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鎖定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於1958年9月,是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羣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科教工作領導小組、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和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由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及基層組織組成;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由同級學會和下一級科學技術協會及基層組織組成。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210個;地方科協總計3141個,其中省級科協32個,副省級、省會城市科協32個,地市級科協381個,縣級科協2696個;鄉鎮科協(科普協會)3.1萬多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4萬多個、企業科協1.3萬多個、街道科協近8400多個、高校科協550個。 [1]  2019年9月,經黨中央批准,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將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織開展常規巡視。 [2] 
中文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外文名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    稱
中國科協; CAST
主管單位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
社團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3號中國科技會堂
創辦時間
1958年9月
辦學性質
人民團體
學校特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成單位
國家正部級單位
現任領導
萬鋼(主席) [13] 
賀軍科(黨組書記) [30]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
全國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全國委員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領導機構。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全國委員會召集。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由常務委員會決定,其代表經全國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及有關方面民主協商、選舉產生。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 [16] 
全國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決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審議和批准全國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制定和修改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16] 
全國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會召集。 [16] 
全國委員會行使的職權: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選舉主席、副主席和常務委員;審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度工作報告;決定授予榮譽職務;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1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背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佈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其中第五項內容是:“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目的是“為了使蔣介石反動政權更早地垮台”。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使得“必須召集一個包含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選舉代表這個共和國的民主聯合政府”,成為全國人民的一項緊迫任務。
1949年5月14日,“全國科學會議籌備會第一次預備會議在北京飯店舉行。議題為籌劃召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推選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團結和發動全國科學工作者從事新中國的建設。會議決定以“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和“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四團體的名義,發起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的促進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大會
1949年6月19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在北平燈市口中國工程師學會會所召開,宣佈“促進會”結束,並一致決議宣告“科代會’籌備會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陳雲和中共中央委員林伯渠先後向大會講話。到會的籌備委員除平津兩地的以外,還有華東、東北的籌委,共計127人,另有來賓5人。由於解放區迅速擴大,華中和華南的籌委未及時趕到,會議只開了1天便暫時休會,以待代表的彙集。
1949年7月13日上午9時半,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的正式會議在原中法大學禮堂舉行。到會的除285名籌委中的205名外,還有黨政領導、各民主黨派代表及各界人士和新聞記者等近百人。周恩來徐特立李濟深郭沫若葉劍英沈雁冰譚平山史良蔡廷鍇陳其尤等出席了會議。吳玉章致開幕詞。會議從7月13日到18日開了6天,將這次會議定名為:“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通過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簡章,通過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產生條例,選出代表籌備委員會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正式代表15人和候補代表2人,選出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35人。
1950年8月18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清華大學禮堂開幕,8月24日閉幕,歷時7天。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有關科學機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屬科學機構、各地區、兄弟民族以及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的代表共469人。會議決定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或“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或“科普”)兩個組織,並選舉了兩個組織的全國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前者以團結號召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以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與國防建設為宗旨,以經政府准予立案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為會員;後者以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羣眾科學技術水平為宗旨,而以科學技術工作者個人為會員。 [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歷史

1958年2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向中國科學院黨組與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提交了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同年3月4日和5月27日,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為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也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提交了報告。中共中央批准“科聯”、“科普”在1958年8月同時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以“對全國科學技術界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破除迷信、表揚先進、交流經驗、鼓舞羣眾的革命幹勁,並解決一些會務問題”。
會議準備工作的過程中,一些同志感到在當時“大躍進”的形勢下,“科聯”已向工農羣眾開門並進行科普工作;“科普”也在大搞羣眾性的科學研究。兩個組織的工作實際上已經開始走向匯合。同時,有些地方黨委,“科聯”、“科普”的專職幹部,以及一些科技工作者如竺可楨茅以升等,也提出了把“科聯”、“科普”合併以適應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的意見。“科聯”主席李四光,“科普”主席梁希表示同意這種意見。因此,“科聯”、“科普”黨組召開了聯席會議,經過反覆討論和研究,一致認為把這兩個組織合併起來有利於統一領導;有利於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工農羣眾與知識分子相結合,生產、學習、研究工作相結合的方針;有利於進一步克服科學技術界脱離生產、脱離實際、脱離羣眾的傾向,並提出了合併的辦法。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聯”和“科普”在北京政協禮堂聯合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歷時8天。參加大會有27個省、市、自治區和42個全國性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代表,加上68名特邀代表,代表共計1084名。大會通過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決議,將該次大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在杭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協工作會議,着重解決以下三個問題:關於對科協性質、任務的認識問題、科協應該抓什麼和如何抓的問題、科協幹部思想作風如何適應大躍進需要的問題。
從1959年5月下旬到7月初,全國科協先後在北京、石家在、上海分片舉行了各省、市、自治區科協及部分專區、省轄市、縣、廠礦及農村等科協組織的黨員負責人共85人的座談會,主要就4個問題進行了反覆詳細的討論:(1)關於科協工作基本情況的估計;(2)關於科協工作的主要經驗;(3)關於組織工作中的一些主要問題;(4)關於工作方法與工作作風問題。
1960年7月。全國科協召開“上海現場會議”,這次會議制訂了《中國科協1960年下半年-1962年工作規劃要點(草案)》《關於廣泛開展羣眾性科學研究小組工作的意見(草案)》《關於加強自然科學專門學會工作的意見(草案)》《關於更加廣泛地動員科學技術力量,更加有效地支援農業生產的意見(草案)》《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上門活動的意見(草案)》《關於開展中小學校青少年科技活動的意見(草案)》以及《上海現場會議總結提綱》等12個文件。
1961年4月10日到23日,全國科協在北京召開“全國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認清形勢,明確思想;(2)交流經驗,摸索規律;(3)整頓作風。
1961年12月底至1962年1月初,在上海召開了以學會工作為主的座談會。
1963年11月18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全國學會工作會議。
1964年3月15日,全國科協主席團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試行通則(草案)。
1964年8月21日至31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44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367人蔘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北京科學討論會”。
1966年3月1日至3月17日,全國科協在福州召開“全國農村羣眾科學實驗經驗交流會議”。出席的人員包括“基層單位先進代表,蹲點為大農業和農民服務有成績的科技人員,專區,縣、公社黨政領導幹部,科委、科協幹部共619位代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派代表出席科協召開的會議)。
1966年7月23日至31日,北京科學討論會1966年暑期物理討論會在北京舉行。參加討論會的有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33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的學術組織的科學家144人。會議收到99篇學術論文。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把科協和學會污衊為“裴多菲俱樂部”。把這些組織的許多負責人打成“特務”“反革命”“反共老手”“反動學術權威”。
科協的業務活動被迫停止,一些學會的專職幹部也調回科協參加“文化大革命”。
廣大學會會員和專職幹部,面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採取各種方式堅持鬥爭,保存了許多檔案資料,為恢復活動打下了基礎。
周恩來總理為保護黨內外幹部和知識分子,費盡了心血,對科協也十分關心。1972年,他對周培源説,科協不是撤銷單位,科協工作要加強。
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帶病作了政府工作報告,並在小組會上當眾宣讀了高士其遞交給他的條子:科學普及工作現在無人過問,工農兵羣眾迫切要求科學知識的武裝,請您對科學普及工作給予關心支持,並高聲地説:高士其同志的意見很好,很好!隔了一天就批示有關部門處理。然而,大局不轉小局難變,科協的活動中斷十年。
1977年3月9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國防工辦聯合向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提出《關於恢復和加強國防工業系統學會活動的報告》,這個報告經王震轉呈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停頓十年的科協活動恢復。
1977年6月29日晚。錢學森約訪周培源,談了他對加強科協和學會工作的想法和建議。7月12日,科普作家高士其給葉劍英同志寫信,信中力陳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並提出4點建議。
1977年8月25日到27日,全國科協在北京舉辦了“科學家、勞動模範同首都青少年科學愛好者大型談話會”。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指出:“科學技術協會和各種專門學會要積極開展工作”,“必須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77年11月3日,于光遠寫信給方毅同志並請報小平同志,建議推選周培源為中國科協代主席;小平同志表示同意,華國鋒李先念汪東興紀登奎餘秋裏亦圈閲同意。
1977年12月10日到17日,全國科協在天津召開了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林學會等5個學會參加的多科性學術會議。
1978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科委《關於全國科協當前工作和機構編制的請示報告》,科協的組織得到全面恢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和所屬學會也相繼恢復並開展活動。 [4] 
1980年3月15日至23日,中國科協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任務是: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動員全國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緊密地團結起來,同心同德,羣策羣力,為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為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大會通過的《章程》將中國科協“一大”時的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改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500名;其中全國性學會(協會、研究會)代表369人;地方科協代表1131人。
1986年6月23日至27日,中國科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全國各族科技工作者,團結奮鬥,投身改革,為“七五”計劃貢獻才智。出席大會的代表1823名,特邀代表213名。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全國各族科技工作者,肩負起90年代的歷史重任,為實現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貢獻才智,為科技興國建功立業。出席大會的代表1497名,特邀代表196名,組成全國性學會代表團14個,地方科協代表團30個,以及台灣省代表團和港澳代表團。
1991年1月,全國政協七屆十二次常委會議決定,恢復中國科協為全國政協組成單位。
1996年5月27日至31日,中國科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和動員全國各族科技工作者奮鬥拼搏、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而奮鬥。出席大會的代表999名,特邀代表130名。
2001年6月22日至25日,中國科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中心任務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團結和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積極投身科教興國事業,為完成“十五”計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鬥。出席大會的代表共947名,有53名代表因事因病請假。 [3] 
2006年5月23日至26日,中國科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主題為: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出席大會代表共1200名,特邀代表200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1年4月27日至30日,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出席大會正式代表共1300人,委員候選人380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6年5月30日至6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5] 
“2018全國兩會”精神幹部大會 “2018全國兩會”精神幹部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領導機構

全國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全國委員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領導機構。
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全國委員會召集。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由常務委員會決定,其代表經全國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及有關方面民主協商,選舉產生。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
全國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
二、審議和批准全國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三、制定和修改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
四、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
中國科協九屆四次全委會議 中國科協九屆四次全委會議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全國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會召集,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主席、副主席和常務委員;
三、審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度工作報告;
四、決定授予榮譽職務;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設機構

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
全國委員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實施全國委員會確定的任務,批准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變更、增補或撤銷,會員的接納、退出或處罰;決定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的調整,並提交全國委員會會議批准。
常務委員會會議一般每半年舉行一次,由主席召集,也可由主席委託副主席召集。
常務委員會下設書記處。書記處由第一書記和書記若干人組成,人選由主席提名,經常務委員會通過。書記處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日常工作。
常務委員會設置若干工作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協助審議需經常務委員會審定的有關事項。
常務委員會根據需要,聘請成就卓著的科學家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簡介

中國科協第九屆常務委員會設置的專門委員會有:組織建設專門委員會、學術交流專門委員會、科學技術普及專門委員會、決策諮詢專門委員會、人才與繼續教育專門委員會、企業自主創新專門委員會、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老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青年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國際合作與對外聯絡專門委員會。 [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學會

全國學會是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及相關科學的學科組建或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的社會團體 [6]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210個,其中業務主管的全國學會189個,中國科協團體會員192個。中國科協團體會員中,理科學會42個,工科學會76個,農科學會15個,醫科學會26個,交叉學科學會33個。
全國學會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地方協會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市(地、州、盟)科學技術協會和縣(市、區、旗)科學技術協會。地方科學技術協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地方組織,是地方同級黨委領導下的人民團體。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接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市(地、州、盟)科學技術協會接受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縣(市、區、旗)科學技術協會接受市(地、州、盟)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省級以下(含省級)學會接受同級科學技術協會領導,業務上受相應的上級學會指導。 [6]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地方科協總計3141個,其中省級科協32個,副省級、省會城市科協32個,地市級科協381個,縣級科協2696個。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基層組織

科學技術工作者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有條件的鄉鎮、街道社區等建立的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基層組織。地方科學技術協會聯繫指導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基層組織。 [6]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中國科協擁有大量的基層組織,如鄉鎮科協(科普協會)3.1萬多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4萬多個、企業科協1.3萬多個、街道科協近8400多個、高校科協550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機關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機關部門設有辦公廳、計劃財務部、組織人事部、調研宣傳部、學會學術部(企業工作辦公室)、科學技術普及部、國際聯絡部、機關黨委、機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等部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直屬單位設有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科普研究所、學會服務中心、信息中心、中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中心、企業創新服務中心、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培訓和人才服務中心、科技導報社、機關服務中心、中國科技會堂、新技術開發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等。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體制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屬中直系統,由中央書記處直接領導,中央政治局一位領導同志代表中央分管科協工作,國務院一位領導同志分工聯繫科協工作,中央書記處每年聽取科協工作彙報。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成員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實行團體會員制。學會和高等學校科協、大型企業科協等基層組織,符合條件的,經批准可成為同級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學會和基層組織發展個人會員。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任務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第二章第六條至第十五條,對科協的任務作了規定:
第六條 密切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
第七條 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倡導學術民主,優化學術環境,促進學科發展,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第八條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開展科技創新,參與科學論證和諮詢服務,加快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助力創新發展,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
第九條 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衞科學尊嚴,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第十條 健全科學共同體的自律功能,推動建立和完善科學研究誠信監督機制,促進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宣傳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培育科學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十一條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國家科技戰略、規劃、佈局、政策、法律法規的諮詢制定和國家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
第十二條 組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製、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政府委託工作或轉移職能。
第十三條 注重激發青少年科技興趣,發現培養傑出青年科學家和創新團隊,表彰獎勵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舉薦科學技術人才。
第十四條 開展民間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發展同中國國(境)外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為海外科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服務。
第十五條 興辦符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宗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 [6] 
中國科協2018年地方科協工作座談會 中國科協2018年地方科協工作座談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政策論壇

中國科技政策論壇由中國科協常委會決策諮詢專門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承辦。
論壇每年舉辦一屆,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六屆。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創新50人論壇

“中國創新50人論壇”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2015年發起成立的,旨在搭建高端思想交流平台,彙集國內外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企業創新等各界頂尖人士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問題進行研討交流,推動解決中國創新發展有關問題,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謀劃策。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年會

2022年6月27日,在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隆重發布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前沿科學問題、10個對工程技術創新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技術難題和10個對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的產業技術問題 [15]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期刊

截至2017年4月,中國科協主管期刊共481種。按規定應參加2016年度核驗的期刊為477種,實際參加核驗期刊475種,2種期刊未參加2016年度核驗。參加核驗的期刊中,473種經新聞出版廣電部門核驗通過,2種未通過(1種未通過主管單位審核,1種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緩驗)。
2016年度中國科協主管科技期刊審讀“優”級期刊名單
世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英文版)
數理天地(初中)
數理天地(高中)
數碼影像時代
稀有金屬(英文版)
漁業學報(英文版)
化學物理學報(英文版)
園藝學報(英文版)
力學學報(英文版)
貧困所致傳染病(英文)
生殖與避孕雜誌(英文)
石油研究(英文版)
作物學報(英文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合作

  • 國際組織工作
國際科技組織交流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作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科技組織,代表中國科技界加入了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世界科技工程者聯合會(WFSW)等世界頂級國際科技組織。支持並組織中國科學家參與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等重大國際科學計劃,為中國科技工作者及科技界搭建綜合高層的國際交流平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實施民間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項目(國際組織事務專項),支持學會參與國際科技組織的活動,通過支持學會推薦中國科學家到國際組織任職,承辦、申辦國際組織重要工作,主動參與、承辦乃至發起國際科學計劃,申辦國際重要學術大會在華召開。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協系統加入國際民間科技組織677個,國際科技計劃225項目。
工程師國際互認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展工程教育國際認證,推進工程師國際互認工作。2013年6月,中國科協代表中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會員。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目前中國已開展認證工作的15個專業類中,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獨立承擔了10個專業類的認證秘書處工作,並協同參與2個專業類的認證秘書處工作。
聯合國諮商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作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資商機構,聚焦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環境與氣候變化、通訊與信息技術等三大專門領域,參與聯合國體系的重大活動,圍繞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科學選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為聯合國提供諮商服務。
  • 雙邊合作工作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中國科協與29國家的100多個對口科技組織簽署了雙邊合作協議和備忘錄。
中國科協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科協中心工作,籌劃外事活動。舉辦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國際科學大師論壇、中俄工程技術論壇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品牌項目。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等組織調研,並和沿線國家科技組織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通過“四國五方科學協會工作機制”等雙邊合作渠道,搭建區域性合作平台,鞏固和深化與對口組織關係,推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2015年,中國科協與美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法國、德國、土耳其、捷克、俄羅斯、瑞典、芬蘭、荷蘭、巴西、日本、以色列、埃及等國家對應科技組織開展了高層互訪,深化拓展雙邊關係,推動雙邊具體合作。
港澳台工作
中國科協港澳台工作主要開展對港澳台青少年交流項目,推進內地與港澳台在青少年科技活動、協同創新、學科發展等方面的合作。通過組織港澳台學生參加“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港澳台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活動、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活動月等活動,推動港澳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中國科協開展協同創新澳門論壇、海峽兩岸暨港澳協同創新路演大賽、海峽兩岸暨港澳機器人協同創新論壇、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南京)訓練營等品牌活動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協同創新工作。
通過中國科協與港澳台科技社團之間高層互訪,邀請港澳台科技組織高層參加中國科協年會等學術交流活動,舉辦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支持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大力開展對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動,為內地與港澳台進一步開展實質性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搭建平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創獎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工作者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負責組織實施,“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國科協於1997年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設立的獎項。2010年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每兩年評選一次,面向中國各領域的基層一線工作科技工作者,每次表彰人數不超過1000名。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對被授予者只授一次,為終身榮譽。1997年、 2001年、2004年,共三次評選表彰了785名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授予494名同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傑出人才

“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子獎項,由中國科協設立並組織實施,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名額不超過10名。該獎項旨在獎勵學術成果特別突出,在促進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在科技創新中起到核心領軍作用,在國際同行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一線傑出科技人才。 [8]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青年科技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1987年提出設立青年科技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授獎人數不超過100名。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協共同組織實施。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已有1395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9]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優秀人才

“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是中國青年科技獎的子獎項,由中組部、人社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名額不超過10名,在“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優中選優產生。旨在表彰獎勵具有較強科研領軍才能和協同創新能力,在國際同行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具有“大家”潛力、能夠承擔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10]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女科學家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於2004年聯合設立,旨在以榜樣的力量激勵青年女性投身科學。截至2018年1月,已評選14屆,共有124位優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獲得。 [11] 
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 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人才培育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信息化建設

2014年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科普中國”品牌為統領,會同社會各方面推動實施互聯網+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着力科普內容建設,創新表達形式,藉助傳播渠道,促進傳統科普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精準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普時效性和覆蓋面。
截至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設累計科普信息資源達.5TB;科普中國總瀏覽量和傳播量累計達到36.02億人次,其中來自移動端為31.03億人次,佔86.1%;科普中國總用户數11666.7萬,其中PC端用户數9169.9萬,佔78.6%。 [1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技館體系建設

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於2011年成立,由中國科協主管。基金會組織實施了卓有成效的公益項目,如農村中學科技館從2012年啓動。到2017年底,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兵團)將建成539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少年科技教育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成立於1988年,是中國科協直屬公益性事業單位,致力於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普及傳播科學技術,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培養未來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
截至2016年5月,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與全國31個省(區、市)科協的青少年科學教育工作機構以及各地科技場館等校外教育機構,形成了中國科協系統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公眾科普工作網絡,共同組織實施各種全國性科技教育項目及示範性科普活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惠民服務

2012年,中國科協、財政部增設“社區科普益民計劃”科普專項,並將2006年起實施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與“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兩個專項合併為“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成為中國科協、財政部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支持城鄉基層科普組織和個人開展科普工作提高農民和城鎮社區居民科學素質的財政專項。
截至2016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共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30.5億元,在全國評比、篩選、獎補18283個有突出貢獻、有較強區域示範作用、輻射性強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示範基地、農村科普帶頭人、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和科普示範社區。
1998年,在總結雲南省寧蒗縣“科普興縣”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科協開始啓動全國科普示範縣創建相關準備工作。截至2016年8月,先後完成4個階段的創建活動,共命名1597個次的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中國科協自2015年3月起向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和四川省藏族聚居區,免費發放《知識就是力量(藏文)》,並針對藏族青少年舉辦2015年度“中國科協藏族青少年科普閲讀行動”。2016年度繼續開展《知識就是力量(藏文)》免費配發工作,重點配發人羣以藏族學校為主,兼顧部分政府機關、圖書館、寺廟、農家書屋等;繼續維護已經建立科普閲讀角的學校,分期分批地對有條件的學校搭建科普閲讀角並培養藏族學校科普輔導教師,激發藏族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引導藏族學生科普閲讀興趣。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創作傳播

中國科協扶持科普圖書出版,鼓勵科普影視製作,探索新媒體形式科普作品創作,開展優秀科普作品評選;持續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支持優秀科普作品的產業轉化,加大對優秀科普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加強科普創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對國際一流科普作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發揮互聯網、電台、電視台、報刊、雜誌等渠道的影響力和穿透力;開展科技傳播交流,進行科學傳播能力評估;重視科普創作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增強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培育跨界融合的科普內容創作團隊,組織科技新聞記者、編輯記者培訓。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點科普活動

從2004年起,中國科協決定每年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並於2005年將活動開始時間調到每年9月的第3個公休日,並持續一週。截至2015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二屆,12年來,全國科普日已累計舉辦5萬項重點科普活動,參與活動的公眾數量超過9億人次。全國科普日活動包括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科普中國在線系列活動、全國科普日系列聯合行動等主要板塊內容,形式有專題展覽、講座、現場科技諮詢、科普互動表演、線上競猜競答等。活動注重動員組織學會、企業、學校、社會機構以及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擁有單位等開展聯合行動,深入農村、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廣覆蓋的科普宣傳聯合活動。
2017年“創響中國”總結暨成果展示活動 2017年“創響中國”總結暨成果展示活動
中國科協、文化部於2016年6月印發《關於開展“科普文化進萬家”活動的通知》,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陣地,以科普信息化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為支撐,建設完善科普中國鄉村e站和科普中國社區e站,面向城鄉基層開展科普文化系列主題活動,最大化實現科普文化信息惠民服務。具體組織開展科普文化惠農家、科普文化進社區、科普文化e生活等科普服務,在科普中國網開設“科普文化進萬家”線上專區,推動各地開展科普中國鄉村e站和科普中國社區e站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教育基地

中國科協於1999年啓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工作。中國科協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申報認定工作每2年進行一次,有效期限為5年。
截至2016年8月,在有效期內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共計1078家,按類型分為科技場館類、公共場所類、教育科研類、生產設施類、信息傳媒類。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研究交流

圍繞中國科協科普工作重點開展專題研究,深入基層開展考察調研、座談交流等工作情況;開展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為科普工作提供決策參考的工作情況;跟蹤國內外科普研究最新動態,與中國以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互訪,邀請國內外專家作學術報告,以及舉辦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研討會、國際科技論壇等。
“典贊·2017科普中國”揭曉活動在京舉行 “典贊·2017科普中國”揭曉活動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隊伍建設

“十三五”時期要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壯大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優化科普人才結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增強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能力。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二是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三是加強科普專業隊伍建設;四是大力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人才引進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海智計劃

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劃(簡稱海智計劃)是在中組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國科協和35個海外科技團體於2004年2月共同發起實施的,旨在發揮中國科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加強與海外華人科技團體的聯繫,充分發揮海外人才和智力優勢,發動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共同參與,搭建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回中國服務。
截至2016年4月,海智計劃已簽約92個海外科技團體(遍佈世界15個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家海智計劃工作基地和10個海智計劃示範項目;聘請海智專家71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海外創業基地

2014年底,中國科協啓動了“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試點工作。
截至2016年4月,中國科協與地方政府合作,已經建立深圳、上海、武漢、蘇州等4個離岸試點基地,其中深圳、上海和武漢離岸基地已經掛牌運行。
2015年12月,由中國科協海智計劃辦公室倡議發起、經中國科協書記處批准成立的中國海歸創業聯盟正式成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由古天象儀、航天器、齒輪、麥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標出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稱組成。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上印製,也可製作成徽章佩戴。 [1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標識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標識圖案為雙面拓撲圖形,造型富於變化,富有動感。舞動的絲帶寓意中國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象徵科協組織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宣傳推廣科協標識,旨在通過大眾傳播給公眾留下簡明直觀的深刻印象,並由此大幅度提升所代表組織的社會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力。 [18] 
會徽 會徽
標識 標識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宗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宗旨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認真履行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建議,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科學文化氛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團發展道路,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羣眾性,建設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提供科技類公共服務產品的社會組織,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更加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精神文化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倡導創新、求實、協作、奉獻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民主辦會的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 [6] 
2022年9月15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筆鑑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 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19]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領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席
萬鋼 [13] 
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賀軍科 [29]  [32-33] 
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束為 [20-21] 
副主席
馬偉明、尤政鄧秀新、包為民、喬傑(女)、向巧(女、苗族)、楊偉陳薇(女)、陳學東孟慶海施一公賀軍科袁亞湘、莫則堯、高松、高鴻鈞黃璐琦、潘建偉 [34] 
黨組、書記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歷任領導

1950年8月,李四光當選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梁希當選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主席。
屆次
職務
姓名
第一屆(1958年9月—)
主席
第二屆(1980年3月—1986年6月)
主席
第三屆(1986年6月—1991年5月)
主席
第四屆(1991年5月—1996年5月)
主席
第五屆(1996年5月—2001年6月)
名譽主席
朱光亞、盧嘉錫吳階平
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
第六屆(2001年6月—2006年5月)
主席
周光召
書記處第一書記
張玉台
第七屆(2006年5月—2011年5月)
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
鄧楠(女)
第八屆(2011年5月—2016年6月)
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
第九屆(2016年6月—2021年5月) [23] 
主席
萬鋼 [24] 
書記處第一書記
尚勇 [25] 
第十屆(2021年5月—)
主席
書記處第一書記
懷進鵬 [26]  (至2021年7月) [27] 
張玉卓(2021年8月-2022年12月) [28]  [31] 
賀軍科(2023年6月任) [3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脱貧攻堅

從1985年開始,中國科協就開始服務於臨縣的脱貧事業。近年來,隨着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推進,中國科協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智志雙扶”精準發力,助力臨縣擺脱貧困。
依託資源優勢打造扶貧產業
在中國熱帶農業研究院和河北省懷來科協的幫助下,中國科協為臨縣紅棗龍頭企業山西中鷹大紅棗有限公司引進紅酒、黃酒、飲料加工技術,採用“公司+基地+農户”“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建設有機紅棗種植基地,企業通過用工和保護價收購貧困户紅棗,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户200户600人增收脱貧。
為解決紅棗裂果等難題,臨縣成立紅棗院士專家工作站,邀請中國工程院李文華院士牽頭,中國林學會秘書長陳幸良、國家林業局棗產業專家組組長劉孟軍等專家組成院士專家團隊,重點圍繞臨縣紅棗產業提質增效和加工升級開展研究,並將實驗室研發的紅棗酵素等產品應用到臨縣當地。
“直播扶貧”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
直播扶貧是中國科協結合最新技術創新扶貧模式的產物。2018年7月,在中國科協的幫助下,臨縣農學會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直播分會簽署了三年戰略合作協議,引入一直播、淘寶直播、快手等直播平台,通過主播和專家介紹臨縣的紅棗宴、紅棗文化、棗花蜂蜜、千年棗樹等特色產品,讓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瞭解臨縣紅棗農產品,帶動臨縣紅棗等相關產品的銷售。
為把當地盛產的農特產品賣出去,增加農民收入,中國科協在臨縣掛職副縣長周峯,充分發揮中國科協的優勢,組織帶領臨縣涉農部門和呂梁山貨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奔走在全國各地叫賣推介。累計銷售當地農特優綠色產品總額近千萬元。
發揮科普優勢 助力精準扶貧
科普e站是中國科協為呂梁引進的一項重要科技支持項目。目前,臨縣科普e站已覆蓋全部鄉鎮。 [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社會評價

科協是科技戰線的 一翼,是一個翅膀。(兩院院士宋健 [14] 
學會是科學共同體,由學會構成的中國科協也是科學共同體:一是科學家的 共同體,是科技工作者的組織,體現了中國科協的社會性; 二是學術共同體,是科技組織、學術組織,體現了中國 科協的科技性、學術性。前者決定了中國科協是黨的羣 眾工作的重要力量,應當發揮黨和政府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後者決定了中國科協是推動國 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科協工作是國家科技工作 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部長李森)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