”説罷,扭頭便走出了鋪子。
地方爺的話被掌櫃聽到,他忙就問夥計:“是誰向你要煙來了?”夥計道:“前天我借了地方爺一包煙,沒在意忘記了,這是地方爺要煙來了。”掌櫃聽到此話,忙叫這位夥計立即買煙送到了地方爺神像前,並外加一包以示歉意。
但在初年,地方爺曾一度銷聲匿跡。原來在清朝末年,一位當地村民經常偷用城隍廟的佈施,地方爺也經常在夜間進宅索要。村民便請當地鐵匠張氏,在星全之夜(此日地方爺不外出,百姓稱之為神在之日)用鐵釘釘入地方爺塑像腳中,使之再無,無法外出。
一日,一個年輕的貨郎在敬神時發現地方爺的腳背上有一污點,細看之下發現竟是根鐵釘,便用力將釘子拔起,心中暗想什麼人做此壞事,卻沒向外人説起。次日,貨郎到了赤串溝賣貨,到了拜認的乾媽家住宿。沒想到一進門,乾媽就高興地説:“娃娃,你以後可有好事了。”小貨郎聽後十分不解:“我一個窮小子,還能有什麼好事?”乾媽説:“你有所不知,我們莊有一巫神,原是魚河地方爺的馬腳,昨晚突然披神(民間對神靈附體的俗稱)出口,説他幾年前被一所釘,身不由己,昨晚被一小貨郎,一定要扶佑他以後發財。”
果如地方爺所説,小貨郎此後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魚河堡紅袍歸身楊裹兵熊

清朝末年時,值班的小會首發現城隍像身披的紅袍不見了,立即向大會首彙報,派人四處查找,卻是杳無音訊。一干人等無奈之下,只好抽籤問卦,連抽二籤,均“次日清晨袍必歸身”。眾會首對此都是將信將疑,大會首卻是不疑,並與小會首打賭:若明日日出前紅袍不歸,願施捨紋銀千兩置新袍、鍍金身,若次日能按時送回紅袍,小會首每人捐紋銀500兩,用於修繕。
大家當夜輪流值班,眼看即刻日出,卻仍不見送袍之人。突然,山門外進來一位陌生人,渾身泥垢,臉色憔悴,頭頂紅袍,疾步到城隍正殿,跪在城隍像前説:“我是個乞丐,昨日黃昏時,因腹中無食,飢寒難耐,故借城隍爺紅袍禦寒。哪知行至王沙窪時眼前突覺一片茫然,不辨南北西東,沒走出數步,便狂風大作,交加。天色快明時,我心中盤算,是否此事皆因城隍爺我將紅袍擅自拿走?現特將紅袍送回,並願在城隍廟服伺一年,神靈恕罪。”
魚河堡城隍廟山門塑有黃白神馬像兩尊,傳説二馬因受香火許久,已有。月圓之夜,人們常會看到二馬吃草,甚至還撒歡尥蹶子。
初年,魚河堡駐軍楊裹部下數人到城隍廟閒逛,返回時在山門外小憩。其中一個士兵説:“當官的一出門就有馬騎,好不威風。今兒老爺我也累了,不如就騎這馬回營。”説畢翻身上馬,高興了一陣兒。但當他想下馬時,身子就像被釘住一般。其餘人七手八腳,連拉帶扯,也是無濟於事。
後楊裹聞訊趕來,親備香火、供品,跪地道,“屬下凡胎,有辱神靈,還望城隍爺多多擔待,我手下軍兵今後決無”,並許諾給廟上請戲。不一會功夫,馬上之人,醒來時叩頭謝恩,誓言永敬城隍。
此事在當地人之間傳開後,也留下了一句楊裹的話柄楊裹的兵,都是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