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言語第二

鎖定
《言語第二》是南朝宋時期劉義慶創作的文言文,出自《世説新語》。
作品名稱
言語第二
出    處
《世説新語》
作    者
劉義慶
創作年代
南朝宋時期
作品體裁
文言文

言語第二作品原文

【題解】言語指會説話,善於言談應對。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行,這不僅要求言談寓意深刻,見解精闢,而且要求言辭筒潔得當,聲調要有抑揚頓挫,舉止必須揮灑自如。受此風影響,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別注重言辭風度的修養,悉心磨鍊語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談本領以保持自己身份。
本篇所記的是在各種語言環境中,為了各種目的而説的佳句名言,多是一兩句話,非常簡潔,可是一般卻説得很得體、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遠,或機警多鋒,或氣勢磅礴,或善於抓住要害一語破的,很值得回味。
在處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講道理,這就要求抓準事物或論點的本質要害、是非得失來表述,否則説服不了人。甚至容易言不及義。例如第52 則記:“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真可謂一語破的。有時,一種行為、一種見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誤解,須要辯解清楚。如果善於辯明,容易折服對方,甚至他得到對方欣賞,除難消災。例如第25 則記:西晉時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成都王司馬穎,後來司馬穎起兵討伐朝廷中掌權的長沙王司馬乂,司馬乂便追查樂廣和司馬穎有無勾結,樂廣只用一句話從容反詰:“豈以五男易一女?”意謂不會為了一個女兒而讓五個兒子被害,結果司馬乂“無復疑慮”。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輕女的習俗來權衡輕重利弊以折服對方。在交談、論辯中,也常常須要反駁對方的論點,如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易壓倒對方。例如第2 則記:有説“月中無物”會更明亮,徐孺子反駁説:“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這是避開談月亮,把着眼點放在有物無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説話,喜歡引證古代言論、事實或典籍,這是一種時尚。引用恰當,會增強説服力,也能增添許多情趣,活躍氣氛,所以認為是能言善辯。本篇引用古事、古語的地方不少。説話也強調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兩個人、物、事之間的類似點來比喻,容易表達得更加準確、鮮明、生動。有時在一些應酬場合,如果比喻得體,就算沒有多大意思,也覺清新可喜。例如第57 則説:“顧悦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這類話,對説者無損,對聽者又是讚揚,便能得到人們的欣賞。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條目肯定了描寫的深刻,傳神,有文采;有一些則是在言談之中隱含説話人的各種思想感情,或諷諫,或譏刺,或勸慰,或大義凜然,或排難解紛,借題發揮,寓意深遠。篇中也有部分條目,或賣弄口才,或乘機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辯,都談不上能言善辯,意義不大。
(1)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②。先生何為顛倒衣裳③?”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④!”
【註釋】①邊文禮:邊讓,字文禮.陳留郡人。後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殺害。袁奉高:參見《德行》第3 則注①。失次序:失順序,不合禮節。即舉止失措,舉動失常。
②“昔堯”句:堯是傳説中的遠古帝王,許由是傳説中的隱士。堯想讓位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堯又想請他出任九州長,他認為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臉色。③顛倒衣裳:把衣和裳掉過來穿,後用來比喻舉動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種,古代男女都穿裳。這句話出自《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稱太守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陳留郡大守,而邊文禮是陳留人,所以謙稱為賤民。堯德,如堯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説到“堯聘許由”之事,所以邊文禮也借談“堯德”來嘲諷他。
【譯文】邊文禮謁見袁奉高的時候,舉止失措。袁奉高説:“古時候堯請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什麼弄得顛倒了衣裳呢?”文禮回答説:“明府剛到任,大德還沒有明白顯現出來,所以我才顛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註釋】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説月亮裏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譯文】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説:“如果月亮裏面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説:“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睛,眼睛裏有瞳孔,如果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
(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①。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③。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④。”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⑤?”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⑥。”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陳韙後至⑧,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⑨。”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⑩。
【註釋】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家,歷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職。曾多次反對曹操,被曹操藉故殺害。
李元禮:見《德行》第4 則注①。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③詣(yì):到。清稱: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中表親戚:參《德行》第18 則注②。④府君:大守稱府君,太守是俸祿二千石的官,而司隸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稱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僕:謙稱。
⑥先君:祖先,與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着有(老子)一書。師資:師。這裏指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認為他特殊、不尋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陳韙(wěi):《後漢書·孔融傳》作陳煒。⑨了了:聰明;明白通曉。
⑩踧踖(cùjí):侷促不安的樣子。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説:“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讚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説:“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説:“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牀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禮!”
【註釋】①“何以”句:酒是禮儀中必備的東西,所以大兒説飲酒前要拜(行禮)。下文小兒以為偷東西就不合乎禮,而拜是一種表敬意的禮節,所以不能拜。
【譯文】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一次孔文舉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到牀頭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説:“喝酒為什麼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説:“偷來的,哪能行禮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②。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③?”尋亦收至。
【註釋】①“孔融”句:這裏敍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內外。
琢釘戲:一種小孩玩的遊戲。了:完全。遽(jù)容:恐懼的臉色。
③大人:對父親的敬稱。完:完整,按:這句話比喻主體傾覆,依附的東西不能倖免,必受株連。
【譯文】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説:“希望懲罰只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説:“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①。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註釋】①髡(kūn):古代一種剃去男子頭髮的刑罰。陳仲弓:參《德行》第6 則注①。陳寔被浦兩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長後,因逮捕黨人,牽連到他,後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這兩句用來説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於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屬。臭(xìu):氣味。
③何其:怎麼這麼。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這句話是説元方回答不了,就説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個駝背的人直不起腰來,卻假裝是對人表示恭敬才彎下腰一樣。
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兒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順,後來高宗受後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執政官)、尹吉甫的兒子,侍奉後母孝順,卻受到後母誣陷,被父親放逐。符起:其事不詳。
【譯文】潁川太守把陳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説:“太守這個人怎麼樣?”元方説:“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麼樣?”元方説:“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説:“《易經》上説:‘兩個人同一條心,就像一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同一個心思的話,它的氣味像蘭花一樣芳香。’那麼,怎麼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説:“您的話怎麼這樣荒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説:“您不過是拿駝背當做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説:“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7)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②?”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③!”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④。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⑤。《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⑥?”
【註釋】①因:依靠。
②經:常規;原則。
③國士:全國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責;責問。
祁奚:春秋時代晉國人,任中軍尉(掌管軍政的長官)。祁奚告老退休,晉悼公問他接班人的人選,他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剛要任命,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祁奚,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大家稱讚祁奚能推薦有才德的人。
⑤公旦: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輔助周成王。《文王》:指《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別歌頌文王、武王之德。作者無考,《文王》一篇,有以為周公所作。親親:愛親人。
⑥《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史書,也是我國第一本編年體史書。諸夏:古時指屬於漢民族的各諸侯國。悖(bèi)德:違背道德。
【譯文】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面時,袁閬問起潁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譏笑他説:“才德之士只能靠親朋故舊來揚名嗎?”慈明説:“您責備我,依據什麼原則?”袁閬説:“我剛才問國士,你卻談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問你呀!”慈明説:“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對內不忽略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敍説遠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春秋》記事的原則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再説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則嗎?”
(8)禰衡魏武謫為鼓吏①。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②。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③。”魏武慚而赦之。
【註釋】①禰(mí)衡:漢末建安時人,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薦他,曹操想接見。他不肯去見,而且有不滿言論。曹操很生氣,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擊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後溢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國後,追尊為武帝。謫:降職。
②月半試鼓:《文士傳》記載此事時説:“後至八月朝會,大閲試鼓節”。桴(fú):鼓槌。漁陽摻撾(sān zhuā):鼓曲名,也作漁陽參撾。摻,通叁,即三;撾,鼓槌。三撾,指鼓曲的曲式為三段體,猶如古曲中有三弄、三疊之類。此曲為禰衡所創.取名漁陽,是借用東漢時彭寵據漁陽反漢的故事。彭寵據幽州漁陽反,攻陷薊城,自立力燕王,後被手下的人殺死。禰衡擊此鼓曲,有諷刺曹操反漢的意思。淵淵:形容鼓聲深沉。金石:指鐘磬一類樂器。
③胥(xū)靡:輕刑名,指服勞役的囚徒。據原注,商朝君主武丁夢見上天賜給他一個賢人,就令百工畫出其相貌去尋找,果然找到一個正在服勞役的囚徒,就是成為商代賢相的傅説。
【譯文】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節,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説:“禰衡的罪和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①。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③。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④;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⑤。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⑥。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⑦。”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⑧。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②。”
【註釋】①龐士元龐統,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人,曾任南郡功曹(能參與一郡的政務),年輕時曾去拜會司馬德操,德操很賞識他,稱他為鳳雛。後從劉備。司馬德操:司馬徽,字德操。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故:特地。
帶金佩紫:帶金印佩紫綬帶,指做大官。綬(shòu)帶,就是絲帶,是用來拴金印的。秦漢時,丞相等大官才有金印紫綬。洪流之量:比喻才識氣度很大。
邪徑:斜徑,小路。
④伯成:伯成子高。據説堯做君主時,伯成子高封為諸侯。後來禹做了君主,伯成認為禹不講仁德,只講賞罰,就辭去諸侯,回家種地。耦耕: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扶一張犁,並肩而耕。後泛指務農。
原憲:孔子弟子,字子思。據説,他在魯國的時候,很窮,住房破破爛爛,用桑樹枝做門上的轉軸。他不求舒適,照樣彈琴唱歌。⑥許、父:許由、巢父。許由,見(言語)第1 則注②。巢父,是許由的朋友,堯也想把職位讓給他,他不肯接受。夷、齊: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兄弟倆互相讓位,不肯繼承,結果都逃走了。後來周武王統一天下,兩人因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所以:相當於“..的原因。”⑦竊秦:戰國末年,呂不韋把一個懷孕的妾獻給秦王子楚,生秦始皇贏政。贏政登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這就是所謂竊秦。千駟之富:古時候用四匹馬駕一輛車,同拉一輛車的四匹馬叫駟。千駟,指有一千輛車,四千匹馬。《論語·季氏》説:齊景公有四千匹馬,可是死了以後,人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值得稱讚。
邊垂:即邊陲,邊疆。
⑨“若不”句:以此喻不加叩問,就不能認諷司馬德操的胸懷,而使自己得到教益。洪鐘,大鐘。優,敲打。雷鼓,鼓名,古時祭天神時所用的鼓。
【譯文】南郡龐士元聽説司馬德操住在潁川,特意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到了那裏,遇上德操正在採桑葉,士元就在車裏對德操説:“我聽説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的事!”德操説:“您姑且下車來。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願換住達官的住宅。哪裏有住就要住在豪華的宮室裏,出門就必須肥馬輕車,左右要有幾十個婢妾侍候,然後才算是與眾不同的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説:“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大鐘、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10)劉公幹以失敬罹罪①。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②?”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網目不疏③。”
【註釋】①劉公於:劉楨,字公幹,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一。曾隨侍曹操的兒子曹丕(後即位,為魏文帝)。在一次宴會上,曹丕讓夫人甄氏出來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獨獨劉楨平視,這就是失敬。後來曹操知道了,把他逮捕下獄,判罰做苦工。按:劉楨獲罪一事,發生在曹操當權時期,這裏説成曹丕即帝位後,不確。罹(li):遭受。
文憲:法紀。
庸短:平庸淺陋。陛(bì)下:對君主的敬稱。網目:法網。按:這裏説“網目不疏”,實際是法網過密的婉辭。
【譯文】劉楨因為失敬受到判罪。魏文帝問他:“你為什麼不注意法紀呢?”劉楨回答説:”臣確實平庸淺陋,但也是由於陛下法網不夠稀疏。”
(11)鍾毓鍾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②於是敕見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④。”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⑤。”
【註釋】①鍾毓(yù)、鍾會:是兄弟倆。鍾毓,字稚叔,小時候就很機靈,十四歲任散騎侍郎,後升至車騎將軍。鍾會,字士季,小時也很聰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後累遷鎮西將軍、司徒,因謀劃反帝室,被殺。令譽:美好的聲譽。
鍾繇(yáo):任相國職。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戰戰惶惶:害怕得發抖。漿:凡較濃的液體都可叫做漿。按:惶、漿二字押韻。⑤戰戰慄慄:害怕得發抖。按:慄、出二字亦押韻。
【譯文】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説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説:“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進見時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什麼出汗?”鍾毓回答説:“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説:“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12)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①。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②。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註釋】①“鍾毓”句:這一則故事與本篇第4 則孔文舉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傳聞各異。因:於是;就。
託寐(mèi):假裝睡着了。
【譯文】鍾毓兄弟倆小時候,一次正碰上父親白天睡覺,於是一塊去偷藥酒喝。
他父親當時已睡醒了,姑且裝睡,來看他們怎麼做。鍾毓行過禮才喝,鍾會只顧喝,不行禮。過了一會,他父親起來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説:“酒是完成禮儀用的,我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説:“偷酒喝本來就不合於禮,因此我不行禮”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①。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②。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③。”
【註釋】①魏明帝:即曹睿(ruì),文帝曹丕的兒子。館:華麗的房屋。甄氏:明帝的母親姓甄,這裏指甄家。
聖思:皇帝的思慮。哲王:賢明的君主。罔極:無極;無窮無盡。這裏用《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吳天罔極”之意,指父母的恩德象天那樣無窮無盡,難以報答。曾、閔(mǐn):曾指曾子,名參(shēn);閔指閔子騫,都是孔子的學生,是古時著名的孝子。③鍾:集中。渭陽:渭水北邊。語出《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我送舅舅,送到渭水北邊)。這首詩據説是春秋時秦康公為送別舅舅(晉文公重耳)而思念亡母時作的,後人以此説明舅甥之情。明帝之母甄氏被文帝曹丕賜死,明帝為舅家建館,也是為紀念亡母,因此繆襲以為應該根據這兩句詩的意思來起名。按:《魏書》記載,魏明帝給舅母修了一所樓館,並不是給外祖母修的。
【譯文】魏明帝在甄家給外祖母修建了一所華麗的住宅。建成以後,親自前去察看,並且問隨從的人:“這所住宅應該起個什麼名字呢?”侍中繆襲説:“陛下的思慮和賢明的君主一樣周到,報恩的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這處府第的興建,感情專注於舅家,應該用渭陽來做它的名字。”
(14)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郎。”①【註釋】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曹操的女婿,曹爽執政時任吏部尚書,後被司馬懿殺了,五石散是何晏吃開頭的,後來士大夫們都跟着吃,形成一種風氣。參看《德行》第41 則注②。【譯文】何平叔説:“服食五石散,不只能治病,也覺得精神很清爽。”
(15)嵇中散語趙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②。”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③。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註釋】①嵇中散:嵇康,見《德行》第16 則注①。趙景真:趙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遼東郡從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當見稱。
白起:戰國時秦國的名將,封武安君。據説他瞳子白黑分明。人們認為,這樣的人一定見解高明。恨:遺憾。
③尺、寸:不一定是表度量的單位,只是形容其短。表:用來觀測天象的一種標竿。璣衡:古代測量天象的儀器,即渾天儀。管:指古代用來校正樂律的竹管。
【譯文】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説:“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度,遺憾的是眼睛狹小些。”趙景真説:“一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渾天儀的度數,一寸長的竹管就能測量出樂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問識見怎麼樣就是了。”

言語第二作品簡介

《言語第二》選自《世説新語》
《世説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1] 

言語第二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説他“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説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説《幽明錄》。
參考資料