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鎖定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  [129]  ,著名航天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122-123]  [142] 
錢學森於1929-1934年就讀於上海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7]  [145]  。193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 [80]  。1947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兼噴氣推進中心主任。1955年10月,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 [145]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1957年,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3]  [104]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80] 
錢學森開創了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新興學科,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42-143]  。錢學森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並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技術領導職務 [137]  ,為實現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勳 [142]  。他潛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廣泛應用於軍事、農業、林業乃至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42] 
1991年10月,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被授予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9年9月,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42]  。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世界的中國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142]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32] 
中文名
錢學森
外文名
Qian Xuesen [129]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
2009年10月31日
畢業院校
加州理工學院
職    業
航天工程科學家
代表作品
工程控制論
物理力學講義
星際航行概論
主要成就
1957年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1年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1991年獲得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9月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籍    貫
浙江杭州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錢學森早年經歷

錢學森青少年時期

  • 出生成長
錢學森一週歲時和父親錢鈞夫合影 錢學森一週歲時和父親錢鈞夫合影
錢學森於1911年12月11日在上海市出生,是家中獨子,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  [142]  [152]  。父親錢均夫(名家治,1882-1969)是浙江杭州一沒落絲商第二子,少小就學於當時維新的杭州求是書院,曾到日本學習教育、地理和歷史專業。母親章蘭娟是當時杭州富商的女兒 [170] 
1914年,錢均夫到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未滿3週歲的錢學森隨父母遷居北京 [115]  [170]  。幼時的錢學森天資聰穎,頗有悟性,記憶力也很強,3歲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以及《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蒙學讀物的內容,同時還能心算加、減、乘、除 [162]  [170] 
錢學森曾先後上蒙養院(幼兒園)和入讀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學校附小。1923年9月,錢學森進入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校附屬中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 [152]  [162]  。在良好的家庭薰陶下,錢學森自小就顯示善於學習的潛質。中學時,受進步知識分子影響錢學森逐漸認識到啓蒙新民、教育救國的重要性,全人格教育思想興起,為錢學森的全面成長打下基礎 [152]  [159]  [176] 
少年錢學森(攝於1917年) 少年錢學森(攝於1917年)
  • 考入交大
1929年9月,錢學森考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攻讀鐵道機械工程專業 [145]  。1930年暑假,因感染傷寒及體弱,休學一年。藉此機會,他接觸到科學社會主義,他先後閲讀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布哈林的《唯物論》和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145]  。1931年9月,錢學森回到學校上大二,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接觸到共產黨相關的組織。1932年1月,日本進攻中國的“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他積極參加交大學生的抗日活動。在大三學習期間,錢學森喜好音樂還曾加入了交大的管絃樂隊 [177] 
1934年7月,錢學森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115] 
  • 公費留學
青年錢學森(攝於1926年)
青年錢學森(攝於1926年)(2張)
1934年夏,錢學森參加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考試,其中“航空門(機架組)”名額只有一個,而來自全國各地參加考試者都是各校學業優秀的畢業生,最終錢學森以航空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開始涉足航空工程領域 [142]  [176]  。為了在留美之前補習一些航空相關知識,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王士倬教授的指導下,先後前往杭州筧橋的中央飛機制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上海海軍制造飛機處等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地考察和進修。1935年夏天,錢學森前往清華大學參觀並見到王士倬和王助兩位導師,導師不僅引導錢學森重視航空工程實踐和製造工藝的探討,而且非常注意讓即將留學海外的錢學森全面瞭解中華文化,提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  。1935年8月,錢學森赴美啓程前和同學説:“現在中國政局混亂,豺狼當道,我到美國去學技術是暫時的,學成之後,一定回來為祖國效力。 [171] 

錢學森赴美留學

  • 師從名師
錢學森
錢學森(2張)
1935年9月至1936年夏,錢學森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僅一年就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36年秋,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拜訪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von Karman)教授,並於1936年10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馮·卡門指導下,錢學森鑽研現代數學、偏微分方程、積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相對論、分子結構、量子化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理論。同時,遍閲各國有關空氣動力學的最新文獻,掌握該門科學的全貌。他每天學習和工作達十幾個小時,白天一半時間看書,一半時間討論,晚上接着繼續研究 [178]  。同年,錢學森參加馬林納領導的火箭研究小組,在馮·卡門指導下,與馬林納等一起研究火箭發動機的熱力學問題、探空火箭問題和遠程火箭問題等,並參與了美國早期用可儲存液體推進劑的幾種試驗性探空火箭和後來的下士導彈研製工作 [178] 
  • 撰寫論文
1938年,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流動邊界層研究,形成了《傾斜旋轉體的超音速流》一文,揭示了即使一個運動的熱體與外界冷空氣在某一飛行馬赫數時有相當的温度差,對物體的冷卻仍逆變為加熱。這是由於空氣受壓縮,温度升高和邊界層傳熱率增加的結果。錢學森和馮·卡門給出了發生這種逆變的馬赫數計算公式。同年冬天,錢學森和馬林納還擴充了原來由史密斯和馬林納進行的探空火箭性能研究。在《航空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探空火箭(特別是有關連續脈衝式推進的)飛行分析》的論文,找到了一些飛行計算問題的數學解 [178] 
1939年,美國科學院接受了馮·卡門的建議,在加州理工學院設立了火箭研究中心。同年6月,錢學森以《高速氣體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四篇博士論文獲得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15]  [130]  [178] 
錢學森的畢業證書、試卷

錢學森初期研究

  • 前沿理論探索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先後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教、講師、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教授和噴氣推進中心主任等職,繼續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 [142] 
1945年錢學森(中)隨導師馮.卡門訪問德國 1945年錢學森(中)隨導師馮.卡門訪問德國
1939年,錢學森獲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擔任研究員。馮·卡門率先提出高超聲速流概念,又由錢學森科學證明了這個概念,其為飛機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錢學森的名字傳遍世界。錢學森在美國留學工作期間,與導師馮·卡門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的“卡門-錢近似”公式,使他在28歲時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獨立完成的《關於薄殼體穩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術工程理論界獲得很高聲譽。他提出的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設想和科學預見,尤其是執筆撰寫的有關美國戰後飛機和火箭、導彈發展展望的報告,奠定了他在力學和噴氣推進領域的領先地位 [142-143]  。1939年6月,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工作,論文為《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取得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後,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員。同年,錢學森發表了關於可壓縮液體二維亞聲速流動的研究結果 [178] 
  • 在美研究成果
美國軍方簽發的錢學森涉密證件 美國軍方簽發的錢學森涉密證件
從1940開始,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對飛機金屬薄殼結構非線性屈曲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外部壓力所產生的球殼的屈曲,結構的曲率對於屈曲特性的影響,受軸向壓縮的柱面薄殼的屈曲,有側向非線性支撐的柱子的屈曲,以及曲度對薄殼屈曲載荷的影響等。1942年,錢學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相當成績,同時由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暫時放鬆了對外國人的限制,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同年,美國軍方委託加州理工學院舉行噴氣技術訓練班,錢學森是教師之一 [80] 
1941年,馮·卡門和錢學森聯合發表了關於空氣動力學中壓縮效應的研究成果。他們對翼上的壓縮作用,共同提出了一個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擾動很小這一假設,而且基於經過他們所修正的流動方程的另一種線性化,使它能應用於高速流動特別是應用於計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諸力。卡門·錢學森方法能給出某一速度範圍內的滿意結果。由於闡明瞭壓力修正公式,後被學界稱為"卡門-錢近似"公式。這一階段,錢學森與盧嘉錫、袁家騮、張捷遷等人交往密切。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曾得到了一個外號:the Son of Heaven(天之子)。隨着錢學森知名度升高,清華大學的王助教授等人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早日回國。但馮·卡門認為錢學森還應該再對航空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於國於己都更有利,因此將錢學森繼續留在加州理工學院 [178] 
1944年,美國陸軍得知德國研製V-2火箭的情報,遂委託馮·卡門教授領導,大力研究遠程火箭。美國原始型的“下士”式導彈的設計,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同時,錢學森兼任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Company)技術顧問。
1945年,加州理工學院提升錢學森為副教授。在馮·卡門被空軍聘為科學諮詢團團長的時候,他提名錢學森為團員。同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錢學森隨科學諮詢團去歐洲,考察英、德、法等國的航空研究,特別是法西斯德國的火箭技術發展情況。
1946年暑期,馮·卡門教授因與加州理工學院當局有分歧而辭職,作為馮·卡門的學生,錢學森也離開加州理工學院,重返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並開始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研究的先驅性工作。同年,錢學森與郭永懷合作,完成重要論文“二維可壓縮亞、超聲速混合流和上臨界馬赫數”,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80] 
194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任錢學森為終身教授 [137] 
隨着錢學森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領域科學研究中能力提升和高水平研究成果論文的陸續發表,他成為當時有名望的科學家,並獲得學術榮譽稱號和美國媒體的關注。1948年12月14日,《洛杉磯時報》刊文:“錢學森博士,38歲,中國人,曾是加州理工學院學生及加州理工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杜布里奇博士宣佈錢學森博士將會領導帕薩迪納研究中心。同日《紐約時報》報道:“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空氣動力教授的錢學森博士,已被選為加州理工學院的戈達德教授。 [144] 

錢學森艱難返國

  • 被拘留監視
1947年9月17日,錢學森與蔣英在上海結婚。同年9月26日,前往美國波士頓安置新家 [159]  。1948年,祖國解放事業勝利在望,錢學森開始準備回國,為此,他要求退出美國空軍科學諮詢團。1949年5月20日,錢學森收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員、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負責人葛庭燧寫來的信,同時轉來1949年5月14日曹日昌教授寫給錢學森的信,他加緊了回國的準備。1949年秋,錢學森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到加州理工學院就任噴氣推進技術教授。1950年7月,美國政府決定取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理由是他與威因鮑姆有朋友關係,並指控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員,非法入境。錢學森這時立即決定以探親為名回國,準備一去不返,但當他一家將要出發時,錢學森被拘留起來,兩星期後雖經同事保釋出來,但繼續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聯邦調查局特務的監視,滯留達5年之久 [80]  [144] 
美國軍方不放錢學森回國,海軍部副部長甚至威脅説:“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1950年9月7日,美國司法部移民規劃局非法拘留了錢學森,並把他關押在洛杉磯以南特米洛島的拘留所裏。探照燈24小時對準他,不讓他獲得休息,每隔十分鐘就有一個士兵要打開鐵門,伸頭查看他有沒有逃走。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和錢學森的導師等人湊齊了一萬五千元美金將他保釋出獄,出獄當天,蔣英來到特米洛島接錢學森回家,到家後發現錢學森失聲,無法説話,體重15天之內掉了15千克。經過休養,錢學森的失聲得到康復,但他不能從事之前的研究,必須每月向洛杉磯移民局彙報行蹤 [174]  。1953年,在美國政府迫害錢學森的幾年中,除了教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當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徵,並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1954年,錢學森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論》一書在美國出版 [80] 
  • 軟禁輾轉投書
1935年,錢學森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赴美留學
1935年,錢學森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赴美留學(2張)
至1955年,錢學森被美國政府無端軟禁、扣留已達五年。其間錢學森陸續從報紙上讀到中美兩國談判雙方僑民歸國的問題,特別是美國報紙宣稱“中國學生願意回國者皆已放回”,錢學森決定請求中國政府給予幫助,他向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寫信,報告自己被美國拘留、有國難歸的困境。為了把這封信準確“發射”到陳叔通手中,錢學森經過精心考慮,讓蔣英在信封上用左手模仿兒童筆跡寫妹妹收信地址,以使聯邦調查局的特工認不出是蔣英的筆跡。隨後錢學森和蔣英來到一家商場,錢學森在門口等待,蔣英進入商場,特工就等在商場之外。蔣英看周圍無人注意把信投進商場的郵筒。這封信躲過了聯邦調查局的監視,安全到達比利時。蔣英的妹妹蔣華收到信件之後,立即轉寄給在上海的錢學森父親錢均夫。錢均夫馬上寄給北京的老朋友陳叔通。陳叔通當即轉交周恩來總理。這一系列的轉寄,都安全無誤。周恩來深知錢學森這封信的重要,令外交部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進行中美大使級談判的中方代表王炳南,並指示:“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 [173] 
  • 獲准離美
1955年6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前夕,美方想利用會談的機會,贖回在朝鮮戰爭期間被俘獲的軍事人員。美國總統、國務卿等出面,多次同有關部門溝通協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誤判使事情最終出現轉機,他認為:“(經過五年的滯留),錢學森掌握的信息已不再有多高價值了。現在看來,他(錢學森)那個時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並且這些信息在蘇聯陣營看來也可能成為基本常識。”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終同意錢學森回國的原則意見 [175] 
1955年8月5日,在中國政府交涉下,錢學森收到美國司法部移民規劃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離開美國。同年9月17日,洛杉磯晨報上印着特大號字標題“火箭專家錢學森返回紅色中國”。在碼頭上面對媒體記者和趕來送行的朋友們,錢學森説:“我將盡我所能幫助中國人民建設一個幸福而有尊嚴的國度。 [174] 
錢學森在登船回國時 錢學森在登船回國時
  • 拒絕美方頒獎
1985年初,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訪華,並向錢學森轉達:美國政府準備授予他美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最高榮譽—美國國家科學獎。如果錢學森去美國接受這項榮譽,他可以保證至少副總統會出席,並親自為他頒獎。如果錢學森不願意去美國領獎,美國可以派美國科學院院長普雷斯來中國授予獎項。當時錢學森身體健康,可以乘機出訪,但他答覆:“這是美國佬耍滑頭,我不會上當。當年我離開美國,是被驅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國法律規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國的。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錢學森還表示:“如果中國人民説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 [73] 

錢學森歸國後經歷

錢學森投身科研

錢學森在辦公室 錢學森在辦公室
錢學森一家於1955年10月8日到達香港,同日回到祖國,見到中國科學院派來接他們的朱兆祥並在廣州參觀。經過上海、杭州,最後到達北京。隨後錢學森去往東北工廠、農村走訪,特別是參觀飛機制造廠等。1955年11月,錢學森和錢偉長合作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956年1月5日,力學所正式成立,錢學森任第一任所長,直至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錢學森倡議下,中國力學學會在1957年正式成立,錢學森被推舉為第一任理事長。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講授星際航行概論和物理力學。
1956年春,錢學森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並在會上發言。2月1日晚,毛澤東主席設宴招待政協全體委員,並特別安排錢學森同自己坐在一起並談話。錢學森全身心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事業。1959年,經杜潤生楊剛毅介紹,錢學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錢學森所著《工程控制論》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並被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同年6月,中國自動化學會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錢學森任主任委員。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1961年,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首任理事長 [142]  [170] 
錢學森和中國領導人

錢學森獻身國防

1960年5,錢學森(左7)在上海南匯發射場現場指導
1960年5,錢學森(左7)在上海南匯發射場現場指導(1張)
在20世紀40年代導彈研製初期,錢學森就意識到導彈日益增長的重要性,需要一種他稱之為“噴氣式武器部”的新機構,用新的軍事思想和方法專門進行研究。新中國國防建設的需要,為他實現這一預見提供了歷史機遇。剛剛回國的錢學森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時,院長陳賡大將專程從北京趕回哈爾濱他見面,陳賡問錢學森的第一句話是:“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説:“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陳賡大將説:“就要你這句話。”該次談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1955年12月27日,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指示萬毅,詳細地聽取錢學森關於如何發展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意見。1956年2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鼓勵下,錢學森向國務院書寫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當時因保密,用“國防航空工業”一詞代表火箭、導彈和後來的航空航天技術)。《意見書》提出:“健全的航空工業,除了製造工廠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強大的為設計服務的研究及試驗單位,應該有一個作長遠及基本研究的單位。自然,這幾個部門應該有一個統一領導的機構,作全面規劃及安排的工作”。《意見書》提出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組織草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步驟,並列出建議調來做高級技術工作的21人名單,包括任新民羅沛霖梁守槃胡海昌莊逢甘羅時鈞林同驥等。錢學森的《意見書》立即引起中央重視,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中央軍委會議研究決定,由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和錢學森等籌備組建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立:設計機構、科學機構、生產機構。1956年4月13日,國務院成立以聶榮臻元帥為主任的航空工業委員會(對外不公開),錢學森被任命為委員。
1956年春,周恩來總理領導數百名科學技術專家制定新中國第一個長期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其中由錢學森主持、王弼沈元任新民等合作完成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撰寫。錢學森等在該項説明書中指出:噴氣和火箭技術是現代國防事業的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噴氣式的飛機,一方面是導彈,沒有這兩種技術,就沒有現代的航空,就沒有現代的國防。力爭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接近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滿足國防的需要。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元帥提出《關於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並且建議“航空工業委員會”下設立導彈管理局,錢學森任總工程師;建議成立導彈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錢學森很快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五院成立儀式。當天新中國156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導彈專業教育訓練班的開課,錢學森主講《導彈概論》。這批受訓的大學生,後來成為中國火箭、導彈與航天技術隊伍的骨幹。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國務院命令,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從此,在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直接領導下,錢學森成為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技術領導人。1957年11月16日,周恩來總理任命錢學森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長 [170] 
周恩來總理簽署任命書

錢學森取得突破

1958年5月29日,聶榮臻元帥同黃克誠、錢學森一起部署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的製造工作。1960年11月5日,在聶榮臻元帥現場親自指導下,以張愛萍將軍為主任,孫繼先、錢學森、王諍為副主任的試驗委員會,在中國酒泉發射場成功地組織中國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的飛行試驗 [170]  。1964年6月29日,錢學森作為發射場最高技術負責人,同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一起組織指揮中國第一枚改進後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飛行試驗 [142]  。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來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錢學森協助聶榮臻元帥,在酒泉發射場直接領導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導彈飛行正常,原子彈在預定的距離和高度實現核爆炸,標誌着中國開始擁有自衞的導彈核武器,也標誌着《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規定的“1963-1967年在本國研究工作的指導下,獨立進行設計和製造國防上需要的、達到當時先進性能指標的導彈”任務的提前完成。第二天(1966年10月28日)《紐約時報》報道了這一重大事件:“一位15年中在美國接受教育、培養、鼓勵併成為科學名流的人,負責了這項試驗,這是對冷戰歷史的嘲弄。1950-1955年的5年中,美國政府成為這位科學家的迫害者,將他視為異己的共產黨分子予以拘捕,並試圖改變他的思想,違揹他的意願滯留他,最後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國。 [170] 

錢學森推進航天事業發展

早在1953年,錢學森就研究了星際航行理論的可行性。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和衞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籌建人造衞星、運載火箭以及衞星探測儀器和空間物理的設計、研究機構 [170] 
1960年2月,錢學森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42] 
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領導的星際航行委員會,負責組織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安排預先研究課題。1965年1月8日,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製定中國人造衞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他指出:“自從蘇聯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及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對這項新技術就有些考慮,但未作為研製任務。現在看來,人造衞星有以下幾種已經明確的用途:測地衞星,通信及廣播衞星,預警衞星,氣象衞星,導航衞星,偵察衞星。重量更大的載人衞星在國際上的應用,現在雖然還不十分明確,也得有所準備。現在中國彈道導彈已有一定的基礎,現有型號進一步發展,即能發射100千克左右重量的儀器衞星。這些工作是複雜艱鉅的,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的研究、研製工作才能到時拿出東西。因此建議國家早日製定中國人造衞星的研究計劃,列入國家任務,促進這項重大的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央專門委員會於1965年5月4日、5日召開的第12次會議和8月9日、10日召開的第13次會議,原則批准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規劃方案,以及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設想。
錢學森在風洞試驗中心視察 錢學森在風洞試驗中心視察
在“文化大革命”內亂年代,錢學森協助周恩來總理,為領導人造衞星研製計劃的正常進行,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譬如,由於動亂“長征一號”試車無法進行。1969年7月17日、18日、19日和25日,周恩來總理連續4次召開會議,解決二級和三級地面試車問題,委派錢學森協同七機部軍管會副主任楊國宇全權處理有關試車事宜,從而得以在8月22日取得試車成功。197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錢學森、李福澤楊國宇、任新民、戚發軔等在酒泉衞星發射場組織實施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發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為173千克的中國“東方紅一號”衞星發射成功。同年“五一”節晚上,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錢學森、任新民等衞星工程研製代表 [138]  [170]  。1970年6月至1987年7月,錢學森先後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他參與組織實施中國導彈航天技術領域重大型號研製和發射試驗,並開始從更高層次思考其他領域諸多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出許多創新、超前的思想。1971年3月,錢學森組織完成“實踐一號”衞星發射試驗,首次獲得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數據,為中國研製應用衞星、通信衞星積累經驗。1972年至1976年,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提出建立導彈航天測控網概念;領導設計製造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組織啓動遠洋測量船基地建設工程;指揮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衞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衞星迴收技術的國家。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錢學森先後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洲際導彈第一次全程飛行、潛艇水下發射導彈和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衞星發射任務,實現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的全面突破 [142] 
錢學森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發展過程中,一直強調協同攻關、總體設計,並將其應用於社會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之中,做到了身體力行、創新發展。在他帶領下,廣大航天科技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鑄就航天精神,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成功的基石。錢學森提倡集思廣益,推進學術協同發展 [139] 
錢學森

錢學森晚年與逝世

1982年,錢學森卸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147]  。晚年,錢學森仍然潛心學術研究,在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過程中,凝聚一大批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研究專長的專家學者,共同推動和促進學術協同創新與發展 [139]  。他繼續潛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廣泛應用於軍事、農業、林業乃至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他把握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積極倡導信息技術研究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 [142] 
錢學森是位嗜書、喜靜、樂觀的老人,耄耋之年雖常年卧牀,但他安之若素,從未抱怨生活質量不高。同時,他的思考並未停止,晚年不僅發出了“錢學森之問”,還倡議組建國家總體設計部,建議大幅縮短學制,在諸多領域,提出了相當富有遠見的新論述。他的思考並不侷限在航天領域,許多戰略思考是跨時代跨領域的 [147] 
20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從一線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便開始關心鑽研沙產業草產業理論,此後16年裏,錢學森寫了47封涉及沙草產業內容的信件 [180] 
1993年11月8日,錢學森將自己收到30萬港幣捐款轉交沙漠治理專家劉恕,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籌備組隨即成立。1994年9月27日,在錢學森積極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1995年4月14日,錢學森委託秘書王壽雲、塗元季將所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獎金100萬港元全部捐給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會 [151]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29]  。11月1日,錢學森的靈堂設在航天大院的家裏,前去弔唁的人絡繹不絕。11月6日,錢學森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温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等前往送別,數千各界民眾也自發前往 [181] 

錢學森曾任職務

錢學森曾任職務
時間
擔任職務
1940年—1945年
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80] 
1944年
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術顧問 [80] 
1956年
《中國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綜合組組長 [23] 
1956年4月
1957年
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 
1957年5月—1960年4月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7] 
1957年6月
中國自動化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1] 
1957年9月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  [80] 
1958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 [1]  [80] 
1960年4月—1967年1月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8] 
1960年11月
近程導彈飛行試驗委員會副主任 [1]  [80] 
1961年
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 
1969年4月
1973年8月
1977年8月
1980年—1991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主席 [142] 
1982年9月
1984年—1992年
第一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 [94] 
1988年
1992年—1996年
第二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5] 
1993年
1996年—2000年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3] 
2000年—2004年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2] 
-
中國宇航學會名譽會長 [80] 
-
中國力學學會名譽會長 [80] 
-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 [80] 
-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6] 

錢學森科學貢獻

錢學森理論建樹

  • 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温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82]  [140] 
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温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141] 
  • 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20世紀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1962年,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83]  [140-141] 
錢學森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137] 
  • 工程控制理論
工程控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84]  [140] 
  • 物理力學
1946年,錢學森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85]  [140]  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1984年錢學森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136] 
  • 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
錢學森將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在20世界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複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86-87]  [140] 
  • 思維科學
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20世紀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88] 
1、錢學森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88]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鑑,走理論聯繫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88]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繫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諮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88]  [140] 
  • 人體科學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量,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量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89]  [140] 
  • 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90]  [140] 

錢學森學術造詣

  • 在美論著
截至1955年回國前,錢學森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被美國科學界視為繼馮·卡門之後空氣動力學領域的第一權威。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錢學森總共發表了51篇論文著作。部分論文寫作時正值世界航空技術從低速走向高速以及航天技術從無到有的階段,錢學森解決了其中一系列關鍵問題,包括空氣動力學、殼體穩定性、火箭彈道和發動機分析等。博士畢業後,錢學森又發表了不少具有高度戰略性和開創性的文章,包括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正是這些論文奠定了錢學森在國際學術界的頂級地位 [103] 
錢學森在美國留學工作期間發表論著
中文標題
英文標題
發表刊物
備註
可壓縮流邊界層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38, 5(6): 227-232.
與馮·卡門合著
有攻角旋轉體的
超聲速繞流
Supersonic Flow over
an Inclined Bod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38, 5(12): 480-483.
錢學森
可壓縮流體的流動
以及反作用力推進
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ulsi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39.
錢學森
以連續脈衝方式推進的
探空火箭的飛行分析
Flight Analysis of a Sounding Rocke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pulsion by Successive Impulse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38, 6(2): 50-58.
與弗蘭克·馬林納合著
可壓縮流體的
二維亞聲速流動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2003, 40(6): 983-991.
錢學森
球殼在外壓下的屈曲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by
External Pressure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39, 7(2): 43-50.
與馮·卡門合著
曲率對結構屈曲特性的
影響
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on
the Buck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0, 7(7): 276-289.
與馮·卡門等人合著
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Compressibility Burble
-
錢學森
圓柱殼在軸壓下的屈曲
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1, 8(8): 303-312.
與馮·卡門合著
帶非線性橫向支撐的柱的屈曲
Buckling of a Column with
Non-Linear Lateral Support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2, 9(4): 119-132.
錢學森
薄殼的屈曲理論
A Theory for the Buckling
of Thin Shell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2, 9(10): 373-384.
錢學森
通過部分絕熱固壁的
熱傳導
Heat Conduction across a Partially Insulated Wall
-
錢學森
關於風洞收縮錐的設計
On the Design of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3, 10(2): 68-70.
錢學森
剪切流中的Joukowsky
對稱翼型
Symmetrical Joukowsky Airfoils
in Shear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43, 1(2): 130-148.
錢學森
可壓縮流體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流動中的“極限線”
The“Limiting Line” in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錢學森
壓氣機或渦輪機的
扭曲葉片引起的損失
Loss in a Compressor or Turbine due
to Twisted Blades
J. Chin. Inst. Engrs,
1947.
錢學森
非均勻流中機翼的
升力線理論
Lifting-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45, 3(1): 1-11.
與馮·卡門合著
原子能
Atomic Energy
-
錢學森
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
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
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Numb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45.
與郭永懷合著
Superaerodynamics,
稀薄氣體力學
Superaerodynamics,Mechanies of
Rarefied Gase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6, 13(12): 653-664.
錢學森
稀薄氣體中平面聲波的
傳播
Propagation of Plane Sound Waves in Rarefied Gas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6, 18(2): 334-341.
與Richard Schamberg合著
高超聲速流動的相似律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
錢學森
由van der Waals
狀態方程表徵的
氣體的一維流動
One-Dimensional Flows of
a Gas Characterized
by van der Waal‘s Equation of Stat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1946,
25(1-4): 301-324.
錢學森
激波與固體邊界交點
附近的流動情況
Flow Conditions near the Intersection
of a Shock Wave with Solid Boundar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1947,
26(1-4): 69-75.
錢學森
薄殼非線性屈曲理論中的下屈曲載荷
Lower Buckling Load in the Non-Linear Buckling Theory for Thin Shells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47,
5(2): 236-237.
錢學森
利用核能的火箭及其他熱力噴氣發動機--關於多孔反應堆材料利用的
一般討論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1949, 2.
錢學森
工程和工程科學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
錢學森
可壓縮流體中細長體的
二維非定常運動
On Two-Dimensional Non-steady
Motion of a Slender Body
in a Compressible Fluid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1948,
27(1-4): 220-231.
與林家翹、E. Reissner合著
稀薄氣體動力學中的
風洞試驗問題
Wind-Tunnel Testing Problems
in Superaerodynamic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8,
15(10): 573-580.
錢學森
弱超聲速流中的翼型
Airfoils in Slightly Supersonic Flow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9,
16(1): 55-61.
與Judson R. Baron合著
亞聲速和超聲速
平行流間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between Parallel Streams
of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Velocitie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49,
16(9): 515-528.
與M.Finston合著
火箭和噴氣推進的研究
Research in Rocket and Jet Propulsion
-
錢學森
黏彈性介質Alfrey定理的推廣
A Generalization of Alfrey's Theorem
for Visco-elastic Media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50,
8(1): 104-106.
錢學森
Danieland Florence Guggenheim噴氣推進中心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Daniel and Florence Guggenheim
Jet propulsion Cen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0 (81): 51-64.
錢學森
火焰陣面對流場的影響
Influence of Flame Front on
the Flow Field
-
錢學森
探空火箭最優推力規劃
Optimum Thrust Programming
for a Sounding Rock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1, 21(5): 99-107.
與Robert C. Evans合著
雙原子氣體輻射的
發射率.lll.在300K、
大氣壓及低光學密度
條件下一氧化碳發射率的
數值計算
The Emission of Radiation from
Diatomic Gases .lll.
Numerical Emissivity Calculations
for Carbon Monoxide for Low Optical
Densities at 300° K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52, 23(2): 256-263.
與S.S.Penner、M.H.Ostrander合著
火箭噴管的傳遞函數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2, 22(3): 139-143.
錢學森
快速加熱的薄壁圓柱殼的載荷相似律
A Similarity Law for Stressing Rapidly Heated Thin-Walled Cylin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2, 22(3): 144-149.
與鄭哲敏合著
確定雙原子分子轉動
譜線半寬度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Rotational
Line Half-Widths of Diatomic Molecules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52, 20(5): 827-828.
與S. S. Penner合著
遠程火箭飛行器的
自動導航
Automatic Navigation of a Long Range Rocket Vehic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2, 22(4): 192-199.
與T.C.Adamson、E.L. Knuth合著
一種用於比較垂直飛行的動力裝置的性能的方法
A Method for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Plants for Vertical Fligh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2, 22(4): 200-203.
錢學森
火箭發動機中燃燒的
伺服穩定
Servo-Stabilization of Combustion
in Rocket Mot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2, 22(5): 256-262.
錢學森
物理力學,
一個工程科學的新領域
Physical Mechanics, A New Field
in Engineering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3, 23(1): 14-16.
錢學森
純液體的性質
The Properties of Pure Liqui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3, 23(1): 17-24.
錢學森
薄壁機翼受熱載荷相似律
Similarity Laws for
Stressing Heated Wings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53, 20(1): 1-11.
錢學森
從衞星軌道上起飛
Take-Off from Satellite Orbi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1953, 23(4): 233-236.
錢學森
峯值保持最優控制分析
Analysis of Peak-Holding
Optimalizing Control
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55, 22(8): 561-570.
與S.Serdengectl合著
Poincaré-Lighthill-Kuo
方法
The Poincaré-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1956, 4: 281-349.
錢學森
高温高壓氣體的
熱力學性質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Gas
at Hl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Jet Propulsion,
1955, 25(9): 471-478.
錢學森
熱核電站
Thermonuclear Power Plants
Journal of Jet Propulsion, 1956, 26(7):
559-564.
錢學森
參考資料: [169] 
  • 論文著作
1938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影 1938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影
截至2009年10月,錢學森回國後已發表論文500餘篇 [119]  ;1956年2月,給國務院寫了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由錢學森主持,在王弼、沈元、任新民等的合作下完成了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的規劃;1978年9月,發表了《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論文,對運籌學、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科學活動在中國的繁榮,產生了影響;1982年,《論系統工程》出版發行。 [1] 
在20世紀50年代—90年代間,錢學森寫的文章全部發表在中國的期刊雜誌上,有《力學學報》《物理通報》《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社會科學》等,其部分論著如下: [103] 
錢學森在中國發表的部分著作
出版時間
名稱
標識號
出版社
1956年
《從飛機、導彈説到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66] 
-
1959年
-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66年
《氣體動力學諸方程》 [71] 
-
1982
論系統工程 [56] 
CN:13204.67
1985
《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 [69] 
-
1986年
-
1989
論人體科學 [67] 
ISBN:7-5408-0327-4
1994年
《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 [58] 
ISBN:7-02-002048-8
1996年
ISBN:7-01-002336-0
2001年
創建系統學 [57] 
ISBN:7-5377-1948-9
2001年
《錢學森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 [60] 
ISBN:7-80163-216-8
2006年
《導彈概論》 [61] 
ISBN:7-80218-160-7
2007年
《工程控制論:新世紀版》 [63] 
ISBN:978-7-313-04325-2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論系統工程:新世紀版》 [64] 
ISBN:978-7-313-04589-8
2007年
《創建系統學:新世紀版》 [65] 
ISBN:978-7-313-04592-8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ISBN:978-7-80218-439-8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9年
ISBN:978-7-80195-905-8
  • 學術交流
錢學森參加的主要學術會議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50年
美國火箭學會年會 [115] 
-
1957年2月
全國力學學術報告會 [8] 
-
1961年
星際航行第一次座談會 [1] 
1984年8月
全國首屆思維科學討論會 [118] 
北京
  • 嚴謹求實
錢學森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對待科學實事求是。他向來尊重科學規律,堅持以學術本身作為判斷學術是非的標準,尤其對具有挑戰性、批判性創新觀點的年輕學者更是大力扶植、積極勉勵。他大力提倡學術民主,反對學術專權,敢於挑戰權威。他一直堅持學術標準和科學規範,對待科學問題一向嚴謹、嚴肅、嚴格。他始終緊跟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成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保持着一位傑出科學家崇高的學術操守和價值追求。錢學森一直緊跟科技前沿,科學追求終生不渝。他數十年如一日,“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保持着對科學技術的高度敏感性 [139] 

錢學森科學管理

1978年《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一系統工程》 1978年《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一系統工程》
20世紀80至90年代,錢學森擔任中國科協領導期間,積極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思想,開創、推動面向企業的“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引導企業科技工作者把振興中華的理想與企業發展目標和個人理想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羣眾性技術創新活動蓬勃開展;積極推動科技興農活動,倡導發展沙草產業,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幫助農民依靠科學技術脱貧致富;倡議設立“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脱穎而出,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他主持成立中國科學技術講學團,倡導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支持編纂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視科協工作的理論研究,推動理順科協管理體制,加強科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建設,為發揮好科協組織橫向聯繫廣泛、組織網絡健全的獨特優勢,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發展和普及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始終不輟耕耘,科學思想活躍,馳騁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時對社會科學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並用以指導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點上,諸如系統工程與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研究領域,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142] 

錢學森人才培養

  • 大成智慧、着眼育人
錢學森學習筆記 錢學森學習筆記
錢學森重才育才,致力航天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才成為最稀缺的資源,而在代表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國防航空工業領域尤為突出。錢學森以淵博學識和師表情懷,通過親自為大學生和青年科技人員講授“導彈概論”“星際航行概論”課程,作為主要負責人開辦力學研究班,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導彈航天和力學專業人才。他提攜專家型帥才,着力培養領導型將才,包括孫家棟王永志在內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中國航天事業由此形成了一支年輕化、梯隊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錢學森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着眼人的全面發展和國家長遠發展,飽含人文情懷和戰略眼光,理論內涵和現實指向都對國家科教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39] 
  • 人才理念、嚴謹治學
錢學森關心人才事業,強調促進中國的科學技術業迅速發展,“關鍵在於培養人才,在於參與者的素質”。參與者除了“要有一種為振興中華無私奉獻的精神”,還要“有一種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要能夠根據中國國內外市場變化發展的需求,不斷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進行新的協調與合作,作出新的決策。要“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歸根結底,在於“創新” [8] 
錢學森告誡學生,科學上不能有一點失誤,小數點錯一個,打出去的導彈就可能飛回來打到自己。錢學森曾在黑板上給學生寫下“嚴謹、嚴肅、嚴格、嚴密”幾個大字,這是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學術精神的體現 [19] 
  • 院系建設、規劃創立
1945年,錢學森參與撰寫《邁向新高度》 1945年,錢學森參與撰寫《邁向新高度》
1955年11月,錢學森和錢偉長合作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956年1月5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1] 
1958年,中國科學院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倡議創辦一所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錢學森作為倡導者之一,該建議很快得到中央批准 [18]  ,錢學森與郭永懷等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時,錢學森與郭永懷領導化學物理系的創建工作。創建過程中,錢學森連教研室主任、主要任課教師等都親手聘任,還為力學系招生撰寫介紹文章《力學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並參與討論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等。 [14] 
  • 治學方法、教研結合
錢學森在力學系的教育實踐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親自制定教育、教學計劃。他堅持教學內容理與工的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他指明,在業務方面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應類似於“研究工程師”,即有科學研究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為了達成這一培養目標,他使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打好堅實而又寬厚的基礎。既包含科學理論方面的基礎,也包含如工程製圖,工程設計等方面的實用技能。強調知識結構應當像“金字塔”,這樣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空間,才有利於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新。為了讓學生打好基礎,除了策劃科學的,有遠見的課程配置之外,另一個舉措就是聘請科學家為學生授課;
二是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提倡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開始科研實踐 [28] 
  • 專業建設、編著教材
1958年,錢學森與郭永懷等確定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設立高速空氣動力學、高温固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土及巖石力學等專業 [14] 
1949年,錢學森(左3)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1949年,錢學森(左3)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張)
1944年,錢學森在組織研究生教學時,編著了教材《噴氣推進》 [19] 
1961年,錢學森在美國時用英文寫成的《物理力學講義》被譯成中文並正式出版,並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用教材用於教學工作 [1]  [14] 
20世紀60年代錢學森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期間,編著了《火箭技術概論》 [19] 
  • 親自授課、講學講座
1956年10月,錢學森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儀式上,為156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導彈專業教育訓練班開課,並主講“導彈概論”課程。 [1] 
1961年—1962年,錢學森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58、59級學生主講“火箭技術導論”課程,聽課人數達到400多人,每週一次,每次三小時;1962年,為化學物理系58級學生主講“物理力學”課程。 [14] 
錢學森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開設並講授“工程控制論”和“物理力學”課程;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合辦“力學培訓班”講授“水動力學”課程。 [22] 
講學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1960年2月
“關於人工降雨火箭試製”和“關於脈動式發動機試製”工作報告 [14] 
1963年3月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專題報告 [1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傾心培養、人才輩出
錢學森於1963年,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收、指導研究生,他和年輕同事一起草擬了物理力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從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和時間分配、必修課程、學位論文、畢業論文、科學報告及討論、教學實習、生產勞動等9個方面對物理力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提出了要求。
截至2009年10月,錢學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職任教期間,指導過的近代力學系中青年教師中有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授課的1958級、1959級、1960級近代力學系畢業生中產生了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科技將軍、350多位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31]  。錢學森指導培養的學生有航天部科研局原總工程陳壽椿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塗元季 [21]  ,工程熱物理專家徐建中 [22]  ,物理學家鄭哲敏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崔季平 [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尹協 [25]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瑜 [2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教授黃吉虎 [3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峯 [33]  ,控制科學專家黃琳院士 [102]  ,系統科學與數理經濟學家王毓雲 [1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孔祥言,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朱毅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頤黎,航天專家褚桂柏等 [121] 

錢學森榮譽獎項

錢學森所獲部分榮譽獎勵
時間
榮譽獎勵
授予單位
1953年
彭德雷航天著述獎
1956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133] 
1957年
1957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08]  [130] 
1979年
傑出校友獎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1]  [80] 
1985年
“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項目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 [109]  [130] 
1989年6月
威拉德W·F·小羅克韋爾獎章(Rockwell.Jr)
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和國際理工研究所 [1] 
1989年6月
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
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 [1] 
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
1991年10月
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13] 
1991年10月
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1] 
1994年6月
中國工程院 [80] 
1995年
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1998年12月
20世紀20位科技巨人,錢學森排名第18位,是惟一入選的亞洲人
外國媒體評出 [159]  [172] 
1999年
2001年
霍英東“科學成就終身獎”
2001年12月
錢學森星命名
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 [131]  [135] 
2006年10月
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
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等 [80] 
2007年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 [131] 
2008年
2007年年度人物
美國《航空週刊與航天技術》評 [179] 
2008年
- [91] 
2009年
- [13] 
2009年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 [131] 
2009年
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 [133] 
錢學森榮譽證書和勳章

錢學森人物生活

錢學森家庭情況

  • 父母家學
1955年錢學森一家乘郵輪返回中國 1955年錢學森一家乘郵輪返回中國
錢學森的祖上為五代十國吳越王錢鏐,當代亦有眾多政治家和學者出自這個家族,諸如錢其琛、錢正英、錢偉長、錢三強、錢復、錢穆等 [6]  [163] 
錢學森的父親錢家治(字均夫,後以字行,1882-1969)。錢均夫曾就學於當時維新的杭州求是書院,後到日本學習教育、地理和歷史。作為教育家和文史專家的錢均夫,曾任南京國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2]  ;錢均夫是一位非常負責的父親。在錢學森幼年的知識啓蒙裏,是父親首先向他開啓人生與智慧之窗。錢學森後來常説:“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博學多才、謙恭自守的錢均夫,營造了家庭寧靜的文化氛圍與求實精神,對幼年錢學森的成長至關重要 [162]  [168] 
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1887-1935),是杭州富商的女兒,因其父很欣賞錢均夫的才華,便把她許配給錢均夫。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聰穎過人,品學兼優,她的一言一行,給了兒子以規範,注入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她的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極強,具有數學天賦,或許錢學森的天賦,就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基因 [162]  [167] 
錢學森的父母對他的教育和培養不侷限於讀書,是全方位的,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歌舞、攝影、體育、手工製作等方面。錢均夫還幫助他建立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概念。父母從小就培養錢學森的德育,經常向他講述品行端正、行善積德的做人道理,同時使他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6]  。錢學森小時候看書手不釋卷,三餐亦不例外,夾菜就只夾近處的,書中寫到細膩的母親會“為之調動餚饌,俾其易口”。作為教育家的錢均夫深刻地認識到要培養“完善的人”,學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要亟須改變那種“子弟送入學校,責任即了”的觀點 [161] 
錢學森的岳父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著有軍事論著集《國防論》,逝世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蔣百里知識淵博,是清末進步刊物《浙江潮》創刊人之一,他對少年錢學森的教誨,對錢學森愛國正氣的養成有很大影響 [2]  [162] 
  • 婚姻家庭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和孩子在一起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和孩子在一起
錢學森的夫人是蔣英,他們於1947年9月在上海結婚 [1] 蔣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研室主任;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錢永剛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研製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西安市人民政府創新教育顧問等 [2]  ;女兒是錢永真 [107] 
  • 親屬名人
姓名
人物關係
備註
堂弟
空氣動力學專家,曾任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 [2] 
錢永佑(錢學榘之子)
堂侄
錢永健(錢學榘之子)
堂侄
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錢學森人物語錄

  • 做人原則
錢學森一生做人有四條原則: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 [154] 
  • 熱愛祖國
1975年,錢學森一家在頤和園合影 1975年,錢學森一家在頤和園合影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與強盛而竭盡全力。”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説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155] 
對於美國人給錢學森的榮譽,他説:“如果中國人民説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 [165] 
  • 高風亮節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 [156] 
在榮譽面前,錢學森不居功、不自傲,始終堅持:“導彈航天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不是一兩個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而我只是黨領導下的這個集體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166] 
  • 勤勉治學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我認為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4] 
  • 不懈探索
1987年,錢學森率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歐洲,第一站是英國,當時中國駐英國大使把錢學森請到使館裏,和當時留學英國的留學生座談,錢學森深情地説:“鴉片戰爭近百年來,國人強國夢不息,抗爭不斷。革命先烈為了興邦,為了炎黃子孫的強國夢,獻出了寶貴生命,血沃中華熱土。我個人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只能追隨先烈的足跡,在千萬艱難中,探索追求,不顧及其他。 [164] 
  • 三次激動
1991年10月16日,錢學森參加“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頒獎。這次頒獎儀式,獲獎人只有錢學森一位,在頒獎儀式上,錢學森的獲獎感言卻讓人吃驚。他説:“在今天這麼一個隆重的場合,我的心情到底怎樣?如果説老實話,應該承認我不是很激動,怎麼回事?因為我這一輩子已經有了三次非常激動的時刻。”第一次激動是1955年回國,第二次激動是1959年11月12日,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第三次激動是中央組織部把我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5個人作為解放40年來在羣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 [171] 
  • 錢學森之問
2005年7月30日,錢學森曾向温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165] 
  • 淡泊名利
1964年5月,錢學森在五院首屆黨代表大會上發言
1964年5月,錢學森在五院首屆黨代表大會上發言(2張)
1956年,錢學森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隨着導彈事業的發展,五院規模的擴大,院長的行政事務越來越多,比如連人員的住房分配,食堂和幼兒園的建設等都要親自過問,這並非錢學森之所長,與此同時,又有大量技術問題等待他去解決和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向領導提出,免去其院長職務。中央領導也注意到這種情況,果斷決定,配備行政領導,解決行政、後勤事務,把錢學森從這些繁雜的事務中解脱出來,讓他集中精力思考和解決技術問題。從此錢學森只任副職,由國防部五院副院長,到七機部副部長,再到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專司中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錢學森對這種安排十分滿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寧可什麼“官”也不當。他常説:“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麼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他從不愛出席什麼開幕式、閉幕式之類的官場活動,只喜歡鑽進科學世界,研究學問。他考慮的是科研工作,而不是自己因此會失去什麼權力,降低什麼待遇。該精神貫穿在他的一生之中 [74] 
  • 為民造福
錢學森忠誠於黨的事業,執着於科學研究,獻身於四化建設。他有名不圖名,一生堅持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先後請辭院士等頭銜達30多個;他有功不傲功,一貫反對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航天之父”,總是把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他姓錢不愛錢,把自己一生獲得的數百萬元鉅額獎金,全部捐獻出來,用於沙漠環境的治理 [81] 
錢學森從不講究待遇,不講索取,他回國幾十年從不向組織談及待遇,反而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多次主動要求降低待遇。作為前政協副主席,一直居住在歸國時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單元房,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換,每次他都婉言謝絕 [81] 

錢學森逸聞軼事

  • 自查試卷
錢學森試卷
錢學森試卷(2張)
1933年,錢學森在國立交通大學機械系讀三年級,金愨教授講授水力學。水力學考試之後,老師在試卷上用紅筆打上“√”或者“×”,然後發給學生,讓學生校看,知道什麼題答對、什麼題答錯,然後試卷再還給老師,老師在試卷右上角的分數欄裏用紅筆寫上分數。
錢學森一看金愨教授發下自己的試卷上,全部都打“√”,意味着能拿100分。可是,錢學森仔細檢查發現一個小錯誤:在一道公式推導的最後一步,把“Ns ”寫成了“N”。於是錢學森立即舉手,説明自己的錯誤,主動請求老師扣分。金愨教授一看,果真如此,於是給了錢學森96分。錢學森自己審視主動要求扣分,金愨讚賞他並保留了錢學森的試卷。即便在抗日戰爭輾轉中,試卷仍存放在金愨教授的箱子裏跟隨他到了大西南。1980年,金愨教授把這份保存近50年的考卷捐給學校 [75]  [149] 
  • 選擇理科
除了家庭環境的培養,學校的專業教育,名師的點撥之外,錢學森的個人選擇也尤為重要。
錢學森1936年9月前往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的選擇,最初未能得到父親錢均夫的認可。錢均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認為國家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在工程上的不發達,因此希望兒子走工程救國道路,而科學理論的研究恰如傳統文化中的經史子集,並不能改變中國落後的狀況。錢鈞夫曾在一封信中對錢學森説:“重理論而輕實際,多議論而乏行動,是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國家已到了禍燃眉睫的最後關頭了,你不好好兒地在航空工程上繼續研究,卻要改頭換面走上理論的途徑,究竟年輕人的見識淺,而且也太見異思遷了。”而其時蔣百里到歐美考察,順道看望世侄錢學森。錢學森向蔣百里談及此事,獲得了蔣百里的支持,蔣鼓勵他繼續深造。蔣百里回國後見到錢均夫,介紹情況贊同錢學森,錢均夫聽到蔣百里的解釋後,亦覺頗有道理,轉變為支持的態度 [160] 

錢學森人物評價

錢學森國際評價

“錢學森作為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小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美國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他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他的這種天資是我不常遇到的。我發現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賦的數學才智。人們都這樣説,似乎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150]  [157]  。”(導師馮·卡門教授 評
“錢學森對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作出了重大開拓性貢獻。”(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 評) [1] 
“錢學森是有價值的中國科學家、美國火箭領域最有天分的科學家”。(紐約時報》 評
“錢學森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火箭專家之一”、噴氣推進領域“最熱門的科學家”、“世界上最權威的火箭專家之一”、“美國培養的火箭天才” [144]  。(洛杉磯時報》 評
“錢學森是美國最優秀的火箭專家之一,他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時任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 評) [72] 
“錢學森為美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時任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 評) [73] 
“錢學森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和控制論學家,對火箭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對中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Qian Xuesen【Tsien Hsue-Shen】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aerodynamicist and cyberneticist who contributed to rocket science and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 [117] (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院 評)

錢學森中國評價

錢學森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30]  [142]  。(中國政府網新華網
“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説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 [157]  。”(毛澤東主席 評
錢學森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黨的高度忠誠,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以敏鋭的政治眼光,緊密聯繫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科學和理論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愧為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
錢學森同志具有勇攀科技高峯的創新精神。他對科學執着追求,青年時代就已成為世界知名科學家,回國後勇敢承擔起創建中國航天事業的重任,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懈奮鬥。他始終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從戰略上思考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許多富於創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學術思想和有重大價值的建議,以淵博知識和超凡智慧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中國導彈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
錢學森同志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風範。他一生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堅持原則、維護大局,嚴於律己、一身正氣,始終保持黨和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一心撲在事業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他堅持真理、科學求實,治學嚴謹、精益求精,不務虛名、不尚空談,學術作風民主,善於團結同志,在中國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
錢學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142]  。(新華社
在長達7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錢學森不斷開拓,勇於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傑出成就。
“在美國工作的20年,錢學森在應用力學、噴氣推進以及火箭與導彈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應用力學家、噴氣推進和火箭理論開創者之一,並創立了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
1955年回國後的20多年,錢學森開創了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與此同時,他還創建了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技術。作為戰略科學家,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超凡智慧,為中國科技發展提出了許多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議。
1981年以後,錢學森建立了系統科學及其體系,並開創了複雜巨系統科學與技術這一新的科學領域。晚年,他運用系統科學思想構建了新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並在多個領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創見。 [158]  ”(中國科學院 評
“錢學森始終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黨忠誠、愛國奮鬥、不負人民,展現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崇高的民族氣節,捍衞了中國的尊嚴,點亮了民族的星空;他以黨旗所向為奮鬥方向,篤學不負凌雲志,報國常懷赤子心在追逐夢想中譜寫了壯闊恢弘的奮鬥史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評) [8] 
“錢學森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評) [26] 
“錢學森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他有着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有着惟圖國強、不圖己榮的愛國情懷,有着謀在前瞻、行在創新的科學品質,有着人才為重、興才為責的時代擔當,有着人生有限、求索無限的孜孜追求,有着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高風亮節,在華夏兒女心中,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他始終把祖國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褒獎,用熾熱愛國情懷和崇高民族氣節,譜寫了感天動地、撼人心魄的愛國詩篇,彰顯了愛國知識分子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歷史責任。”(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 [81] 
“錢學森始終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黨忠誠、愛國奮鬥、不負人民,展現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崇高的民族氣節,捍衞了中國的尊嚴,點亮了民族的星空;他以黨旗所向為奮鬥方向,篤學不負凌雲志,報國常懷赤子心在追逐夢想中譜寫了壯闊恢弘的奮鬥史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8] 
“錢學森在科學上的成就是驕人的,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國創建了火箭和航天事業,我們要學習他愛國奉獻精神和終生不斷關心新生事物、新思想,堅持科學研究,他的技術科學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物理學家鄭哲敏院士 評 [23] 
“錢學森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6] 
“錢學森是中國科學家的傑出典範,更是我們永遠懷念敬愛的‘人民科學家’。他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在應用力學、控制論和系統科學等多個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作為戰略科學家,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超凡智慧,為中國現代科技事業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畢生探索科學、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為中國科技事業嘔心瀝血,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他的不朽科學貢獻和高尚愛國情操,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科技史上。”(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白春禮院士 評 [29] 
“錢學森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譽為人民科學家。他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79] 
“在他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央視網 [182] 
錢學森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後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中國軍網 評 [137] 
錢學森的思考並不侷限在航天領域,他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許多戰略思考是跨時代跨領域的。總後勤部原政委張文台上將曾這樣評價錢學森:“思想的先驅、科技的泰斗、育人的導師、做人的楷模。”(上觀新聞 評 [147] 
1966年,錢學森(右一)陪同聶榮臻(右三)視察

錢學森人物紀念

錢學森命名緬懷

  • 小行星命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在1980年10月14日,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2001年12月21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這顆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以表彰這位“兩彈一星”元勳對中國科技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99] 
  • 建築命名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1995年,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了館名。1996年4月8日,在錢學森圖書館命名儀式上,前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王統業少將代表錢學森專程前來出席儀式,並宣讀了錢學森的親筆書信——《圖書館與錢學森》 [124] 
2011年12月,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錢學森誕辰百年之際,自主建成錢學森紀念館。錢學森紀念館設有實物陳列展區、場景復原展區、第六次產業革命戰略構想展區和靜思園展區等四大展區,陳展有錢學森遺存實物、圖書手稿、圖片資料等藏品620餘件,錢學森生前居所警衞崗亭、強-5教練機以及導彈燃料加註車、運載車等實物以及東風二號甲導彈1:1模型等,等比例復原了錢學森生前辦公室、書房、卧室等,陳展一批生活、工作場景實物 [100]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錢學森圖書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圖書館總用地面積93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1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陳展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館內基本展覽分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人民科學家風範和戰略科學家的成功之道四個部分。館藏錢學森文獻、手稿和書籍61000餘份,珍貴圖片300餘張,實物近700件。館內設有多功能廳、專題展廳、學術交流廳等文化設施。錢學森圖書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國防教育基地,並建設成為錢學森文獻實物收藏管理中心、學術思想研究中心、科學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傳展示中心 [79]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籌備建設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文化展廳,2018年正式對校內外開放;2021年12月23日上線錢學森文化數字展廳 [127-128] 
  • 紀念故居
錢學森故居 錢學森故居
錢學森故居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區東北部的方谷園2號,故居是一幢坐北面南的木結構大宅,橫向面闊三間,縱向進深二楹,中間是兩層過街樓式的木屋,東側有一條長長的甬道通向宅門。故居一樓展廳主要分為“杭州之子”、“航天之父”、“情繫故鄉”三部分內容,通過圖板、實物、電子互動平台等多種形式,展示了錢學森與杭州的故事及他的生平。二樓佈置了錢學森卧室、錢學森父母卧室、錢家書房、榮譽陳列室、書畫陳列式、實物陳列室等。錢學森故居於2011年7月1日向社會試開放,12月1日正式開放 [101] 
  • 院校命名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成立,實施榮譽教育,集全校優勢教學資源,運用錢學森大成智慧學探索和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發揮教學改革引領示範作用 [76] 
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與上海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就用“錢學森”命名二附中“卓越學院”達成初步意向。2018年9月,“錢學森學院”正式掛牌 [78] 
2017年,南京理工大學錢學森學院成立 [5] 
2019年,南昌理工學院錢學森學院成立 [5] 
2022年9月1日,北京錢學森中學舉行主題為“青春獻禮二十大,真善美一新徵程”的開學典禮暨北京錢學森中學揭牌儀式活動。錢學森中學以傳播錢學森精神和航天精神為己任,用錢學森大成智慧學思想整體設計規劃課程建設,將創新性實踐與特色化培養相結合,創建活動平台,致力於打造鮮明的科技航天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特色課程,在教育實踐中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77] 
杭州市錢學森學校位於上城區的望江新城,南臨規劃的海塘路,西至規劃的海潮路。學校規劃設48個班,其中30個小學班,18個初中班,可容納2160名學生。錢學森學校學區劃定為上城區紫陽街道木場巷社區,自2021學年起實 [114] 
  • 實驗室命名
2011年1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命名“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英文名稱:Qian Xuesen Laboratory of Space Technology)。“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立足世界空間技術領域發展前沿,緊密圍繞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空間系統戰略研究與規劃論證、重大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為重點,開拓空間技術新領域和新方向,引領空間技術可持續發展。建立高效和諧的創新機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創新成果,培養和造就一批大師級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綜合型研究實驗基地 [134] 
  • 班級命名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雷達站機房設備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雷達站機房設備
2007年,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實驗班”成立 [5] 
2009年,清華大學“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創立,該班級是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唯一定位於工科基礎的試驗班。錢學森班每年招收大學本科生30名,尋求能在大學期間及畢業後不斷追求卓越、持續激勵他人的學生 [15]  。同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實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英才班”,並與相關研究所聯合創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其中包括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 [16]  ,該班級的培養目標是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的教學力量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共同培養學術界、產業界力學類科技創新型領軍人才 [17]  。同年,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錢學森實驗班”成立 [5] 
201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成立;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班”成立;
201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成立 [5] 
  • 錢學森日
2009年11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將每年的12月11日定為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日”,為西安交通大學永久性的紀念日,以緬懷傑出校友錢學森學長,學習和繼承他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卓越風範 [125] 
  • 獎項命名
2019年12月7日,中國自動化學會自動化及人工智能頒獎盛典暨錢學森獎啓動儀式在河北省衡水市舉行 [113] 
2021年4月,2020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獎勵評審結果出爐,首設“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該獎是由中國航天基金會頒發的獎項,為獎勵對航天科技創新與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和團隊而設立 [112] 
錢學森城市學金獎”是城市學領域最高學術獎項,是由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發起,聯合相關權威學術機構共同組織的學術評審活動。錢學森是城市學的倡導者,開闢了以系統論統領城市研究的全新領域。為紀念錢學森在城市學領域的貢獻,弘揚錢學森城市學研究的理念與方法,推進新時代城市學研究,特開展錢學森城市學金獎徵集評選活動 [111] 

錢學森紀念塑像

2010年9月13日,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校區芳華苑落成,塑像正面志的內容是是錢學森簡歷,背面題有錢學森的殷切寄語:“任何科學上的偉大創造,都是平凡的大量積累的結果。”塑像高度為2.55米,背景的高度為3米,長度為6米,厚度為1.5米;黑板上的公式內容為第二宇宙速度 [26] 
2011年,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號樓前揭幕 [110] 
2019年4月19日,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老一輩航天專家全身銅像雕塑羣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大樓前落成亮相,旨在緬懷中國航天艱苦卓絕、拼搏奮鬥的發展歷史,推動青年一代傳承航天精 [116] 
2020年12月26日,為紀念錢學森歸國65週年,錢學森雕像在運城市鹽湖區科技實驗小學揭幕落成,雕像總高219.8釐米,採用現實主義雕像傳統的經典樣式 [34] 
2023年3月3日,錢學森青銅雕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閔行田園高級中學落成,將激勵年輕一代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作風,並把思想指引化為行動自覺,讓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長、更遠 [148] 
為了永久紀念錢學森,已經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保定第三中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等12個單位建造了錢學森銅像、塑像 [153] 
錢學森與“航天四老”雕塑羣

錢學森影視戲劇

  • 傳記電影
1987年3月,錢學森在英國留影 1987年3月,錢學森在英國留影
2012年2月28日,大型傳記電影《錢學森》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影片定於2012年3月2日全國公映。電影《錢學森》由總裝備部政治部與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再現了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到中國的艱難歷程和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展示了錢學森的愛國情懷、豐功偉績和大家風範。影片既是對錢學森的緬懷和紀念,也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的現實需要,對於促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 [36] 
  • 原創歌劇
2011年12月16日和17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攜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解放軍歌劇院推出大型原創歌劇新作《錢學森》。該劇通過錢學森和蔣英的愛情故事以及衝破重重阻礙迴歸中國的過程,展示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該劇還觸及了錢學森倡導的“科學與藝術在深層融通”的理念,從一個角度解讀了他在去世前發出的“錢學森之問” [37] 
  • 人物話劇
1980年,錢學森做演講和報告 1980年,錢學森做演講和報告
2013年5月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創排的話劇《錢學森》在新清華學堂舉行專場演出,該劇選取了錢學森在交通大學求學時期將人生理想從“交通救國”轉向“航空救國”,在美國留學期間堅持求真務實敢於挑戰權威,在新中國成立後衝破阻礙回國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等歷史事件作為創作主線,展現了錢學森的愛國之心、求真之志、奉獻之情、創新之魂。該劇獲得中國校園戲劇節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優秀劇目獎” [35] 
2022年5月9日,由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書)院製作的交大“大先生”系列話劇錢學森篇《歸·期》全網展映,以新時代海外學者、西安交通大學校友黨越彬(虛構角色)回國發展為主題展開,以其考慮歸國到毅然歸國這一思想轉變過程為主線,以學者黨越彬和科學家錢學森的跨時空對話為高潮,重現當年錢學森學長克服重重阻礙歸國的事蹟,歌頌錢學森建設新中國的強國之志與報國之心,弘揚錢學森為中國科學事業奉獻終身的精神,藝術化地呈現出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精神對新時代科學家的激勵與引導,也表達對新時代眾多毅然回國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海外學者之讚頌 [126] 
西安交通大學“大先生”系列話劇錢學森篇
  • 評彈曲藝
2019年,江蘇省演藝集團評彈團創排中篇蘇州評彈《錢學森》,通過《寒風》《破陣》《長嘯》三回篇章,描寫了錢學森回國時遇到的險阻和歸國後的故事 [38] 
  • 紀念郵票
2011年5月25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1套4枚,其中第二枚郵票是“應用力學、航天與系統工程學家錢學森” [146] 
錢學森紀念郵票 錢學森紀念郵票
《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 《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

錢學森人物圖書

中國多家出版社推出了介紹錢學森事蹟的書籍。
人物圖書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錢學森》 [43] 
1997年
《錢森》 [54] 
斯雲、耕夫
1999年
《錢學森》 [40] 
祁淑英、魏根發
2000年
《脊樑: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41] 
祁淑英、魏根發
2001年
《錢森》 [39] 
2004年
《航天之父錢學森》 [42] 
祁淑英、魏根發
2006年
錢學森實錄 [48] 
王文華
2009年
《錢學森》 [44] 
2010年
蘇建軍
2010年
錢學敏
2010年
《錢學森》 [50] 
黃宗煊
2011年
錢學森故事 [52] 
塗元季、瑩瑩
2011年
《錢學森》 [53] 
李家春、樊菁
2011年
《錢學森》 [45] 
童蘇平、刑娓娓
2012年
《錢學森》 [46] 
周知南
2012年
《錢學森:1911-2011》 [47] 
強勇、劉程
2012年
關於錢學森的部分書籍
錢學森 錢學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