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雕塑

(造型藝術的一種)

鎖定
雕塑是一種造型藝術,以物質材料和手段製作的三維空間形象的視覺藝術。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雕(通過減除材料來造型)及塑(通過疊加材料來造型)的方式,在石、金屬、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不過現代主義的雕塑,在材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利用雕、焊接、模塑或鑄造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材質上進行創作。
中文名
雕塑
外文名
sculpture

雕塑雕塑的分類

(一)按形式分類
一般分為:圓雕浮雕透雕
圓雕( round-sculpture)雕塑表現手法。在立體物上雕出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各種角度觀賞的立體形象。
浮雕( emboss)雕塑表現手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形象。依表面凸出厚度的不同,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等。
透雕( penetrated- sculpture)雕塑表現手法。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的形象。是介於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表現手法。有的是單面雕,有的是雙面雕。 [1] 
(二)按功能分
1.紀念性雕塑以紀念重大事件及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為主題的雕塑。它是公共雕塑的種,往往成為控制環境的主體
2.環境雕塑為美化特定環境而設計和擺放的雕塑。
自由女神雕像 自由女神雕像
3.公共雕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建立的美化和裝飾環境的雕塑,是環境雕塑的一種,它和環境雕塑的區別在於它的公共性。公共空間分室內和室外,室外如街道、廣場、交通樞紐、商業區、居民區、工廠、橋樑等;室內公共環境指機場或車站的候機(車)廳、會議廳、影劇院、旅館、體育館、學校、大型商場等。公共雕塑是和羣眾生活聯繫最密切,對城市風貌影響最大的雕塑類型
4.架上雕塑展覽、陳列性雕塑,如肖像雕塑、主題性雕塑等。這類雕塑主要以審美為目的,題材、材質、尺寸、布光、擺放都很自由。往往成為前衞性作品的試驗場地,對雕塑發展的影響十分巨大。這類作品經常以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成為機關、企業和私人的藏品,對美化人們生活起很重要的作用。
5.建築裝飾雕塑附屬於建築,以裝飾建築為目的的雕塑。
6.實用性雕塑為實用目的而製作的雕塑,如遊樂場所大型玩具雕塑、廣告雕塑、標誌雕塑等。
7.園林雕塑美化園林的雕塑。近代熱起來的雕塑公園,是雕塑和園林結合的產物。雕塑公園倡者希望將雕塑從展室的“囚禁”裏釋放到大自然中。
8.室內裝飾雕塑裝飾室內牆壁、天花板、門、窗、傢俱等的雕塑。
9.案頭雕塑(又稱小型玩賞性雕塑)用陶、瓷、泥、木、石、絹、骨、貝、果核等材料製件的、供人欣賞把玩的小型雕塑。
10.特種工藝雕塑用珍貴的材料如金、銀、玉、象牙、犀角(人類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禁止獵殺大象、犀牛,象牙和犀角雕塑今後應該絕跡)、各種寶石製作的雕塑。因其材料價值遠遠大於藝術價值,一般不把它歸入藝術雕塑之中。此外還有宗教雕塑、儀衞雕塑、陵墓雕塑等其他許多種類,不一一贅述。 [2] 
(三)按材質分
由於雕塑的材料相當多種,有粘土、石、木、金屬、石膏、樹脂、象牙等。 [3]  遂發展出幾種類別:
木雕:木雕的歷史相當悠久,早期的主題多半以宗教為核心,除雕塑宗教偶像之外,也用於祭壇、宗教場所的裝飾。在木造建築興盛的國家,木雕是隨着建築一同發展的。現代的木雕則有相當多元化的風貌,藝術家喜用抽象形來表現。此外,木雕也是印刷術發明的重要功臣。
石雕:石雕發展的地區跟適合雕刻的石頭產地是很有關係性的,產石發達的地區,石雕的歷史也相當悠久。過去石雕的作品常被用來當做花園擺飾、門口標誌、或是陵寢建築裝飾等,基於石頭厚重(不易被偷竊)、雕刻細節不易因風吹雨打而破壞,石雕作品多以户外環境為主。常見的石雕材料是大理石。 [4] 
泥塑:材料會使用天然粘土或者現代的人工合成雕塑泥,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也可以輔助其它的雕塑形式。
冰雕:是一種以冰為主要材料來雕刻的藝術形式,源自於法國,因為材料的可變性及其容易熔化,冰雕表現出了許多難點。
沙雕:起源於美國,利用沙灘上的沙進行雕塑,最常見的是小朋友在堆沙堡,但也有藝術家以沙雕為其創作的題材。
金屬雕塑:大型的雕塑多半會以青銅或其他銅合金為其材質.利用鑄造的方式製作。有些金屬雕塑需要用到金屬的延展性進行加工,其中又以金的延展性最好,有時會用在首飾上。

雕塑西方雕塑的歷史

(一)石器時代的雕塑
舊石器時代指距今約250萬至1萬年之間的這段時期。按時間先後,可將其劃分為奧瑞納文化期、梭魯特文化期、馬格德林文化期。
舊石器時代的原始雕塑形象真實,手法拙樸並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其原始動物雕塑具有令現代人吃驚的寫實性,一些原始人進行巫術活動時所用的雕塑品,在現代人的眼中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神秘的力量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至4000年,人類從狩獵轉為以農耕、畜牧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儘管這段時期留存的雕塑作品不多,但從那些遺存中仍可看出人類精神世界發生的深刻變化。
沃爾道夫的維納斯 沃爾道夫的維納斯
與東方相比,西方在新石器時代的發展較為緩慢,該時期的雕塑藝術至今沒有重大的考古發現,其在舊石器時代大量出現的具象寫實性的雕塑作品在新石器時代卻全面衰落,洞窟藝術和器具藝術的傳統也彷彿已經消失。這一時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必定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只是還不能用大量的物化藝術作品來加以充分證明。新石器時代晚期,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巨石文化,所用巨石有的重達百噸,由它們所形成的構築物氣勢十分宏偉。那些巨石建築的形式繁多,多數服務於宗教。其中最簡單的一種被稱為“門希兒式石柱”,它是將細長型的天然石塊垂直豎立起來,有的刻有浮雕,雖然比較粗糙,但那種巨石雕刻卻被認為是後世大型人物石雕的先驅。巨石文化顯示了新石器時代雕塑藝術以抽象化和符號化為特徵的藝術風貌。
(二)古代雕塑藝術
古代美洲的雕塑藝術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地區、瑪雅地區和安第斯山地區。在3-15世紀末的這段時間,古代美洲的繪畫、建築、雕刻和工藝美術等門類均有突出成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墨西哥地區和瑪雅地區的文化經歷了古典時期和後古典時期安第斯山地區經歷了擴展時期、城邦時期和印加時期等發展階段。
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其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的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保持鬆弛,並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鬆緊和內部的運動。這標誌着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到來。同時,古典時期的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古希臘的影響,但仍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在肖像雕塑上,其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古希臘的理想化。
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源頭,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藝術,實現了“美即和諧”的古希臘美學思想和“莊嚴恬靜”的藝術境界,為後世樹立了永恆的典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古希臘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藝術。古希臘雕塑的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大理石、青銅、陶土、木材、黃金和象牙,而現存的僅有石雕青銅雕塑多遭熔鑄。古希臘雕塑根據共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可分為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1)荷馬時期(約前12世紀至前8世紀)。由於荷馬史詩在這一階段彙集而成,並且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精神面貌,所以稱為“荷馬時期”。荷馬時期的開始,是以多利亞人從希臘半島北半部南下為標誌的,約在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這個時期由於多利亞人的南下,克里特邁錫尼文化遭到毀滅古希臘文化必須從頭開始。這個時期是古希臘神話的形成期,也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萌芽期,其雕塑藝術的特徵是稚拙、質樸。
(2)古風時期(約前8世紀至前6世紀)。古風時期是雕塑家的訓練階段。古希臘在公元前7世紀就產生了大型石刻,古希臘早期的大型石雕中的人物造型明顯借鑑了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成果,這個時期雕塑家的長期探索,為後來的雕刻藝術開闢了道路。根據現存作品和文字記載,古希臘雕刻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兩個派別:伊奧尼亞學派和陶裏安學派。伊奧尼亞學派以纖巧著稱,陶裏安學派具有純樸、粗獷的特點,在表現人體方面獨樹一幟。
菲狄亞斯雕塑 菲狄亞斯雕塑
(3)古典時期(約前480至前330年)。公元前480年古希臘取得了曠日持久的希波戰爭的勝利,雅典也隨之確立了在古希臘各城邦中的領導地位,古希臘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這也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它在追求“真實的完美”和“客觀的真實之美”上已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地。古典時期早期,古希臘藝術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能夠熟練運用人體結構的全面知識進行創作,雕塑造型追求強健和優美,充滿崇高的英雄氣概和歡樂氣氛,在雕塑中表現出完美和諧的技巧。由於其間正值伯利克利統治時期,即古希臘最繁榮的時期,雅典開始了一系列偉大的建築活動,由此誕生了許多足以光照千秋的雕像和裝飾雕刻。這個時期著名的雕塑家有卡拉美斯、菲狄亞斯畢達哥拉斯米隆。古典時期後期,由於戰亂不斷,人們對神的崇敬日趨淡薄,原先的均衡和諧的理想化鳳格被世俗化的表現形式所取代,神話人物充滿了人情味,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也開始凸顯。其中,著名的雕塑家有普拉克希特列斯、斯科帕斯和裏西普斯等。
(4)希臘化時期(約前334至前30年)。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擊敗雅典,取得了古希臘的控制權。之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經過連續征戰,征服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古埃及,向東到達了印度河流域,大大拓展了古希臘的疆土,也把古希臘文化藝術傳播到了東方,同時又給古希臘藝術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三)中世紀的雕塑藝術
中世紀指從古典時期結束時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的歐洲完全處於基督教統治之下,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於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塑造出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這種用抽象法來處理的雕塑,使作品每個部分都充滿了生機,反映了雕塑家力求把身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的願望,成為13世紀偉大的哥特式雕塑的先驅。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
米開朗基羅作品 米開朗基羅作品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場關於藝術、文學、自然科學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使整個西方文化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不僅恢復了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於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而且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突出表現為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個性的解放和世俗文化興盛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特點。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其中,多納泰羅和米開朗琪羅是雕塑界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其作品將寫實與理想結合在起,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技巧,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繼承並發展了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的傳統,使雕塑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對後期的雕塑家有着極大的影響。
(五)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雕塑藝術
貝尼尼雕塑作品 貝尼尼雕塑作品
17-18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產生了。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其設計多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才華橫溢的吉安·洛侖索·貝尼尼是雕塑家、建築師、畫家、舞台設計師和作家。這位天才是巴洛克藝術的傑出代表,他把高超的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選題方向,還是在製作方面都表現出了驚人的藝術洞察力和精湛的技巧。
巴洛克藝術風格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着重表現強烈的感情,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多少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動盪局勢、不安而豐裕的現實景象。
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於意大利,與反宗教改革有關,因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最早在羅馬興起。可以説,巴洛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為教會服務,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一些特點:
(1)豪華,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2)打破了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
(3)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説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4)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5)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裏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
18世紀,英法一些雕塑家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風格的肖像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洛可可。洛可可雕塑大多選擇愉悦、享樂的題材,用輕鬆、活潑的情調來表現社會生活。洛可可雕塑家接受了法國啓蒙主義思想家的“藝術是生活中美的再現”的美學主張,善於用女人體來體現這種審美情趣。
(六)19世紀的雕塑藝術
19世紀上半期,新古典主義變得僵化,浪漫主義出現。浪漫主義的雕塑中心在法國,其最大特點是具有反古典主義的傾向。浪漫主義以其對情感、個性及幻想因素的強調,來對抗古典主義過於理性、冷漠的理想化和類型化的表現,並且強調雕塑家主觀情感的抒發和追求雕塑的繪畫效果。浪漫主義雕塑具有以下特點:
(1)反對古典主義一切以古羅馬為典範的做法,要求在被視為野蠻的中世紀的謊言中尋求創作的靈魂,強調以豐富多變的個性美代替唯一的絕對理想美。
(2)注重感情、個性與非理性。浪漫主義認為,應該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個性,敢愛敢恨,強調“感情高於理智”,使雕塑家個人的感受及情感因素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3)內容上反對將古希臘、古羅馬歷史神話奉為最高題材的做法,而將題材內容轉向更激動人心的領域,如傳奇故事、神奇幻想、異國情調及自然界一切可以成為題材的對象。
(4)形式上追求運用多種形式表達內容,人物造型上追求動感,如動作的強烈、姿態的豐富、極度的誇張等,並注重“對比的原則”。
(七)20世紀的雕塑藝術
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層出不窮,並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抽象構成和照相寫實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它們都是決裂於傳統藝術的新形式。
布朗庫西雕塑 布朗庫西雕塑
20世紀雕塑的兩大主流之一以康丁斯坦·布朗庫西(1876-1957)為代表。他是羅馬尼亞雕塑家,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出生於羅馬尼亞奧爾特尼察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是個牧童,學過傳統木雕。1898年進入布加勒斯特美術學校,1904年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
布朗庫西早期的作品受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影響,可以看出羅丹的痕跡,同時還受到馬約爾的啓發。但在研究形的單純性、純粹性方面,布朗庫西拒絕進入任何流派,從而保持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始創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雕塑,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由於現代生活的急劇變化和節奏的加快,以及雜亂無章的事物,人們要求在心理上接納一種單純的、簡潔的藝術形式。
另一流派是立體派,創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的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進行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並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並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
波丘尼雕塑 波丘尼雕塑
立體派的代表人物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在立體派雕塑家創作的同時,意大利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風格—未來派,安爾貝多·波丘尼宣稱:“絕對地和徹底地放棄有限的線條和封閉的雕塑。”“讓我們把人體打開,把環境關閉到人體裏面去。
另外,較著名的流派還有構成派,構成派雕塑家瑙姆、加博安·培布索奈在創作中,用一種新的方式把物體所佔有的空間進行新的塑造,他們提出用空間、時間來取代量感,也通過構成雕塑尋求一種新型的建築表現形式,對建築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採用和探討了新型材料,從而把雕塑要素與建築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雕塑在一種矛盾狀態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裏德稱之為“風格擴散的時代”:20世紀50年代之後,又稱為“沸騰喧囂”的雕塑時代。所謂矛盾狀態,即藝術家一方面普遍存在着疏離社會、厭惡工業文明的心理和情緒:另一方面卻持續大量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的材料能源。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活動雕塑、抽象構成雕塑、波普雕塑、超級寫實主義雕塑等,都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的材料能源,增強突破空間的力度,表現對文明或讚美、或懷疑、或肯定、或批判的複雜心態。 [5] 

雕塑中國雕塑歷史概述

中國雕塑藝術,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內容為: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
大型陵墓石刻肇始於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勳臣貴戚基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基道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製,併為明、清兩代所承襲。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宗教雕塑主要保存於寺廟和石窟寺之內,由於寺廟毀損嚴重,石窟寺雕塑便成為宗教雕塑遺存的主要代表。石窟寺是開鑿于山崖之上的宗教寺廟。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內容的造像。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約於3世紀傳至中國。造窟風氣最盛的時期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約當5-8世紀。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勳臣貴戚雕造的大像為中心,由眾多的窟、龕、摩崖造像等構成龐大的石窟羣。雕造的時間常延續10多個世紀。每個窟內又以立體雕塑本尊佛造像為中心,由弟子、菩薩(以後增加天王、力士)組成羣像,四壁佈滿浮雕或壁畫,形成濃厚的宗教氛圍。由於造像和壁畫、浮雕內容樣式的差異,而形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石窟寺分佈地區很廣,早期石窟集中於新疆地區,重要的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汗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等;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南方地區有南京棲霞山石窟。隋唐以後新開鑿的石窟有彬縣大佛寺駝山石窟雲門山石窟柳埠千佛崖石刻、峽江千佛崖、安嶽石刻大足石窟,以及雲南南詔國開鑿的劍川石窟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開鑿了飛來峯石刻。在近代,石窟雕塑遺存曾受到外國人的嚴重破壞和掠奪。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並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吸收融匯了很多外來藝術成分。其發展的高峯是秦漢、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以後,大規模的雕造活動日益減少,而中小型雕塑則有新的發展。20世紀以後,受歐洲雕塑影響,出現一些西方雕塑樣式的紀念碑雕塑和大量架上雕塑。20世紀80代以後,城市環境雕塑興起,中國雕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姓名的雕塑家不多,也缺少雕塑理論著作。對於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和創作經驗的總結,主要開始於近代。 [6] 
參考資料
  • 1.    朱立元主編:《藝術美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265頁。
  • 2.    柏松主編:《雕塑基礎》,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第9-10頁。
  • 3.    田偉主編;路文,祁芬芬,馬燕峯副主編:《綜合材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20頁
  • 4.    同上。
  • 5.    李新平,李松主編;孟立叢,李小平,于吉普,包敏副主編;孟凡華參編:《美術鑑賞》,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2-135頁。
  • 6.    唐濤,吳曉主編:《雕塑藝術辭典》,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年,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